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_第1页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_第2页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_第3页
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突破审美理解瓶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打破审美理解瓶颈感悟美术传统文化 打破审美理解瓶颈【摘 要】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构造的关键一环,而缺乏对美术传统文化的感悟往往是提升审美理解力的瓶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美术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丰富知识积累,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形象,求得对美的顿悟。【关键词】审美理解力 美术传统文化 哲思 写意 性情2021北京申奥标志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它采用的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图案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涵着优美、和和谐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

2、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地传递出中国结运发动和奥运五环三个意象,标志不仅表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试想,一个不理解中国结和中国画写意手法的人怎么会有深化的审美感受呢?可见,理解美术传统文化对进步审美理解力尤为重要。审美理解力是审美心理构造的关键组成部分。审美心理构造,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才能到达高度活泼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构造。审美心理构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敏锐的感知才能。感知才能是审美才能最初始、最根本的才能。二是丰富的想象力。在具有较深化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想象力是进展审美活动的必需。头脑中的丰富的内在意象和

3、情感是想象炼钢炉中的原料和炉火,缺少一者也不能练出审美想象的合金。三是深透的理解力。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根底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内涵的才能。审美理解力包括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典故和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对形式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前两种理解主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观察掌握;而第三种理解那么需要对作品整体的灵性顿悟。这三种理解都以理解传统美术文化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但是,在审美理论中,缺乏对美术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会成为审美理解力形成的瓶颈。中国的美术传统和西方美术传

4、统不同。西方的传统美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指出的,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中国艺术家那么是有选择、有重点,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美术追求的胜境。就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而言,它有如下特质。一、技法蕴含哲思之美中国传统美术一直追求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寻求一种充满妙趣的和谐之美。构思上的一以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炼;构图上宾主照应,虚实相生的内部平衡和内在节律、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亲密不透风的比照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对阴阳匹配论的绝妙诠释,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美学精华。其中中国山水画给人以无穷的韵

5、味和遐想,这得益于山水画家对老庄的思想淋漓尽致的演绎。知名于世的黄山画派创始人石涛,及朱假设极的?石涛画语录?,一向为后人推崇。石涛在论山水艺术时所谈的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以无法生有法等,几乎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直白;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更与易学文化和老庄哲学相通;笔墨当随时代,那么是易学文化和老庄道家哲学求新、求变的翻版。不独古人,今天的艺术家,也常常自觉地从老庄哲学思想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当代美术大师吴冠中曾经说,形式美、抽象美、笔墨=0,这里的0,就是无,他所以得出此种结论,也可以说是受了老庄的熏

6、陶。这都说明了中国传统美术充满了哲思之美。二、形象富有写意之美中国传统美术,打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不少程式化的标准,它们提炼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积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我们从来不曾用逼真的再现苛求中国传统美术,没有人挑剔某些中国画不符合透视原理,也没人指责中国传统戏曲舞美设计中的偷工减料式的简约,因为我国传统美术讲究神形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追求一种写意之美。例如,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水法之一的留白画水法(又称喻水法或虚拖法)就是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亦有波涛、但点缀碎石沙痕或从水之两旁皴染,借实以见虚,而得水体流动之容貌。再如,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

7、不断升华的过程,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其精华,使虾的形象更为灵性、生动、完美。齐白石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如出一辙,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不似是建立在似的根底上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使形象本质特征更加突出,激发了欣赏者的联想和寻味?。三、色彩折射性情之美意足不求颜色似,在中国传统美术中色彩已不再具有写真性,而是创作者的个性和智慧的符号,是一种对意足的衬托。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再如,传

8、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用了自然现象互相联络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活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绿肥红瘦伤心碧寒烟翠绿生凉等词句,宋代画论中也有炎绯寒碧的说法,在这里色觉和肤觉、心觉产生了审美通感,色彩成了作者情感的晴雨表,成了浸透着性情之美的审美符号。增强审美理解力是审美心理构造的关键内容,丰富美术传统文化积累是提升审美理解力的关键一环。在美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功对接的今天,在培养审美才能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和相关的美术传统文化两个维度丰富学生的积累,深化和升华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让学生对作品之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看出每一事物的真实面目是通向创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