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19年上海各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数据表格((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年上海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一一数据表格1. (19嘉定区一模)某班同学在学习“重力”时,根据“用手掂物体”的活动体验和生活经验对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1:物体的质量;猜想 2:物质的种类。根据上述猜想与假设,他们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得质量已知的多份大米、黄豆和陶泥所受的重力,实验中记录的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 初步结论是: 。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根据实验所测数据无法直接比较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理由是: 他们进一步

2、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发现:大米、黄豆和陶泥受到的重力和其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且都相同,这表明猜想2是否成立? 本实验进行了多次测量,其目的与以下实验多次测量目的不同的是 A.测定物质的密度B.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关系C.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 (19青浦区一模)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固态物质做实验。实验时,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甲物质(固态)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里(克)11092201833027表二乙物质(固态)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

3、质里(克)41011520226303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 (或4、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 同的。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加热方式使甲、乙物质都变为液态,再分别测出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记录数据如表 表四所示。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表三甲物质(液态

4、)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里(克)710108202093030表四乙物质(液态)实验序号体积(厘米3)质里(克)1010811201612302453. (19金山区一模)为了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产生的压力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猜想:可能与柱形面上进行体的重力、形状、底面积大小有关。他们用底面积相同、重力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b)所示),实验实验(如图(a)所示),接着他们再把若干个相同的长方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实验(如图(时他们测量了沙面下陷程度,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V)实验序号形状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下陷程度(毫米)1长方体2

5、1022止方体31033圆柱体6105实验序号形状压力(牛)受力面积(厘米2)下陷程度(毫米)4长方体2545长方体41046长方体61547/(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和2和3的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得到初步结论:受力面积不同,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越大,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越显著。理由: 。(2)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和5和6数据及观察的现象可得到结论: ,柱形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形变 效果相同。(3)小明同学发现以上 6次实验还不能探究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的形变效果与形状有无关系,他应该选择其他物体再次进行实验,请把该物体符合要求的各项数据填写在序号7中。(4)从上列表格中,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

6、,小组同学总结归纳得出:若要比较柱形物体对支持面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显著程度,可以观察比较 以及计算 所受的压力大小进行判断。4. (19黄浦区一模)为了研究柱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柱体A、B, 一个盛有水的柱状容器进行实验。他们将柱体A逐步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如图所示。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实验序号S (米 2)h (米)P (帕)10.030600020.1620030.2640040.3660050.46600表一柱体A :

7、 H = 0.3米实验序号S (米 2)H (米)P (帕)60.050600070.12640080.15650090.186600100.206600表二柱体B: H = 0.18米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3、4或7、8, 9数据中的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水容器中浸入同一柱体,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或9、10数据中的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水容器中浸入同一柱体,。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7或4、9中的实验现象、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在同一个盛水容器中 p相等。5. (19闵行区一模)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比较物体浸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p液和容

8、器对地面压强变 化量p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中,他们在一柱形容器内装入适量某液体,然后将不同密度、不同体积的物体浸入液体中,待物体静止后,利用仪器测出了p液和p地,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于如表。实验序号1234567实验情形:匚:小:也S'iv ?i' rZ';o 1e,0ifl卜三.Mo% o感w茶的 o产"1T s '.a.7!- P物(千克/米3)70080012001200120024003600V物(米3)1X 10 31X 10 31X 10 32X 10 33X 10 31 X 10 31 x 10 3 p液(帕)7008

9、0010002000300010001000 p地(帕)70080012002400360024003600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当物体处于 状态时, p液等于 p地。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4、5、6或7的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当物体 沉底时, p液 p地。3 该小组同学计算了不同物体沉底时p地与p液的差值,又有新的发现:(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6和7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4和5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6. (19普陀区一模)甲、乙、丙三个小组同学发现如图(a)

10、所示的驳船底部设计得比较宽大。于是,他们想“探究驳船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他们用圆柱体来模拟驳船,并选取了密度不同的三种液体来模拟不同密度的水域,将质量和底面积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分别放入液体中,每次都使圆柱体漂浮在液面上,如图(b) 所示。实验 过程中,他们测量了所用圆柱体的质量 m、底面积S和它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 h,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中。序号小组容器中液体的密度p (X 103千克/米3)圆柱体的质量m (千克)圆柱体的底面积S (10 2 米 2)深度h(米)1甲0.80. 060.050.1520.80.120.060.2530.80.1250.050.304乙1

11、.00.120.060 .2051.00.250.100.2561.00.300.100.307丙1.20.120.100.1081.20.120.050.2091.20.300.100.25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3 (或5与6或7与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底面积S和液体密度p相同时,。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与3 (或7与8)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他们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圆柱体的质量m和底面积S相同,液体密度p越大,圆柱体的底部到

12、液面的深度h越小。三个小组的同学对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之后,进一步综合归纳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数据 2、5与9或3与6或4与8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 ,圆柱体 的底部到液面的深度 h相同。b.分析比较实验数据 2、5与9和3与6和4与8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的圆柱体, 。通过上述研究的过程,同学们明白了驳船载重小并且底部设计比较宽大,主要是为了减少,避免搁浅的发生。(a)(b)7. (19虹口区一模)小张和小王做“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他们用干电池作电源,通过改变串联的干电池节数改变电压。图(a)、(b)分别是小张、小王设计的实验电路图。 他们交流后认为

13、应按图 (a)进行实验,请分析原因: 。 他们选用导体 A、B进行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表一:导体 A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1.20.1222.40.2433.60.36表二:导体B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41.20.0852.40.1663.60.24表三:导体A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71.50.1283.00.2 494.50.36(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或3与6的数据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c)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数据,可归纳得出: 。小王又用导体 A按照图(b)

14、进行了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三中。通过计算表三中的数据可知,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也是定值,但是比较表三与表一的数据可以发现:通过同一导体的电流相同时,记录的电压不同,分析其原因主178. (19上海一模)以下是小红“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部分实验过程。(1)按图的电路图连接实物时,电键应 (选填“断开”或“闭合”)。实验开始时,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至 (选填“左端”、“中间”或“右端”)处。(3)实验中,小红分别把5Q> 1020的电阻接入电路做三次实验,每次闭合电键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 保试验次数电阻R/Q电流I/A150.482100.243200.12持不变,记录电流表

15、示数,如表格。(4)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9. (19长宁区一模)某校初三同学完成“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实验后,想继续“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甲、 乙两 组同学利用若干定值电阻、干电池等实验器材,按照如图的电路进行了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表1 (甲组)表2 (乙组)实验 序号电流I (安)电压U1(伏)电压U2(伏)电压U (伏)实验 序号电流I (安)电压U1(伏)电压U2(伏)电压U (伏)10.101.00.51.540.204.02.06.020.202.01.03.050.303.03.06.030.303.01.54.560.304.51.56.0分析比较每次

16、实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实现多次测量实验数据的目的,甲组的方法是: ;乙组的方法是: 。甲、乙两组同学分析比较表 1、表2中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的数据发现: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有时相等、有时不相等。你认为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0. (19宝山区一模)为了研究导体的某种性质,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分别将导体甲、乙两端接入电路的M、 N(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与3 (或4、5与6)两端进行研究。采用调节电源电压的办法改变导体两端电压,进行了两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导体甲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20.2240.4360.6表二导体乙实验序号电

17、压(伏)电流(安)420.4540.8661.2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加在同一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该导体的电流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相同。(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是:(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4)为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又通过热传导方式使甲、乙的温度从室温升高至100C,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加在它们两端的电压和和通过的电流,记录数据如表三、表四所示。进一步综合分

18、析比较表一和表三(或表二和表四)的数据及实验现象,可初步得出:表三导体甲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720.18840.36960.54表四导体乙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020.381140.761261.1411. (19浦东新区一模)在研究串联电路的特点时,小张观察到如图的现象,于是提出“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 器的电流大小不一样”的猜想,他提出这个猜想的依据可能是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他将三个电流表 接入图中A、B、C三点,若测得 A、B、C三点的电流Ia、Ib、Ic大小关系为 时,可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 的。为了使研究更具普遍性,他们分别用不同规格的电阻Ri和R2代替小灯L

19、i和L2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汇总在表一中。实验者R/欧R2/欧Ia/安Ib/安Ic/安小吴5100.140.140.14小张1550.140.140.14小王10150.120.120.12小明20100.080.080.08表二实验者uab/伏U bc/伏U ac/伏小吴0.71.42.1小张2.10.72.8小王1.21.83.0小明1.60.82.4分析比较表一中 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小张的猜想是错误的;他们继续用原有器材各自进行实3言,把电压表分别并联在AB、BC、AC两点,测得的数据汇总在表二中,分析这些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随后,他们又均用 R甲=1。欧、R乙=15欧

20、、R丙=20欧、R 丁 =30欧的四个电阻分别代替 Ri、R2接入原电路中,分别测得通过甲、乙、丙、丁四个电阻的电流,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三中。综合分析表一与表三的数据,可以发现:串联电路中的几个电阻可以由一个电阻来等效替代。他们四人中没有找到等效电阻的是,根据现有数据可推理得出,其等效电阻应该介于 欧与 欧之间。表三实验者I甲/安I乙/安I丙/安I 丁 /安小吴0.220.140.100.08小张0.280.180.140.10小王0.300.200.160.10小明0.240.160.120.0812. (19徐汇区一模)小汇同学在欣赏节日小彩灯时发现,各小彩灯的连接方式虽然为串联,但是当其中

21、一只灯丝熔断,其 它彩灯却仍能发光,如图(a),这是为什么呢?他仔细观察灯泡的构造,如图( b),灯丝和导电的支架相连,金 属丝和玻璃珠并列连接在支架上,玻璃珠仅起固定支架的作用。为了弄清彩灯的内部构造,小汇取一只完好的彩灯,按图(c)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所用电源电压为 7.5V ,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表:实验序号123456电压/V0.312467.5电流/A0.060.100.160.200彩灯亮度不发红较凫亮很凫灯丝烧断请依据上述信息完成以下问题:(1)连接好电路,电键闭合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滑到 处(选填“ a”或" b”)。(2)第3次实验电流表示数如图(d),其读数为 安。

22、(3)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15的实验数据发现,每一次实验中彩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彩灯的电流比值不同,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彩灯灯丝的电阻 ;其原因可能是 。(4)小明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推测灯丝支架与金属丝之间有绝缘物质,依据是。(5)依据彩灯结构及实验现象,彩灯串接入实际电路中如图(a),当其中一只灯的灯丝熔断后其它彩灯却仍能发光,而彩灯内的玻璃珠仅起固定支架的作用,可以推测彩灯灯丝熔断后彩灯内的金属丝与支架之间是的(选填“绝缘”或“导通”)。参考答案1 .小铁钉与大铁锁相比,小铁钉质量小,重力也小,大铁锁质量大,重力也大;同种物质,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没有控制物体的质量相同;否;

23、A。2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1与4; 2与5; 3与6;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同种物质状态变化,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变化。3. (1)不能;理由:柱形物体的形状不同,未控制变量;(2)形状相同的柱形物体,当其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相同时;(3)如上表所示;(4)下陷程度;单位受力面积。4. 当hv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当h>H时,P不随h而变化;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时。5. (1)漂浮;(2)小于;(3) (a)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物体沉底时,如果 V物相同,则( p地-p液)随p物增大而增大。(b)将物体放入装有液体的柱形容器中,物体沉底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