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桂林山水自然成因的大致分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 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 过程。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始于该地而得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我们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
2、特地貌。二、桂林山水成因1、桂林地貌的特点:“桂林山水甲天下”-倍受旅游者欢迎的桂林山水, 其中水是和其特有的地貌分不开的。 由于桂林属于亚热带地区,其岩溶地貌也有独特之处,从地质形成的角度来看,桂林的山、 水、洞、石和岩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桂林式岩溶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亚热带岩 溶地貌的典型。植物对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空气中有着足够的水分,一些低级植物和有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它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对岩溶的发展产生不可 估量的影响。正是由于有这种独特的生物作用,才会对桂林山水的形成造成独特的影响,对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更是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山水画的创作者们提供的独
3、到的灵 感。2、桂林山水形成的几个前提条件:纵观桂林山水的形成始末,桂林山水独特景观的形成和其他自然景观的形成有相似之 处,但是它们的独到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的来说桂林山水的出现,一眼要同时具备一下几个条件: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有足够厚度的纯净石灰岩的出现,根据测量,桂林盆地的石灰岩有 2000米-3000米厚,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这种石灰岩是在大海中沉淀,经过几亿年的压 实成岩过程才形成的。其次是这种地质要经过足够多次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的运动会造成石灰岩发生错节和裂痕,这种错节和裂痕就会为后面随之而来的水力侵蚀作用和植物溶岩作用留下了缝隙,为最终桂林独特景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三是周边的地
4、壳在构造运动中抬升的速度比桂林盆地快,使桂林盆地形成三面环山、一用提供了足够的水分。第四是桂林三面的山都不是喀斯特地质的山。这就说明这周围的山不会过多的吸收降水,大部分降水就会随着山坡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地区, 形成地上河流,低洼的盆地储水过 多后多余的水分就会通过地缝深入地下, 进而在地下形成河流, 地上和地下河流将会是塑造 桂林山水景观的关键力量。此外,桂林山水形成的重要条件还有一个就是这里降水丰沛并且气候炎热。桂林盆地的石灰岩巨厚;桂林北面的高山阻挡了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进而在山南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据测算,桂林及东西两面的山区的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
5、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由此可见:足够多足够厚度的石灰岩经过地质变迁的改造形成的裂痕,天然气候形成的稳定降水,漓江水系的侵蚀作用, 溶蚀了盆地中一个个山峰的坡角, 后退,将其塑造成一座座分离的山峰,形成峰林平原。山和水的组合, 的美好风景。使其坡面不断崩塌平行也就形成了桂林山水三、桂林最常见的几种地貌类型及其大致成1、地表喀斯特地貌由桂林至阳朔,沿途能见到的岩溶地貌主要有:(1)石芽和溶沟:地表水沿灰岩坡面裂隙流动,溶蚀和冲蚀出许多宽数十厘米至几厘米,深几米至几十米,最深的可达数十米, 长度不定的沟槽,叫溶沟,其底部
6、长被碎石和泥土填充,沟槽之间突起 的石脊,叫石芽,如果地下水沿灰岩中垂直裂隙溶蚀较深,则可形成许多较高大的石芽,叫 石林,单个的石芽可叫石柱(2)孤峰、峰林和峰丛孤峰是坚立在岩溶平原或溶蚀盆地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数十米至百余米,是石炭岩山地遭受大量溶蚀后残留下来的,在产状近水平的灰岩层(往往在褶曲轴部附近)孤峰多呈柱状,岩壁陡立,如桂林王城独秀峰,有“南天一柱”之誉,也有呈园柱状的,如朔阳城中俊 秀的碧连峰,在倾斜岩层中(往往在褶曲翼部)孤峰则多呈不对称的山峰,山坡顺岩层倾斜的一侧较缓,另一侧较陡,如桂林老人山。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是由于具有侵蚀性的流水沿石灰岩层面裂隙溶蚀、侵蚀、塌陷而形成
7、的岩石空洞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便抬溶洞形成后,如果地面上升,或者潜水面下降,原来发育于水平流动带上的溶洞, 升至季节变动带甚至垂直渗透带中,成为长期干涸或间歇性干涸的溶洞。这些溶洞通常位于山体上部,而且有时多层分布,因此,又把它们称为高位溶洞。 如桂林七星岩就是由三层高度不同的水平溶洞组成。 当高位溶洞穿过山体时, 就形成穿洞,如阳 朔的月亮山,桂林的象鼻山,都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另外,月亮山的穿洞位置出现的比较高,说明月亮
8、山的形成年代更久远,而象鼻山的位置则比较低,则是形成年代较年轻。 这两者都是早已形成于地下而后期受山体抬升作用出露 地表的。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月亮山距离主河道较远,而象鼻山则位于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汇处。象鼻山不仅受雨水的侵蚀和淋溶作用,同时还受河水和洪水的侵蚀和侧蚀。随着时间的推移,鼻孔会越来越大,甚至有一天,象鼻山的穿洞将不复存在,因为洞顶或许会被侵蚀掉。地下喀斯特地貌分为:(1)溶蚀地貌一一石锅和边槽如果一个溶洞顶部的某一局部地点受到较为强烈的紊流作用,随着水压增大,溶蚀能力增强,这些地方的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顶侧凹入的弧形面,这样的地貌称为石锅。边槽是指溶洞的边壁在水的溶蚀作用下
9、形成向洞测凹陷的槽状地貌。这两种溶蚀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见。(2)堆积地貌重力水的堆积是溶洞堆积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断续的从溶洞顶部落下并不断积累,从而形成绚丽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石钟乳是一种呈倒锥状的岩溶堆积物, 大的可达数米,小的只有几厘米,主要是岩溶水 沿着溶洞顶部细小的裂隙渗出并在滴水处不断沉淀产生的。它紧紧和洞顶相连,不断向洞底延伸。石笋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是岩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断沉积的产物, 它和石钟乳相对生长,一般呈笋状、塔状和锥状。石钟乳和石笋的横剖面都具有同心圆结构。石钟乳和石笋相对生长, 并逐渐结合成一体, 随着岩溶水的不断沉积,慢慢形成粗壮的石柱。石幔是岩溶水沿着洞壁呈薄膜状的漫流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结构化思维商务英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内容清单试题及答案
- 社会管理创新试题及答案
- 游戏化营销在品牌传播中的影响力分析:2025年深度报告
- 标准推理测试题及答案
- 威海考教师编试题及答案
- 无机化学实验题目及答案
- 护理基础考核试题及答案
-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经贸日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2025届初三年级下学期十月份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 HIV实验室SOP文件-新版
- 孤独症儿童评估填写范例(一表两图)
- 贺兰山东麓干红葡萄酒多酚组分与其抗氧化、抗癌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高效备课精研 + 知识精讲提升】 高一历史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 (4.3.1)-3.3我国储粮生态区的分布
- 辽宁盘锦浩业化工“1.15”泄漏爆炸着火事故警示教育
- 2023年衡阳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方案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包装的学问》课件
- 北师大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4 Lesson 11 Online Time 课件(30张PPT)
- 浅析商业综合体的消防疏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