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永椿计划实施计划方案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林学概论教学大纲总学时:16实践教学:不计学时学分:2.0,其中理论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一、大纲内容理论课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包括植物学基础与森林、森林培育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模块一:植物学基础与XX森林第一章森林的概念与功能第一节森林的概念与特点介绍森林的概念、特点及植物成分等,从森林的成层次性角度,阐述森林的植物组成。第二节森林的功能与效益介绍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与效益。包括森林的三大效益、森林的直接效益、森林的间接效益。第二章森林植物第一节植物分类基础知识植物

2、界的基本类群、植物分类、种子植物分类学形态术语。第二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含义、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节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简介第三章森林与环境第一节森林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第二节森林与环境作用的一般规律环境因子与森林作用的规律、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形式。第三节森林的分布森林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中国森林植被分布。模块二:森林培育学概论因课程面向全校未开设林学概论课程的非林学专业的学生,未学习其他林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故森林培育学讲授中,除苗木培育理论和技术外,增加部分林学、林业相关和森林培育学的知识。因此课程分三章讲授(表1)。表1 课程

3、内容分章分节内容第一章林学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与内容第一节林学及林业、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及其任务定义/术语及其含义第二节森林培育学的内容和技术体系森林培育学的理论构成和技术内容第三节我国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间林业相关比较覆盖率、人均拥有量等第二章苗木培育第一节林木种子概念、种子采集、调制、储藏等第二节苗木培育技术苗木分类、种子预处理、苗圃和容器等准备、播种、苗期管理、苗木分级、出圃第三节苗木培育新技术组织培养、体细胞培育、细胞融合等第三章植树造林第一节立地与适地适树立地的概念、适地适树相关技术第二节造林技术林地清理、造林及其补植补造第三节幼林抚育幼林抚育的内容及其技术注:根据表1的授课内容,不同的专

4、业,可参照专业方向有所侧重。模块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概论第一章基本测树因子第二章林分调查因子第三章森林资源概述第四章中国及XX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方法二、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成绩评定,卷面(报告)成绩占60%80%;平时成绩占20%40%。三、参考教材基本教材: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2005年3月参考教材:沈国舫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1989年11月。四、学时分配章节主要内容学时模块一、第一章森林的概念与功能2模块一、第二章森林植物2模块一、第三章森林与环境2模块二、第一章林学及森林培育学的概念

5、与内容1模块二、第二章苗木培育4模块二、第三章植树造林1模块三、第一章基本测树因子0.5模块三、第二章林分调查因子1.5模块三、第三章森林资源概述0.5模块三、第四章中国及XX森林资源的结构和特点0.5模块三、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基本方法1.02林学概论考核大纲总学时:16实践教学:不计学时学分:2.0,其中理论教学1.0学分,实践教学1.0学分。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理论教学部分一、考试内容概述根据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结合教材,主要考察学生对森林基本知识的了解,植物识别的主要形态特征,种子育苗的方法,苗木移植方法,管护技术要求,单木

6、及林分调查因子的掌握程度,并要求学生对我国及XX省森林资源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初步认识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按既定培育目标,遵照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森林培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区域性。二、考试形式考核采用课程报告的方式。成绩评定,报告成绩占60%80%;平时成绩占20%40%。满分:100分,模块一占35分,模块二占35分,模块三占30分。三、考核标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如下考核标准的设定(满分100分):(1)优秀(90-100分)课程论文书写认真规X,并能根据课程学习内

7、容增加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分析,在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或具有独到的见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2)良好(80-89分)能完整认真参与学习过程,课程论文书写比较规X,并能根据学习内容增加一些相关的分析,具有较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3)中等(70-79分)学习过程较认真,课程论文书写比较规X,能较好地完成该部分的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4)及格(60-69分)参与了学习过程,课程论文书写不够规X,基本完成学习的主要任务,分析解决问题的

8、能力有待提高,基本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5)不及格(0-59分)有下列情形之一为不及格:在学习期间无视学习纪律,未能参加学习的时间超过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者,课程报告书写凌乱,和大部分内容抄袭别人或网上的内容。四、参考教材基本教材:陈祥伟、胡海波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2005.03;参考教材:沈国舫主编林学概论,中国林业,1989年11月。林学概论实践教学考核大纲实践学时数:6(不是学生实际完成时间,而是计算教学工作量时间)学分:1.0修读专业:全校除林学专业,以及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林学概论课程为32学时或48学时专业一、考核内容及要求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对林木种实

9、采集、识别、调制、贮藏、处理技术及苗木培育的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林业生产知识。二、考核形式考核采用以苗木培育质量为主综合评定。考核成绩满分100,其中考勤占10%,实践操作占10%,日常记录、报告10%,苗木培育质量占70%。三、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表现,设定如下考核标准:(1)优秀(90-100分):积极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齐全,通过实践很好地掌握了林木种实采集、处理等技术与苗木培育相关技术,培育壮苗1株。(2)良好(80-89分):全程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齐全,较好地掌握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壮苗1株。(3)中等(

10、70-79分):全程参与实践,态度端正,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壮苗1株。(4)及格(60-69分):全程参与实践,实践记录材料不齐全,基本掌握了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培育合格苗1株。(5)不及格(0-59分):以下情况有一者记为不及格:未参与实践学时达2学时;无实践记录、报告;未培育合格苗木1株。四、参考教材林学概论实习指导书,森林培育教研室自编。3 推荐树种清单序号科名中文种名拉丁种名1榆科 Ulmaceae滇朴(四蕊朴)Celtis tetrandra Roxb.2豆科 Leguminosae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

11、 (Lam.) de Wit3桦木科 Betulaceae旱冬瓜(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 D. Don4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5壳斗科 Fagaceae栎类(壳斗科树种总称)6楝科 Meliaceae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7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肋果茶Sladenia celastrifolia Kurz8木犀科 Oleaceae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9漆树科 Anacardiaceae黄连木P

12、istacia chinensis Bunge10蔷薇科 Rosaceae冬樱花Cerasus cerasoides (D. Don) Sok.11蔷薇科 Rosaceae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 Rehd. et Wils.12蔷薇科 Rosaceae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Lindl.) G. Don ex London var. lannesiana (Carr.) Makino13山茱萸科 Cornaceae头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capitata (Wall.) Hutch.14松科 PinaceaeXX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15松科 Pinaceae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16银杏科 Ginkgoaceae银杏Ginkgo biloba Linn.17樟科 LauraceaeXX樟Cin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