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_第1页
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_第2页
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在实施校本德育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作者:上海市第十中学 苏浩泂 点击数:1529 更新时间:2007-1-29 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新一代公民,而思想道德素质的灵魂是民族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市十中学从1991年开始就在不断地进行史情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构筑了以“七史七情七行”为基本内容的史情教育新课程,使“两史一情”教育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主线,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稳定的主题。校本课程的建立和发展为教师施展才能搭建了舞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二期课改的

2、不断深入,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及其质量越来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育德能力和水平,正如课程专家钟启泉曰:“教师即课程”,我们的认识是:这不是课程概念的泛化,而是期望教师在实施史情教育整合性校本课程中,成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引领者,利用各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使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育德水平和人文素养都成为建设校本课程的关键因素和基础工程,在实践校本德育课程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一、实践史情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我校长期坚持开展史情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并始终把文化认同作为史情教育的纽带和载体,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的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非新无以进,非旧无以收

3、”。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而且更要认同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引领新时代的学生接受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为此,我们在构建以文化认同为主体的史情教育的校本课程中,以”七史”作为史情教育的基本构成,从预备年级的礼仪史一直到高三年级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始终把史情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机整合,探索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形式,通过对开放式、多样化的各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史情教育的研究,系统建设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是教师参与实践研究的过程,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德育意识,不仅要从育人的视角重

4、新审视校本教材提供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史情教育中的文化内涵,更要求教师关注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以史情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年会,研讨和交流学校开展史情教育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在市十中学连续两轮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均有与史情教育相关的德育的课题,全面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形成了校本德育课程的三个层面的实施网络,即第一层面学校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德育室、教研室和科研室主任共同组织实施的研究联合体。第二层面是由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年级研究小组。第三层面是从班主任扩展到全体任课教师的实施队伍。按照二期课改的“知识

5、、技能、过程、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重新修订教师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的课堂评价细则。史情教育在学校的规划、制度、科研、评价等方面的落实与强化,使学校的校本课程成为实施史情教育的主要途径,时时、处处、人人都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拓展校本德育内涵,促进教师的育人水平教育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师德建设、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把自己的育德水平和能力作为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平衡和谐的发展,而如何以“大课程”的概念来拓展学校的校本德育的内涵,提高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育德水平,使教师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有意识的教

6、育行为,将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史情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地关键。为了提高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育德水平,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深入开展向优秀的校友学习的活动。我们邀请学校四十年代的老校友、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六十年代的校友、全国劳模教师周逢老师为中青年教师开设德育专题讲座,学习她们在育人过程中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永不满足的成功经验,学习她们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向优秀的校友学习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区级骨干教师带教初职期教师的“网络型的带教制”,以此作为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新老教师的史情教育工作研讨交流,开设不同年级的

7、史情教育的观摩课和主题班会,大家共同讨论实施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教师在学习先进榜样中自觉开展德育科研,科研和实践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局面初步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育德能力。2、进行学科史情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课堂是学校实施史情教育校本课程的主渠道,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提升文化认同的渗透和培育,主要包括:构建教学内容-内容是思想教育最丰富生动的载体,教师要审视课本提供内容,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重点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史情教育是需要情感体验的积累,需要氛围的烘托,情景的渲染,教师对教案

8、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激情投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等等,都有利于情景的创设。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课堂内的思想教育,很多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与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无不包涵德育的内涵。根据上述策略,我校以二期课改的语文和历史教材为主要载体,教研组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挖掘史情教育的科学方法和表现的艺术性。例如我校语文教师吴海霞在教学论积贮疏一文为例,教师以书本为着眼点,融入史情教育,让学生走近文本,抓住文本去体味语言文字和魅力,去感悟作者的思想脉络,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精神世界深刻领悟的愉悦。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写本文的年龄、背景以及建议被采纳

9、后的效果,要求学生不单纯地查找资料,而是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材料,这个过程,实际上延续深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对引以为傲的“大汉气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随后,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让大家查找这些资料?并把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孔子“以天下为己任”、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的观点告诉学生,他们顿时现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在课后,教师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周记中交流思想,有学生写道“贾谊在24岁,就洞悉天下之势,写出让文帝动容的文章,自己却沉迷在哈韩、哈日中觉得太幼稚了”;有的

10、写“贾谊写本文时,正是汉武盛世的前期,年轻的贾谊能居安思危,独具慧眼,离不开他对国家的时刻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还有的写“原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崇高的品格也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整堂课教师没有刻意给出学生某种正确的答案,但就在学生们通过读作者、读作品、读文化、读精神的过程中,感悟着语文学科背后的人文精神。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今年市十中学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和发展,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一百年来,学校遵循“笃行勤学”的校训,形成了光荣的爱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市十学子学有所成、人才辈出。学校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史情教育主题系列活动,教师们牢记自

11、己学校的办学传统,身体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就是老师的职责,学生的发展就是老师的责任”成为教师们的职业追求,把学校精神贯彻到聚焦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创新举措,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教师自主地引领学生开展的史情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采访知名校友市政建设专家王莲龄等,慰问市老干部中心志愿军、新四军,编写红色之旅刊物,进行师生革命歌曲大联唱,班级网络、文化建设都围绕学校百年校庆的主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校园文化。“双十佳”新事评选,在师生们自己评选的“市十之春”书画和摄影作品中中充分体现了市十人为自己学校的文化感到骄傲,为成为具有学校精神的市十师生感到自豪。校庆主题教育活

12、动使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团结奋进的凝聚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要求进步的正气。三、开展校本德育培训,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特别是自身的人文素养都直接影响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乃至学生的思想素质、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收益终身的。因此学校建立了“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的制度,保证教师把“两纲”的学习、先进教育文化思想的学习以及有关教育发展的信息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为德育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提供帮助。其次,拓展知识的技能不断提高教师适应德育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设立校本培训的项目,为教师学习职业礼仪、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等提供条件,使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提高人文素质,赶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第三,学习带动研究,推进教育创新。在普遍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班主任沙龙,“阳光之行”社区服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研究小组等。这些小组在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