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_第1页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_第2页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_第3页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_第4页
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水系沉积物具体采样方法一)水系沉积物测量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工作布置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地质矿产资 料,根据区 域矿产分布特征及已知矿化点分布情况进行的。 其基本原 则是:在区域上有足够的采样点控制异常范围, 圈定异常位置,查明 异常分布及 组合特征。根据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和关于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样品分 析技术要求 补充规定的通知要求,结合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区域 成矿规律、通行难易程 度,围绕测区地质矿产调查目标任务, 在本区开展 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 合实际情况布设样点。化探采样工作采用 GPS全航迹管理,GPS定位数据采用随机配 备的软件进行 处理。成果中的坐标单位一律以米计。

2、样品布设、采样要求和样品加工与测试分 析按地球化学普查规范、地球化学普查 规范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补充规定 (中地调发 2007220 号)、中国地 质调查局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化探方法技术 问题的函等执行,样品分析单位选择具有"CMA十量资质的检测单位承担样品的采集关系到化探质量的好坏, 从采样点的布置、取样介质 选取和采集、样品编号、加工、包装、送样到测试各个环节必需严格 按照有关规范执行。1、采样点布置原则1. 采样密度:采样点布设密度为4- 8个点km2,平均密度不 小于4个点km2°采样布局应兼顾均匀性与合理性,根据测区实际情况,以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面积和取得具有代表性样

3、品为原则。匀两方面。2. 采样点的布设以4个小方格(Ikm)作为采样大格,在全区 范围内分布基本均匀,大格中样品一般应兼顾控制效果和样点基本均3. 米样点尽量布设在最小水系(大于30On)即一级水系末 四个小格,图幅边缘按大格中心点所在位置编号。 每小格中采集的第 一号样品为 1, 第二号样品为 2, 每个采样点按上述顺序进行编号。端和分支水系口上。如果水系较长(大于1km) , 在水系首尾之间增 加采样点,使每一个采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大致在0.25km2 之间。原则上不出现 5 个以上的连续空小格,每个小格的样品不超过2 件。水系极不发育地区可以土壤样代替水系沉积物样品,但土壤样应控制在

4、1%以内。4. 采样点的布设应避开自然和人工污染地段,如公路、村庄、采矿(石)场等。水系不发育地段,样点布设在受水面积大的冲沟、凹地中5.由于设计点位是在未进行实地踏勘的情况下,在1:5 万地形 图上布设的,个别点位可能不尽合理,允许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变动率应控制在 10%以下。二)布点方法在地形图上按1km2为单元进行大格编号,以1:5万图幅为单位,由左至右再自上而下的顺序编排大格号,每个大格分为a、b、c、d重复样按工作总量的 3%布设。重复样编号方法与上述方法相 同,但应为采 样小格中最后样号的样品。 重复样主要用来检查野外取 样的代表性,要求在测区 分布均匀。

5、(三)工作方法与质量要求1 定点、标绘与建标( 1) 定点、标绘采样点预先设计并标绘在用总参 1:10 万地形图放大的 1:5 万地 形图上,作 为野外手图。采样小组接受分配任务后,将工作范围的设 计点标在工作手图上, 在采样过程中严格按设计点执行,特殊情况可 适当变动,但必须在卡片中注明并 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 变动点比例 不大于总样点数 10%。采样点定位使用GPS确定,保留各采样点间路线轨迹,并把GPS信息录入便携式电脑中;GPS三维导航误差大于30米或GPS无信号时采用半仪器法、微地貌 法确定采样点,误差应小于 100 米。(2) 建标原则上每个米样点应留有醒目、易找的标志,每条水系最

6、上游米 样点必须留 有标志。无法建标的应在记录卡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以便 野外质量检查和异常检 查。在抽检时若发现能建标的点而未建标,则 该点视为不合格点。标志一般应用红油漆写在取样点附近的基岩、大转石等处,写明样品编号,要求书写正确、工整。草地等确实无法建立油漆标志的地 方可用红色 标志带建立醒目的标志, 同时在应在采样坑(土壤样)里 留下标志,并在记录卡 中注明。建标情况应在记录卡的备注栏中注明。建标过程要考虑山洪、人为破坏等因素,还应作好保护标志的宣传工2. 取样位置及介质 采样位置: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必须是在活动性流水线上,应选择河床底部或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采样。在间歇性流水的河道中

7、,应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湍急的河道中,应尽量在水流变缓停滞处采样(如河谷由窄变宽、河流急转弯的内侧、障碍物的背后、河谷横断面变平处等较多细粒物质聚集处)。具体采样部位以水系沉积 物各种粒级易于汇集处为宜,应避开风成沙、 风成黄土和有机物质分布区,避免在河漫滩或河边阶地采样。如遇河岸坍塌物、人工搬运物或其它外来物干扰、覆盖时,应予避开;当遇到地下水溢口处时(特别 是成矿有利地段的地下水),应在溢口处取浸渣土样,并作详细记录。在沟谷平缓、流水线不明显和植被发育形成的草皮沟地貌区,难以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可在汇水域两侧多点采集残坡积物质组合成一个样品。 采样介质:尽量采取水系冲积沉积物,且应为代表

8、汇水域基岩成分的岩屑物质,采样粒度为-10? 60目。尽量避免采集风积层、表层存在的有机质和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图5化探采释图范每一米样点应强调多点米样组合,羽状 水系发育区应在多条水系内采取组合样。土壤 测量采 样介质应是原地基岩风化的、未 经过 风蚀作用搬运的残坡积物 质。 采样方法:野外应沿水流方向,在设 计采样点上下 围内米集两个以上子样合并为一个样品。在米 样点附近范围内 样品重量:原始重量一般为为 1-2kg (样品结构粗的应多采, 样品结构 细的可少采,保证过 60 目筛后重量大于 150g)。3. 样品编号与编录(1)样品编号样品编号采用网格化,在 1:5 万地形图上将测区划成

9、长宽各0.5km的方格网,以四个方格(1km2作为一个采样大格。采样大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用自然数从小到大编写。每个大格中四个 0.25km2 的小格按自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编号为 a、 b、 c、 d。 每一个小 格中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为 1,第二个样品为 2, 依次类推。每个采样点根据其所处位置按上述顺序编号。重复样布置及编号:重复样数约为总样数的3-5%设计米样点布置图上初步选定了重复样采样位置, 以示提醒,允许在实际工作 中重新选择。选择重复样 位置时,应考虑不同地质、景观地球化学条件和图幅中较均匀分布。重复样布置在通行方便的大路附近, 在质 量检查或其他作业组路过时采集。重复

10、采样应由 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 行。在重复样采样大格中的所有样品点均需进行重复样采 样,而且两次采样均需采重份样。重复样按重复取样和重份分析的形式进行编 号,其编号 方法是,前 5 位编号与原野外样品编号相同,后两位编号 中( 11)表示第一次采 样第一次分析,( 21 )表示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12)表示第一次米样第二次分析,(22)表示第二次米样第二次分析。且重复样编号插入原野外采样编号之内,标明在大格编码图上,重份分析样号放在全区编号之后,以免在野外取样时发生乱号。样品袋外编号,袋内加聚脂薄膜标签,注明样品编号及采样者编号,内标签在样品加工整理时放入样袋中。(2) 编录野外记录采用“水

11、系沉积物测量记录卡”(每张卡片可记录 5-10件样),填 写内容按记录卡所列项目及部颁地球化学普查规范(DZ/T001 91)之要求填写。所有项目须在野外实地用2H铅笔填写(见表5-1所示)。当日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点卡样进行核查。采样位置:指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具体位置,如河流转弯处的 内恻、转石后等。样品成分:指样品的粗细程度,如细砂、淤泥等。地质、地貌特征描述:指采样点附近出露的基岩名称,是否见有蚀变、矿化的基岩露头或转石等,以及第四系覆盖厚度、植被发育等。表4水系沉积物米样记录卡质地貌类注征描述工作区:年 月曰检查者: 日期: 年 月曰上表中,样品类型栏:正点样为 P,重复样为D,重复

12、采样点的 正点样类型亦 为P;备注栏:注明重复采样点样品对应的正点样编号,需要注明的其它情况。记录卡中的各项内容要求填写正确、工整、清晰、及时、保持整 洁,不得 随意涂改或毁掉原始记录重抄。每天野外工作结束后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 2mm、J 圆圈标定采样 点,编上 样品号。然后根据野外采样手图, 将全部采样点转绘到另一 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 制成采样点位底图,展点误差小于0.5mm允许对部分与地形明显不符的样点进行移动。4. 样品加工及管理(1) 样品加工样品加工及管理由专人负责,在野外进行初步加工。样品加工的目的是去除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1)样品干燥以日晒为主。特殊情况下

13、(如阴雨连绵)可低温烘 烤,但箱内 温度不得超过60C,干燥过程中应随时揉搓,以防结块, 可用木棒轻敲或用手揉 碎,不允许用金属制品锤打或粉碎,以防污染及破坏样品自然粒度2)样品干燥后,必须认真校对样品编号、布袋号、样数。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样品必须全部用 10 目和+60 目尼龙筛(或不锈钢 筛)充分过筛,然后混 匀,用四分法缩分至需要的重量再装入纸袋或样瓶中,样品重量不小于150 g。不允许将一部分样品过筛而将另一 部分样品随意扔掉,或因筛下的样品达不到重量 而把末筛过的粗粒混 入样袋中。3)重 复采样的样品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一件样品, 再用四分法分成两个样品重份分析。4) 样

14、品加工要及时,不混样,不丢样,防止各种污染,严格按加工流程执 行。每加工一个样品,所用各种工具必须认真清除遗物后 方能用于下一个样品的 加工。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 行,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对疏松物样品第一次过 筛前不要碾 磨,以保存原始粒度比例。(2)样品装箱与送样水系沉积物和土壤样品加工完成后, 分别装塑瓶或纸袋中(纸袋 装样时,应 加套塑料袋),按 1:5 万图幅、大格编号顺序排好,每 50 个号码为一批,每批随 机抽出 7 个空号位置,以备插入 4 个监控样和 3 个密码内检样。清点无误后,顺序 装箱,装满后放入装箱单再加盖 订牢,并在箱面用毛笔注明样品种类、

15、采样工作 区、样品起止编号、 箱内样品总数、分箱号、总箱号及送样单位。送样前做送样 编号图, 在图上注明重复样和监控样的号码,填写送样单(一式两份) , 经测 试单位验收后办理样品交接手续,签字后送样。码)。送样单测试样送四川省地矿局德阳地矿检测中心,进行Au、As、Sb等16 种元素测试,并提交送样单(要求不注明重复样、重复分析样号 位负责提供详细的送样单,送样单由送样单位、样品接 受单位签字确认后存档备 案。(3)样品保管 样品是重要的实物性资料,样品保管、运输、交接由专人负责, 严防样品丢 失、损坏、污染等,严格交接手续(交接时必须有交接证 明,内容包括:样品有 无损坏、丢失、及总箱数等

16、)。分析后的副样 由测试单位按规定进行妥善保管, 附送样单一份,由样品库管理人员 清点无误后,双方签字存档。5. 数据库建设( 1) 样品位置与航迹:作业组长应在当天对样、卡、点进行校对检查,并于当日或次日将 GPS及记录卡交工区技术负责人,有工区 技术负责抽查后交数据录入人员将采样数据信息录入计算机, 并保留 航迹备查。(2) 数据管理:项目组设专人负责采样信息录入和数据管理, 数据信息 录入按规范进行。(四)野外质量检查野外工作质量监控按三级 (地调院、 项目、专业组)质量检查管 理制度进行, 主要检查内容:野外采样定点、采样部位、物质组份、 取样重量、记录内容、样 品加工、设计执行情况及

17、室内资料整理等。 检查以随机方式进行,兼顾均匀和全 面。1. 作业组自检作业组长对每天所采样品、记录卡、点位图进行检查,自检率100%重点检查有无漏采和不合理样点,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成某 区域工作后,应作阶段性检2. 项目检查方法技术检查:项目负责人深入作业组,采取现场跟班检查与抽 查相结合, 观察采样全过程,检查其定点、取样部位、物质、重量等 情况是否符合规范及设 计要求;样品加工规范执行情况、有无污染及 编号混乱现象,样品加工登记记录 等。工作质量检查:项目野外抽查率占工作总量的 5%随机抽取采 样点、实地核对采样点到位情况并检查取样部位、定点误差、采样介质、记录内容的正确性等。室内原

18、始资料抽查占总工作量的10%主要核对数据库、采样点位图、记录卡、样品成份的一致性,填写水系 沉积物测量 野外采样检查登记表 (表 5-2 )。方法、质量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加大抽查比例,检查合格后写出 检查意见。(三)样品初加工及送样 样品在野外进行初加工,采集的样品先晒干,干燥温度不超过60 摄氏度,样品在干燥过程中不时揉搓,防止结块。样品干燥后过60 目尼龙筛后用特制的样品纸袋盛装,其重量不小于200g, 在纸袋上标明矿区号、样品号等相关信息,然后用纸箱按顺序装箱,在纸箱 上注明样品 起止号、样品件数、矿区号、日期等。每个加工台班及时 填写样品加工登记表, 样品加工组长每天对登记表进行检查。

19、 样品存 放于干燥、通风、无污染的样品库 内一个矿区或一个阶段的样品加工完成后, 对样品进行质量检查 后方能送样。 采用梅花提样法提取Ioog样品送样测试,由专人检查 副样和测试样编号的一致性, 并填写样品交接单。送样严格作好样品 交接手续二)土壤(一)采样点布置采用土壤剖面测量。采样线布设应大致垂直于矿化蚀变带、 重要 构造或地层走向线,采用点距 20m布点。土壤样品命名为“线号”+“T” + “点号”,如03T016号样,表示3线第16号土壤样品。(二)野外采样要求土壤样采样物质一般以距地表 20? 50cm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 层)或C层 (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样品重量大于500g。在样品采集过程中,为了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可采取在采样点周 围 30? 50m 范围内多点采样均匀混合成一个组合样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