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上海市松江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2022.01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3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一、文言文阅读(25分)(一)(8分)默写(1)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2)自古逢秋悲寂寥,o(秋词)(3),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4)小明在游太湖时,看到太湖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情景,不禁吟诵起次北固山下",”两句诗来。(二)(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天净沙”是该散曲的,曲中最能表现作者

2、哀情的词语是“”o下列对本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前三句描绘的景物前的修饰语,体现了诗人的独特感受。B. 全曲有景有人,描绘的是一幅秋景图,更是一幅秋思图。C. 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首句为该曲诗眼。D. 前四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的心情。(三)(13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3、,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选自纪的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俟:等待。啮(nie):咬。信不诬哉:确实不是虚假乱说啊。2. 甲文选自,乙文中“”一词体现了两文中狼的

4、共同特点。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一狼径去()(2)有富室偶得二小狼()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狼洞其中(2)犬阻之不使前也甲文中的“假寐”和乙文中的“伪睡”意思基本相同,但目的却不同,甲文中狼“假寐”的目的是"”;乙文中主人“伪睡”的目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5.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一项是()甲文中“两狼之并驱如故”刻画出狼的贪婪本质。A. 甲文中“目似瞑,意暇甚”真实流露出狼的凶残。B. 乙文中“作怒声、阻之不使前”体现了家犬的忠勇。C. 甲乙两文的结尾都明确地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二、现代文阅读(30分)()(15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植树的牧

5、羊人(节选)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6、。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_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姑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

7、一颗一颗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

8、的路。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棒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

9、,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

10、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6. 第段加点词“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o7. 作者在写与牧羊人多次见面的情形时,既写了高原的面貌,也写了自己每次见到高原时的心情、感受,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三访牧羊人高原面貌特点我的心情、感受一访牧羊人(1)恐惧二访牧羊人林木茂

11、盛(2)三访牧羊人(3)(4)8.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描写,其作用12.请简要说说第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13. 有人认为,课文主要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首段和尾段与这一故事关联不大,可删去。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二)(15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我是你背后的一束光 一束光,即便炫彩如霓虹,未必能激起人多少心底的热望。但如果是在黑夜里呢?没有经历过漫漫长夜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滋味的。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出租车司机送夜归的女大学生回家。两人素昧平生,但因为女生回出租屋要经过长长的一条巷道,司机师傅在她下车的时候,嘱咐她不要紧张,他会打着车灯一直到她进入院子。女大学生当时还

12、有些怀疑,但是当她顺利地走进院子里,她看见车灯还在巷口亮着。她心里一热,拿出手机把那束光拍了下来,发到了微信里。 在微信里,她写道:这半年来,每个夜晚,即便开着手机的微光,我都是气喘吁吁地跑着钻进那黑洞洞的院子。只有今天,因为有了它,我安安静静地走进了院子。一束光或许照不到多少空间,但在那一刻,我觉得它照亮了整个世界。每一寸光就像一朵银色的雪莲花一样在我的眼前打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花包围着的世界。 是的,人行走在路上,总免不了遭遇不如意。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在你身后给你一点光亮,或许,你的身前就会开出一片花,你的世界也会变得明亮一些。 一个17岁的学生,高考落榜,一人冒着瓢泼大雨从家里跑了出

13、去。任凭雨水往在他身上倾注。前途在哪?要不要复考?如果读书,他能不能换回父母的期望?他痛苦,迷w务ng午夜时分,雨歇了,饥肠辘辘的他走到校门口还没有打洋的小吃摊前,坐在一张桌子前发呆。 老大爷问他吃点什么,他摇摇头。大爷端了一杯水给他,就径自忙去了。他喝了一口,身子暖和了一些。老大爷收摊了,他不能再坐着,起身往校门口走去。他有一种几乎要被吞没的恐惧。他犹豫了:是进校门还是不进? 突然,一束光从身后射过来。光线虽然不强,但是很直,延伸得很长很长,恰好照亮了他身前的路。泥泞的路面本来就有积水,昏黄的光线打过来,积水之上就像有无数朵黄菊花在展开。 他站住了,回头看见老大爷正高高地擎着灯罩,对他望着!

14、不认识他的老大爷,漆黑的夜,身前泛着光的湿滑的路,他还能有什么犹豫呢?他向老大爷挥了挥手,想喊一声,却感觉喉咙里堵了什么东西,一路快跑进了学校。 这个高中生就是当年的我。虽然我第二年也没能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那束背后射来的灯光,却温暖我到现在。 一束光,一地花,一种情。14. 根据拼音写汉字迷wang()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1)(2)16. 第段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3分)17. 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oA.表现了他人给自己的无私帮助。B.文中那些帮助都属于“润物细无声”。C.首尾都写到一束光,前呼后应。D.首尾句中的“一束光”的含义相同。18

15、. 文章以“我是你背后的一束光”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三、名著阅读(5分)19.名著阅读。西游记中“紧箍儿咒”是唐僧用来约束孙悟空的法宝,探究下表中唐僧三次念“紧箍儿咒”的不同原因,分析孙悟空的成长与变化。精读片段探究原因分析人物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心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唐僧从处得到紧箍,骗孙悟空戴上。孙悟空疼痛难忍,盛怒之下,欲害唐僧,唐僧念咒自卫。阅读西游记整本书,你会发现唐僧念紧箍儿咒的次数越来越少,可见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更无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