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_第1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_第2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_第3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_第4页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课件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作者背景】 李颀,生卒年不详,居颖阳(今河南登封)。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代表李颀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人。其中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魏万

2、,号王屋山人。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主旨感悟】 这首诗开篇点出出发前的景致: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愁,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神伤。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久留。尾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但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至此,全诗中诗人那溢满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表达得淋漓尽致,引人共鸣。 【艺术鉴赏】 全诗善于炼字造句,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3、游子,指魏万。这两句,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以及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点明时令是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于一体,将事情的缘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代得一清二楚。 作者想像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再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备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渺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游子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

4、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 “关城树色催寒近”,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作者这里运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近”,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来说,天气凉不易看见,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捣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

5、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戒。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习他们啊!此诗语句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0年高考全国卷)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 (1)路漫漫其修远兮,_。 (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_;亲小人,远贤臣,_。 (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 (2)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女也不爽,_。士也罔极,_。 (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_。” (论语为政) 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

6、的名句名篇,以初高中教材为主,不算难,关键要正确书写,平时一定要养成背写的好习惯。 【答案】(1)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 (2)渐车帷裳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可以为师矣落霞与孤鹜齐飞 1识记本文中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领悟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1、2、3、7则选文。 3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仁”的现代价值。 1读准字音 皋陶:o yo伊尹:y yn恕:sh取譬:p 2一词多义 3掌握通假 问知(知通“智”)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7、克己复礼为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倒装句 汤有天下,选于众。(介词结构后置) 富哉言乎!(主谓倒装) 1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八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中却包含着很深的道理。以国来说,哪一国都不愿意受到侵略和剥削,你也就不要去侵略和剥削别国;以家来说,谁家都不愿意幸福和美满受到破坏,你就不能去破坏别家的幸福和美满;以人来说,你当然不愿意自己在任何方面被伤害,那你就不能去做任何有可能伤害别人的事。可以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我国人民传统的道德标准之一,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且还会流传下去。 2在选文第13则中,针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是如何回答

8、的?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一方面? 针对颜渊的提问,孔子强调“仁”是“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答樊迟时,孔子说:“爱人。” 这三则选文集中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3如何理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 曾子这句话非常有名。曾子所指的“士”是对读书人的统称。他认为一个读书人应该胸襟宽大,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决断,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这样的责任沉重而久远,这是由读书人实践仁的理想决定的。 孔子所讲的仁,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这种责任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历史的道路上,没有

9、停止的时候,要一直到死。所以读书人必须对此做好准备,也以此作为自己学问修养的目的。 4如何理解第9节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句话? “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安仁。知者就不同了,“知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

10、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 5根据选文,谈谈孔子的理想人格“仁”的内涵是什么?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弟子们多次提出过这一问题,孔子也做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选文第1则是颜渊和孔子的问答。“颜渊问仁”,“问仁”就是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要不然就不会克制自己才能回复到礼。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 孔子认为,放任人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了套。荀子在性恶篇中说:“

11、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性而已,则悖乱而已。”所以,人必须克制自己而回复到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说,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说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归”犹“与”,意思是赞许。这句话延续了“克己复礼”的意思,却更加落实。 其中“一日”两个字值得反复体味。张岱在四书遇中评论说:“一日字最可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这个评价很有启发意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要

12、做到仁,要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那么要想做到仁,具体说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就是颜渊接下来的问题,所谓“请问其目”,“目”就是条目。孔子是这样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是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一切行为,均依照礼的准则。 颜 渊 表 示 : “ 回 虽 不 敏 , 请 事 斯 语矣。”“不敏”指资质愚钝。“事”指从事、实行。既然仁不是嘴上的功夫,不是玄想,而要落实在视听言动所有的行为当中,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实行了。 6孔子对“仁”还有哪些重要界说? 孔子对于仁还有一些重要的界说

13、。选文第2则:“仲弓问仁”,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从字面上看,这几句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左传成公十三年)。 “邦”是指诸侯国。“家”跟“邦”并提,指的是大夫的家族。仲弓表示:“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句话,跟颜回所说的一样。孔子对仲弓的回答最根本

14、的是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曾经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恕”。选文第4则: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个问题十分有趣。“一言”是指一个字,而不是指一句话。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果真有这样的字吗?看孔子怎么回答。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是大概、也许的意思。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可以拿终生去实践,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根本点上是跟仁相同的,所以人们常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世间一般人都习惯于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强加给别人。要想做到仁或恕的话,就不能这样做了。在古代社会,仁或恕就意味着,不愿意儿子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父亲;不愿意臣下

15、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君上;不愿意弟弟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兄长;不愿意朋友施于自己的,自己不要施于朋友。 7孔子“仁”的思想精华是什么?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

16、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8孔子的“仁”和“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就孔子与颜回的这些问答来看,仁和礼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礼主要是外在的规范,而仁则主要是对这种规范的内在自觉而已。可是二者又有不一致的地方。这在孔子对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评价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按照孔子的想法,诸侯在大门内可以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可以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上(坫台是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可是大夫在大门口只能用帘子遮挡而已,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怎么

17、样呢?管仲家既设有照壁,又设有坫台。所以孔子很生气地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另一方面,孔子十分推许管仲的仁德,因为他辅佐齐桓公跟其他诸侯会盟,图谋共存,而不使用武力。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这样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如,犹乃)。”这样说来,克己复礼固然是仁,但是仁又不限于克己复礼(那只是仁的基本面)。 9选文在措辞上有何特点?请举例作简要说明。 平淡之中见真知。 文中的很多措辞看上去很平常,而实际上可谓意蕴丰富。如“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当中的“一日”,就大有深意。人世间所有的事业都以这“一日”为着重处,实践仁也是这样。荒废或舍弃了这一个“一

18、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时候。 【答案】A(悌:t) 【答案】C(约:贫困) 【答案】D(都是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资质愚钝,愿照此办理。)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去实践它的吗?) 【答案】D(一言:一个字。)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观全文,孔子对“仁”的内涵的阐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克己复礼;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孔子对仲弓关于“仁”的回答,与对子贡关于“仁”的回答,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只是一个是从否定的方面阐述,一个是从肯定的方面阐述。 C孔子列举舜、汤的事例,就是要具体阐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内涵。 D孔子对志士仁人是极力推崇的,因为这些人能“杀身成仁”,决不苟且偷生。 【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