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怎样进行?这是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困惑。由于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不少教师觉得教学起来没有把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选编了8首现代诗歌(其中外国诗歌1首,中国诗歌7首),下面就结合这册课本所选的新诗来谈一谈浅见。一、注重诵读,开启诗歌大门 “读书百遍,其义自
2、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本册的语文课本中几首诗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这一诗歌学习的关键点。如在山的那边“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尤其七年级作为现代诗歌教学的入门,我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尤其注意进行诗歌教学的朗读指导、训练,并采用听读、自由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对诗歌的感受力。如在教学秋天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手段出示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动听
3、的配乐朗诵中感受秋天清远的意韵和收获的喜悦。朗诵比赛是增强诗歌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即兴的、有准备的、男女(单人)竞赛、小组擂台等比赛形式均可以由教师灵活安排。二、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著名诗人钱涛曾说过:“教学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诗。而意境则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两句话扼要地阐述了诗歌的深刻内涵,也道出了把握意象是诗歌教学的基础这一道理。其实很多学生并不是并不喜欢诗歌,而是他们觉得诗歌很难懂,而难懂的原因是不知道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抓住诗歌的主
4、要意象,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如金色花这首诗歌的意象是金色花。诗人借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后和妈妈嬉戏,为妈妈做事,向妈妈撒娇,表现了孩子和母亲之间的亲密感情。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金色花这种事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因为金色花暗喻小孩子的可爱,金黄的色彩也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把握好“金色花”这个意象,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母爱的这个主题。三、品味语言,领悟诗歌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在特别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的同时,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笔者认为,语文课要体
5、现人文性,它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展现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也只有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是诗歌魅力的主要来源。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山的那边的“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山那边是海。为什么说是“飘来的”?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至于如何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有效的换字或删字法。如在教学秋天这
6、首诗的第一节时,我尝试把形容词和修饰语抽掉,诗句就成了“震落了露珠/伐木声飘出幽谷/放下镰刀/用背篓来装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让学生把改后单薄的诗句与原诗句做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所缺失词语的妙处,接着再结合语境,进行仔细的品析。四、发挥想像,感受诗歌意境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是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像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如天上的街市整首诗歌把美丽的夜空景色和对仙人生活的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诗中对于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是虚写,是作者想像的
7、。我们可以通过想像去遨游诗人所营造的仙境,去领略诗歌的美。又如纸船,诗歌通过纸船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通过想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儿在不停地叠纸船并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这样一副感人的画面最容易触动情感,从而留下深刻的感受。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现代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它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声律启蒙 2007-03-16 10:53:00, 蔡丽金, 9554, 4/715, 原创 , (0) 在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已经占有很大比重的
8、时候,适当进行声律启蒙教育是必要的。如何感受诗歌的节奏,认知诗歌押韵的基本规律,体味平仄形成的音乐效果,理解对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 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五年级上册)中,诗歌共有86篇,约占篇目总数的30%,已经有了很大的比例,这意味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特别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些诗歌声律方面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大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我们的诗歌教学还基本上只教字词大意,
9、很少涉及浅显的声律问题。所以,笔者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感受诗歌的节奏要进行声律的启蒙教育,首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并逐渐认知诗歌的节奏规律。我们知道,诗歌的节奏又叫音节,大致相当于音乐中的节拍。节奏的长短、快慢,是由诗歌语言的起伏、高低和升降等特点决定的。把平仄声调不同的字词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它们具有间歇,显示强弱,这就是节奏。节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如果不讲究节奏,用散文的句子来写诗,尽管押韵,那只不过是一种散文诗,而不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所以,学生掌握了诗歌的节奏,就能更好地朗诵诗歌,更准地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特别注
10、意以下几点:1、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节奏的存在。古典诗歌的节奏是很鲜明的。教师只需通过范读,在朗诵时注意诗句中的停顿和强弱,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节奏。我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先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朗诵时让学生边看诗文边注意听诗中的停顿。范读后,我随即出示节奏符号“/”让学生尝试划分节奏。这样做很有效果。学生凭着听觉感知,很快就划分出了节奏,而且准确率达到了98%。具体如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2、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掌握节奏的简单规律。经验是在实践中积累的,规律也是在实践中得以总结的。由以上江雪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五言诗一般可
11、分为三个节奏。前四个字每两个字成为一个节奏,末一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这样,每句都是三个节奏,节奏鲜明,琅琅上口。以此类推,七言诗每句一般由四个节奏组成。例如: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三年级上册)这样,每句都是四个节奏。即前六个字也是每两个字成为一个节奏,末一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但因为七言诗的三字尾(每句的末三字)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七言诗也可以分为三个节奏,即前四字仍分作两个节奏,后三字作为一个节奏。我们朗诵诗歌的时候,一般也应按照这样的节奏来进行。这是一般情况下常用的划分法。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诗歌音节的节奏
12、单位跟意义单位是一致的,例如,“天门”二字,既是节奏单位,又是意义单位;“中断”二字也是这样,如此等等。因此,这样的划分一般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在有的情况下,用同一固定方法去划分节奏,有时虽然勉强符合节奏单位的要求,但却割裂了意义单位。比如,我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特地“依葫芦画瓢”先划好了节奏。如下: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四年级上册)划完后,随即引导学生朗诵诗歌,还未读完,反应较快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读着别扭。显而易见,这样划分节奏,每句的前四字节奏单位跟意义单位基本一致,没什么问题;但后三字这样分法
13、,节奏单位倒是照顾到了,却割裂了意义单位。因此,从意义单位着眼,这首诗就应当这样来划分节奏: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每句四个节奏没有改变,只不过是末三字划分节奏的位置有所变动罢了。五言诗可以类推,就不再举例。当然,也不是每首诗从头到尾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根据意义单位的需要,节奏停顿可以有变化。例如: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二年级下册)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如前所述,就是因为七言诗及部分五言诗末三字比较固定,凝结较紧,有
14、时候不可分割。尽管在划分节奏时可以分成两个节奏,但朗诵的时候有时却可以一气贯下。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划分节奏的时候,不仅要根据节奏单位,更重要的是要紧密结合意义单位来划分,这样,听起来仍然节奏鲜明,语意也清晰易辨,才不致引起误解。综上所述,诗歌之间韵律的协调和联系,可以造成整齐而多变的节奏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学生掌握了节奏安排的要领,就可以适应感情的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二、认知诗歌的押韵押韵,是任何年龄的学生在朗读诗歌时都能有所感知的。也正因为诗歌的押韵,才形成了它易读易记和便于意义传达的文体优点。但是,我们则很少有效地让学生认知诗歌的押韵。我觉得我们应该清
15、醒地注意以下的问题:1、标注拼音,抓住韵母,引导学生认识“韵脚”。所谓韵,指的是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我们所说的“韵”,大致相当于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所发出的音。而诗歌总是要让这韵母相同的字出现在句末的相同位置,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地方(押韵的地方)叫做“韵脚”。学会找出“韵脚”是认知押韵的第一步。以三年级上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为例,我们可引导学生为每一句诗句末的字注音,结果就一目了然了,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的“情”字与第四句末的“明”字,都包含了相同的韵母“in”,那么,这两个字就是“韵脚”。2、对比观察,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了解“韵律”。押韵,同样也有一定的规律。
16、在学习诗歌时,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多朗诵、多观察、多对比、多归纳,就不难发现:旧体诗一般都是逢偶句押韵的,单句不用韵。绝句是第二、四句押韵,第一、三句不押;律诗是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一、三、五、七句不押。但是,在有的情况下,第一句也有用韵的,不过并不那么严格。例如: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un) 丰年留客足鸡豚。(un)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un)(四年级上册)就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给小学生讲一点简单的押韵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押韵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注意: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或者由于一个字有两种读音,结果有的字好象并不那么合韵。但是,如果按照古音或者按
17、照另一个读音来读,它仍然是合韵的。例如,“斜”字古音读“xiá”, “蛇”字古音读“shá”,“夜”字古音读“yà”等等。下面举一例说明: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 白云生处有人家。(ji)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二年级上册)这里,“斜”字跟后面的“家”、“花”押韵,所以应读作“xiá”。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用的也是“花”、“斜”、“家”的韵。由此可见,古典诗歌押韵的要求较严,即便是现在的自由诗,也需要大致的押韵。押韵,可以使合乎韵律的相同的声音在诗歌中形成有规律的反复,给诗歌的声音组合创造一种回环相押、
18、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也就易记、易唱,而且悦耳动听,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如果不押韵,那就会如同分行散文,既显得松散,又不易记,唱(吟诵)起来也不顺口。有了韵,学生就能由音响的回环而产生意义上的联想,既有利于记忆,朗诵起来也琅琅上口。因此,可以说押韵是加强诗歌节奏感和音韵美的有效手段。认知了这些,并且在教学中着意发挥,还会大大增加课堂的审美感染力。三、体味诗歌的平仄我们知道,旧体诗歌都十分注重平仄,因为它是构成古典诗歌错综音韵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平仄的掌握比较困难,因为它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我们没有必要让小学生在这一方面了解太多;只是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使学生略有体
19、味。而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平仄,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我初步有以下想法:1、从体味四声入手,深入浅出,简简单单识平仄。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能枯燥地讲解平仄的理论知识,不能把平仄的有关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要从四声入手,让学生简单领会。以四年级上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先让学生为这两句诗的每一个字标注音调。具体如下:Shn chón shu fù yí wú lù山 重 水 复 疑 无 路,li àn hu míng yòu yì cn柳 暗 花 明
20、 又 一 村。然后告诉学生,一般说来,凡属于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都是平声字;凡属于上声和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都是仄声字。(当然也有特例,小学阶段不宜多讲。)接着,让学生自己给这两句诗标出平仄关系。于是,就成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由此,可得出平仄的基本规律: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至于特例,小学阶段不宜多说。)简而言之,平仄的应用对于调节诗歌音律至为重要。因为平仄在句中交替出现,就能使句式多样化,音节回环,抑扬顿挫,增加声调旋律的美感。如果不管平仄,就可能使诗句产生枯涩、单调之感,势必削弱诗歌的感染力。
21、如此一来,原本看似复杂的“平仄”,就这样化难为易了。必须强调的是,平仄现象可以让学生知道其存在,但不必甚解;平仄规律可以让学生知道其确有,但不必甚知。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度。2、与反复朗诵结合,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品诗味。我们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于平仄的有关知识只适合点到为止,不宜深究。我们认识了诗歌的平仄,懂得了平仄的规律,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品诗。众所周知,品诗的最好方法是朗诵。如果我们把体味平仄与朗诵诗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反复朗诵来体味平仄,就能有滋有味地品诗歌。认识了平仄,在朗诵诗歌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遇到平声字,一般要读得
22、高而长;遇到仄声字,一般要读得短促。还有,我们可以在指导朗诵时,以手势的起伏,音调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平仄的存在。就这样,经过反复训练,一再朗诵,学生果然能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从而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音韵更加美妙可感。可以说,不少古典诗歌之所以传诵不衰,不胫而走,除了内容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之外,声律之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四、理解诗歌的对仗笔者认为,我们倒是应该特别注意诗歌的对仗问题。对仗就是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使句与句之间形式上互相映衬,内容上互相补充。这是汉字独具的特点所形成的表达艺术,有着意义表达的优长和审美形式的优长。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教学生“对对子”的,我们现在不太可能在这方面特别用意,但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还是必要的。记得上海交大附小的丁慈矿老师对于声律启蒙颇有研究,于是从一年级开始教学生对对子,经过几年的训练,他的学生可以自己写对子,也可以根据所给的上联迅速对出下联,令人啧啧称奇。有了这一成功经验的启迪,我们在平时也可以让学生多念一些对句,比如象: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等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经过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网络管理员考试突破思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铜质水暖管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蛋形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估技巧试题及答案
- 成都中考试题及答案
- 餐饮服务试题及答案
- 国企文员测试题及答案
- 学校法治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火车测试题及答案
- GB/T 12622-2008管法兰用垫片压缩率和回弹率试验方法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精编练习题(一课一练+单元+期中+期末)
- 语文五年级 【知识精讲】7.阅读(2)文言文阅读
- 社会心理学8-人际关系课件
- QC-R 596-2017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高清-无水印
- 邻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经典习题-一对一专用
- 保密管理-保密教育培训签到簿
- 常见病媒生物分类鉴定
- 手术室剖宫产护理查房-课件
- 隧道工程隧道洞口临建施工方案
- DBJ∕T13-374-2021 福建省钢筋桁架叠合楼板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