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2.认识生字。借助词典,联络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1.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2.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和地球仪教学课时一课时课文详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段导读:文章开篇简介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并着力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m&#

2、236;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他常常耐着性子,面对墙上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了,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光阴。他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画完了非洲,又画南美洲。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chén直角凹o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魏格纳被自己偶尔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zhèn,仔细打量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

3、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有了偶尔的发现。􀀍“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展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可以较好地吻合在一起。段导读:第4自然段讲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可以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魏格纳由观

4、察和分析世界地图得出的奇想。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描绘了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有了重大的发现及由此引发的考虑和假想。􀀐第二天一早,他叩kòu开了著名科学家柯k彭pén教授的大门,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他。“一早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教授肯定了他的假想有道理,并说也曾有人提起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句导读: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教授对魏格纳的假想给予肯定;另一层意思是这样的假想以前有人提过,但都没有足够的事实加以证明。教授劝他消除念头,不必为此枉wn费心机。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魏格纳向柯彭教授请教以验证假想的正确,但碰壁了。􀀑 魏格

5、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场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络和比照中进展考察,在浩hào如烟海的资z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这个词语可以说明什么?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里面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那么,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段导读:第7自然段详细描绘魏格纳不畏困难,勇于求证的经过,表现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zhào开的地质学会

6、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yuán?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联络上文,说说什么是大陆漂移假说。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主要讲魏格纳进展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知识点详解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引出下文。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光阴,由此引出

7、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魏格纳由此进一步观察和深化考虑。 较,读jiào,不要误读为jio。海岸线:海洋与大陆的分界限。 太古:人类最古的时代。我国以唐虞以前为太古。 说明魏格纳迫不及待地想求证自己的假想是否正确,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探究科学的执著精神。 说明魏格纳为验证假想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他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犹如在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在困难面前并没有退缩,他的探究精神确实让人钦佩。 中龙:大约生活在晚石炭纪至早二叠纪,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一 课 时教学

8、目的一质疑导入1.读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谁发现的?在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2.带着问题读课文。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络上下文理解词语。2.反响自读情况。1难理解的词语。静谧:安静。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2指名分段读课文。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非常吻合。3找到有关段落,再次明确魏格纳的发现。三观察理论,印证发现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那块突出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吻合。2再观察,知道地球上所有大陆块都能较

9、好地吻合在一起。3这样的发现,引发了魏格纳的什么想法?读第5自然段四再读课文,深化体会导入:在发现了这一奇特现象之后,魏格纳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1.读第58自然段。魏格纳有了这样的发现后,在脑中有了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了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2.再读第7自然段。学生对照地图,研讨这一资料怎样证明了魏格纳的发现的正确性。老师小结:中龙是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五总结全文,交流感受1

10、.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按文题扩展法来概括,也可以按事情的六要素概括。2.魏格纳在医院的病房中,随意描摹大陆海岸线,不仅有所发现,更可贵的是,他能不顾一切地去寻找证据,印证了自己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假说,从而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呢?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课后反思1.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时机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老师可准备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理解。教学时,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老师可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

11、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地吻合。这样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浓重兴趣。3.总结课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展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还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愿望。板书设计课堂作业新设计1.在括号里填上适宜的词语。的性格地出神的病房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

12、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地吻合的海岸线地叩门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那么,有目的、有方案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展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

13、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读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

14、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化,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根底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历联络起来,在开展想象力中开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观察对象。2.联络上文解释下面的词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如今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

15、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渐渐“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老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老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不可思议:文中指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相信。浩如烟海:指魏格纳在证明自己的发现时,需要查找的资料非常多,困难重重。3.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4.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魏格纳勇于

16、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因为“大陆漂移说并非凭空设想,而是来源于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的一次偶尔发现。课文以“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题,既可以说明“大陆漂移说的由来,也能反映魏格纳的探究和求知精神,还能引起读者的考虑,激发阅读兴趣。备课资料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大陆大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程度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宏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结合古陆,从中生代开场,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到达如今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竭力。较轻的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竭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别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程度漂移。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