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家常课 (2)_第1页
一节家常课 (2)_第2页
一节家常课 (2)_第3页
一节家常课 (2)_第4页
一节家常课 (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节家常课余云德如果说有的好课能让我高歌一曲,那么,前不久我偶然听的一节课则令我低吟一首小诗。这节课非常平实,老师和学生也很朴实,但课堂教学却很扎实,学生学习成果自然也很丰实。课堂是由深圳市福田区南园小学刘秋泓老师和五(4)班学生一起打造的,是在福田区区域“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背景下的一节典型的家常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清平乐村居,它也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首小令,没有一句浓笔艳墨,纯粹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乡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表现出词人辛弃疾对乡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这节课,简单地从背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而回忆对词的认

2、知开始,导入新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接下来的课堂流程交还给了学生。一、学生根据导学方案(如下)自学自学闯关第一关读:我能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提示:大声读几遍,要求字字音准,字字响亮,字字饱满,注意“翁媪、亡赖、剥”等字的读音。画出词句的节奏线,并读出这首词的节奏感,读得抑扬顿挫。)第二关写:我能正确地书写生字,而且写得工整、美观。醉 媚锄剥第三关诵:我能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词中语境,并能读出词中的情境,读出词的意境。(提示:记得理解“醉、相媚好、翁媪、亡赖”几个词语的意思,必要时,别忘批注哟。)这份“导学方案”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接受,操作性强。导学目

3、标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第三学段要求。并且“导学方案”的语言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我能”表述,题目也采用“闯关”等学生喜欢的字眼。因此,接下来的12分钟时间里,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地自学,非常扎实,读书时则书声琅琅,写字时又安安静静,同时,读书、写字姿势和习惯良好。老师则轻轻地随时出现在举手的学生身旁,时而俯身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其中,第三关里的“语境”指的是语言本身传达的意思,“情境”则是学生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意境”指向作品和语言的韵味。本班学生事前已知晓“三境”。二、小组根据合作要求(如下)交流探讨小组交流探讨1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进步。用自己的话把词句的意思说给同学听。2查一查,看谁

4、生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3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分享时提出来。这个班学生学习小组建设成熟,组长组织老到,组员互相评价、互助纠正到位。四人小组,每个组员都开口读、讲、议,都接受同伴评议并练习,一一过关。我身旁一个小组有学生把“媪”读成“温”,同伴不仅指出错误,还进一步强化:“媪是女字旁,老妇人的意思;并且读o在词句里押韵。”说完,便带着那个学生读起词句来。这样,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时10分钟,形成了良好的生生互助局面,很好解决了传统课堂老师“一对四、五十”难题。期间,老师仍然指导在各小组合作学习中。三、全班分享学习成果这个环节,充分发挥表达式学习的作用。学习小组和个人根据抽

5、签结果,随机上台,学生个别诵读,小组其他成员则分工合作解释词句意思,再小组融进自己的感悟,读出词的情境和韵味。台下与台上学生互相纠正错误,(举例)(我觉得这个地方可以不举例),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互相欣赏,互相解答提出的疑问,课堂上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激烈、发言积极的良好态势。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不好停顿,老师轻言细语地提示: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音断意不断,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檐字可以适当拉长一些,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老师范读),而不能一字一顿,一词一顿(举反例)。”学生再次练习朗读,不仅朗读有进步,还懂得了朗读古诗词,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

6、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其间,读到兴浓时,台下学生会要求与台上学生PK朗读:“XX同学,你读出了词的韵味,特别是最后一句,你让我仿佛看到了小儿顽皮、可爱的样子。我想跟你PK读。”果真,一个比一个读得有味,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致勃勃。最后,老师对学生说:“看你们读得这么好,我也想来读一读,看看我的朗读能不能把你们带进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生活中去。”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自己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美妙的“画境”中这样的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四、老师在水到渠成中深化引领老师见火候已到,提出问题:“这首词中有个字是表达情感的中心,是这首词的眼睛,你认为是哪个字?”学生很快找到“醉”字。老师进

7、而又问:谁醉?醉什么?联系上下句,联系插图,把你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书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不自禁地深入领悟“醉”字的含义翁媪表面微醉在美酒中,更陶醉在天伦之乐中。老师还在引逗:“此时,带着醉意的老公公、老婆婆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同学们,你们醉了吗?还想读吗?来,一起再来读,读出醉意!”老师并未就此戛然而止,又抛出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个人更醉了,谁呢?”学生领悟“作者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悠然自得中,陶醉在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中。”老师突然话锋一转:“作者是真的陶醉了吗?”随即出示以下知识链接: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所以,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便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学生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