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是苏轼在 1084 年, 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 经过九 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 千姿百 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 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 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 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 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还学习了描写王 安石的文章 千锤百炼为一绿 , 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 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 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
3、次整合, 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 (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 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 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 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 进一步突出飞来 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 蕴含着深刻的哲
4、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 质疑活动 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 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 应该说他的心 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
5、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 29 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 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 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 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 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 王安石 _ (朝代)杰出的 _ 家, _ 家, _ 家,散文成 就很高,为 _ 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千寻塔()(指应天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 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6、) 4、 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_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 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_ (可多写一句)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 情) 6、 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_ (不畏浮云 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
7、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 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 1、2 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
8、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 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 要读出起伏, “远”强一些, “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 3、4 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看来看去, 只能看到庐 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 3、4 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 被局部
9、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 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 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 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 概括贴切,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视行业创新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考核试卷
- 监控摄像头安装与调试考核试卷
- 日用洗涤剂的清洁效果与环境保护性能考核试卷
- 自行车行业服务标准化建设考核试卷
- 疗养院护理政策法规知识考核试卷
- 城市配送与物流配送环节的末端配送创新考核试卷
- 知识产权法律实务考核试卷
- 节日动画广告设计劳务合同
- 工业设备采购与设备性能维护合同
- 航天材料研发技术保密协议书
- (二模)2024~202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物理试卷(含答案)
- 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机制的建模与仿真-全面剖析
- 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2023)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跨学科主题学习-丝绸之路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预测52篇(含范文)
- 《昭君出塞》课本剧剧本:感受历史深处的家国情怀
- 领略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课件)(春晚、文化专题)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中考二轮热点专题复习
- 投融资考试笔试题及答案
- 国内常见模具钢牌号对照表
- 解聘证明范本
- 混凝土静力抗压弹性模量试验记录表
- 山东发达面粉集团有限公司 员工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