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薄拉深计算_第1页
变薄拉深计算_第2页
变薄拉深计算_第3页
变薄拉深计算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选自冲模设计应用实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许发樾 一、变薄拉深 变薄拉深不同于一般的拉深,变薄拉深过程中工件的直径变化很小,工件的底部厚底没有变化,但工件的筒壁在变薄,工件高度在增加 1、变薄拉深的特点 (1)由于材料变形是处于均匀的压应力下,材料产生强烈冷作硬化,晶粒变细,强度增加,表面粗糙度细,Ra在0.4m以内。 (2)没有起皱,不需要压边圈。 (3)摩擦严重,对润滑及模具材料要求高。 (4)工件加工完要回火,以消除残余应力。 2、毛坯计算 V0=·V1 (1.1) V0坯料体积考虑修边余量所加的因素,=1.11.2 本文取=1.15V1工件体积把零件近似

2、的看出一个无盖薄圆筒,d内=66,d外=66.64,h外=120,h内=119.68V=*r2*h=×33.322×120332×119.68=2895.168设平板坯料的体积为 V0=4 D02 ·t0 代入公式(1.1) D0=*V1t0*=1.15×2895.1680.32*=10404.51102mm (1.2) D0毛坯的直径 t0坯料厚度0.32 3、变薄拉深的工艺计算 (1)变薄因数 变薄拉深的变薄因数是断面面积的比值,即n=AnAn-1(拉深后与拉深前面积之比) 由于在变薄拉深中,工件的内径变化不大,故可认为 n=tntn-1

3、(1.3) tn、tn-1分别为第n次及(n-1)次变薄拉深后零件的侧面厚度变薄因数的极限值取表4-19 首次=0.500.60 中间=0.620.68 末次=0.720.77 (2)各工序壁厚、直径、高度的确定 各道工序的壁厚:t1=t0·1t0坯料厚度 t1中间工序件的壁面厚度t1=0.32x0.600.32x0.50=0.1920.16 取t1=0.17(1.4) t2=0.192x0.680.16x0.16=0.130.025 取t2=0.11 各道工序的内径基本不变,为便于凸模顺利插入工件,故凸模直径应比上道工序的半成品内径小13因此 dn-1=(1+C)* dn (1.5

4、) dn工件内径 dn-1第(n-1)道工序件的内径 C因数,C=0.010.03 C取0.02 根据等体积法,推算各道工序的高度公式,见式(1.6) hn=t0*(D02-Dn2)2*tn*(Dn+dn) (1.6) h1=0.32*(1022-66.172)2*0.17*(66.17+66)43 t0坯料高度 D0坯料直径 Dn工序件外径 tn工序件侧面壁厚 dn工序件内径 hn工序件高度h1=0.32*(1022-Dn2)2*tn*(Dn+dn) (3)拉深力 圆筒形工件变薄的拉深力按式(1.7)计算 Fn=K*dn(tn-1tn )*&b Fn拉深力(N) K因数 dn工序直径 tn-1、tn第n-1、n道工序的侧壁厚 &b材料的强度极限(Mpa)(取宝钢DI材300MPa)Fn=1.6××66.64×0.32-0.11×300=21103.058N二、排样1、排样的原则 1)提高材料利用率。 2)操作方便、安全,降低操作者劳动强度。 3)模具结构简单,寿命较高。 4)保证制件质量和制件对板料纤维方向的要求。 2、少废件排样法:只在制件制件或者制件与条料之间留有搭边。少肥料排样的材料利用率较高,常用于某些尺寸要求不高的制件排样。 1)侧搭边a=8mm(冲压模具设计,宋满仓主编,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