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代码:10200学号:1052201227级:分类号:K21密铜钱铸造之研究作者:波指导教师:教授学科专业:中国古研究方向:明清史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4 年 5 月中要铜钱铸造是深受重视且意义的行为。对铸钱本身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行为,并进一步探究铜钱铸造与国家和的关系。本文从分析铜钱铸造入手,通过对其机构设置和铜的供给状况、官铸和私铸的具体情况的研究,以期探究铸财政和生活中的地位及其演变。首先,本文分析了铜钱铸造。铸钱不仅是为了顺应商品铸币权以满足其财政需要的”与“便民”两者兼顾,不同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通过一种。铸钱总体来说是“时期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其次,本文着重论述了
2、官铸钱的机构设置、铸造过程和种类等问题。通过对铸钱机构设置及其演变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铸钱的实际状况和铸币权的更迭。影响铜钱铸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铜的稀缺,明采取收铜、买铜等措施,虽有所缓解但未能最终解决。铜钱的形制、重量虽有变化,但总体保持稳定。大都铸有年号钱,笔者对若干朝代是否铸或补铸年号钱作以考证,以期加深对铸钱具体情况的了解。再次,本文分析了私铸存在的、具体状况和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私铸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铸钱本身所带来的高额铸息。铸息不只局限于民间,也见于铸钱。私铸是一把双刃剑,虽对其采取了各种惩治措施,但仍屡禁不止。最终,铜钱铸造在更大程度上受市场规律影响,对铜钱的力大大减弱了。
3、:铜钱、铸造、铸币权、官铸、私铸iAbstractThe coinage of copper in Ming Dynasty was a significant issue to the government. To research on it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 better and thus to look further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inage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is thesis aims to expound coppers role in
4、 Ming Dynastys government finance and social and the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Ming copper. By analyzing the motives of the copper coinage in Ming Dynasty and doing research on its structure system, the supply of copper and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the official and illegal coinage.First, this the
5、sis analyzes the motives of the copper coinage in Ming Dynasty. Coinage satisfied the internal need of the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a government measure to meet the financial need by monopolizing the right of coinage. Although the coinage of copper in Ming Dynast
6、y generally met these two needs, its focus differed in different phases.Second,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structure system, the coinage process and the various pieces of the officially-coined copper in Ming Dynasty. By analyzing coppers structure system and evolution, this thesis obtains a better und
7、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Ming Dynastys coinag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coinage right. The shortage of copper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the coinage. The government of Ming Dynasty took measures to collect and buy copper, which mitigated the problem but did not resolve it
8、completely. Although the shape and weight of Ming copper varied, it was steady in general. Each emperor in Ming Dynasty coined his special copper. This thesis tries to prove whether Ming emperor coined his previous emperor copper and how many pieces he coined so a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e concrete
9、situation of the copper coinage in Ming Dynasty.Third,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illegal coinage, its practical condition and the measures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to solve this problem. Illegal coinage was caused by its high benefit. Illegal coinage existed not only in non-governmental org
10、anizations but also in the government itself.iiAlthough the government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punish illegal coinage, the problem was not really solved at all.Fourth, this thesis proves that the copper coinage in Ming Dynastywas influenced more by the market and economic law and the government con
11、trol over it weakened.Key Words: Copper of Ming Dynasty Coinage The Right of CoinageOfficial CoinageIllegal Coinageiii目录中英 目 引 一、(一)要i要ii录iv言1铸钱的4铸币权4(二)通币便民57铸钱机构设置及其演变10(三)二、(一)工部宝源局及地方钱局10(二)户部宝泉局及地方钱局12三、铸钱所用铜的稀缺及其应对措施14(一)缺铜状况14(二)应对措施14四、铸钱17(一)铸钱的过程17(二)官铸钱19(三)私铸钱35结论43参考文献46后记50iv引言处于传统与之相适
12、应。晚期,其发达的商品需要相应的货币制度民间使用白银,由最初铸造铜钱转为重视宝钞,但由于无准备金、宝钞不限量甚至专行钞而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名存实亡。宝钞不行,铜钱又失去活力,贵金属白银广泛流通,上白银的使用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白银以称量货币而非铸币的形式出现,白银虽在中期已获得合法地位,但却对能够拥有铸币权且能带来铸息的既稳定又易于的铜钱格外青睐。铜钱地参与到财政和的日常生活流通中去,从刚刚恢复铸钱的弘治朝到大力整顿推行时期直至明关的铜家都从未放弃货币制度这个特殊的对铜钱铸造的。与中不处于主导地位,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视。铜历史时期中扮演着怎样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索。学者对铜钱的研究颇
13、为重视,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威在中国货币史一书中不但论述了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而且还详细阐释了铜钱的种类、形制、数量等问题,并附有大量的货币实物图。除此之外,还对各个是否铸钱进行辨析,并提出嘉靖补铸洪武到正德九号钱。该书对铜钱的诸多方面都有论及,较为宏观,因此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不足,所得出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中国货币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文对钱制的种类进行划分。从货币本身的质量、名目价值角度将铜钱分为大钱、恶钱、私钱等;按钱币性质又分为、钱、年号钱、国号钱等。千家驹、合著的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除对货币史简要加以介绍外,并以表格的形式对铜钱的铸造年代、形制与合金含量等论述,脉络明晰,只是缺乏
14、性。中国货币史纲要是二人合著的另一部书,它交代了“制钱”和“旧钱”等概念,也涉及到铜钱减重、加锡等问题。的璋传称铜钱分量重、价值低不便于数量较大的贸易,也不便于远地转运而大明宝钞,但未提及铜1明后期的地位。、合著的明清史认为明后期的用银废钱、富户贮银,影响国库收入,造成上的“银荒”。的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探讨了五个不同时期时人所关注的货币问题,如明中叶的重,明末的铸大钱等等。在十六世纪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不是采用数字统计而运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论述铜钱的铸造过程、数量、问题,并注意到不同货币之私铸、货币流通以及对货币的间的互相影响。作者以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诠释货币的历史,虽有一定价值但难免有苛求古人
15、之嫌。在明史食货志校注一书中对铸造了洪熙钱持肯定态度。的试论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将货币制度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洪武七年(1374)前的铜期,洪武八年(1374)至宣德十年(1515)的纸钞时期,正统元年(1436)至嘉靖初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以及16 世纪 20 年代后的货币白银化完成的银两制时期。作者论述了货币白银化的最终实现给和造成的影响,以及铜货币白银化的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南炳文、二人合著的明史认为民营铜矿不发达。所存史料中没有留下铜钱流通的确切数字。在宝钞不行后,形成了一种以主、以铜为辅的货币制度。持此种本位观点的还有的中国古代史。在试论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
16、历史影响中提出嘉靖初期真正起作用的近于一种银、钱平行本位制。中国古代货币在英宗正统(公元 1436 年)以后开始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钱、银并行流通的制度。只谈流通状况,而不谈货币本位问题。的中国货币的基本特征一文中通过列表勾勒出、钱币的内在演变情况。认为同时流通的各种货币之间没有确切的货币本位,没有明显的主辅币关系,没有固定的比价。它们都可以称为主币。关于铸钱所用铜的成分。历史的在验证与、在中国古代黄铜铸造先生商榷中提出中国古代黄铜铸钱的历史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嘉靖时始用黄铜铸造,以前为青铜;另一种认为黄铜铸造初期即时一直用矿炼黄铜,单质锌黄铜用于百科全书称中国在 15 世纪就已经使用黄
17、铜铸钱。关铸钱。2于嘉靖贵的嘉靖否补铸钱,学界还无定论。主张未铸钱的有叶世昌、没有补铸钱。威在中国货币史中从当时的铜钱生产能力考虑,认为当时不可能生产出如此多的铜钱。同意威的看法,在十六世纪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指出要铸造出如此多的铜钱,的铸炉至少要扩大 100 倍。主张补铸钱的有的明史食货志校注一书,在书中作者认为嘉靖朝补铸了九号钱,只是没有进一步作以详实的考证。关于铜钱私铸问题。日本学者郡司勇夫在中国私铸之我见中提到私铸是与官铸钱相对而言,是非官铸品,私铸钱与官铸钱中的劣质钱的区别不是很大,并且他指出民间的私铸钱大体上是被认可的。威在中国货币史中提出生的私钱的铸造但并不,私铸钱的特点以及私钱的
18、流通。而二人对私铸钱产惩治私铸的措施则没有论述。有关铜钱铸造方面的极少,笔者能见到的仅的明清时期江西钱币的铸造一篇,它分地域对铜钱的铸造状况加以研究,区域史的研究是很有益的,但对铜钱铸造的全面研究也不可忽视。另外有关铸钱的。在试论明末财政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一文指出一种情况是是为了货币白银化所带来的对不利的财政政策而大量铸行铜钱,另一种就是明末为了追求铸息而铸钱。作者虽然对铜钱铸造的有所涉及,对铜钱铸造的其他则没有提及,未做专门论述。学术界对铜钱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些借鉴。前人对铜钱的研究多集中在货币本位和货币制度上。对货币制度的研究又多集在货币的流通环节,而对铜钱铸造本
19、身研究的很少, 虽有学者对铸钱加以论述,但总体来说不够全面和深入。到目前为止,关于货币铸造本身诸如铸钱的、机构设置、官铸钱与私铸钱的各自状况和相互关系等,没有人作专门研究。希望本文的写作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铜钱铸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值得研究的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的铸钱状况,进而探究铸钱与国家财政和商品的关系,更好的理解政治状况。3一、铸钱的通过铸币权借以掌握命脉是铸造铜钱的根本。从铸钱的受益者方面考虑不外乎“”与“便民”两途。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是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是支付财政中的官俸、军饷、赏赐以及助的日常小额消费需要。若从货币本工等项
20、开支;“便民”则是满足身属性及流通状况考虑,大体可分为“铸钱以辅钞”、“铸钱以济银之不足”“通币便民”等等。铸钱这一行为不只由某一促成,而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一)铸币权“铸币是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有的由商人铸造,在金属条块上打有印记,作为保证,其形状、重量、成色并不一致,如银锭等;有的由集中统一铸造,有一定标准,如制钱等。”1本文仅对其中的制钱加以研究。“明人称本为制钱,是按本所铸的铜钱,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炉钱。”2有学者朝定制由权力。3称“制”就是之制,就是现实的为了铸币权制钱。铸币实行官铸钱,从洪武到十六朝,有十过年号权的,并不是历来就有的,汉代曾经私人
21、铸钱,最终自由铸造导致币制的紊乱,后来不得不只由上林三官专管铸传统的成铸币熟时期,历代权的重要性。都注重对铸币权的。明人也注意到时期的名臣认为“天立君以子民,付之利权,使其通融以济天下”4。不仅认为要掌握铸币权,而且还将铸币权的来源归于天,为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春明1辞海(分册),上海辞书1980 年版,第 498 页。百科全书(金融),2百科全书年版,第 532 页。编辑部编:百科全书19933:试论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大学报1985 年第 4 期。4明经世文编卷七二,庄公集二铜楮之弊一。4条进一步提出了铸币权的可能性,“铜之产多于,而称“利权不焉”1。万历末年给事
22、中法得,则可下移”,并阐述了其具有“禁私铸”的有效性。2在明末尤其是在时期对利权的认识更加深刻。元年御史范认识到铸币权是利国利民的一个前提,“九府圜法,为裕民之本,然必天下之,不窃于下”3。万历时人大权握家繁盛、则将权力归于以后国上通畅的美好蓝图描绘得淋漓尽致:“君国大权可以物命,柄握贵贱,皆为得 除,而征敛之劳基于对,而时艰于俄顷呼吸之间者也使人则通乎家,地则通乎远迩,皆为有所。饥寒之苦顿为消,只在为民上者一加之意而已矣。4铸币权重要性的认识,一直未放松对铸币权的。铜钱铸造的历史也表明,虽有私铸钱的影响,但对”、“便铜钱铸造权的民”成为可能。是比较的。这一点的实现也使“(二)通币便民“通币”
23、顾名思义就是指货币的流通,但这里所说的“通币”不完全是指纯粹的货币流通,还指除货币流通本身之外的调控。诸如对钱币样式、货币的行用与否加以规定以及对货币的通过货币与回笼对货币的流通进行等等。明人认识到货币对于等物品的优越性,不仅质地坚硬,而且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同时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通过货币的数量来调节商品的价格,以期达到市场上的商品总额与所需货币投放量基本相符。时的名臣在大学衍义补中说:“百物,虑其无贸易之具也,力所能致;金铜则无丰歉,故为之铸金作钱焉。歉,1春明2春明3卷三十八,户部四,宝泉局。卷四十七,工部二,宝源局。长编卷十四,元年冬十月癸卯。4大明通宝义卷一。5可以人力为之。”
24、1在这里他指出金属货币具有实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并指出其具有流通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币以权百货之轻重,的职能。对货币进一步认识到金属货币所具有量的调节作用。他指出:“古人制币之一也,将以而布之上下,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也。食货志言民有之,故人君散之以重。”2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的大臣不仅认识到了铜钱具有价值尺度、流通在传统等职能,而且还体认到铜钱的功用,即“便民”的一面。日趋强化之时,能有“非以为人主之私藏”之见识,虽非首倡,但已极难能可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他所相等同。弘治二年(1489)说的“人主”当不可与或不通,重庆知府铸弘治通上奏请求铸说:“今民间洪武等不用,若辄行后更议,
25、从,倘更不行,徒费无益。宜俟洪武等之。”3这里是从货币行用的角度来考虑铸钱与否,也就意味着铸钱是为了保证货币流通顺畅。弘治十六年(1503)工科左给事中就称由,本缘钱币缺少”4。可见,铸钱与货币流通是相互作“今日铸用的,铸钱是为了解决货币投放量不足,而货币流通也成为制约钱币铸造的一个重要因素。“非钱不得以小用”5,道出了铜钱是用来满足日常零用这样。或许我们可以的一种朦胧的认一个事实。关于货币的,有“博食以济饥”将通过铸钱来缓解饥荒看作是古时人们对货币识,但是通过铸钱来“方便民用”则是历朝者长久以来所共同关的政策,在铸钱注的。在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方面也有所体现。当工部侍郎秦逵请求让郡县收括民间
26、废铜来满家铸钱所需时,下废铜有限,则说:“铸钱本以便民。今欲取民废铜,天一出,有司急于奉行,小民迫于诛责,势必至毁器物以输。其为民害甚矣,其已之。”6为小民着想的一片苦心溢于言表。1大学衍义补卷二十六。2日知录集释卷十二,财用。3明孝宗4明孝宗卷二十九,弘治二年,八月甲寅。卷一九七,弘治十六年,三月戊子。56卷二十四。卷八十一,食货志。6由此可以看出铸钱全为大钱和,而是兼顾到便民,以不损害到都有铸造,洪武四年又“改铸的利益为出发点。大中、洪武通宝大钱”1。这样做当然是不利于实现铸钱的最大化的,但这恰恰反映出铸钱是出于便民考虑的。中后期在请停止输钱内库供赏疏中提出先朝铸造制钱“原以通币便民”而不
27、是用来“进供上用”2,因而过多将上纳的制钱收此话的用意并非括到内库,这是直接提出以便民为主。但是要为,而是涉及到内库与太仓库的利益问题。还有张萱的西园闻见录中也收录有对铸钱的论述:“原以足民,非为兴利。然之道亦不外此。盖世间,铜多,公私之用益饶,民用既饶,费,皆取足。故尝患不足,今化铜为宝,也。”3他不仅谈及了铸钱是为了便民,则上供易办,故足民亦所以而且还指出便民是的前提,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末清在天工开物中也指出“凡铸铜为钱,以利民用”4。明初的人关于便民的论述是法的出发点又有所不同。的,但是代表不同是出于个人的“便民”说需要出发,首辅正等大臣提出的便民又体现出外廷对的内库的约束和限
28、制,而明的角度考虑的。其出发点虽末的则是从策挽家有不同,但重视民用则是如出一辙。(三)铜钱铸造是一种行为,除考虑到民用外,满足财政开支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如俸饷、赏赐以及用于皇室消费等。铜钱铸造在宝钞之初就受到遏制,仅是辅助宝钞的流通,正统之后宝钞渐渐为白银所代替,只作赏赐之用,铜一度停铸之后,又成为白银的辅币,这样其就从“济钞”转为“济银”。俸饷1明史卷八十一,食货志五。2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五,3西园闻见录卷九十二。4天工开物卷中,冶铸。忠公集。7用宝钞而不用铜钱支付。当时铜钱主要用于赏赐功臣、军士或朝贡使团,直至期才有所减少。到成化、弘治时期,俸饷才部分地用铜钱支付。嘉靖、隆庆、万历时期俸饷
29、用铜钱支付的比重有所增加。当时大宗虽是白银而不是铜钱,但使用铜钱支付本身,已经透露出国家通过铜钱的以满家财政需要的初衷。成化时官俸已开始折支铜钱。“成化十六年(1480)七月丙申定文武官吏俸粮折布例皆支米。户部尚书折俸,自成化十一年至十三年(14751477)请如例十一年者于太仓折支银,成化十二年(1476)者于天财库折支铜钱。”1可见当时官俸支铜钱还不具连续性。弘治升题裨益治道时说:“皇上嗣登宝位,赏赉未。敕户部如何措置使之充盈,或造钞贯或铸铜钱。凡内藏已之方,之计,无扰于民有益于国者,宜从计处具奏定夺。”2在国用不足时最先想到的就是铸钱。正是因为铸以用于赏赐等财政开支的需要,铜过这一媒介向
30、散布,是利国利民之举。不仅如此,铜钱还被用于支付官军的军饷,嘉靖十九年(1540)就“题,给大同镇官军折俸”3这一做法发生在白银大量广中后期,俸饷用铜钱支付的数量虽不及白银,却能说明准量发制钱百泛使用的推行的决心,而且据称军士是乐于铜钱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大学士也提出了相似的请求:“今日民间无钱行使合无敕下该库查发百十千万,令该部给与在及各军士折支俸粮,亦可省数十万之银,如此则出内府所贮新旧铜钱八千一百用铜钱发俸支饷,不仅有助于实现流通而民称便矣。上从其言。,折给文武官俸并军粮。”4使财政的正常运行,而且还亦可便民。万历时有助于满足礼科给事中和军士对铜钱的需求,这正是全面阐释了铜财政开
31、支中所起的作用,他在力陈银库弊端的同时称:“银库所积制钱累千百万,拥积次第支放,凡文武百官俸给四分支银,六分支,其新旧如之。切123卷二五,成化十六年七月丙甲。卷一。卷一。4明世宗卷四四,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丁巳。8每岁军士冬衣布花在内则外则银,一切赏赐亦如之,庶银以为母,钱以为子,并行不悖。”1主张银钱兼支,但其建议的数量不见得可行。万历时人亦言:“铸钱本以济银币之不足,为其费省而利赢,故足造也。惟有一事,可以通利权,便民而裕国,但苦于主持不力。”2寥寥数语就道破了铸钱的全部,“便民裕国”的提法应非偶然,其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倾向。承平之日,只是通过铸钱来支付财政的正常开支,但在货币制度紊乱、财
32、政四伏的明末尤其是天启、期,已经把铸钱作为解决军饷问题的救急之策。屡有上疏请求通过铸钱来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早在天启元年(1621)正月,户科左给事中就上奏“足饷”六事,请“广铸钱”3。实际上天启朝铸钱无论是规模还是铸钱的地域都有所扩大,甚至为了解决军饷之需,直接在军镇开炉铸钱。天启五年三月户科给事中;“东西缺饷,不得”4。这里反映出铸钱是解决已于杂项中稍可取赢者有八。曰财政窘境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但“稍可取赢”似乎并未将铸钱盈利的一面真实表现出来,天启基本在 50%100%之间,丰厚更为恰当。为保证铸钱的顺利进行,加强对铸钱的管理。天启六年(162 一款为“家将铸钱与月户部尚书等奉旨商议解
33、决兵饷问题,其中有,坐定铸息,不称额者参罚。5”获得批准。国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对铸钱实行监督,保证铸专的钱能够如期如额的完成能够满家日益增加的财政需要。内以资军饷”6。此币已不充盈,钱用于“甚至“命各镇有兵马处皆开炉”的目的已昭然若揭。在国用不足钱往往是被优先考虑到的。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见得有效。在铸钱铜钱的质量就很难保证,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军饷的不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业已存在的财政状况。1明神宗卷五七,万历四年十二月壬午。2明经世文编卷三九三,端公。3456卷五,天启五年三月戊子。卷五七,天启五年三月壬申。卷七十,天启六年四月己卯。卷八十一,食货志。9铜钱铸造是研究铜钱铸造的一个不容回避
34、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层面来探询铜钱铸造的各种。这些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及其倾向性也有所不同。铜钱铸造的直接影响到铜钱铸造本身。对铜钱铸造本身及它所推行的地正确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货币政策,并进而弄代铸钱与政治及状况的关系。二、铸钱机构设置及其演变(一)工部宝源局及地方钱局铜钱铸造基本实行与地方钱局共同铸造。铸钱专属工部,在设工部宝源局,增设南京工部宝源局。地方各布政司(洪武九年以前称行省)设货泉局,又称宝泉局,也叫宝源局。春明东, 因改为中有关于宝源局设点的记载。“宝源局在皇城的旧宅。亨伏诛后没入官,嘉靖中赐仇鸾,鸾败复没入官,公署”1,所记至迟是嘉靖所。在未践祚
35、之时“至正二十一年(1361)二月己亥于应天府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2。而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壬戌(平)后,“命,后为”3。太祖即位铸洪武通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推行大明宝钞,而于“洪武八年(1375)三月辛巳罢宝源局铸钱”4。由此直到洪武末期,宝源局不再铸钱,只是各布政司继续,只是时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在洪武九年(1376)停铸一年,洪武二十年(1387)再度罢铸,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洪武二十三年(1390)。5说明当时很快又恢复了铸钱。而“洪武二十六年(1394)两度更定1春明卷四十七,工部二,宝源局。2国榷卷一。3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钱钞。4明太祖卷九十八,洪武八年
36、三月辛巳。5:通考卷十八,钱币。10之炉复罢”1。大明会典有洪武二十六年各布政司独户部铸而铸局数量的规定:洪武布政司铸钱状况表(表一)2由上表可知,洪武时期共有十布政司参与铸钱,共有铸炉 327.5 座,通考的与此相同,而中所记略有不同:“洪武万八千九百四十一万四千八时天下共开钱炉三百二十五座,岁铸百文。”3洪武二十六年, 钱。永乐六年(1408)宝源局铸钱。“永乐九年(1409)派官浙江、江铜钱的流通,多半洪武在位时期不再铸、福建四布政司铸钱”4。永乐时期负责铸钱的布政司的数量西、已赶不上洪武时期。宣德八年(1433)宝源局铸钱。年(1434)除浙江等布政司外,还增加了南京工部,至此开始了两
37、工部铸钱的历史。宣德十年停止铸钱,正统到弘治十五年一度中止铸六七十年之久,弘治十六年(1503)则全面扩大铸钱的省份,在两1明 天启卷八十一,食货志。疑此处“户部”铸误,户部在洪武时期掌管宝钞。春卷三十八,户部四,宝泉局记载:“天启二年始设户部钱局”。说明户部到开始参与铸钱,因此洪武时期户部铸半是不可能的。2 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铸钱。34卷八十一,食货志。卷八十一,食货志。11布政司名称炉座数(:座)岁铸钱数(:文)北平2112,830,400广西15.59,039,600陕西39.523,036,40019.511,372,400115,832,000山东22.512,328,000
38、山西4023,328,000河南22.513,122,000浙江2111,664,000江西11567,068,000政司铸弘治通,云南也已开始铸钱。嘉靖以后基本上是两,“嘉靖六年(1527)奏准铸造嘉靖通18,830,400 文,南京宝源局铸造 22,660,800 文”1。当时工部宝源局铸钱的数量少于南京工部,只占两工部铸钱总数的 45.38%。除两外又“令工部查照永乐、宣,贮内府司钥库”2。德事例于直隶并河南、铸造嘉靖通宝因铸钱得不偿失,“准工部尚书奏请,暂行停止铸钱”3。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待访改造新局”铸后来的宝源局所在的位置,制钱。云南在嘉靖时期已派官大量铸钱。嘉靖三十四年
39、(1555)题准云南铸“参政一理,差官起解户部贮太仓库”4。直到嘉靖末年,云南才停止铸钱。中后期随着商品的日益发展,所铸铜钱的数量不能满足对铜钱的需求,因此万历时期大规模地扩大铸钱范围。万历四年(1576)在两的同时还令“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5在扩大铸钱地域的基础上,又于次年“改军器正局铸钱”6,足见都是工部与地方各钱局共同铸对铸钱的重视程度。到天启以前,后则出现了户、工二部与地方钱铸钱机构进行了裁减与合并。崇局共同铸钱的局面。期祯长编有这样的记载:“近日皇上允科臣允鲸议,南都铸局归并南部,以兑比差,则推之,亦可不另设官,止责成布政司,以屯盐等道制必令遵照京师”。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
40、带,一切家在试图通过裁减铸局来减少铸的花费,同时也是为了使钱制更趋优化和统一。但钱局规模也相应的减小了。(二)户部宝泉局及地方钱局单独由工部铸钱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兵饷需要,户部也参与到1大明会典卷三十一,2 同上。3明世宗卷二,嘉靖二十年五月巳庚。45:通考卷十八,钱币考。通考卷十八,钱币考。卷五十九,万历五年二月戊辰。6明神宗7长编卷十四,元年冬十月癸卯。12铸钱中来,并设置官署。“宝泉局在皇城东北,自天启二年(1622)始堂。加炉制造以济军兴”1,从设户部钱局,以右侍郎督理之,名此户工二部共同铸钱。天启五年(1625)户部采纳科臣“之局宜直产铜之处”2的建议。这样就可以节省铸钱所用的费用
41、。于“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3。这样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拥有宝源局与宝泉局两套铸钱机构,铸钱由最初的工部 专管而转为户、工二部共管,而且工部在铸钱中独占的局面有所改变, 户部钱局无论规模、铸本,还是用工数量,与工部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财政加深,铸成为挽救铸币权“只两、增加财政收入的一”,后因军费浩二年(1629)为项举措。繁,“辽东”、“宣大”等一些边镇也纷纷开铸。后来江西、南京兵部操江和应天府也都开始铸钱,但收效并不大,因地方铸局大多“自铸自用”而且所铸钱“大小轻重不一”、“不独户部不得局亦已成眢井矣”4。之用,而宝泉铸钱机构是逐步拓展的,由的工部宝源局到各布政司的
42、宝泉局,大,到天启由工部到户工二部共同铸造,铸钱的省份在日益扩期为解决军饷问题,甚至又延伸到各边镇。铸钱的机构设置的演变一方面能够看出铸钱的规模扩大,的重视程度加深,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铸币权的分割和下移,从而导致铸币权的能力减弱,铸钱规模和数量的盲目扩大,也使货币制度更趋紊乱。1春明2卷三十八,户部四,宝泉局。卷六一,天启五年七月甲戌。3明史食货志校注,食货五,钱钞,第 209 页。4春明卷三十八,户部四,宝泉局。13三、铸钱所用铜的稀缺及其应对措施(一)铜的稀缺之大患在无铜”1,“铸钱缺铜是普遍存在的。产铜的地域有限,而且史食货志记载:“时罢,铜矿的利用不足。江西德兴、铅山。其后
43、开矿情况据明梁山,山西五台山,陕西宁羌,略阳及云南皆采水银青绿成化十七年(1481),封闭云南州铜坑,弘治十六年(1503)裁革正德九年(1514)周达请开云南诸银矿,因及铜锡。嘉靖、间因屡开云南诸以供炉冶焉。”2江西行省处铜场,久之所获渐少。,在的开矿未建国之时就有铸钱,数量最多。较早见于记载的梁山是在宣德八年,工部派官采炼红铜,因得不偿失而作罢。弘治时期云南已开始铸弘治通,嘉靖以后云南已成为铸钱的主要所在。时期已不是常制所能解决,惶惶然大收旧铜用于铸钱,身受儒家直至明亡。铜矿不但产地有限,而且绝大多数重农思想的影响,将征收赋税作为的主要财政来源,对开矿认识不足。加之求开矿采铜时,推行宝钞,
44、重点亦不在铜钱,所以当有或请多以利不在此,而决心重整开矿逐利,。只有在明重视开矿,但也是代中后期,宝钞不行,时开时罢。没有足够的铜用来铸钱是一直困扰着的问题,而这也是铜钱铸造数量不多的一个重要。(二)应对措施面对铜不足的局面,采取各种办法加以解决。对民间的铜实行,民间私自藏铜、贩铜,收民间铜入官。随着铸钱数量的增多,铜便显得愈发不足,买铜便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明1卷二。2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坑冶。14代采取招商人到铜产地买铜或从国外尤其是国买进富含银的矿铜等措施,再后来甚至收括废铜和铜器铸钱。面对大量铸钱与开矿的地域有限和力度不足的,实现禁铜与收铜相结合。“工部侍郎秦逵请令郡县收民间铜以资鼓
45、铸”,太祖担心这样做“势必至毁器物以输,其为民害甚矣”1。可见已有铜不足而出钱收铜。铜的事情发生。但当时收铜还是遵循公平原规定“军民之家除镜子、军器及寺观庵院钟、则,磬外,有应废铜并听赴卖,每斤给价铜百五十文”2。除此之外,洪武六年(1373)又规定:“凡私铸者许作废铜送官,一百九十文。”3这样既有效地遏制私铸又缓解了铜不足的每斤给局面,可谓一举两得。禁铜收铜在防止民间私铸以保证有充足的铜用于铸钱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有效的举措,但实际贯彻中难免出现扰民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以来收铜与招商买铜并举。随着财政开支的日益扩大,以及以地方集市贸易繁荣为主要特征的小商品的迅猛发展,上至下到对铜钱需求的增加
46、必然要求扩大铸钱数量,仅靠收铜已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缺铜状况。于是买铜加强管理的同时,还为铜商提供实行“招商买铜”,在对商人政策以鼓励商人买铜。“嘉靖三十四年(1555),凡盛产铜产铅处所,收买铜铅,必告投本处官司,给有批文,方许运发,经过验批免税,除两滇、蜀、秦、楚四省,听商人从便。”4隆庆时期,收铜与买铜兼用,“但有废铜愿卖者,易银,照旧给价。”5听赴所在有司根据不同省份铸钱与否来规定买铜所用银两来源:铸钱的省份动用存留银买铜铸钱,不铸钱的地方则使用起解银将铜运送至京。若根据上面所言,仿佛不费毫厘,仅动用地方财政资金和财政的预算收入,就能实现买铜的任务。但是实施起来,或许就没那么简单。万历是
47、听民卖铜和招商买铜并举,依据的作法,民间卖铜遵循自愿原则。万历四年12卷八十一,食货志。卷一。3大明会典卷三十一,。4春明5 同上。卷三十八,工部二,宝源局。15(1575)万历通宝铸造之始,户科给事中寅上申废铜之令,“军民家有就废铜愿卖者听,无铜者不许收括”1。万历时和地方都开局铸钱,买铜也变得日益频繁。万历十一年(1613)五月,私钱盛行,影响的流通,陕西巡抚建议停止铸钱,万历考虑到“钱,铜尽为局银收买铜料见贮数多”,决定“将见贮铜斤仍行止”2。可见当买之铜能够满足铸钱所需,铜的问题解决了,但由于不通,铸钱本身却出现了问题。商人用于买铜的资金也随之增加,关于买铜用银数额,在万历三十九(16
48、10)年工科给事中的奏疏中有所反应。他“铜商领银十万,拖欠已将四五设法应对,方能“不亏公币”3。招商买铜,日久弊生,实,建议为防止商的行为,对商人买铜的资金实行分期支付。先是万历四十三年(1614)十二月给事中等奏招商买铜,每为商徒侵欺,莫若佥报在京土著殷实人户,户部给批令其垫付本,赴产铜处收买,到淮查验后量给价银,到补给。此外对买铜商人的限定有所放宽,有京师富商、外省富商民愿自备办铜者,亦准充商。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给事中又陈宝源局买铜五便。4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十月“户部委官支领库商买铜”。5经过的努力,缺铜的问题有所缓和。期无论在京师还是南京各库都将所贮藏的废铜取出用于铸
49、钱,这已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缺铜是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一定的效果,但终采取了这样那样的政策加以解决,也取得了缺铜问题并未能彻底解决。缺铜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影响铸钱数量的诸多因一,但缺铜并不是唯一的,铜的价格上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1明神宗2明神宗3明神宗卷四十九,万历四年四月壬申。卷一三七,万历十一年五月壬寅。卷四七六,万历三十九年九月辛亥。4:通考卷十八,钱币。5 同上。16四、铸钱中国是拥有铸币较早的之一,与国外铸币不同,中国的铸币材质最初是用价值较低、储量较多的铜、铁等贱金属,而不是等贵金属。的铜钱承唐代的通体系,的制所以称“通宝”而不称“元宝”,是为避讳名字中的“元”字。从总体
50、上看,明是重视铜钱铸造的。虽中间有数十年的间歇期,的铜钱铸造贯穿代的始终。本文虽不对铜钱铸造进行阶段性研究,但不妨根据不同时期对铸造的重视程度和实际状况对的铜钱铸造加以划分,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铸钱的草创及使用时期(明初到宣德末期)、停铸时期(正统弘治初)、恢复铸钱及振兴时期(弘治末年至嘉时期)、铸钱的及时期(时期),以便获得对铜钱铸造的更深入的理解。(一)铸钱的过程我国是较早有铸币的之一。钱币源于何时,明史食货志钱钞称“钱币之兴,自九府圜法,历代遵用”,这是中国铜钱的前身。中国最早的圆形铸币称为圜钱,其形制是从古代中国的纺轮、玉璧等形式演变而来的。到时正式确定铜钱的形制为外圆内方,以后一直沿用至清代。中国铜质货币的铸造始于周代,最初的铸造方法是使用,以后所用的材料有所变化,春秋土制原范,只能一个一个的铸造,形式无法统一。秦代使用石雕原范,已能一次铸造数枚铜钱。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材料化学基础(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机合成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团圆创意美术课件
- 长春理工大学《翻译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大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近现代发展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综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经贸外语职业学院《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逆向分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审计大学《广播电视新闻报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行政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的行政文化转型探析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 基于PLC的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 管理学基础-形考任务三-国开-参考资料
- 2024年广东广州中考满分作文《那个教会我向前走的人》
- PRAME:解锁皮肤黑素瘤奥秘的关键密码-表达特征与临床意义的深度剖析
- 地图学第1章-绪论
- 浙江省肿瘤医院医疗废物暂存间环保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报告表
- 《加拉帕戈斯群岛》课件
- 2024人教版新教材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内容解读课件(深度)
- 《软件可靠性分析》课件
- 广东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篇(截至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