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蜀道难教参:解题指导、教学建议 解题指导一 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诸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这
2、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假设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局部,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参考答案: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2.上有/六龙middot;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middot;逆折/之回川
3、。middot;表示极短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领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根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构造层次;(3)理
4、解诗的大意。李白擅长从民歌中汲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开展。假设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参考答案要点: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化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详见鉴赏要点。三 答复下面的问题,体会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1.诗的开头分几层表达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2.
5、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4.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络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那么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程度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程度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1?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表达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
6、问。答案要点: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表达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表达;第二层描绘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表达蜀道来由。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答案要点: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详见课文鉴赏说明。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答案要点:一夫当
7、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此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假设割据权利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四 背诵这首诗。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假设时间允许,最好在此根底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到达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教学建议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
8、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讨论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以下几条建议仅供参考: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那么妥善地加以解决。例如: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分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
9、,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承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那么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亨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非常有利。二构造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构造,那么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构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络。分析构造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开篇:主旨句一见一叹高蜀道来历难行蜀道高峻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照应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