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_第1页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_第2页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_第3页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_第4页
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林庚先生?唐诗综论?近代以前,文学研究主要以两种方式进展,一为文献考订,一为诗文评点像?文心雕龙?这样的著作不惟空前,而且绝后。近代以后,从王国维先生开始,古代文学研究才引进西方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考据、评点、西化研究三足鼎立的研究场面。到了上世纪50-60年代,西化的研究方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考据还因其有现实的需要而假设存假设亡,评点式的研究那么已退化成为鉴赏而可有可无了。论者甚至以康德不懂审美却写出了旷代美学巨著而为自己不懂审美辩护。80年代以来,由于对西化研究方法的反思,古代文学研究出现了不大不小的回归热。阶级分析的方法确实已很难被正式发表的文章所运用,鉴赏辞典铺天盖地,考据被重

2、新确立了其重要地位。三者的位置进展了调整。考据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西化研究换上了社会学、文化学的招牌,理论上更新换代了,原型批评、构造主义、阐释学、文化人类学纷纷登场;只有鉴赏,仍然被相当多的研究者看作可有可无,而且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中不科学的标志。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文学,过去成绩不大,如今成绩如何,仍然是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不过,用西方理论很容易出成绩,对于评职称比较有利。而考据,或称文献学的方法,作为古代文学的根底,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知人论世的需要,但考据并不是文学研究本身。原来文学研究还是需要悟的。和其他的学科科学研究不同,文学研究从来是先有结论,后有分析;而不是先有分析,后有结论。当

3、然这种结论,是审美直觉的结论,而非理论的先入之见。占有充分的准确的材料,是文学研究的根底,不过文学研究所用的材料本身有等级之分的。一般的已失去文学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及相关史料可称为材料,而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作品也称为材料就不适宜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堪称真正的文学研究。在?唐诗综论?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看到鉴赏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还是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根底、本身和目的。而鉴赏力正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才能。与一般的鉴赏文章不同的是,林庚先生的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有开阔的视野,有比较的目光。林庚先生的文章能抓住对象的本质,而不是出于一般的泛泛而论。但林庚先生的文章又从不对对象作硬性的概念

4、的规定,他对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从比较中确定对象的范围。应该说这是一种超出了理性限制的研究方法。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方法所独具的特点之一。在?唐诗综论?中,最享盛名的是?盛唐气象?一文。该文主题明朗,渐渐看下去,盛唐气象这个不可捉摸的对象渐渐地清楚了:盛唐气象不同于建安风骨是因为它还有丰实的肌肉,而丰实的肌肉也就更为有力的说明了这个lsquo;骨rsquo;。 盛唐气象不可捉摸,是因为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它乃是建安风骨更丰富的展开。而汉魏气象混沌是不假悟也。盛唐那么是认识到捕逐而且答于深化浅出的造诣,所以是lsquo;透彻之悟rsquo;。汉魏既然还没有致力于捕逐形象,所以

5、形象是淳朴的,又是完好的,因此lsquo;难以句摘rsquo;;如同还没有开采的矿山,这也就是lsquo;气象混沌rsquo;。而盛唐那么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似是已经展开的真金美玉的矿藏,美不胜收的放出异样的荣耀,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这样盛唐气象就在与建安风骨和汉魏古诗的比较中确立了自己的特征。读到这里,不能不感慨林先生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严羽?沧浪诗话bull;诗辨?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还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

6、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晋以还方有佳句。应该说林先生的文章继承了严羽的根本观点,但林先生用形象把严羽的这些散落的词语凝结成一个整体,又用了采矿这个比喻,用浑厚与混沌相对,就更突出了唐诗的特点,也强调了唐诗超越汉魏古诗的艺术地位。读到这儿,不由得想起当今的主流鉴赏理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就是鉴赏兴趣无上下论。当然我们假设花一番功夫,也许会发现萝卜论的理论根源要追溯到承受理论或福科。不管怎么样,当今就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任何人都敢说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任何人都敢认为自己的兴趣不比别人差。好作品与坏作品的界限模糊了,评论家也变了,他不再关心作品的好坏,不再热中于编排作家的

7、座次。这是一个审美相对主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说一个作品比另一个作品好是要冒闲言碎语的风险的。某些读者会问:为什么说XX的作品不好?我就喜欢!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目光嘛!其实,作品有上下,是鉴赏存在的根本前提。一个人的审美感觉越敏锐,他区分的作品上下就越细微。林语堂曾经说过,他只看极上流书和极下流书,因为中流剽上窃下,最无足观。鲁迅对此有一个极为精辟的评价:这透彻地说明了其人的毫无自信。 确实,林语堂否认中流,只不过用相对主义为自己的低下兴趣辩护,他又标榜极上流,也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自信而已。那些以作品及承受者的差异为兴趣无上下辩护的说法是似是而非的。我们过分强调承受主体的独特性,而忽

8、略了出色作品的超越性。其实,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个体的独特性是微缺乏道的。一个作品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的磨练而流传至今,它本身就说明了它的超越性。作为一个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不应该斤斤于为自己的独特辩护,而应该忘掉自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承受经历了时间洗礼的经典作品。文学作品有上下之分,有雅俗之别,如何区分上下雅俗,正是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对盛唐气象作了精彩的说明。假设文章到此为止,那么我们说这篇文章已有风骨。不过文章中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一节,却是本文的真正的点睛之笔,因为它使该文到达了如盛唐气象一般的气象。尽管其中也用了浪漫主义、人民之类当时流行的话语,但文内的

9、主旨却完全超越了这些概念。在这一节中,林庚先生采取了古代诗文评点的形式。请看: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林评: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普遍的特征。李白?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林评: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场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宏伟的歌声。而这一首民歌似的短诗,它终究说lsquo;横江恶rsquo;还是在更深化的礼赞lsquo;横江好rsquo;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歌唱。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没有的,然而那

10、压倒一切的辉煌的形象,它说明了一个经得起风浪的时代性格的成长。林庚先生分析说,假设单看了字面,那么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说愁之多,愁之长了,感情岂不过于沉重?可其中形象的充分饱满,才是真正的盛唐气象的造诣。假设和李后主的?虞美人?相比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形象就决不是盛唐气象了,而是一副可怜相。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长江黄河才能构成盛唐气象呢?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又如何?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林庚先生说: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分的,它夸大到lsquo;白发三千丈rsquo;不觉得夸大,细小到ls

11、quo;一片冰心在玉壶rsquo;不觉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显然林先生的评点和流行的鉴赏辞典的赏析文章写法不太一样。我们从这里可以明白古人采用简洁的评点方式的原由。对作品的赏析,尤其要注意一点不要喧宾夺主,赏析文字不要凌驾于作品之上。所谓的鉴赏,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别人进入作品的境界,而不是赏析人驰骋才华的时候。这有点像打篮球的时候的上蓝,球到筐前,轻轻一送即可,因为球本身就有速度,再用力,就过分了。?盛唐气象?一向被称为林先生的代表作,所谓少年精神,盛唐气象。在我看来,?说木叶?一文所具有的典范性的意义比?盛唐气象?更为明显。假设说?盛唐气象?还主要是对前人所

12、提出的命题积薪式的发挥,那么?说木叶?一文那么更具独创的意味。其语言之生动优美,其分析之精当微妙,尤其是其中表达的作者的审美感觉之敏锐,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杜甫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相信每一个人读到这句诗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落木,太奇怪了,一查注释,那么落木又是落叶的意思。于是我们便轻松放过去了,以为这是一个训诂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在古诗里实在太多了。可林庚先生却在?说木叶?一文中发现,古代诗歌中经常用木叶,却很少用树叶。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九月寒砧

13、催木叶沈Oz期?古意?而且木都与秋天有关联。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用高树不行吗?可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然那么高树饱满,高木那么空旷。原来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虽无差异,但在诗歌语言中差异就非常之大。木的潜在形象正是木头、木料、木板,它与叶相排斥,于是木叶正暗示落叶。而树,本身具有繁茂的枝叶,具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随之有了更多的暗示。木在触觉上是枯燥的而不是潮湿的,颜色可能是黄的,而树,颜色是绿色,触觉上是潮湿的。于是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至于落木呢?那么比lsquo;木叶rsquo;还要显得空旷,它连lsquo

14、;叶rsquo;这一字所保存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旷;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最后,林先生感慨说,lsquo;木叶rsquo;之与lsquo;树叶rsquo;不过是一字之差,lsquo;木rsquo;与lsquo;树rsquo;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异就几乎是一字千金。当我们看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时,也正有同样的感觉。我们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也觉得几乎是一字千金。关于树与木的区别,乃是一个天才的发现。我不知道古人写诗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区别,不过我相信,即使起古人于底下,与他讲一讲树与木的区别,他也会由衷地佩服。汪维辉先生曾经

15、从语言学的角度描绘过树与木的词语使用的变化。在从上古到中古发生了以树这个词取代木这个词的变化。 不过既然到唐代这种取代已经完成,那么唐及其前后诗人们仍然喜欢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就足够说明了:这仍然是一个诗学的问题而不纯粹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唐诗综论?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精彩之处。像?青与绿?、?诗的活力与新原质?都别出心裁。而且从作品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而不是借题发挥。林先生60年前说:我们今天正走在这古老历史要更新的阶段,诗因此要全力争取这时代,如同矮小的松树要种植在沙漠化的童山上一样。(?诗的活力与新原质?)今天,文化的沙漠化与六十年前相比,有更严重的趋势。林先生此言,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深思。认识林庚先生,是在上个世纪的1998年。那时我正准备北大博士生的入学考试。误入幽静的燕南园。哎,那不是上次电视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