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类体操(申秋晓)_第1页
基础类体操(申秋晓)_第2页
基础类体操(申秋晓)_第3页
基础类体操(申秋晓)_第4页
基础类体操(申秋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州师范学院体育系讲义提纲陈 玉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教案(提纲)陈 玉第一部分 队列队形1前言1.1 队列队形起源和发展队列队形属于体操的范畴,和其它体育项目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有许多内容都是根据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来制定的。队列练习原则上是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进行的。队列队形练习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可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采用齐步、跑步、大步、小步、脚尖、弓步走以及各种舞蹈步进行。把一些常规的队列练习稍加变化,使队形多变,重新组合,便可以演化成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练习,创造出美的教学情境。如分队走、合队走、裂队走、绕场走、错肩走、对角线走

2、、锯齿走、斜向走、背向走、对向走、交叉行进、8字形行进、蛇形行进、大弧形走、圆阵形行进、内外螺旋行进或跑等。1.2 队列队形的概念队列练习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队形练习是指在队列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任务和要求,进行各种队形和图形的变化。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一般多利用队列练习,队形练习一般多用于团体操的表演,例如各种大、中型活动的开、闭幕式等。1.3 队列队形练习的意义队列队形练习是体操内容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用途极其广泛,这在我们体育教学中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因为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体操”和“体育”就是一个名词(简单说明其原因)。到

3、目前为止,“体操”和“体育”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体育的地方,就一定有体操的内容出现(说明其原因)。在教学中运用队列队形练习,能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节奏感、协调性和审美观念,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作风。站立,是发展人体美的基础;行走,则是人体运动美的起点。青年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从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队列队形练习,能合理

4、地组织学生活动,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一个真正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了解有关队列队形练习的基本知识,并善于将各种练习在教学中加以运用。2 队列队形的基本术语2.1 列:学生左右排成一条直线成为列,一般由右向左按高矮顺序排列。2.2 路: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成为路,一般从前到后按高矮顺序排列。2.3翼:队列的左右两端成为翼,左端为左翼,右端为右翼,多列行进变换方向时转弯内侧一翼为轴翼,另一侧为外翼。2.4 队形宽度:两翼之间的横宽叫队形宽度。2.5 队形纵深:从第一个或从第一列(站在最前面的学生)到最后一个或最后一列(站在最后面的学生)的纵长叫队形纵深。2.

5、6横队:按“列”组成的队形成为横队,一般横队的宽度大于纵深。另:个人或成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叫横队。在横队中队形的宽度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2.7纵队:按“路”组成的队形成为纵队,一般纵队的纵深大于宽度。另:个人或成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叫纵队。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宽度或相等。另:在纵深与宽度都相等即方队的情况下,如果排头位置在队形前头时叫纵队;如果排头位置在右翼时叫横队。2.8排头: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者称为排头。2.9排尾:位于纵队最后或横队左翼者称为排尾。2.8 伍:在数列(路)站立时,前后(左右)排列成一行(列)的学生成为伍。各伍人数与列(路)数相等成为满伍,人数少于列(路)数

6、称为缺伍。2.10间隔: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左右的间隙称为间隔,学生个人之间左右间隔一般为一拳(约10厘米),队于队之间的间隔约两步。2.11 距离:学生或成队彼此之间前后的间隙称为距离,学生个人之间前后距离一般为一臂长(约75厘米),队与队之间的距离约两步。2.12 基准:被指定作为看齐目标的学生称为基准。2.13 步幅:一步的长度(前后脚脚跟之间的距离)2.14 步速:每分钟走的步数叫步速。2.15 步度:步速和步幅的总称叫步度。2.16 单步与复步:单步即一步,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叫单步长;复步是两只脚各走一步,复步的步长是指同一只脚两次落地之间的距离。3 队列练习队列练习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

7、队形,做协同一致的动作。它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培养学生精神面貌和组织纪律性的必要形式和有效手段。队列动作时队形的基础,是体操的教学重点。在进行队列动作教学时,应把原地常规的队列动作、行进间各种步法以及原地和行进间的转法列为教学重点。操练时,必须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规定,从严要求(和我们入校时的军训做对比)。3.1 队列的口令口令是队列(队形)练习时,指挥员(教师)下达的命令。根据下达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短促、断续、连续和复合等4种口令。口令一般由动令和预令组成。预令必须清楚、宏亮,预令的长短看队伍的大小而定,如果队伍长人多时一般拉长,相反则短一些。动令必须短促而有力。行

8、进间动令,除向左转走和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时动令落于左脚外,其余动令均落于右脚。预令是指明动作的性质(动作的做法和方向)。动令是命令动作的开始,它不决定动作的性质。如跑步中的向后转,口令是“向后转走”,而不是“向后转跑”,因为预令“向后转”指明了改变行进方向的性质,动令“走”只起命令向后转开始的作用,所以转向新方向后,仍按原步法行进。一个完整的口令,预令和动令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但有的口令只有动令无预令,如:立正、稍息报数和解散等。这些既说明动作方式(性质),又说明动作开始。3.1.1 口令的种类3.1.1.1 短促的口令:只有动令,没有预令,发音短促有力,不论几个字,中间不拖音、不停顿,通常按

9、音节(字数)平均分配时间。有时最后一个字稍长,如“立正”(最后一个字稍长)、 “ 稍息”、 “报数”等。3.1.1.2 断续的口令:预令和动令之间有停顿(微歇),如的“第n列第n名,出列”等。3.1.1.3 连续的口令: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相连。预令拖音稍长,动令短促有力。有时预令与动令之间有微歇,如“立定”、“向后转”等。3.1.1.4 复合的口令:兼有断续和连续口令的特点,如“以某某同学为基准,向中看齐”;“右后转弯,齐步走”等。3.2 下达口令的基本要领2.2.1 发音部位要正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腹音。胸音(即隔膜音)多用于下达短口令;腹音(即由小腹向上提气的丹田音)多用于下达带拖音的口令。

10、3.2.2 掌握好音节:下达口令要有节拍,预令、动令和微歇要有明显的节奏,使队列人员能够听得清晰。3.2.3 音调要起伏得当:下达口令一般起音要低,由低音向高音拔起来,如“向右看齐”的“齐”字发音要高。3.2.4 突出主音:下达口令时,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右转”口令中的“转”字,“向前n步走”口令中的数字n等。3.3 口令的教法 队列(包括队形)练习的教法,通常先提出练习的名称、口令及其下达的方法,接着进行示范、讲解,然后指挥学生操练。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3.3.1 示范动作要清楚、准确。3.3.2 讲解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3.3.3 合理选择和利用场地。3.4 队列的分类队列练习有原

11、地动作和行进间动作两种。3.4.1 原地动作原地动作又可分为队列定位动作、队列定位转法和队列定位变化三种形式。3.4.1.1 队列定位动作有:立正、稍息、看齐、报数、踏步及立定、集合与解散等。3.4.1.2 队列定位转法有:向左(右)转、向后转等。3.4.1.3 队列定位变化有:由一列横队变二列横队及其还原;由一列横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有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等(在教学中不常用,所以不要求掌握)。3.4.2 行进间动作行进间动作可分为以下三类:3.4.2.1 便步走、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等各种走步及其互换和立定;向前、后、左、右移动。3.4.2.2 行进间向左(右)转走、向后转走等。3.4

12、.2.3 行进间队列变化(动作与原地队列变化相同,只是行进间中做);左、右、后转弯走等纵队与横队转弯走。3.5 队列练习的内容3.5.1 原地队列动作3.5.1.1 队列定位动作3.5.1.1.1 立正: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o(一脚长),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身体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拇指捏于食指的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头正,颈直,口闭,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3.5.1.1.2 稍息: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约是全脚的2/3,两腿自然伸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身体重心大部分落于右腿。稍息过久,可自行换脚,动作同左脚。也可用“跨

13、立”的姿势作为“稍息”的姿势。3.5.1.1.3 看齐:向右(左)看齐:看齐时,左右间隔(指两肘间的间隙)为10厘米(约一拳),前后距离为75厘米(约一臂长)。看齐完毕后要发“向前看!”的口令,听到后,立即将头转正,恢复立正姿势。另外,当教师有必要指定“以某人为基准”时,基准学生左手握拳高举(体育课不持器械时,也可举右手),听到“向中看齐”的口令后,将手放下,其他学生按照向左或右看齐的动作要领实施。看齐完毕则发“向前看!”的口令,听到口令后,迅速将头转正,恢复立正姿势。说明:在有些体操教材中,对基准学生的要求是:左手握拳,大臂前伸,小臂上举,大小臂夹角90o,拳心向右。但根据习惯,绝大部分在实

14、际实施中,都以右手握拳高举,拳心向左为标准。当指挥员制定“以×××为准(或以第×名为准)”时,基准学生答“到”,同时左手握拳高举,大臂前伸与肩略平,小臂垂直举起,拳心向右。听到“向中看齐”的口令后,迅速将手放下。其他学生按照向右(左)看齐的要领实施。3.5.1.1.4 报数:横队从右至左(纵队由前向后)依次以短促洪亮的声音转头(纵队向左侧转头)报数,报数完毕后,立刻将头转回,最后一名不转头。数列横队时,后列最后一名报“满伍”或“缺n名”。数路纵队时,右路最后一名报“全到”或“缺n名”。3.5.1.1.5 踏步走:两脚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时,脚尖自然下垂,

15、离地面约15厘米,下落时,前脚掌先落地;上体保持正直,两臂按齐步或跑步摆臂的要领摆动。听到“前进”的口令,继续踏两步,再换齐步或跑步行进。听到“立定”口令后,左右脚各踏一步成立正姿势(注:说明和行进间跑步立定的区别)。做原地跑步时,口令是:“原地跑步走!”。3.5.1.1.6 集合:集合时,教师应先发出预告或信号(哨音),如“全体(或某组)注意”,然后站在预定队形的中央前,面向预定队形成立正姿势,下达“成n列横队(或n路纵队)集合!”的口令。学生听到预告或信号,原地面向教师成立正姿势;听到口令,迅速跑向集合地点(凡在教师后侧的学生,均应从教师右侧绕过)。横队集合时,第一列排头站在教师的左前方。

16、纵队集合时,第一路排头站在教师的右前方。其他学生以排头为准,按指示队形迅速依次排列起来,自行对正、看齐。3.5.1.2 队列定位转法3.5.1.2.1 正方向转法:向右(左)转,或向后转:以向右(左)脚跟为轴,右(左)脚跟和左(右)脚掌前部同时用力,向右(左)转90o,身体重心落在右(左)脚上,左(右)脚靠拢右(左)脚,成立正姿势。转动和靠脚时,两腿挺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向后转时,按向右转的要领向后转体 180o。3.5.1.2.2 斜方向转法:半面向右(左)转:按向右(左)转的要领向右(左)转体45o。3.5.1.3 队列定位变化3.5.1.3.1 一列横队变两列横队及还原口令:成二(一)

17、列横队走!:变换前,先报数。听到口令,双数者右脚后退一步,左脚靠拢右脚;右脚向右跨一步,左脚向右脚靠拢,并站到单数者之后,自行看齐。还原时,双数(后列)右脚向左跨一步,左脚向左跨一步,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回至原位,自行看齐。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还原时,做法与一列变二列横队相同,但做前应调整前后距离。3.5.1.3.2 一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口令:成三(一)列横队走!:让学生1至3报数,2数不动1数左脚向左前方上一步至2数前面,3数右脚向右后方退一步到2数后面,自动看齐。还原时,1、3数学生动作方向与上相反,回到原位自动看齐。3.5.1.3.3 二列横队变三列横队及还原口令:成三(

18、二)列横队走!:1至3报数,1、3不动,前列2数学生右脚向右后退一步至1数之间,后列2数学生左脚向左前上一步至3数之间,自动对正、看齐。还原时,2数动作方向与上相反,回到原位自动看齐。3.5.1.3.4 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口令:成二(一)路纵队走!:变换前先报数。听到口令,双数学生右脚向右跨一步,左脚向前上一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到单数右侧,自行对正看齐。还原时,双数者(右路)右脚后退一步,左脚向左跨一步,右脚向左脚靠拢,回至原位,自行对正、看齐。二路纵队变四路纵队及还原时,做法与上相同。左前应调整左右间隔。提问:横队与纵队之间的变换应如何进行?3.5.1.3.5 一列横队变二路纵队及还原

19、(口令:成二路纵队走!还原口令:向左成一列横队走!):全体向右转,随之按一路纵队变二路纵队的要领做。还原时全体向左转,随之按二列横队变一列横队的要领做。二列变横队变四路纵队及还原时,做法与一列横队变二路纵队相同。做前应调整前后列距离。3.5.2 行进间队列动作3.5.2.1 各种走步及立定3.5.2.1.1齐步走(口令:齐步走!):左脚向正前方迈出约75厘米着地,身体重心前移,右脚动作同左脚;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半握(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两臂自然摆动,向前摆时肘部弯屈,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内稍向下,拇指根部对正衣扣线,并与第5衣扣同高,离身体约25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约120步(1161

20、22步均正常)。3.5.2.1.2 正步走(口令:正步走!):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落地时全脚掌着地并适当用力;身体重心前移,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半握(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屈,小臂略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摆到第3、4衣扣之间,离身体约10厘米;向后摆臂时,摆到不能自然摆动为止。右脚动作同左脚。行进速度每分钟在110116步之间。3.5.2.1.3 便步走(口令:便步走!):用适当的步速、步幅行进,两臂自然摆动,上体保持正常姿态。3.5.2.1.4 跑步走(口令:跑步走!):听到预令,两手迅速握拳提到腰际,约与

21、腰带同高拳心向内,肘部稍向里合。听到动令,上体微向前倾,两腿微弯,同时左脚利用右脚掌的弹力跃出80厘米,前脚掌先着地,重心前移,两臂自然摆动,向前摆时,不露肘,小臂略平,稍向里合,两拳不得超过衣扣线;向后摆时,不露手。右脚动作与左脚相同。行进速度每分钟170180步之间。3.5.2.1.5 立定(立定!)齐步走和正步走的立定,其动令落于右脚,左脚向前大半步,右脚靠拢左脚,成立正姿势。跑步走立定时,动令落于右脚,继续跑进两步,然后左脚向前大半步,右脚靠拢左脚,同时将手放下,成立正姿势。3.5.2.2 各种步法移动2.5.2.2.1 前、后移动口令:向前n(单数)走和后退n步走!:向前走时,按照齐

22、步走的要领,向前齐步走,不摆臂行进到指定步数停止。向后退时,从左脚开始,每退一步并脚一次,不摆臂推到指定步数停止。3.5.2.2.2 左、右移动口令:左(右)跨n步走!:上体保持正直,每跨一步并脚一次,其步幅约与肩同宽,跨到指定步数停止。3.5.2.3 行进间转法3.5.2.3.1 向右(左)转走口令:向右(左)转走!:动令落在右(左)脚,左(右)脚向前半步,脚尖向右(左)约45o (内叩),身体向右(左)转90O时,左(右)脚不转动,同时出右(左)脚按原步法向新方向行进。3.5.2.3.2 向后转走(口令:向后转走!)动令落于右脚,听到动令,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右,以两脚的前脚掌为轴,自右

23、向后转体180o。出左脚向新方向行进。转体时,两臂自然摆动,不得外张;两腿自然挺直,上体保持正直。3.5.3 行进间队列变化(选择性学习)3.5.3.1 横队齐步和跑步左(右)转弯口令:左(右)转弯走!原地口令:左(右)转弯齐步(或跑步)走!:听到口令后(跑步时继续跑两步),以左(右)翼第一名学生为准,左(右)翼用小步,其余依次用大步对齐,成“关门式”转到90o后踏步,外侧学生对正,取齐。然后按口令立定或前进。3.5.3.2 纵队齐步和跑步左(右)转弯口令:左(右)转弯走!:听到口令后,(跑步时继续跑两步)基准(排头)学生用小步边行进,边转90O,照直行进,其他学生依次进到基准学生(列)的转弯

24、处,转向新方向行进。转弯时,各列应对齐。3.5.3.3 右(左)后转弯口令:右(左)后转弯走!:听到动令后,基准(排头)用小步向后转180O,向新方向行进,其余学生依次行进到基准学生的转弯处,用同样做法,转向新方向,跟随行进。4 队形练习(略)4.1 队形练习的分类4.1.1 图形行进:主要有直线行进、斜线行进和曲线行进3种。4.1.1.1 直线行进包括绕场行进和错肩行进。5 体育课中队列队形应注意的事项5.1 集合时方向:集合时,应注意阳光、风向、周边环境等。5.2 集合时教师要下的第一个口令(省略集合队形后的第一个口令)。5.3 集合时指挥员(教师或值日生)的手势。5.4 调整队伍或向领导

25、报告时教师应如何行动?5.5 队列队形练习时,教师的位置选择。第二部分 徒手体操徒手体操是体操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由身体各部位的各种不同动作所组成的,并在均匀的节拍指挥下完成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因此,徒手体操内瓤丰富,动作简单,形式多样,可个人做、双人做或集体做,也可以定位做或行进间来做。它适合于不同职业不同健康水平的人选择练习,做一套操,费时不多,收效较大,而且不受场地和器材条件的限制,深受人们的欢迎,例如广播体操等。对我们来说,徒手体操可作为各个体育项目的准备活动和辅助练习。从事教学训练前,采用徒手体操做准备活动,可使身体各关节得到活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使机体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也能起

26、到一定的预防损伤的作用。为了掌握某些动作技术或提高动作质量,可选择徒手动作作为专门的辅助练习,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1 徒手体操术语1.1 立:人体站立的姿势有多种1.1.1 直立:与立正基本相同,但五指并拢伸直。1.1.2 并立:与直立相同,但两脚并拢。1.1.3 开立:两脚左右分开同肩宽,其他开立(如大、小、前、后开立等)应特别指明。1.1.4点地立:一脚侧出脚尖点地、重心落在另一腿上的站立。有前、后点地立等。1.1.5 起踵立:两脚跟提起的站立。1.2 蹲:指两膝并拢同时屈膝的一种姿势,一般要两腿并拢,全脚掌着地,其他应指明。1.2.1 全蹲:大腿与小腿夹角小于45o。1.2.2 半蹲:大

27、腿与小腿夹角约为90o。1.3 跪:膝盖与小腿前面着地,两腿并拢,上体与地面垂直,其他如单膝跪立等应指明。1.4 撑:指两手支撑在地上的姿势,有俯撑、仰撑、侧撑、蹲撑、跪撑等。1.5 弓步:一脚向某方向迈出一大步,膝关节弯曲成90o左右;另一腿伸直,上体正直。有前、侧、后弓步等。左弓步时,一般为全脚掌着地,其他应指明。1.6 劈腿:两腿分开呈180o的一种姿势。有左右劈腿、前后劈腿和半劈腿(一腿弯曲)。前后劈腿时必须指明那条腿在前,如有腿在前的前后劈腿。1.7 坐:指坐在地上或器械上的姿势,有直角坐、跪坐(有单腿和双腿之分)。另解:以臀部和(或)大腿着地,上体与地面成垂直的姿势。如并腿坐、分腿

28、坐等。1.8 卧:身体在地面上躺着的姿势,有俯卧、仰卧和侧卧等。1.9 倾:身体偏离垂直面又不失去平衡的姿势。1.10 平衡:以身体某(些)环节支撑地面,保持一定时间的静止姿势。有单脚站立的俯平衡、侧平衡、搬腿平衡等。1.11 桥:指身体背向地面,手和脚支撑成反弓形的一种姿势。如分腿桥、跪桥和前桥等。1.12 举:指四肢的移动范围不超过180o并稍停止在某一方位的动作。如前举、上举和侧平举等。做前举、上举、后举、,以及中间方向的举时,一般掌心相对;做侧举、侧下举时,一般掌心向下,其他应说明。1.13 屈:指弯曲和缩小身体或某一关节角度的动作。如体前屈、手臂胸前平屈和体侧屈等。1.14 伸:扩展

29、和伸直身体或身体某一关节角度的动作。如伸臂、伸腿和双杠上的屈伸上动作等。1.15 绕: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做大于180o、小于360o的弧形摆的动作。如两臂后绕至前举。1.16 绕环: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做360o或大于360o的圆形摆的动作。如两臂向前绕环一周半至上举。1.17 波浪:指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相邻的关节按顺序做柔和的屈伸动作。如手臂波浪、身体波浪等。1.18 踢腿:指腿由下向各方向做加速摆动的动作。如前踢腿、侧踢腿等。1.19 转:指绕人体纵轴转动的动作。如左、右转和体转等。1.20 压:四肢或上体做向下加力的动作。如压肩、压腿等。1.21 倒:身体伸直向某方向倒下动作。如前到成俯

30、撑等。1.22 出:一脚向某方向迈出一步或半部的动作。如左脚侧出成开立。1.23 跳:脚蹬离地支撑面使身体腾空的动作。如挺身跳、分腿跳等。2 徒手体操基本动作2.1 单人动作按人体解剖特征和运动部位,通常分为:2.1.1 头颈动作2.1.1.1 屈:前屈、后屈、侧屈。2.1.1.2 转:左转、右转。2.1.1.3 绕环:向左绕环、向右绕环。2.1.1.4 平动:头的前、后、左、右平动。2.1.2 上肢动作2.1.2.1 举:臂前举、侧举、后举、上举、前上(下)举、侧上(下)举、后下举、前斜上(下)举、后斜下举。2.1.2.2 摆:臂前摆、后摆、侧摆(向内摆和向外摆)。2.1.2.3 振:臂上举

31、位后振、下举位后振、侧平举位后振、胸前平屈后振等。2.1.2.4 屈:臂胸前平屈、臂肩侧屈、臂侧上屈、臂侧下屈、臂侧平屈、臂前上屈、臂头后屈等。2.1.2.5 伸:臂前伸、上伸、侧伸、后伸。2.1.2.6 绕和绕环:臂上举和下举开始可做向前、向后、向内、向外的饶和绕环动作;臂侧举和前举开始可做向上和向下的绕和绕环动作。2.1.3 下肢动作2.1.3.1 举:腿前举、侧举、后举。2.1.3.2 踢:腿前踢、侧踢、后踢。2.1.3.3 屈:腿前屈、侧屈、后屈。2.1.3.4 伸:腿前伸、侧伸、后伸。2.1.3.5 蹲:半蹲、全蹲。2.1.3.6 跳:单脚跳、双脚跳(分腿跳、并腿跳、弓步跳、交叉腿跳

32、等)。2.1.3.7 绕和绕环:向前(后)绕和绕环;向内(外)绕和绕环。2.1.4 躯干动作2.1.4.1 屈:体前屈、侧屈、后屈。2.1.4.2 转:上体向左转、向右转。2.1.4.3 振:上体前屈振、侧屈振、后屈振。2.1.4.4 绕和绕环:体前屈向左绕和绕环、向右绕和绕环。2.1.4.5 倾:上体向前(后)倾、向左(右)倾。 2.1.5 全身动作2.1.5.1 立:直立、开立、点地立、起踵立、跪立、蹲立等。2.1.5.2 撑:俯撑、仰撑、侧撑、蹲撑、跪撑、坐撑、屈体立撑。2.1.5.3 坐:并腿坐、分腿坐、屈腿坐、直角坐、跪坐。2.1.5.4 卧:俯卧、仰卧、侧卧。2.2 双人动作双人动

33、作是指由两人相互协调配合完成的各种练习。根据相互配合及用力方法,通常可分为助力性动作、协同性动作和对抗性动作三类。2.2.1 助力性动作:即由一人帮助另一人做动作,如两人相互帮助搬腿、拉肩等。2.2.2 协同性动作:即两人相和配合做动作,如两人面对面站立,两手互扶肩,体前屈压肩;两人背对背弓步站立,两臂侧平举互握,向前振胸。2.2.3 对抗性动作:即两人相互对抗用力做动作,如两人面对面弓步站立,两臂依次互推;两人侧向侧弓步站立,内侧手互握对拉。2.3 集体动作集体动作是在单人和双人动作的基础上,由多人互相配合进行的练习。大体可分为两种形式,即由多人配合做同类动作和多人相互配合做不同类动作或造型动作。2.3.1 多人配合做同类动作:横队站立,两臂侧举互搭肩(或互拉手)做下蹲、吸腿、或弹踢腿的放松动作等。2.3.2 多人配合做不同类动作(一般用于团体操等)。3 影响徒手体操的要素3.1 身体姿势:是指动作的外部表现。身体姿势包括开始姿势、动作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做任何一个动作时,身体姿势的改变和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动作的难易程度和锻炼效果。如做体前屈时,两腿伸直或两腿弯曲,难易和效果都不一样,前者姿势正确难度大,能达到拉长大腿后部肌肉韧带的作用,后者姿势不正确,完成动作虽容易,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3.2 动作方向:是指动作经过一定的路线后所达到的目标。动作方向是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