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_第1页
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_第2页
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及防治    【关键词】 腹部切口腹部切口裂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笔者收集我院普外科自1993年12月2004年9月共收治的腹部切口裂开患者27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普外科自1993年12月2004年9月共行腹部手术3018例,切口裂开27例,切口裂开率0.89%(27/3018),其中上腹手术2180例,切口裂开20例,切口裂开率0.92%(20/2180),下腹手术838例,切口裂开7例,切口裂开率0.83%(7/838),男女比为4.41(225)。恶性肿瘤患者501例,切口裂开13例,切口裂开率2.6%(13/5

2、01)。10岁以下儿童切口裂开2例,均为肠梗阻行肠切除术后患者。其中24例为急性完全或部分裂开,3例为慢性裂开,急性裂开者均行急诊清创缝合术,置减张线34针,死亡1例。慢性裂开者保守治疗,死亡1例。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形成切口疝2例,均为慢性裂开患者。行急诊清创缝合者无一例切口再裂开。2 讨论2.1 切口裂开原因 切口裂开有患者个体因素的原因,也有术者操作技术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可能某一因素在这个个体中起了主要作用,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而致切口裂开。首先患者因素营养不良、糖尿病、气管炎、黄疸、肿瘤、腹胀、缺氧,低蛋白血症、感染、切口血肿、电解质紊乱等均为切口裂开的因素。术者操作因素,笔者认

3、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缝合过密、过疏或缝线太紧、太松,缝针太浅,致组织缺血、撕裂或组织间有空隙致腹腔内组织外突。(2)术中操作切口保护欠佳,污染严重致切口内残留有致病菌,形成毒素致切口愈合不良而裂开。有学者认为1切口裂开大多发生在术后35天,有人认为大多发生在术后810天,本组病例,切口裂开时间5天者7例,5天者20例。笔者认为由于缝合技术所致切口裂开者大多发生在手术当天至术后5天,而感染患者个体因素所致者大多在810天。(3)不合理地应用电刀,使组织变性坏死,尤其对肥胖患者,易致脂肪液化进而致切口裂开。我科自1996年以来腹部手术均应用电刀,切口裂开率无明显增多。所以只要合理使用电刀,避免

4、不规范操作,不会对切口愈合产生太大影响。如避免使用电凝时扫描式来回反复烧灼止血,使烧灼面积广泛(组织损伤深,范围广而易影响愈合)。另外有人认为对腱膜组织尽量不用电刀,有利于防止切口裂开2。(4)术后治疗护理不到位,如液体补充不足,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致愈合不良;或镇痛不理想,认为患者能耐受则不用止痛剂;或术后腹胀处理不及时、不规范,腹胀持续增高,腹壁血运受影响而影响愈合。往往其中一个环节注意不够,就会导致切口裂开的发生。(5)切口的选择,本组病例中纵切口裂开26例,斜切口裂开1例,为胆管炎行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患者。一般认为纵切口较斜切口易裂开,与切口应力方向有关,上腹切口较下腹切口

5、易裂开,但亦有相反报道。2.2 切口裂开的预防主要是针对致切口裂开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术前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戒烟,胃肠减压,置尿管,练习床上大小便,停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预防术后切口血肿。有污染的切口,术前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减少切口污染,术中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合理使用电刀,电切、电凝不可混用,杜绝电凝切开组织,功率不可过大,有目的地置减张缝线,但不主张盲目地应用减张线而徒增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术,缝合切口,松紧、疏密、缝针深浅要适宜,腹壁严密止血,对肥胖有污染切口可视情况皮下置引流片。理想的镇痛,

6、有效的胃肠减压,咳嗽时切口保护,腹带的有效固定,适当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早日排气,预防肠管粘连梗阻,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灌肠,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负氮平衡,影响切口愈合,禁食时间长者更应注意,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2.3 治疗主张彻底清创缝合、全层缝合,置减张线,要求尽量在全麻下进行,切口部分裂开者,未裂开部分亦不牢固,为确保安全应将切口全部以刀柄划开,彻底清除坏死感染、变性组织及线结。将腹膜及腹白线或前后鞘做一层间断缝合,须全部置线后依次打结,不可边缝合边打结。再缝合皮肤,皮下组织一般不缝合。本组急性裂开者,全部行清创缝合,置减张线,均愈合良好,减张线于术后14天拆除,无再裂开者。着重强

7、调置减张线,有报道,再裂开死亡率高达63%,故应引起高度重视。大部分患者腹腔或切口处肠管网膜粘连较重,除非肠梗阻腹压持续增高,一般不至于肠管外脱,故大部分人主张用凡士林纱布外敷。若切口渗液不多,再加蝶形胶带固定。本组2例非手术治疗,伤口愈合分别长达27天及45天,且均形成切口疝。故笔者认为只要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局部粘连不重,以手术为宜,手术并不提高死亡率,相反保守治疗因患者住院卧床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往往死于并发症。本组3例保守治疗,死亡1例,故医生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及时行二次手术,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3 结论切口裂开是患者全身因素与术者操作技术及术后护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故对切口裂开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一般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