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目 录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3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6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13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20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本标准是教师资格认证的依据之一)总 纲一、背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体现了当代最伟大、最活跃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对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打破了时
2、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高了教育的效率。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普及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
3、的整合,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用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尽快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二、标准的目标制定“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目标是:l 加强中小学教师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的自觉性;l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l 使中小学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l 加强技术对教育的服务与支持。三、标准的意义1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
4、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有可能把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能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迅速提升。2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教师培训的依据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关键在于要有统一的教育技术标准,才能使培训工作在目标、方法、内容、模式和评价等方面有所以依循。3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的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与此同时要求教师改变在课堂上的行为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改变行为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教师教育
5、技术标准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所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4制定中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是适应教育技术培训市场化的需要。制定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于规范所有参与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和单位,确定统一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质量要求和认证资格具有重要意义。四、标准的性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的“技术”属于技术的广义内涵,即“技术是一种能力”。基于这种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提出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的能力要求,其目的是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五、标准的内容结构为了适应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6、,注意到多层次的、区别不同地域的特点和职前教育应与职后教育作一体化设计的特点,本标准针对三种不同类型教师提供概要性要求。(1)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教学人员版)适用对象为中小学普通教师,即一般学科教师,不包括从事学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维护人员。对于普通教师的教育技术规范要求主要侧重于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2)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管理人员版)适用对象为中小学从事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于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规范要求主要侧重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技术,增强工作效率以及利用技术服务于教育的管理工作。(3)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规范(技术人员版)适
7、用对象为基础教育系统内从事技术支持的各类人员,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电教人员、各级电化教育馆、各级教育信息中心等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支持的人员。对于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规范要求主要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等方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acher前 言本标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并归口。本标准由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
8、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克抗、李克东、邱玉辉、王珠珠、薛玉梅、黄荣怀、游泽清、叶九成、祝智庭、李吉桂、谢幼如、谢少华、刘雍潜、张为群、张卫、杨改学、马希荣、张剑平、张舒予、刘革平、傅德荣、汪琼、郭文革、沙景荣、曾兰芳、瞿堃、张小真、李龙、孙玉强、王世伦、孟宪凯、汪启富、冯德民、王安琳、刘艳。引 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可帮助中小学教师明
9、确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标准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规定从事教学活动的普通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规定从事普通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规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的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技术支持和辅助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三个标准独立使用,可用于与相关人员有关的教育技术培训与培养、人事评估和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是对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一般性规定,使用单位可依据标准实施指
10、导建议。对于有信息技术环境的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应参照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的要求。1 范围本标准表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有关教学人员的要求。标准中的教学人员是指基础教育系统内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本标准适用于:A基础教育系统中从事学科教学人员;B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与培养的组织;C对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方面内容审核的各级教育组织;D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2 引用标准无3 术语与定义3.1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需求和条件,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有效选择和开发必要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评
11、价手段,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进入信息时代,特别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3.2 教学系统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既可理解为由教师、教材设计者和课程专家及其他人开发编制的供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可以是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独立课程,甚至只涉及几小时的教学),也可理解为任何一个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是教学设计的需要,便于考虑整体实施的步骤,考虑各部分的关系,对整体作评价和最优选择。3.3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又叫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
12、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3.4 信息信息是对事物属性及其动态的表征。在教育中包括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性的信息,反映教学过程动态的信息等。3.5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它由信息内容、符号、载体等要素构成。3.6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3.7 信
13、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收集、编码、存储、整理、分类、分析等系统化的操作。3.8 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指反映教育/教学系统中诸要素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与系统动态的数据资料。3.9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的过程。3.10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人材的过程。3.11 信息素养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3.12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
14、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3.13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3.14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3.15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
15、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可以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3.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3.17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即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3.18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 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例如:概念、规则、原理等;B. 材料:信息的载体。例如:课本、录音带、CAI课件等;C. 设备: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如
16、: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D. 人员:促进学习的人。如:专家、教师、小组、同伴等;E. 场所: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等;F. 资金:学习所需的费用。如:学费、培训费等。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有效分析和设计是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4 规范要求4.1 意识与态度4.1.1 教育技术的重要性4.1.1.1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4.1.1.2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4.1.1.3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
17、作用4.1.2 应用意识4.1.2.1 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兴趣与愿望4.1.2.2 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兴趣与愿望4.1.2.3 具有运用技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意识与愿望4.1.2.4 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不断挖掘教育中应用的潜力4.1.3 评价与反思4.1.3.1 具有对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1.3.2 具有对学习资源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1.3.3 具有对教学统计信息的评价与分析的意识4.1.4 终身学习4.1.4.1 具有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4.1.4.2 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持续性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
18、能力4.2 知识与技能4.2.1 理论知识4.2.1.1 了解现代教学理论和新型教育观念4.2.1.2 了解中小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学习理论4.2.1.3 了解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方法4.2.2 基本技能4.2.2.1 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4.2.2.2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一般方法4.2.2.3 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4.2.2.4 掌握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4.2.2.5 掌握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统计数据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4.3 应用与创新4.3.1 教学实践4.3.1.1 有效地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
19、求优化教学的措施4.3.1.2 积极开展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并积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4.3.1.3 掌握、应用和整合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技术资源和校内外学习资源4.3.1.4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应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4.3.1.5 应用技术辅助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课程的评价4.3.2 教学管理4.3.2.1 制定与实施教学活动中学习资源的管理计划4.3.2.2 制定与实施技术环境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策略4.3.2.3 制定与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与改进的策略4.3.3 教学科研4.3.3.1 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研究4.3.3.2 针对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研
20、究4.3.3.3 针对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研究4.3.4 合作与交流4.3.4.1 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4.3.4.2 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4.3.4.3 与技术人员在学习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4.3.4.4 与学生和家长就学习进行交流与合作4.3.4.5 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交流与合作4.4 社会责任4.4.1 公平利用4.4.1.1 促进不同性别、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利用技术和资源上享有均等的机会4.4.2 有效应用4.4.2.1 促进不同背景、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利用技术和学习资源均能得到良好发展4.4.3 健康
21、使用4.4.3.1 促进学生健康地使用技术与信息,减小技术和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4.4.4 规范行为4.4.4.1 学习、示范、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社会、法律和道德内容4.4.4.2 规范技术利用的言论与行为方式5 应用案例及说明5.1 I类案例(只涉及本学科)(1) 案例名称(2) 运用年级段(3) 涉及的绩效指标项(行为指导项)(4) 相关学科(新课标相关条目)(5) 案例来源(6) 案例内容及使用说明5.2 II类案例(涉及多个学科)(1) 案例名称(2) 运用年级段(3) 涉及的绩效指标项(行为指导项)(4) 相关学科(新课标相关条目)(5) 案例来源(6) 案例内容及使用说明中小学教师
22、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Education Manager前 言本标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并归口。本标准由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克抗、李克东、邱玉辉、王珠珠、薛玉梅、黄荣怀、
23、游泽清、叶九成、祝智庭、李吉桂、谢幼如、谢少华、刘雍潜、张为群、张卫、杨改学、马希荣、张剑平、张舒予、刘革平、傅德荣、汪琼、郭文革、沙景荣、曾兰芳、瞿堃、张小真、李龙、孙玉强、王世伦、孟宪凯、汪启富、冯德民、王安琳、刘艳。引 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可帮助中小学教师明确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标准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规定从事教学活动的普通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规定从事普通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24、183;技术人员,规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的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技术支持和辅助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三个标准独立使用,可用于与相关人员有关的教育技术培训与培养、人事评估和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是对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一般性规定,使用单位可依据标准实施指导建议。对于有信息技术环境的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应参照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的要求。1 范围本标准表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有关管理人员的要求。标准中的管理人员是指基础教育系统内从事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本标准适用于:A基础教育系统中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B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培养的组织;C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方面内容审
25、核的各级教育组织;D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2 引用标准无3 术语与定义3.1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需求和条件,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有效选择和开发必要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手段,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进入信息时代,特别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3.2 教学系统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既可理解为由教师、教材设计者和课程专家及其他人开发编制的供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可以是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独立课程,甚至只涉及几小时的教学),也可理解为任何一个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而
26、组织的机构和方法。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是教学设计的需要,便于考虑整体实施的步骤,考虑各部分的关系,对整体作评价和最优选择。3.3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又叫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3.4 信息信息是对事物属性及其动态的表征。在教育中包括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性的信息,反映教学过程动态的信息等。3.5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上,可
27、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它由信息内容、符号、载体等要素构成。3.6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3.7 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收集、编码、存储、整理、分类、分析等系统化的操作。3.8 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指反映教育/教学系统中诸要素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与系统动态的数据资料。3.9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的过程。3.10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
28、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人材的过程。3.11 信息素养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3.12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3.13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3.14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
29、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3.15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可以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3.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3.17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
30、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即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3.18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 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例如:概念、规则、原理等;B. 材料:信息的载体。例如:课本、录音带、CAI课件等;C. 设备: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D. 人员:促进学习的人。如:专家、教师、小组、同伴等;E. 场所: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等;F. 资金:学习所需的费用。如:学费、培训费等。学习资源必须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才能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有效分析和设计是教育技术应用
31、的基础。4 规范要求4.1 意识与态度4.1.1 重要性认识4.1.1.1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4.1.1.2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4.1.1.3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顺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4.1.2 应用意识4.1.2.1 具有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意识4.1.2.2 具有推动技术应用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4.1.2.3 具有支持基层应用技术的意识与愿望4.1.2.4 密切关注新技术的价值,不断挖掘教育中应用的潜力4.1.3 评价与反思4.1.3.1 对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与反思4.1
32、.3.2 对基层技术应用的效果与效率的评价意识4.1.3.3 对基层教学统计信息的评价与分析4.1.4 终身学习4.1.4.1 具有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4.1.4.2 具有利用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人文素质的意识4.2 知识与技能4.2.1 理论知识4.2.1.1 了解新型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发展趋势4.2.1.2 掌握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2.2 基本技能4.2.2.1 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4.2.2.2 掌握技术应用项目管理的技术与方法4.2.2.3 了解应用技术辅助教育评估与评价的方法4.3 应用与创新4.3.1 教学管理4.3.1.1 根据地区特点和实际教育情况,宏
33、观调配教育资源,系统设计教育系统4.3.1.2 评价技术应用的效果,促进技术应用体系的改进、更新与发展4.3.1.3 运用技术辅助教学管理和日常工作4.3.2 决策与评估4.3.2.1 有效应用技术与数据辅助决策过程4.3.2.2 制定与实施教师员工绩效评估方法,激发教师应用技术的积极性与热情4.3.3 教学科研4.3.3.1 倡导针对教学开展的教育技术应用研究4.3.3.2 支持运用技术辅助教育创新4.3.4 合作与交流4.3.4.1 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4.3.4.2 促进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共享4.3.4.3 应用技术促进上级与下级良好的沟通与信息反馈4.4 社会责任4.
34、4.1 公平利用4.4.1.1 促进学生在技术和学习资源利用的机会均等4.4.1.2 促进教师在技术和学习资源利用的机会均等4.4.2 有效应用4.4.2.1 促进教学资源应用潜能的发挥4.4.2.2 促进技术应用的有效性4.4.3 安全使用4.4.3.1 确保技术环境的安全性4.4.3.2 提高技术应用的安全性4.4.4 规范行为4.4.4.1 加强信息道德宣传教育4.4.4.2 规范技术应用行为与言论4.4.4.3 促进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5 应用案例及说明(1) 案例名称(2) 案例来源(3) 涉及的绩效指标项(行为指导项)(4) 案例内容及说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Stan
35、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K12 TeacherTechnical Teacher前 言本标准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提供并归口。本标准由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克抗、李克东、邱玉辉、王珠珠、薛玉梅、黄荣怀、游泽清、叶九成、祝智庭、李吉
36、桂、谢幼如、谢少华、刘雍潜、张为群、张卫、杨改学、马希荣、张剑平、张舒予、刘革平、傅德荣、汪琼、郭文革、沙景荣、曾兰芳、瞿堃、张小真、李龙、孙玉强、王世伦、孟宪凯、汪启富、冯德民、王安琳、刘艳。引 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可帮助中小学教师明确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标准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学人员,规定从事教学活动的普通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管理人员,规定从事普通教学管理的管理人员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教学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技术人员,规定从事教
37、学辅助工作的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要求,目的在于增强技术支持和辅助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三个标准独立使用,可用于与相关人员有关的教育技术培训与培养、人事评估和能力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族是对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一般性规定,使用单位可依据标准实施指导建议。对于有信息技术环境的地区,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应参照信息技术应用标准的要求。1 范围本标准表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有关技术人员的要求。标准中的技术人员是指为基础教育系统内从事技术支持的各类人员,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网络管理人员、电教人员、各级电化教育馆、各级教育信息中心等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支持的人员。本标准适用于:A基础教育系统中从
38、事技术支持的人员;B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与培养的组织;C对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方面内容审核的各级教育组织;D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2 引用标准无3 术语与定义3.1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教育教学中,针对教学实际需求和条件,应用教育技术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有效选择和开发必要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手段,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进入信息时代,特别需要注重信息技术及其应用。3.2 教学系统教育系统的子系统。既可理解为由教师、教材设计者和课程专家及其他人开发编制的供学生学习的教学计划(可以是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
39、门独立课程,甚至只涉及几小时的教学),也可理解为任何一个为达到一定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机构和方法。把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是教学设计的需要,便于考虑整体实施的步骤,考虑各部分的关系,对整体作评价和最优选择。3.3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又叫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3.4 信息信息是对事物属性及其动态的表征。在教育中包括表示教学内容的信息,描述师生特性的信息,反映教学过程动态的信息等
40、。3.5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认知和创造之后以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上,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它由信息内容、符号、载体等要素构成。3.6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因特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其中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已逐步得到广泛应用。3.7 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基于一定的目的,对信息进行收集、编码、存储、整理、分类、分析等系统化的操作。3.8 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是指反映教育/教学系统中诸要素属性
41、及其相互关系与系统动态的数据资料。3.9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的过程。3.10 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求人材的过程。3.11 信息素养广义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素质,狭义的信息素养通常只指信息能力。3.12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即对客观事物中有价值信息的觉察、认识和力图加以利用的强烈愿望。3.13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传递、利用与评价的能力。3.14
42、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在信息领域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它是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信息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尊重人、关心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信息传递、交流、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同时实现自我。3.15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密性就是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就是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就是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可以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就是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3.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
43、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来构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3.17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即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3.18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 信息:主要指教学内容。例如:概念、规则、原理等;B. 材料:信息的载体,常指软件。例如:课本、录音带、CAI课件等;C. 设备: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常指硬件。如: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网络等;D. 人员:促进学习的人。如:专家、教师、小组、同伴等;E. 场所:学习所处的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等;F. 资金:学习所需的费用。如:学费、培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精酿啤酒赛事IP打造与行业标准制定影响力研究
- 2025-2030中国管理咨询行业区域市场差异与本地化服务策略研究报告
-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专题青春岁月纪念册第12课三、《设置动画的放映方式》说课稿
- 高三语文古诗词专项模拟试题集
- 活动一 社区宠物狗饲养情况调查教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四年级上册-蒙沪版
- 全国高考英语真题年度汇编
- 第15课 收寄快递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劳动三年级下册川民版《劳动教育》
- 第一课 真实的镜子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心理健康辽大版四年级下册-辽大版
- 大型EPC项目设计质量保证措施
- 测量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校园招聘450人(提前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美甲老师教学员课件
- 2025江苏南京栖霞区发改委编外工作人员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DB11∕T 1810-2020 装配式抗震支吊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学期第一单元 少年有梦 单元练习卷 (含答案)
- 学堂在线 大数据系统基础 章节测试答案
- 工程联系单格式
- 公司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
- 中秋节博饼规则
- 蔬菜工厂化育苗新技术课件
- 京瓷哲学78条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