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合并大圆机移位术_第1页
背阔肌合并大圆机移位术_第2页
背阔肌合并大圆机移位术_第3页
背阔肌合并大圆机移位术_第4页
背阔肌合并大圆机移位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手术名称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返回分类小儿外科/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分娩性臂丛损伤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手术返回ICD编码83.77返回概述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用于分娩性臂丛损伤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分娩性臂丛损伤的晚期上肢功能重建手术主要涉及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的功能重建。臂丛神经产伤与成年人臂丛神经撕脱伤比较受伤力相对轻,多为部分损伤,伤处多保持神经连续性,神经再生能力强,大多数功能恢复良好。由于臂丛神经各部分损伤程度不同,尽管神经再生较好,但并不同步,造成肩周肌力恢复不平衡,肩关节遗留功能障碍,多表现为肩关节呈内旋挛缩畸形和外展、外旋功能受限;屈肘功能丧失及腕关节功能的障碍。手术方式选择

2、:12岁选择挛缩肌肉松解术,25岁选择肌腱移位术,5岁以上尤其合并肩关节骨性改变,选择骨性手术。对合并关节脱位、疼痛、不稳定者须行截骨或关节融合术。正确的术式设计、术后处理和康复锻炼是确保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动力肌的切取:传统的肌肉移植是在直视下切取肌肉。在供区留下长的、从美容角度不能接受的瘢痕,而使病人对临床效果的满意度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逐渐兴起应用内镜切取供肌,取得良好效果。Doi等报道应用内镜切取股薄肌重建肢体功能取得成功。其优点是手术瘢痕小,特别适用于小儿和女性,但比常规手术直观切取肌肉需要时间长。Lin用内镜切取背阔肌22例、股薄肌16例,用传统方法切取背阔肌26例、股薄

3、肌22例,比较发现两组在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的发病率和供区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用内镜这种微创技术,可在40min内切取股薄肌,是一种安全、相对简单的技术,并使病人疼痛减轻,早期活动肢体,满意度明显提高。可选择利用的动力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肌肉血管、神经解剖了解的更加深入,可选择利用的动力肌越来越多,有背阔肌、股薄肌、胸大肌、尺侧腕屈肌、股直肌、指浅屈肌及胸锁乳突肌等。移植(位)肌肉的比较:移植(位)不同的肌肉,可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术前必须掌握各肌肉的特点、适用范围,才能达到良好的功能恢复。Berger认为在屈肘功能上背阔肌移位能提供最强力量,其次是肱三头肌移位。Egger也支持这

4、种观点。Strafan发现用背阔肌移位的能完全恢复屈肘功能,肱三头肌移位效果也较好。影响功能恢复的因素:神经支配的影响:恢复移植(位)肌肉功能的首要条件是恢复肌肉的神经支配,因此选择适宜的神经支配移植(位)肌肉,对前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Chuang选用肌皮神经、肋间神经、副神经支配重建屈肘功能的游离肌肉,据医学研究委员会的评价系统判定结果,肌力4级为成功,结果用肌皮神经支配组最好,其次是肋间神经支配组,副神经支配组最差。另外,还与吻合技术、受区神经类型有关,单纯运动神经较混合神经好。肌肉动力学特性对功能恢复的影响:只有在适合的张力下移植(位)肌肉的收缩力可达最大。从生理学认为:肌肉生理静息长

5、度为能产生最大收缩力的最适长度,因此必须估计供肌的生理静息长度和受区的所需长度。Chuang认为在重建屈肘功能时,移植(位)肌肉的近端固定在喙突,术后功能恢复满意;若移植(位)肌近端固定在锁骨,效果不佳。另外,功能恢复还与肌力与运动幅度能否达到受区需要有关。肌力由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运动幅度、肌纤维或肌束的长度来决定。股薄肌的肌纤维很长,横截面积中等,其收缩幅度大,但肌力有限。所以,据受区的需要和移植(位)肌肉的动力学特性未选择合适的肌肉移植,对功能恢复相当重要。上肢关节的协调活动对上肢功能的影响:在上肢的整体功能中,肩、肘、前臂、腕、手为统一体。当肩关节不稳定,不能外展时,肘关节的功能不能充分

6、发挥,能屈肘,但前臂不能旋后;处于固定的旋前位时,腕、手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为了使重建的上肢功能得到最大恢复,必须综合考虑肩、肘、前臂的功能重建手术方法。总之,恢复移植(位)肌肉血液供应是功能恢复的基础,而神经支配和张力平衡原则是功能恢复的关键,要获得满意功能,三者缺一不可。返回适应症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适用于:1.臂丛神经上臂型损伤后,遗留肩关节内旋内收畸形,其主动外旋20°、外展60°。但被动外旋外展活动接近正常。2.背阔肌和大圆肌肌力正常,肌力3级以上。3.年龄2岁者。返回禁忌症1.肩关节已出现半脱位或脱位者。2.手部感觉和运动障碍严重者。3.三角肌肌力不足3级

7、者。返回术前准备1.常规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除外肩关节半脱位和脱位。2.如肩关节内旋内收挛缩畸形严重者,应进行被动活动练习或用系列石膏矫形。有时须先做胸大肌止点腱松解术。当肩关节被动外旋外展活动接近正常后,方可行此手术。返回麻醉和体位全身麻醉。仰卧位,但术侧肩下须垫枕抬高。局部解剖局部解剖见示意图(图12.36.3.2-112.36.3.2-3)。返回手术步骤1.切口 沿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间隙做纵行切口,长约8cm。切口近端应起自冈下肌肌腱止点处,以便清楚地显露肩袖。切开皮肤及深筋,分离三角肌和肱三头肌长头间隙,并把其牵向两侧。注意仔细操作,切勿损伤桡神经、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图12.36.3

8、.2-4)。2.在肱三头肌长头外侧,寻找背阔肌和大圆肌肌腱,并在其上点处切断。继之向肌腹侧稍加游离,把它们从肱三头肌长头前方拉出,置于该肌的后面(图12.36.3.2-5)。3.沿三角肌后缘向近端分离,显露肩袖即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止点腱,于该腱近肱骨处做两个纵形切口。两切口间保留1.52.0cm的完整肌腱(图12.36.3.2-6)。4.将肩关节充分外展外旋,把背阔肌和大圆肌肌腱穿入肩袖近端纵切口,从远端切口拉出并与自身缝合固定。使背阔肌、大圆肌由内旋内收功能转变成外旋外展作用。最后分层缝合切口(图12.36.3.2-7)。返回术中注意要点1.在分离肱三头肌长头和三角肌后缘间隙时,务必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其深面的桡神经和四边孔内的腋神经和旋肱后动、静脉。2.当分离三角肌后缘的近端后,如仍不能满意的显露肩袖,可将三角肌在中后1/3处做纵行切开并牵向两侧,能更好地显露肩袖。再把背阔肌和大圆肌肌腱通过三角肌后1/3肌纤维深面,固定到肩袖上。返回术后处理背阔肌和大圆肌移位术术后做如下处理:1.应用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