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件《古诗两首》_第1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件《古诗两首》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课件: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复习望庐山瀑布 ,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 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2、理解诗题。自读课文中 1、2 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 ( 苏轼游庐 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 心

2、情。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 或提出不理解 的。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 “横”、“侧”、 “远”、 “近”、 “高”、 “低” )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 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看说一说。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 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 千姿 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 横着看,连

3、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 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 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 样。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 诗人这样多次、 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 山真面目”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 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熟读背诵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4、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默写全诗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 充小结。2、自由吟读。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试讲诗意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 试着串讲。 教师巡回倾听, 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 ( 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深入体会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 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这时诗人是在哪里 ?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 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

5、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 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 说说它们有什么特 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体会名句的引用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 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 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 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 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 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

6、文时, 常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 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 的个性。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 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 人的心境。2.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 *者迷, 旁观者清”的思想, 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

7、时1 课时教学准备1. 橡皮泥。2.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吟诵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 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 ? (题西林壁 )今 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 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 22 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 义吗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 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

8、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 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 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 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 师指名读古诗 )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 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 作者 )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 侧着看

9、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 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 ( 重读 ) 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 师: 从这两句诗中,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_看到_说一句话吗 ?( 出示小黑板 )不识庐山真 (重读)面目: (识:认清)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 ( 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 谁知道呢 ?( “缘”字 )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 ) 作者从多个角度, 细致地观察了庐山, 简洁而生动 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 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 读出来 ?好,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 ? ( 齐诵、 轮诵、 唱诵、 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 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 。但吴 老师有一个地方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