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_第1页
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_第2页
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_第3页
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_第4页
种群数量变化---自制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能力目标:(1)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课时安排:预计3课时,总1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复习:种群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引入: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一、问

2、题探讨学生阅读:细菌数量变化的规律。(课本65页)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 度等环境下,每20分钟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请填写下表。时间(min)20406080100120140160180细菌数量248163264128256512导入语:对于数据的分析我们除了用统计学的方法以外,我们还会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所谓 数学模型 就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像、图表、框图等描述客观事

3、物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 我们常构建的数学模型的方式是(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首先我们把表中的数据通过描点法反映到图4-4坐标系中。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同时写出数学表达式。1 .如果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你能写出计算细菌种群数量的数学表达式吗? 答案:Nn=2n2 .把表中的数据反映到图 4-4坐标系中。用平滑的曲线把点连接起来*掴做强用/个II 如 山 1 it# *讣 IJili fa.HiJ l!川i 雨 ll>|注明: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都是数学模型的一种方式,相比较曲线图更直观的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趋势,当然曲线图也有不精确的局限性。3

4、、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步骤(以书本65页进行讲解)(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2)提出合理的假设 一一>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3)建立模型> Nn=2n N代表细胞数目,n代表第几代(4)修正检验>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导入语:通过构建曲线图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了细菌在理想状态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但毕 竟这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不能直接反映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的增长趋势。那么在自然界中是否也存在这 种类似的增长形式呢?实例一: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

5、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 6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 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实例二:在20世纪30年代曾将环颈雉引入美国华盛顿州海岸附近的一个岛屿,此后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如图422所示。图4-2-2 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岛屿环颈雉种群增长图实例三: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所以一些学者称为人口爆炸。1 Q图4-2-3 2 0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1:师:这三个自然界中的实例和在理想条件下细菌的数量变化有什么相似之处吗?生:种群数量都是增长较快,而且所画成的

6、增长曲线图类似。2:师:大家观察一下这条曲线大致和哪一个字母形状相似?生:和字母“J相似。3:师:所以我们把这样的增长曲线称为“ J”型增长曲线。前面,我们提到细菌呈指数增长是有前提条件的,还记得是什么吗?生: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4:师:可以说,细菌是在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的。那么,这三个实例中,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呢?分析澳大利亚野兔以及美国环颈雉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的几点原因。没有天敌。充足的食物。广阔的生活空间小结: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分析,野兔、环颈雉对那些原来没有这些生物的地方来说是外来物种”。大家也能从介绍中看到,一般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当

7、地的环境都会造成一种破坏。所以在引入外来物种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看了实例三中2 0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后,你有些什么想法呢?世界人口呈“理增长,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而且,医疗卫生设施等方面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人口继续呈这一形势增长的话, 地球总有一天会 承受”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人口的增长。三、“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导入语:通过上述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自然界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理。那么前面我们对细菌的增长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我们能不能推而广之,对自然界的

8、呈“册增长的种群也来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呢?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好不好?1:构建数学模型的第一步先要观察研究的对象和提出相应的问题。首先,对象是什么呢?我们要研究的是自然界呈J ”型生长的种群。2: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对象能获得什么信息?这些种群每年都是按照一定的倍数增长。 (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3:我们用一字母来表示这个倍数,用入来表示。接下来,第二步就是要进行假设了。(提出合理的假设)(提示一下,我们在计算细菌种群数量变化时的假设是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假设这个自然界的种群也是理想环境,所以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4:大家能不能对这位

9、同学涉及到的理想环境再具体一点呢?就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5:假设好以后第三步我们就要用适当的数学形式来表示t 年后种群的数量了,哪位同学上黑板来表示一下呢?(建立模型)请学生(上黑板来书写)Nt=NoXt其他同学看一下,和你在下面写的一样吗?6: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a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7:从这个种群生长模型也可以看出,影响第t 年后种群的数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哪些?主要取决于No,种群的起始数量,还有 入。8:这样我们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是否就完成了呢?(检验或修正)还没有

10、。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统计每一年种群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真理应该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教学反思:5第二课时四、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导入语: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所以这样的J”型增长在自然界中不能一直维持下去。为什么呢? 因为:自然界存在着很多限制种群数量增多的因素。比如食物的量是一定的,气候也不一定是非常合适,还有天敌的存在等等。所以尽管物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在自然界中,种群却不能无限制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 的增长,制约因素的作用也在增大,所以在自然界,种群总是在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达到相对稳定。种群数 量

11、不能呈现“ J”型曲线增长。下面我们也来看看科学家所做的实验。1: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 24小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 得到如图4-6所示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 本保持在375个左右。像这样,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如图4-672:对“S”型曲线进行解释。原因:在0.5 mL培养液中,空间和营养都是一定的。随着大草履虫的数量越来越多,有限的资源导 致大草履虫之间为了生存,斗争越来越激烈,竞争能力弱的个体就被淘汰掉了,所以数

12、量就只能维持在一 定的数值。(主要的原因是食物和活动空间有限)这一定的数值我们叫做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二 l . ra - n 种群增K速率1/2K值对应点10 15 20时网(年)在高斯所做的实验中,该环境容纳大草履虫的数量为多少?特征:1 :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数量达稳定状态时,增长速率为 种群数量在K/2处增长速率最大。3: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呢?:实验设计方案: 可以进行对照实验。我准备三组实验。把高斯所做的实验作为

13、第一组。第二组其 他条件和第一组相同,就改变一个条件:把用来培养大草履虫的容器换成大号的。第三组也是只有一个条 件和第一组不同: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为大草履虫添加食物。:结果预测: 如果第二组大草履虫的数量大增,而第三组的数量和第一组差不多,那么在高斯所做的实验中,限制大草履虫数量的 主要是空间;如果第三组大草履虫的数量大增,而第二组的数量和第一组 差不多,那么在高斯所做的实验中,限制大草履虫数量的主要是食物。还有可能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草履虫数量都增多,那么可以得出:空间和食物 都会限制草履虫数量的增长。小结:在自然界中除了资源和空间有限以外,还有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大,以该种群为食

14、的 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减少,死亡率增加。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 稳定在一定的水平。4:为什么高斯实验结果会出现与前面“问题探讨”中细菌增长不一样的曲线变化呢?从实验条件来分析前面细菌的培养条件是完全理想的;高斯实验中没有给大草履虫提供理想条件。5: “S”型增长的曲线图和“ J”型增长的曲线图区别在哪里?时间种群数量五、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1)具体内容分析“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现实状态食物、空间后限;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1 :增长到一定数量保持相对稳定2:增长速率先增大,

15、后减小,数量达稳定状态时, 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K/2处增长速率最大有无K值无K值有K值“J”型曲线“S”型曲线K值环境阻力导入语: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K值的概念中有个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如何解释?解析:也就是说环境容纳量或者说 K值都是针对特定的环境而言的,如果环境破坏或改变,K值也会发生改变。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从而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事例一:图 4-2-5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事例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捕鲸业停了下来,鲸的数量恢复到较高水平。战后捕鲸船的吨位不断上升,鲸的捕获量越来越大,导致许多鲸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鲸濒临

16、绝灭。解析: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动主要是和气候 有关的,而鲸的种群数量变化是由于我们人类的不断捕捞导致的。除了这些影响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例如:食物:天敌: 前些年,有些地区由于人类大量捕蛇使得田鼠的数量大增。传染病: 养鸡场有时会因为传染病导致大数量的鸡死亡。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因素。例如: 环境污染: 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使很多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滥砍滥伐: 人类大量砍伐

17、森林,捕猎动物使得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小结:人类的家园地球现在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但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再不改善的话,在地球上能存活的人越来越少,还可能有一天人类会在地球上灭绝。就像恐龙的灭绝也很可能是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使得K 值就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也相当于在保护我们自己。所以,大家想想一个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当然不是,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不是单单由种群自身的特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K值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六、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 K 值得应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 保护野生生物生

18、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 值。有害生物的防治: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K值( 2) K/2 值得应用资源开发与利用: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 种群增长率最大, 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 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 值处,可实现“既有效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从而不影响种群的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教学反思:第三课时1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11a

19、.不断供应养2 .下图中曲线表示在 a、b、c、d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分、水、氧气,除去有害废物;b.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有害物质积累;c.随时间延续,养分逐渐减少、无有害物质积累;d.随时间延续,养分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可分解原细菌的代谢废物,其合成的物质又可作为原细菌的食物。生长条件分别与生长曲线、相符合的是()A. a、 b、 c、 dB. b、 c、 d、 aC. c、d、a、bD. c、b、d、a3. (2009 江苏生物,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 “

20、 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瓜吕勺InmW培养液体积(mD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个)105510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 “ J”型增长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C.试管出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n不同D.试管W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n开始下降4.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1,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

21、重捕法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5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X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呈“ 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试解释原因: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