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单元整体分析【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出主要渗透的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现:一是区域研究资料(信息)的获取方法。传统资 料的呈现方式,图、文、表等;地理信息技术呈现,RS GPS GIS等。从高考角度考虑,就是对信息资料的呈现方式要熟习。二是区域地理的认知方法, 即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从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 个角度研究区域的发展。教材通过大量典型案例,让学生归纳出生态、经济、社 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再在具体区域中迁移应用,凝练出方法。本章主要是区域研 究中,用综合法和比较法来获取和解读信息, 教材主要通过两
2、个案例让学生来总 结,做为高考复习课,重点是对方法的提练,以及一些问题分析基本模板的建构。区域基叶一笄合法台h,希洪三会林谐生搬房是基程快国件:J蟒. 三抵.让文、情被,土畔区垓认知【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 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 活方式的影响。【考查趋势】内容探究: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自然环境和 人类活动特征及其原因;以热点区域为背景材料,考查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以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发生的事件为情境,考查3S'技术应用。形式探究:选择题与综合题并重,分值一般在 46分,难度系
3、数在0.6左右。热点 探究:“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尼罗河流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逻辑结构】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逻辑结构图I传我万注:加赛的考霏报霄.用.展片标布答等白中雄理特血|经纬度也H除洋心至 一诵净亏 H他仲等区帏,势的发展及士区域限制芸件的州芟不同E埔对匕区域文域一Mr喷,理环二XLL-辂厘叶E4V-1地理位S、气候,土地、甲产资询等条件对比分折1地理信息惨术;此小/晒、Gt5年新技一术的狗用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1 .识记:区域的含义。2 .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 .应用: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4 .拓展:方法提
4、练,根据案例归纳出综合法和比较法的基本模型, 并进一步 提练出涉及的地理要素与地理特征分析的模板或思路。【教材分析】1 .知识清单:一是区域含义;二是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 置、气候条件差异、土地条件差异、矿产资源条件差异或者地形差异、 土壤差异、 水文差异、植被差异)的案例;三是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初期、中 期、后期)的案例。2 .方法体系:用案例归纳方法是教材逻辑的重要内容,用两个案例分别归纳 出综合法与比较法,如下图所示。f她用条件I市A瓷源4口通百置筮池位五I小工:便桃生产V自蛔理杯而以至商.加理丽<,可-:.工区陵特征-凤熔忸.为了提练方法,教学思维
5、,一方面,综合思维是获取或解读信息、还是调运 地理原理的思维方向,依据整体性,通过综合法与比较法综合地从几个已经要素 中推演出其他要素,分析地理特征,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从综 合法的结构中的某一要素,向上位推可以找条件,向下位推可以出结果,是高考 考查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 认识各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 展和演化的过程能力的重要方式。【学情分析】1 .已知与未知:已知:案例归纳法、综合法与都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未 知:但用综合法提取信息和解读信息,比较区域不同阶段发展是学生未知的, 需 要总结。
6、2 .想知与难知:想知:用综合法分析区域问题或从简单的区域图分析获取 信息的方法和思路是学生想知的。 难知:同时,要熟练运用综合法与比较法也 是学生难知的,难就难在自动化需要演练。【教学重点】1 .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 .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 .区域的特征2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资源】1. 教材:教材除原理性文本外,还设计了一则“思考”,一项“活动”、一则“阅读”、两则“案例”等材料,为学习思维训练准备了素材2. 课件:系统性地设计了学习路径及方法提练的思路。3. 练习:拓展应用,达成应用目标。4. 学生:
7、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生活经验, 在知识同化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 读图分析法 案例归纳法【 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内容见课件 )新课导入: 学习的核心是掌握方法,对区域问题的认知有什么重要的方法呢?请在本节学习后归纳出基本方法。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
8、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 问题引入:给你一个区域,你怎样去认识区域呢?2 . 案例分析: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 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9、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 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 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 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比较,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0、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共性都是平原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地理 环境差异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中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 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 较短。土地条件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土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条件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人类 活动 差异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主要粮 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 等作物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
11、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其他生产活动工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 业:依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重 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 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 业基地。商业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3 .提练思路根据上述案例的分析和已有的原理,总结归纳一下:气候差异、地貌差异、水文差异、土壤差异及人类各项活动差异分别从哪些方面分析?4 .归纳原理(万法)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上述分析过程所得,归纳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5 .活动探究:不同区域,由于地
12、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 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请用综合法分析以下问题:(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 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 逐渐加大。(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 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 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
13、筑物特点的不 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用综合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 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 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 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14、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 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 .问题引入:区域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的差异?怎样才能找出这些差异?2 .案例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开发时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原因分析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 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中后期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 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 术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
15、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总体地位发展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社会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 蚕和棉花生产基地。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 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工业社会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 中的地位下降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 商品率较低。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概念形成资源状况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卜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 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 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基本协
16、调成长阶段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 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 展局面。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 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 坏。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 现萎缩阶段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 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矛盾加剧归纳特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 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3 .提练思路(从哪些方面比较差异)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 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从空
17、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 主(劳动密集型、重化、高技术),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 趋优化、合理。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 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4 .归纳原理(方法)回返至宿而卜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犷产费源等善件对比分的不同区域时比-仪 丽l框一区域优势条讦'TftHiOmSiir笈辟排旅对比.发好方向对比发用刊喇对比区演优势的空震受化;区所中期时出发展后期对比 发展初期科比,区岐限制篆村的次交,:会丽而而5 .拓展思考:一是区域优势或限制性因素是由比较认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2025届数学三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上饶市玉山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风景创意美术课件
- 工程经济理论实操试题及答案
- 工程经济考试策略试题及答案
- 响应式Web开发项目教程(HTML5 CSS3 Bootstrap)(第3版) 课件 第7章 移动Web屏幕适配
- 市政工程设计审批流程试题及答案
- 运动鞋广告设计与制作
- 公共关系学品牌塑造试题及答案
- 眼科视频课件下载
- 2025-2030中国无人驾驶清扫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飞机重心位置的表示方法RepresentationofTH
-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考数学试题试卷
- 急危重症患者鼻空肠营养管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电梯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及管控清单(附记录表格)1
- 软件开发行业智能化软件开发方案
- 与基层建立卒中中心联盟协议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学生禁毒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370题)
- 商铺装修管理规定
- 铁路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