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肺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_第1页
入肺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_第2页
入肺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入肺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中药性能可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若干性质和特性,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以归经为主线,系统地研究某一归经的性能及功效特点,可以发现该经的作用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和开拓科研思路及辅助教学,均有一定裨益。笔者对入肺经中药的性能与功效特点,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库的构建:以黄兆胜主编的全国高校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为蓝本,收录课本中466味中药(不包括附药),抽取每味中药的名称、类别、性、味、归经、功效、升降浮沉、毒性作为中药归经数据表的字段,然后输入具体数据

2、,供分析之用。采用微软公司Access作为数据库,用其附带的VBA作为开发工具。 1.2 统计和分析:在录入基础数据后,就可用程序进行处理及分析。处理的步骤是编写程序将基础数据中具有多个值的字段,通过识别分号“;”将每个值单独抽取出来,并放到相应的数据表中。通过这样的分解,多个值的字段变为多条记录,把数据整理得比较规范,后面的分析工作可以很方便进行。再利用Access强大的查询功能,就能得到下面的各种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入肺经中药的四性分布:入肺经药物172味中,寒性药74味,温性药45味,平性药39味,凉性药10味,热性药4味。由此可知,入肺经中药以寒性为主,温性次之,平性居第三

3、位,凉性、热性药在各经中所占的比例更小。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名医指掌指出:“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故肺易被火热邪气侵犯而致肺热病证。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所以除了常见热证之外,亦不乏寒证,因此,归肺经的药物寒性最多,温性、平性均也占一定比例。从其分布类别看,入肺经的寒性药以清热药、化痰药、止咳药、解表药为主,温性药以发散风寒药、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化寒痰药、化湿药、补气药为主;平性药以补益药、收敛药为主,这与肺经的生理病理特点相吻合。 2.2 入肺经中药的五味分布:苦味药78味,辛味药74味,甘味药70味,涩味药16味,咸味药12味,酸味药10味,

4、淡味药4味。从五味和药物功效关系的统计查询来看,苦味药与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消肿、止血、散结、利咽、凉血、止痛、利水、疏散风热、活血、平喘、燥湿、生津、杀虫、祛痰、润肺等功效有密切关系;辛味药与化痰、清热解毒、解表、消肿、止咳、止痛、祛风、平喘、散结、发汗、利水、透疹、杀虫、燥湿、温肺、散寒、行气、止呕、利咽、降气等功效有密切关系;甘味药与清热解毒、止咳、生津、润肺、化痰、养阴、消肿、益气、利水、清肺、止血、润燥、除烦、利尿、疏散风热、明目等功效有密切关系;涩味药与敛肺、止泻、止咳、涩肠等功效有密切关系。由于某些中药同时兼有数味,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时,无法分辨哪些味与哪些功效进行关联比较合适,

5、如统计出来的苦味与活血、消肿、行气等有密切关系,其实用辛味进行解释更贴切,这是由于这些药物同时兼有苦味与辛味的缘故,这时计算机很难分辨是辛味还是苦味与这些功效有关联,我们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于这些统计查询出来的结果进行细心的审辨和厘清;但更重要的是,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得到一些新的发现,如辛味与止痛、活血、消肿等之间的联系,这是传统五味理论甚少提及的。由于辛能发散宣通,通则不痛,故辛味与止痛功效关系密切;辛能行气、行血,故与活血、消肿功效有关。此外,苦味与止咳、化痰、利咽、平喘、祛痰、润肺等,甘味与利水、生津、润肺、化痰、养阴等功效的关系等等,也是未见或少见提及的,这提示着运用新的方法和手

6、段,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五味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 2.3 入肺经中药的类别分布:分述于下。     2.4 入肺经中药的升降浮沉:一般来说,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其主要是升浮的;具有清热、泻下、利湿、消食导滞、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的药物,其主要是沉降的。由于中药作用的多样性,有的升降浮沉趋向不明显,而有些中药既能升浮,又可沉降。不过,只有一种作用趋向是主要的。如麻黄既发散风寒,又平喘、利尿,但更多强调其升浮的趋向特点。鉴于此,对于具有双向性的药

7、物,按其主要的作用趋向归类。对于升降浮沉不明显的中药,则单独归类。因此,解表、祛风湿、温里、理气、开窍、化湿、化痰、补气、补阳、涌吐之药归入升浮,清热、泻下、利水渗湿、消食、驱虫、止血、止咳平喘、安神、平肝息风、补阴、收涩之药归入沉降。补血、活血化瘀之药无明显趋向性,归入不明显。按此进行统计,除去外用药,入肺经的中药共165味,其中具有升浮性质者73味,占44.2%;具有沉降性质者90味,占54.5%;升降浮沉不明显者2味,占1.2%。由此可见,入肺经的中药以沉降为主。 2.5 入肺经有毒性的中药:共有23味,具体为泻下药6味(巴豆、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商陆、芫花);化痰止咳平喘药6味(白果

8、、半夏、黄药子、苦杏仁、天南星、洋金花);拔毒生肌药3味(砒石、轻粉、升药);涌吐药2味(常山、藜芦);解表药2味(苍耳子、细辛);收涩药1味(罂粟壳);杀虫止痒药1味(土荆皮);清热药1味(肿节风);利水渗湿药1味(泽漆)。 3 讨论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肺经寒性药物最多(43.0%),温性药物次之(26.2%),平性药物第三(22.7%),凉性药物第四(5.8%),热性最少(2.3%)。这与肺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45.3%),辛味次之(43.0%),甘味位居第三(40.7%),涩味位居第四(8.7%),咸味位居第五(7.0%),酸味位居第六(5.8%),淡味

9、最少(2.3%)。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从上述得知,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现在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肺经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平喘、解表、利水渗湿、泻下、收敛固涩等多种功效。入肺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者占总数的44.2%,具有沉降性质者占54.5%,以沉降为主。具有毒性的肺经中药有23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数据及分析,我们对入肺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