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_第1页
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_第2页
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_第3页
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_第4页
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类号:学校代码:10117密级:学 号:中英文标题20字以内,黑体小二,居中,英文字体为TimesNew Roman 力口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meta分析Meta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drink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研究生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单位专业名称论文起止时间学位授予单位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教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任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 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

2、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 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不谢意。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3 .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 道歉;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 日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 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医学院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

3、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 位仍然为医学院。(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 月一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 月一日(本声明的版权归医学院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中文摘要目的:探讨饮茶与阿尔茨海默病(AD)是否存在病因联系。方法:以人群为基础,将402例AD患者纳入病例组,384名健康老年人纳入 对照组,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为匹配条件,进行m:n配对的病例对照 研究,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

4、素分析。结果:1、经多因素分析发现,50岁以上每月饮茶13次者在AD组中的比 例低于其在正常对照组中的比例OR (Odds Ratio)= 0. 757, P= 0.0001,随 着饮茶频率的增加,0R值减少。几乎每天饮茶者0R值为0. 4338o结论:饮茶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并且饮茶对AD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 应关系。本研究为在人群中预防和治疗AD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关键词:饮茶;阿尔茨海默病(AD); meta分析小号Calibri字体,顶部居 中,段前段后间距工行,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tiological relationship b

5、etween tea drink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D).Methods: On a population-based basis, 402 PATIENTS with AD were included in the case group and 384 healthy elderly people in the control group. Age, gender and education level were used as matching conditions to conduct an M : N paired case control stu

6、dy, and conditional Logistic model was used for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Results: 1. According to multi-factor analysis, the proportion of tea drinkers aged over 50 in AD group (1-3 times per mont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OR(Odds Ratio)= 0.757,?= 0.0001. With the

7、 increase of tea drinking frequency, the OR value decreased.The OR value of tea drinkers almost daily was 0.4338.Conclustions : Tea drinking may be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AD,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tea drinking on AD has a dose-effect relationship.This study provides useful clues to the preve

8、ntion and treatment of AD in a population.Key words : Drinking tea.Alzheimefs disease (AD);Meta analysis内容小四 号宋体,一 级目录标 号、页码小四 TimesNew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 录缩略语/符号说明Roman,加 粗,L5倍 行距,二、 三级标号 不加粗,标 号与标题 之间留一前言11.1 81.1.1 10资料与方法12个空格203结果224讨论25全文结论2628参考文献文献综述29附 录33涌38个人简历40插入n行3列表格后,格式中选择边框底纹为无小二号黑体,顶部居中,段缩略语

9、英文中文表头四号黑体,内 容小四号宋体,英 文 Times New Roman两端分别 左右对齐,中间居1刖5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 sDisease, AD)是一种老年脑变性病、约占痴呆 类型的60%80% 1。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探明,国内外研究者经过 分析证明,AD与日常饮食习惯有关。本文通过网络文献检索国内外有关饮茶与阿 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病例对照和收集多个城市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的基 础上,按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匹配进行M : X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并进行 Meta分析,着重分析饮茶与AD的关系。2资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的来源和入选标准病例和对照来源于

10、国内4个城市痴呆患病率调查人群。病例的诊断标准为:调查员由神经、神经心理和精神科医生和教授组成。调 查员经统一培训5天和预试验后,采用统一调查表和标准化调查用语,按名单入 户调查。诊断程序为:第一阶段对受访者进行中文版MMSE的测试。同时调查每个受 访者一般人口资料、既往疾病史、家族史和婚育史,并给予体格检查。MMSE总分 范围030分,在试题3和4中,选计算题3测试。第二阶段诊断性检查,以本调 查中6064岁老人的测验成绩的第十白.分位数值为分界值,筛查阳性者及4%的 阴性对象,包括病史疑有认知障碍者的阴性对象也进入诊断检查。半年后对进入 第二阶段者再访复查而确诊。第二阶段的测试工具包括:日

11、常生活功能量表 (ADL)、Pff er社会功能量表(POD)、Fuld物体记忆测验(FOM)、言语流畅性测验 RVR)、数字广度测验(DS)、积木测验(BD)、抑郁量表和缺血评分量表等。按照美 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标准诊断痴呆,美国神经病 学、语言障碍和卒中-老年性痴呆和相关疾病学会(ICDS/ADRDA)标准诊断老年 性痴呆(AD)。每个病例均由协和医院课题组共同讨论,结合辅助检查所见而确诊。病例组纳入标准:符合AD诊断;全面衰退量表(GDS) 2分级为4级或以上。 病例组排除标准: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得分在相应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第50 百分位数以上3

12、 ;Hachinski缺血评分指数大于7分4。对照组纳入标准:MMSE得分在相应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第50百分位数以上,未 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无严重脑血管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居民。2.2 研究方法以人群为基础,匹配条件为同性别、年龄±4岁、同文化程度并且生活在相 同地区的病例对照研究。2.3 资料收集统一调查问卷,由不了解诊断结果的调查员入户面访。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 饮茶的情况;(2)可能的混杂因素,包括经济情况、血管事件高血压、心脏病、卒 中、糖尿病、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外伤史及一级亲属痴呆的家族史。由于 调查对象一半以上居住在农村,故采用以下两个指标衡量经济水平:食

13、用荤菜 的频率;贵重物品,包括各种家庭设施及家电的拥有情况。2.4 变量定义本研究中饮茶指每月至少饮茶1次,连续或累计6个月或以上者。2.5 统计学分析F0XPR06. 0软件数据录入。SAS6. 12版软件PHREG过程进行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首先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5。一、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根据纳入和排除条件,402例AD患者进入AD组,384名健康老年人进入对照 组。痴呆严重程度按GDS分级,轻度痴呆154例(4级),中度痴呆151例(5级), 重度痴呆97例(67级)。轻中度痴呆病例占75. 9%cAD组平均发病年龄为(74. 5 ± 9. 3)岁,其中

14、发病年龄65岁者占82. 1%。AD组发病前后2年内57. 7%进行了 头颅CT或MRI检查。AD组与对照组血管事件、脑外伤、痴呆家族史及经济情况 见表lo表1 AD组与对照组血管事件、脑外伤、痴呆家族史及经济情况变比AD组X寸照组1值痴呆家族史有23104.68950. 0303无379374哂外侪史有320. 19730. 6569无399382血管事件有1691210.00041.8410无21924S食用荤菜15-25 岁三1次/月1661841.36810.2421< 1次/月19117325 - 50 岁次/月22227016.73660.0W1VI次/月I3S91>5

15、0岁VI次/月28201 - 3次/用732贵重家庭 设施K次/月2182540.7766. 578215-25 岁有65590. 12150.7274-无32231325 - 50 岁有1891970. 52390. 4692无1981795。岁<5件121786 - 10 件 13N16710件1231346. 5040.011注?少数受访者因血管事件或经济情况资料不详而副除饮茶与AD的关系:AD组2550岁饮茶的比例低于对照组饮茶的比例(0R二0. 709, P=0. 0484), AD组50岁以上饮茶每月13次的比例低于其在对照组的 比例(0R= 0. 703, P= 0. 00

16、01)。而且随着饮茶频率的增高OR值减小。4讨论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饮茶是AD的保护因素。与饮茶 1次每 月者相比,在2550岁时饮茶2 1次/月者的OR=0. 709(P= 0.0484),在 50 岁时几乎每天均饮茶者的OR=0. 347(P=0.0001)。二者间的联系符合饮茶在前、 AD发病在后的时序关系、且二者间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经过多因素分析后这种 联系依然存在,说明二者可能存在因果联系。饮茶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对AD发生作 用。研究表明茶叶的成分在减轻A B诱发的毒性及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方面起作用 6o绿茶和红茶的主要成分是茶碱,Lin等7和Matsuoka等8的实验证明,茶

17、 碱在细胞水平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止糖氧化酶导致的培养新生鼠脑细胞的过氧 化损伤。而且绿茶的茶多酚可增强NO合成酶的活性,有助于扩张脑血管及减少血 小板的聚集,从而维持脑血流量,减少卒中事件9,进而减少AD的发生。全文结论饮茶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并且饮茶对AD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为在人群中预防和治疗AD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参考文献1张振馨,魏镜,洪霞,等.北京市城乡痴呆及其主要亚型的患病率.中华神经科杂 志,2001,34:199-203.2张振馨,洪霞,李辉,等.北京城乡55岁或以上居民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测 试结果的分布特征.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149-

18、153.3 Reisberg B, Fems SH, de Leon MJ, et al. Tlie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fbr assessment of primaiy degenerative dementia.Ain J Psychiatry, 1982, 139: 1136-1139.4 Hachiiiski VC. Cerebral blood flow difierentiation of Alzheimer ' s disease from multi-infarct dementia. In:Katzman R,Terry RD, Bick KL, eds.Alzlieiiner ' s disease Senile dementia and related disorder. New YdikRaven Press, 1978. 97-104.5胡良平,主编.现代统计学与SAS应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 版社,2000. 199-214.6 Heo HJ, Yang HC, Cho HY et al. Inhibitoi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