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近似数说起 有感于二年级的估算教学太湖县新城小学 张新骄 【问题】近似数必须是最接近准确数的那个数吗?“近似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新增的内容,课本通过两个情境:比较育英小学和新长镇的准确人数和近似人数,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近似数,感受近似数方便、好记的优点,知道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止一个,一般写成与准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其内容看起来简单,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恰当地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也并非易事,且影响到后面即将学习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估算。课本“做一做”安排了两道找近似数的练习:“陈东家到学校有603米,约是( )米。”学生给出的答案中除了600外,还有602、604等;同样,“每台洗衣机
2、售价为1198元,约是( )元。”学生给出的有1200、1000,还有1197、1199等。显然,说出像602、1199这样的数,说明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和价值,只是因为它们与准确数最接近,所以就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依据以往的经验,按照这种思路,学生在估算196+97的时候,会当成197+98算。这样不但不能体现出估算能让计算更方便的优势,反而显得更加麻烦。难道,近似数必须是最接近准确数的那个数码?【引导】“接近”不是“最近”对此,是硬性规定学生找近似数必须写成接近准确数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还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感知近似数的方便,学会合理恰当地选用近似数呢?我设计了一次购物
3、活动,希望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教师准备好玩具车(143元)、芭比娃娃(68元)、玩具熊(87元)这三种玩具以及各种面值的钱币若干张,首先请学生思考:怎样又快又方便地拿出一些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然后有意邀请那些持“最近原则”找近似数的学生参与。在购物过程中,注意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你拿的钱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最接近玩具价钱的近似数是不是比准确数更方便拿出来?拿多少钱既接近玩具的价格又比较快捷方便?通过这次购物活动,这部分学生若有所悟。有意思的是,他们再找近似数虽然不再一味追求“最近”,但仍然不会相差太多,比如“2723大约接近( )”,他们选用的是2720、2730或者2700,写3000的不多。
4、这也难怪,因为学生之前一直采用的是精准计算,又是刚开始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找近似数一下子偏离准确数那么多,感觉太“远”了,一点儿都不“近”,有些难以接受。我们应当允许学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难得他们终于突破了“最近”的局限,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思考1】“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介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刚开始找近似数时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认知障碍,有些教师觉得不如一步到位,让学生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到最高位,不需要问为什么,近似数就该这样求,免得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个人认为,“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介入,因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精确到某一位,对二年级学生而言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5、。而且“四舍五入”法也不是一把万能钥匙,除了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外,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征,让学生自主选用、调整近似数,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数感,也是进行合理估算的前提。估算中取近似数应该是灵活的,达到合理、接近、方便计算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灵活估算的能力,而不是僵化的估算定式,否则,估算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作用了。何况,等到学习除法的估算出现类似于640÷7时,把640当成630算又该怎样向学生说明呢?同时我个人还认为,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不妨让学生提前认识和学会使用约等号。事实证明,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这一
6、特殊的符号,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解决问题。【思考2】估算思路提倡灵活多样尽管我们都知道,纯算式的估算意义不大,最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但在许多教辅用书或试卷中,形如“A±B”的估算练习随时可见,若利用好这种纯算式的估算,对训练学生的估算思路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以385+237为例,有的老师出于各种顾虑因素,可能会统一要求学生当成400+200算。实际上,学生在估算过程中可能取其中一个加数的近似数,当成400+237或者385+200算,也可能把两个加数均当成近似数算,看做400+200或者350+250、380+240等等,只要方法合理均可,教师
7、无需强求“最佳答案”或“最近答案”。正是由于估法多样,估算结果与以前的精确计算要求不同,所以往往能引发学生对估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放得开,才能提升依据不同的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灵活的策略进行估算的能力。比如“空调的价格是6980元,电视的价格是2180元,爸爸想买这两样电器,带9000元钱够吗?”这里的估算如果仍然沿用前面提到的那些思路,把6980+2180当做7000+2000算,结果刚好是9000,而实际上却是不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在估算的过程中,把6980多估了20,2180却少估了180,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少了。或者采用别的策略,不估算出具体结果,只要判断出69
8、80+2180的实际结果比9000大还是小就行了。可以引导学生想:6000+2000=8000,980+180已经超过1000了,所以6980+2180的实际结果比9000大,爸爸的钱带少了。还可以从9000元钱里拿出一种电器的钱,剩下的钱与另一种电器的价格作比较。如果问题换成“爸爸想买这两样电器,大约要带多收钱?”则至少需要把一种电器的价格略微估大一点才行,当成7000+2180算可以,当成7000+2200也可以,就是当成7000+2000不妥。可见,碰到具体的问题,是粗略估算出一个结果,还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往大里估或往小里估,甚至无需估算只要判断出结果的区间范围,这些都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
9、多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放开思路,讨论、交流各种估算方法,比较、分析哪种估算策略最合理,逐渐学会灵活地估算。【思考3】估算意识注重日常渗透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身生活经验的局限,对估算的体验及经历不足,因此对“估算”有些生分,不明白为什么有时候需要计算,有时候又需要估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将估算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中,让学生增加与估算接触的机会,消除对估算的陌生感,多多感受估算的方便性。而不要等到教学估算时,才临时通过一些人为设计的估算练习,让学生按指令为了估算而估算。例如有时候学生在做计算练习时,常会出现计算符号看错的情况,犯下类似于“73-19=92”的错误。在讲评时,就会有学生指出:“73-19,不会越减越多吧!”这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估算意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计算中渗透估算意识是方便易行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算前猜一猜结果大约是多少,算后查一查结果是否合理的习惯,从中感受到估算原来与计算密不可分,有计算就会有估算的需要。新教材中,估算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内容,而是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之中。比如结合数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进行估计,并用生活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通过对常见的量的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及执行合同模板
- 离婚协议违约金计算及财产分配执行标准
- 离婚协议范本:涉及家庭农场或农地分割的详细协议
- 太空课堂回顾课件
- 2025年医学教育医学教学理论及实践检测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医德医风仪容仪表礼仪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中国银行2025江门市秋招英文面试题库及高分回答
- 建设银行2025通化市数据分析师笔试题及答案
- 工商银行2025焦作市秋招笔试性格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3D打印的医学应用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难点解析
- 电力监理劳务合同范本
- 2025河北工勤人员技师考试消毒员训练题及答案
-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化学答案
- 肖婷民法总则教学课件
- 教育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模板
- 2025保密协议范本:物流行业货物信息保密
- 2025卫星互联网承载网技术白皮书-未来网络发展大会
- 顺丰转正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半导体行业面试问题及答案解析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