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_第1页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_第2页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_第3页
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针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外阅读。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1解释字的含义:以至于斯也。斯:_从而谢焉。谢:_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1字义解释。执_   亦_ 俄

2、有_   至_2句子翻译。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_何不以锯中截而入?_3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寓意多一点)3.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习题。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

3、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_  (2)_(3)_ (4)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_(2)_3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_4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_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钻木取火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钻火,号燧人氏。选自太平御览(注释)燧(suì)明国:传说中燧人氏建立的古国。不

4、识:不知道。四时昼夜: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黑夜。屈盘万顷:曲折盘绕起来有一万顷。顷,面积单位。圣人:古代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至于:来到。鸮(xio):鸱(ch)。鸮,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灿然:明亮的样子。感焉:有感于此。焉:于此。因:于是。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  识:_(2)息此树下  息:_(3)因取小枝钻火  因: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_(2)圣人感焉,因取小枝钻火。_3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们许多生存的本领,故事中的圣人就是被“_”这一自然现象所启发,悟

5、出了钻木取火的道理。(用文中原句填空)4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试举两例。_5. 根据原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问_。 一儿曰:“_,而_。” 一儿以_,而_。 一儿曰:“_,及日中_,此不为_?” 一儿曰:“_,及其日中_,此不为_?” 孔子不能_。两小儿笑曰:“_?”1根据原文填空。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_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  _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_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

6、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_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国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赠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患:担忧。独:独自。下帷绝编:这是两个勤学的故事。“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即孔子的“韦编三绝”。迫(dài):到;等到。倍诵:“倍”通“背”,“背诵”的意思。咏:吟咏。1解

7、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或中夜不寝时或: _(2)众兄弟既成诵既: _(3)迨能信诵乃止乃: _(4)温公尝言尝: _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众兄弟既已成诵 书不可不成诵B.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寝时C.迨能倍诵乃止 乃终身不忘也D.咏其文、思其义 思而不学则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_(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_7. 阅读短文。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

8、:“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注释)孔文举:东汉的孔融。清称:有名誉。中表:指的是亲戚。伯阳:老子的号。奕世:世世代代。了了:聪明。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1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A.造诣。 B.接见。 C.会见。 D.拜访。2既通,前坐。(   )A.前面。 B

9、.前进。 C.上前。 D.前排。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4“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正确的是( )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5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   )。A.博学多才 B

10、.反应敏捷 C.应对机智 D.能言善辩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若不与我,“与”: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A延续  B伸长 C举  

11、; 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_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D.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足跌没水中”

12、中的“没”的读音是(    )A.méi B.mò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A.把脚伸进了水里。B.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C.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D.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4当小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弃去”,司马光的表现是“_”(用原文填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_的孩子。10. 小古文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13、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读小古文完成填空。人物观点现象依据一儿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_远者小而近者大一儿_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_两小儿分别从两个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儿以_的角度,一儿则以_的角度。两小儿“辩日”有理有据,可见他们是_的孩子。2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怎么回答呢?写一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笑曰:_。3文言文篇幅短小,事中见理。我们六年级学过的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_的道理;学弈则告诉我们_的道理。

14、11. 阅读理解。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曰:名叫。缁(z):黑色。向者:刚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衣(_)素衣而出   (2)衣缁衣而反(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迎而吠之 B.将扑之 C.一人虽听之 D.无稽之谈3联系短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

15、理?_12. 读小古文,并完成后面的练习。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2这则文言文的题目是_,选自_。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4发挥想象,根据古文内容仿说句子。(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13. 阅读理解。(一)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

16、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注释:(1)过:拜访。  (2)突:堗,烟囱。  (3)嘿:同“默”  (4)居无何:过了不久。  (5)上行(hn):上坐。(6)突:烟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_) (2)余各以功次坐(_)(3)乡使听客之言(_) (4)主人乃寤而请之(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_(2)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终亡火患。_3“主人乃寤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子的人。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4除了“焦头烂额”外,文中还有一个成语是_,它的含义同我们今天所说的一个俗语是相同的,那就是_14. 小古文阅读训练。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齿蹍(nin)之,又不得。瞋(chn)甚,复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