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_第1页
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_第2页
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_第3页
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_第4页
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摘要: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也一直引人关注。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的增长可以带动就业率的相应增长。然而,在中国,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高经济增长率出现的却是下岗工人的不断涌现,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在不断的波动之中。原因何在?本文正是通过分析中国1978-2003年间的实际经济形势,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揭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经济增长 就业增长 就业弹性 奥肯法则Economic growth checks the v

2、alidity analysis promoting employmentAbstraction: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remise resolving the issue ofobtaining employment basic , the relation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crease causes perso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lso always. Come to say existence is burning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3、and the employment increase in general certain rectifying looks at and appraises relation , is that the economical increase can drive the small advantages that employment leads to increase by. Accompanying the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appears but is that the laid-off workers ceaselessness springs u

4、p since being member of China, especially 1990's but,coefficient of elasticity obtaining employment always above ceaseless fluctuation. What is the reason for it?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passed exactly analysing China during the 1978-2003 years the actual economic situation, tries to reveal t

5、he relation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crease from reasoning with demonstration about two aspect , suggest that and raisingflexible policy of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suggestion further.Keywords: Economic growth employment increases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Aoken law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的经济增

6、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的好换直接影响着就业水平的高低,经济的较快增长会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然而,在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就表现出了较强的非一致性,就业增长弹性出现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但登记失业

7、率居高不下。被国内外实践普遍证明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 那么,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通过经济增长是否还能够再促进就业的增长了?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就业的增长了?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具体回答。一、奥肯定律 “奥恩定律”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奥肯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测算出美国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规则,其含义是当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趋势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时,会带来失业率上升。现用下面公式加以说明:失业率波动=-1/2×(实际GDP的变动百分比-3%)根据这个公式,当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3%时,失业率保持不变。当实

8、际GDP平均增长率高于3%时,失业率下降的幅度等于产量增长率的一半。因此,要扩大就业需求,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就业弹性的涵义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一方面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另一方面失业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研究这个问题,需要从就业弹性系数谈起。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作用,通常用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指标来衡量。就业弹性是指经济的增长率与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是:就业弹性=就业人员增长率

9、/GDP增长率,即经济增长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一般来讲,经济增长能够使就业规模扩大,经济衰退能使就业规模缩小。在正常情况下,如先预测出某年经济的增长速度,就能预测出当年就业增长速度和增加量。从计算就业弹性公式可以看出,就业弹性是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两因素有关系,就业弹性是两个增长率之间的比值,所以就业弹性高并不说明就业更加充分;反之,就业弹性低也不意味着失业更加严重。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断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就业的弹性会出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就业弹性不断减小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途径有两个:一个

10、是技术进步,另一个是与经济结构相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变化。由于技术进步,过去由两个人做的工作现在由一个人即可完成,就业弹性必然会降低。如果资金相对密集型达到产业和行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行业,就业弹性也会变小2、模型的建立下面建立模型来分析就业弹性,得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表1 1978-2003年中国GDP、就业人数情况表年份Y(亿元)L(万人)Di19783624.140152019794038.241024019804517.842361019814862.443725019825294.745295019835934.546436019847171.048197019

11、858964.4498730198610202.2512820198711962.5527830198814928.3543340198916909.2553290199018547.9647491199121617.8654911199226638.1661521199334634.4668081199446759.4674551199558478.1680651199667884.6689501199774462.6698201199878345.2706371199982067.5713941200089468.1720851200197314.17302512002105172.373

12、74012003117251.974432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53.120注:Y-中国GDP, L-就业人数, Di-虚拟变量现以时间为横轴,劳动力的投入为纵轴建立散点图(如下图): 图1 劳动力投入散点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劳动力投入在1989年似乎有一次突变,这次突变完全可能改变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确定这种突变是确实存在的,通过虚拟变量法,构造以劳动力投入的对数为解释变量,以GDP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并在其中引入虚拟变量Di 进行回归得到:LnL = 8.913561 + 0.20832LnY - 0.136658

13、(Di*LnY) + 1.45002Di (110.0082) (22.8778) (-11.76984 ) (12.81641 ) =0.9951 =0.9944 F=1482.8951989年之前,即当Di=0时,方程为LnL = 8.913561 + 0.20832LnY常系数为8.913561,就业弹性为0.20832 说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相应增加0.20832个百分点。1989年之后,即当Di=1时,方程为 LnL = 10.363581 + 0.071662LnY就业弹性仅为0.071662, 说明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仅增加0.071662个百分点。由此

14、可见,我国在1989年之后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通过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可看出回归结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0.9951 说明拟合优度很好,并且由于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说明方程和变量的显著性都较好.而且无序列自相关和异方差,所以该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情况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三、对模型的经济学分析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出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减少、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和绝对增加的趋势。换句话说,就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15、必然出现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将从第一、二产业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我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克拉克所说的那个阶段:农业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绝对过剩),工业的就业容量也越来越小(第二产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大批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时,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能够相应地迅速发展起来,去及时地吸纳那些需要转移的劳动力,那么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就可以实现协调发展。遗憾的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致使产业结构的变动格局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扭曲:亟需扩张的第三产业没有扩张起来,而第二产业的

16、规模却过于膨胀了。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从1990年至 2003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仅从31.3上升到32.3,仅仅上升了一个百分点,处于踏步不前、发展迟滞的状态;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却大大膨胀了,由41.6急剧上升到52.9,上升了11.3个百分点。这种第三产业规模过小、第二产业规模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大大降低了全社会的就业弹性系数。尤其是1999年以来,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仅不能增加就业人员,反而有3年减少了就业人员(1999年、2000年、2002年),这就更加缩小了全社会的就业规模。以2002年为例,这一年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9.9,是高增长:而第二产

17、业的就业人数却减少了504万人,是负增长,其就业弹性系数是-0.32,它的产值增长与容纳就业成了反比关系。所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整个社会的就业弹性系数就越低。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为了反映第二、第三产业中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其内部就业增长的潜力,通过回归方程利用19911999年的数据对这些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具体结果见表2。根据表2中获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工业发展对其内部就业增长

18、几乎没有作用,甚至作用为负。建筑业的发展对增加其内部就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其就业弹性为0.192。而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弹性最高,在0.4以上,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就业弹性比较高,在0.2左右,增加就业的潜力也比较大。这表明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社会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对其内部就业增长具有较大潜力。表2 19911999年中国第二、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就业弹性 产业行业就业弹性第二产业工业-0.008建筑业0.192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0.22

19、4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0.417金融保险业0.216房地产业0.493社会服务业0.233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0.111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0.067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0.000注:表2中的数据是根据1991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获得。由是观之,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弹性系大幅度下降和失业率不断上升,并非因为经济增长缓慢,而是因为产业结构出了问题。在经济高增长的陶醉之中,我们忽略了对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明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克拉克定理”所描述的那个阶段,我们却见事迟、行动慢,没有抓紧时机调整产业结构,没有及时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第三产业上来,使第三产业

20、有能力充分吸纳第一、二产业需要转移的过剩劳动力。这样,也就无法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就业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愉快局面。这对我国的发展、稳定、改革,都是很不利的。这种局面的出现,直接原因是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而在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背后,却是产业结构出了问题,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第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顺利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接受这个教训,我们今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似应是:要害之点是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着力点则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其实,出现此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决定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存在着劳动力供求非市场化的局面,在“低收入高就业”思想的指导下,造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这种局面不可避免的被打破了,于是有了“大批职工下岗”,“减员增效”等现象,从散点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出1989年以后的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要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所以短期内存在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为负的情况。四、政策建议上述模型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对促进就业存在减弱趋势,单纯依靠经济增长并不能确保就业的长期、持续增长和失业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现低通胀,低失业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应该从改变我国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