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_第1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_第2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_第3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_第4页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章末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有关地理环境的正确说法有()。A.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B.农田、牧场不是地理环境C.自然地理要素是独立存在的D.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解析: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农田、牧场属于人文地理环境。答案:D下图中的图1是“某沿海地区两地气温随时间变化曲线示意图”,图2是“某区域海陆分布图”。读图完成第23题。2对应情况的下垫面分别是()。A.湖泊和沙地B.山地和平原C.裸地和林地D.乡村和城市3若曲线分别表示甲、乙两地

2、气温年变化情况,则图示区域可能位于()。A.南美洲B.欧洲C.非洲D.大洋洲解析:第2题,根据图1可知的气温变化幅度比大,这说明的热容量比小,故对应的下垫面可能分别是裸地和林地。第3题,根据图2,若甲、乙在北半球则分别属于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两地的气温变化都较大,不符合图1,因此甲、乙只可能分别是南半球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世界各大洲的气候分布可知,只有南美洲南端纬度较高且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答案:2.C3.A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影响气候的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据此完成第46题。4非洲热带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有()。赤道穿过非洲中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面积大东部有高大山脉,对海

3、洋湿润气流有阻挡作用寒流流经西海岸A.B.C.D.5青岛、大连成为我国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是()。A.地处沿海,气温年较差小B.地处沿海,气温日较差大C.地处沿海,台风暴雨较多D.地处沿海,昼吹陆风,夜吹海风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A.下垫面状况B.气候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状况D.太阳辐射解析:第4题,非洲热带沙漠面积广大,主要是因为回归线穿过地区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面积大;西海岸有寒流经过,起到减湿作用,使沙漠直逼海岸。第5题,青岛、大连因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小,夏季气温低,成为避暑胜地。第6题,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三个途径: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

4、改变下垫面性质。答案:4.D5.A6.A7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D.出现侵蚀后退解析:河流入海泥沙量减少,可能使河口附近沉积减少,海岸线后退。答案:D2010年7月12日,南非足球世界杯决赛在约翰内斯堡举行,最终西班牙队以10的比分战胜荷兰队获得冠军。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完成第89题。8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草原带9图1中该自然带的分布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图2中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

5、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分布及轮廓B.大气环流的差异C.地形分布D.洋流影响解析:图示阴影地区位于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2为非洲大陆南端,35°S以南为海洋,没有陆地自然带分布。图1为半岛地形,伸入海洋中,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纬度较高。答案:8.C9.A2009年5月份以来,干流全长为1 321千米的塔里木河进入历史上少有的枯水年份,干流来水大幅减少,致使长约1 100千米的河道断流。据此完成第1011题。10下列是造成此次塔里木河断流的最主要原因的是()。A.该流域的降水异常减少B.冬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6、使冰雪融水量异常减少C.流域内灌溉面积急剧扩大D.工业用水量过大11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塔里木河断流不会导致()。A.塔里木盆地内的绿洲面积缩小B.威胁胡杨林的生存C.风蚀、风积范围扩大D.西北地区气候年温差减小解析:第10题,塔里木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断流的最主要原因应是融水量异常减少。据材料可知,这次断流与流域内灌溉面积是否扩大关系不大。第11题,塔里木河断流会缩小绿洲面积,威胁胡杨林生存,风蚀、风积范围扩大,导致年温差增大。答案:10.B11.D读“某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1213题。12自然带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经度地带性分异

7、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和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3A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解析:第12题,依据两条线路反映自然带的更替变化方向解答。第13题,A为沙漠中的绿洲,出现在沙漠中地表水或地下水富集的地方,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12.A13.D下图为“沿某纬线自然环境变化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415题。14图中b地的自然带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15导致图中由c

8、到a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条件B.水分条件C.土壤条件D.人类生产方式解析:由图示经度及地形可知,b位于大兴安岭西侧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由c到a,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降水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呈现森林(c)草原(b)荒漠(a)的变化。答案:14.C15.B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617题。16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B.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5 000米C.该山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位于1月、7月气温最低的地方D.A坡是迎风坡的可能性大于B坡17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

9、地区的自然带最可能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解析:第16题,该山1月均温高于7月,应位于南半球。该山山麓海拔1 000米左右,根据1月均温的最高值(约24 ),推算出1月0 的海拔高度在5 000米左右,即永久积雪下限的海拔高度在5 000米左右。B坡降水远大于A坡,故B坡可能是迎风坡,降水最丰富的地方位于B坡山腰处。第17题,根据气温和降水可判断山麓的气候类型应属于亚热带气候。答案:16.B17.C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第1820题。18若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A.山东半岛B.欧洲西部C.澳大利亚东南

10、部D.圭亚那高原19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D.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20若CD一线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B、C两点最大温差为28.8 ,则该山地的海拔最接近()。A.3 700米B.4 800米C.5 000米D.4 680米解析:第18题,图示基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应位于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第19题,该山北坡雪线低,应为迎风坡。故北坡同为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垂直自然带比南坡完整

11、。第20题,利用B、C两点的最大温差可得B、C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 800米,再加上B点海拔120米及C距山顶的距离,此山海拔应接近5 000米。答案:18.C19.D20.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16分)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判断气候类型名称:,;与纬度相同的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3分) (2)图中两种气候的分界线是,试分析两种气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成因上都是造成的,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不同点表现在冬季的气候特点上:;。(5分) (3)分析比较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有明显的,。(

12、4分) (4)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4分) 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又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因素;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地处低纬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而高温多雨。季风气候都是雨热同期的,由于纬度不同而冬季气温有较大差别。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2)秦岭淮河一线(或1月0 等温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高温多雨寒冷干燥温和干燥(3)全年高温旱雨季交替全年多雨(4)前者是海

13、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后者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共同造成的22(11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9分)水土流失鸟类、兽类减少生态失调生物多样性增加风速减小、湿度增大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减少土地沙化生态系统良性发展(2)图示表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证明地理环境具有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2分) 解析:森林(生物)是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森林遭受大面积破坏,会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反

14、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1)abcdefghi(2)整体性热带雨林23(11分)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多选)自然带面积广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主要是()。(2分)A.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B.受东北信风影响C.地势平缓D.西岸有寒流流经(2)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带的更替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中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2分) (3)在自然带中,名称相同的是(填序号),属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中的分异。(4分) (4)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的是()。(3分)A.B.C.D.解析:本题着重考查

15、自然带的名称、分布、成因以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从赤道到两极,因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形成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也称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而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即经度地带性分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因受到东南信风、沿岸暖流和地形的抬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带,属于非地带性分异。答案:(1)ACD(2)纬度水分(3)非地带性(4)C24(12分)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完成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

16、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2分)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2分)A.南坡为阳坡B.北坡为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山脉)。(2分)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3分)(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分)解析:我国荒漠带为温带荒漠带,故甲山位于温带;乙山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应位于亚热带;丙山基带为雨林,应位于热带。甲山同一高度两坡出现森林、草甸的差别,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结合甲山实际带

17、谱,应为天山。乙山南坡山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山麓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应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答案:(1)A(2)D(3)秦岭(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草原带。创新探究题25(10分)北京某中学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展开了调查研究。A小组的同学从北京出发一路西行,B组同

18、学却是从东北出发一路南下,他们各自收集到了一些调查材料:材料一:拍摄的不同地区的建筑景观照片。材料二:绘制了a(26°N,105°E)、b(42°N,128°E)、c(43°N,90°E)3个考察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1)材料一中的四幅照片最不可能是A小组拍摄的是;若沿途考察从大连到乙地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3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c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2分)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荒漠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影响a与b两地、b与c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海拔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2分)A.降水、热量B.热量、降水C.降水、降水D.热量、热量(3)A组同学和B组同学,哪组能感受到“一天有四季”?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分异中的什么规律?其形成基础又是什么?(3分)解析:该题考查综合分析及知识应用能力。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傣家竹楼,乙为蒙古包,丙为福建土楼,丁为黄土高原的窑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