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3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的主张。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和_。“得兼”的意思是_。“舍”的意思是_。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_2. 阅读与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2、儿应声答曰:“ 。”1把文中缺的词句补充完整。2给下列带点字注音。为设果(_)答曰(_)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甚:_  诣:_  乃:_  曰:_4上面文段中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答:_。3. 读杨氏之子,回答问题。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1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_。2在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甚聪惠:_乃呼儿出:_诣其父:_指以示儿:_4用“  

3、60;”画出体现杨氏子“甚聪惠”的句子。5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4.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那个卖盾与矛的人说的自相矛盾的话是哪些?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3对于那个人不能回答的表情,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_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B.说话、做事都要

4、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5. 小古文阅读。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注释以:因为。遗:丢失。度:估计,思考。复:再。尔:你,你的。为:替,给。铤:同“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与群儿戏水滨(_) (2)其人果号而至(_)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个故事发生在王华六岁时,地点是水边。B.王华将金子

5、投到水中,是想等人们走后,自己再取走,没有想到那人找回来了,于是只好把金子还给他。C.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D.王华拒绝那人的报酬更加体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格。6.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   。孔君平   其父,父不在, 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 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2文中杨氏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_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个怎么样的一个小孩?

6、_4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_5通过品读上文,我们感受到语言的精妙。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之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_。”7. 小古文阅读。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注释)赦:免除或减轻刑罚。反:同“返”,返回。苦身:使自己的身体劳累。坐:同“座”,座位。

7、女:同“汝”,你。折节:放下身架。振:同“赈”,救济。吊:慰问。1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厚遇宾客(   )A.相遇 B.对待,款待 C.机会2阅读短文,结合注释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置胆于坐(   )A.坐下 B.椅子 C.座位3“女忘会稽之耻邪?”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意思是_4文中画线句子是对勾践的(   )描写。A.语言 B.心理 C.动作 D.神态5勾践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_8. 文言文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8、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注遽:急忙,立刻。契:用刀刻(记号)。惑:愚蠢,糊涂。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涉江者_(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3)求剑若此_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9.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

9、成下面各题。齐心抗疫己亥末,荆楚初有疾,人蔑之。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此疾曰新冠,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滥食,终致疫至。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子离高堂,母别稚子。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吾辈必不辱使命也。嗟夫!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世间诸国多以为妄语,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今抗疫逆行者

10、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经数月,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o)壤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注释)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蔑:这里是轻视的意思。或因:或许因为。肴:做熟的鱼肉等。嗟夫:表示感叹。 唯:只是。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立:指建立起来。举世:全世界。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膏壤:指肥沃的土地。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   )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C.或因愚人

11、以鸟兽蛇虫为上肴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1)未十日,立。举世惊。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_(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_3文中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10. 课内阅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   )!” (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按原文填空。2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文中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_)时代人。根

12、据他们的传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了_,收在了_中。成语“高山流水”也出自这个传说,比喻(_)。3写出句子的意思: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_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伯牙当时的心情(_)。(用一个成语概括)4请写出一句自己积累的关于友情的古诗句。_11. 文言文阅读。鲁相嗜鱼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

13、如己之自为也。(注释)相鲁:做鲁国的宰相。即:假如。下人:迁就他人。色:脸色。枉:歪曲。免:罢免。恃:依靠。1“嗜鱼”的意思是()。A.喜欢养鱼 B.喜欢吃鱼 C.喜欢钓鱼 D.喜欢玩鱼2“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的原因是()。A.公孙仪嗜鱼 B.公孙仪有威信C.公孙仪是鲁国的宰相 D.公孙仪能帮人做事3结合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_4用“   ”画出能体现文言文所蕴含道理的句子。5文言文中的公孙仪具有_的品质。(填序号)机智聪明  &#

14、160;精打细算  秉公执法   清正廉洁1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约定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理睬 B.顾

15、虑 C.回头看 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16、)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13. 古文阅读。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

17、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注释)将:将要。 闻:听说。 左右:身边的人。习辞者:善于辞令(很会说话)的人。何以也:用什么办法呢?缚:捆绑。坐:犯罪。赐:赏赐,给予。酒酣: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也叫枸橘。所以然者何: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然,这样。得无:莫非。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短文(二)晏子使楚(节选)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

18、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1我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共用了_分钟,我了解到文段(一)晏子使楚是_文,我一眼看到文段(二)晏子使楚的内容是:_2对比阅读两篇短文,我发现短文(一)和短文(二)讲到了相同的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