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_第1页
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_第2页
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_第3页
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_第4页
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0讲:轴向力径向力及平衡10.1 轴向力产生的原因1. 泵在运转时,叶轮前后盖板压力不对称产生轴向力,其力的方向指向吸入口方向。2. 动反力:液体从吸入口到排出口改变方向时作用在叶片上的力,该力指向叶轮后面。3. 泵内叶轮进口压力与外部大气压不同在轴端和轴台阶上产生的轴向力。4. 立式泵转子重量引起的轴向力,力的方向指下面。5. 其它因素:泵腔内的径向流动影响压力分布;叶轮二侧密封环不同产生轴向力。10.2 轴向力的计算 叶轮前后盖板不对称产生的盖板力A1假设盖板二侧腔的液体无泄漏流动,并以叶轮旋转角速度之半/2旋转,则任意半径R处的压头h为:h(2/8g)(R22R2) R2叶轮外径半径

2、 假定叶轮进口轴面速度与出口轴面速度相等,Vm1Vm2, 进口圆周分速度Vu10 叶轮出口势扬程HP=HT(g HT/u2)2/2g)= HT (1(g HT/2u22) 叶轮后盖板任意半径处,作用的压头差为:hHPhHP(2/8g)(R22R2) 将上式二侧乘以液体密度和重力加速度g,并从轮毂半径积分到密封环半径,则得盖泵轴向力A1g(Rm2Rh2)HP(2/8g)(R22(Rm2Rh2)/2) 动反力A2 A2=Qt(VmoVm3COO) (N) 其中流体密度 (Kg/m3) Qt泵理论流量 Vmo Vm3 叶片进口稍前和出口稍后的轴面流速叶轮出口轴面速度与轴线方向的夹角 总的轴向力:A=

3、 A1A2 对多级泵:A(i 1)(AC)+ AS i叶轮级数 AC次级叶轮轴向力 AS首级叶轮轴向力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到的轴向力,通常比实际的要小1520。对泵吸入口对大气有压力的,必须计入轴头和轴肩园截面上产生的轴向力。对立式泵还应计入转子的重量。10.3 轴向力的平衡 平衡轴向力的主要方法:1.采用推力轴承平衡轴向力2.用平衡孔平衡轴向力3.单级泵采用双吸叶轮平衡轴向力,多级泵采用叶轮背靠背对称布置平衡轴向力。4.采用背叶轮平衡轴向力5.用平衡鼓推力轴承平衡轴向力6.用平衡盘平衡轴向力7.用平衡鼓平衡盘推力轴承联合结构平衡轴向力8.用双平衡鼓平衡轴向力 平衡鼓止推轴承平衡轴向力通常平衡鼓平

4、衡总轴向力的9095,余下510的剩余轴向力由止推轴承承受。平衡鼓前后压差:P=P3-P5P3-平衡鼓前压力 P3P2((2/8g)(R22-RH2))g P2末级叶轮出口压力 P2P1H1(i1)HPgP1-第1级叶轮进口压力 H1泵单级扬程 HP末级叶轮势扬程P5平衡鼓后压力 P5P1gh P5 通常取0.5 kg/cm2 h平衡回水管阻力损失平衡鼓面积:F=P(R12-R2h) R1平衡鼓外半径 Rh 轮毂半径 平衡盘平衡轴向力1.平衡盘的灵敏度平衡盘用于多级泵中自动平衡转子轴向力,一般不设止推轴承。平衡盘前后压差:P=P1P2P3P6 P1平衡盘径向间隙压差 P1P3P4 P3 末级叶

5、轮后腔压力 P4平衡盘轴向间隙前压力 P6 平衡盘后压力P2平衡盘轴向间隙压差 P2P4P6平衡盘的灵敏度:kP2/P=P2/(P1P2)K值越小,平衡盘的灵敏度越高,但灵敏度太高,平衡盘的径向尺寸越大,通常取k0.30.5。2.平衡力的计算平衡盘上的平衡力由二部分组成:一部分由径向间隙直径RO至平衡盘轴向间隙内半径R1园截面上产生的力F1=( R12-R2O) P2第2部分是从平衡盘轴向间隙内半径R1到外半径R2截面上产生的力F2假定从R1到R2的压力降按直线规律变化,则F2(1-)P2(R2 R1)(R2/3)+(2 R1/3)-进口压降系数P2/P2 =(12)/( 2+(1B1) B1

6、(2R2/2b2)B12) 轴向间隙进口阻力系数 12 根据实验20.150.25B1R1/ R2 -摩擦阻力系数0.040.06 b2轴向间隙平衡盘的泄漏量:q2S2(2gP2/g)0.5=2D1b2(2gP2/g)0.5流量系数21/(0.5((2L2)/2 b2)/ (R21/ R22)0.5-园角系数 L2轴向间隙长度3.平衡盘计算方法 按简捷计算1).由结构定RO按工艺可靠性条件选择:b10.20.3mm b20.10.3mm令F=A 计算f3F/P R2O2).选择R1 R1 (1.11.15)Rm b2/ R2=0.81.2/1000Rm-叶轮密封环直径 R1平衡盘内径 计算B0

7、=RO/ R2 B1=R1/ R2计算压降系数(12)/(2+ B1(1- B1)( (2R2)/2 b2)+ B12) 计算灵敏度系数:kf B02/(-3 B02) 算得的k应在0.30.5范围内计算泄漏量:q2R1db2(2gkP/2g)0.522+ B1(1- B1)( (2R2)/2 b2)+ B12) 选20.2 20.040.06 PP3P6 平衡盘设计时,按级数最少的情况计算平衡盘尺寸,按级数最多时计算泄漏量,通常泄漏量为额定流量的410,但高扬程小流量泵可能高达20。 计算径向间隙长度:L1 L1 =(2 b1/1)(1-K)/K) 2(B02/ B12)-1-1) 通常取1

8、0.040.0610.30.5 如果求得的L1不发挥结构要求,应重新改变R1、b2/ R2 平衡鼓平衡盘止推轴承平衡轴向力对于这种联合结构的轴向力平衡机构,通常由平衡鼓平衡总轴向力的5090,最多可到95,推力轴承一般只承受5以下的轴向力,增加平衡鼓的平衡力,有利于减小平衡盘的尺寸和增加轴向间隙,减少平衡盘的磨损。在计算平衡盘尺寸时,不考虑推力轴承平衡的轴向力,保证泵在推力轴承损坏的情况下,平衡盘仍有足够大的轴向间隙,使平衡盘能正常工作。1. 平衡鼓尺寸的计算平衡鼓平衡的轴向力为:FdEF=P(Rh2rh2) 式中E=0.50.95 Rh平衡鼓半径 rh轮毂半径平衡鼓半径Rh((EF/P)+

9、rh2)0.52. 联合结构平衡盘尺寸的确定假设平衡鼓平衡后剩余的轴向力均由平衡盘平衡,平衡盘的压差系数为Kd,平衡盘内半径为Rn,轴向间隙为b0,则平衡盘的平衡力为:P=P2(Rh2rh2)KdP(Rh2rh2) -(1)平衡力系数 (1/3)(1-)(RW2/Rn2)(RW/Rn) 轴向间隙进口压力降系数 (10.5)/(0.5(l0/2b)(Rn /RW)+(Rn2/ RW2))此时总的平衡力为平衡鼓加平衡盘的平衡力:F= EF+KdP(Rh2rh2)设平衡盘关闭时(轴向间隙为0),平衡鼓与平衡盘所产生的平衡力为转子轴向力的L倍,则LF= EF+KdP(Rh2rh2), 可改写成(L-E

10、)F=KdP(Rh2rh2)(2)由(1)式可改写成(1-E)F=KdP(Rh2rh2)(3)可求得压差系数Kd(1-E)/(L-E)为使平衡盘偏离设计位置,轴向间隙小于设计间隙时有适当富裕量,取L=1.82.3,通常取L2。由轴向力可求得平衡盘内半径RnC(LF/(P)rh2)0.5C(1/)0.5平衡盘外半径RW=(1.21.4)Rn平衡盘轴向间隙长度l0(0.20.4)Rn 双平衡鼓止推轴承平衡轴向力双平衡鼓实质上就是在平衡鼓与平衡盘联合结构上,在平衡盘外径上增加一道径向间隙,使平衡盘起到部分平衡鼓的作用,这样可以使轴向间隙进一步加大,减少平衡盘的磨损和降低轴向间隙对装配的要求。 1.

11、平衡力的计算平衡盘上的平衡力P可看作由三部分组成:P1; P2; P3;P1是由平衡盘(大鼓)内径至平衡盘外径由压力差P2产生的力,P1RWRN2RdRPX=(1/3) PX(1-)(RW2RW Rn2 Rn2) 式中”是轴向间隙进口处的压力降系数 (10.5)/(0.5(l0/2b0)(Rn /RW)+(Rn2/ RW2))(1+lw/2bw)( Rn/ RW)(b0/bw)2”是轴向间隙出口处由外园间隙bw损失产生的压力降系数”=(1+lw/2bw)( Rn/ RW)(b0/bw)2/(0.5(l0/2b0)(Rn /RW)+(Rn2/ RW2))(1+lw/2bw)(( Rn/ RW)(

12、b0/bw)2上式的分母为轴向间隙的进口至外园间隙bw出口各部分损失系数之和,其中:0.5为平衡盘轴向间隙b0进口损失系数(l0/2b0)(Rn /RW)为平衡盘轴向间隙b0沿程损失系数 (Rn2/ RW2)为平衡盘轴向间隙出口拐弯损失系数(1+lw/2bw)(( Rn/ RW)(b0/bw))2为平衡盘外园间隙bw出口沿程损失系数 如果b0很大,几乎可以认为0,”1,”1 则平衡盘的平衡力P=P2(RW2Rn2),这时平衡盘就变成了平衡鼓。2. 平衡盘的泄漏量q=0Dnb0(2gP2/g)0.501/(0.5((2L0)/2 b0)/ (R2n/ R2w)+(1+lw/2bw)(( Rn/

13、RW)(b0/bw))20.510.4 径向力及其平衡1. 径向力产生原因 在具有螺旋型压水室的泵中,由于压水室是按设计流量设计的,在设计流量工况下,叶轮周围压水室中的速度和压力是均匀的和轴对称的,作用在叶轮上的合力理论上为0,但当流量偏离设计流量时,破坏了压力沿轴对称分布的条件,产生了径向力。当流量小于设计流量时,压水室中的速度从隔舌开始越来越小,从叶轮内流出的液体速度下降到压水室的速度,把它的一部分动能转换成压能,使压水室内的压力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流入压水室的叶轮出口的绝对速度反而增加且方向相反,此液流和压水室中的液流相遇时,因大小和方向不同产生撞击,通过撞击,从叶轮内流出的液体速度下降到压水室中的速度,把它的一部分动能转换成压力能,使压水室内的液体压力上升,因此,从隔舌开始到扩散管进口的流动中,压水室内液体在向前流动中不断受到叶轮液体的冲击,不断增加压力,使压水室内压力从隔舌开始,不断上升,合力P的方向大约与隔舌成90°。在流量大于设计流量时,压水室中液体流速不断增加,压力从隔舌开始不断减小,力的方向指向隔舌相反方向。另一方面,从叶轮流出液体的动反力对叶轮的作用,叶轮周围压水室中的压力,对液体流出叶轮起阻碍作用,由于压水室的压力不轴对称,液体流出叶轮的速度也不轴对称,压力大的地方流速小,压力小的地方流速大,方向与叶轮出口绝对速度方向相反,动反力引起的径向力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