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规程_第1页
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规程_第2页
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规程_第3页
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规程_第4页
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首届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结构抗震设计竞赛竞 赛 规 程一、 竞赛题目竞赛题目为“墩塔结构模型设计及抗震性能竞赛”。二、 竞赛目的(1) 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合作与团队精神;(2) 促进研究生对结构计设计、计算分析和抗震设计的学习和理解,提高研究生结构设计分析能力;(3) 提供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活跃研究生学术气氛。三、 竞赛内容竞赛内容包括:方案理论设计、结构模型制作、作品介绍与答辩、模型动力加载试验。图1 结构模型示意(图中结构形式仅为示意)结构原型为墩塔状结构(如图1),墩塔结构形式不限,构件截面形式不限。外加荷载为竖向静载和以振动台模拟的水平单

2、向地震荷载,参赛研究生需根据组织方提供的材料,按规定的尺寸要求完成墩塔的结构设计、模型制作,并在电驱振动台上完成静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加载试验。墩塔承受的静载以塔顶部的配重模拟。四、 竞赛要求1参赛资格(1)参赛者为全日制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每个参赛队由3名学生组成,提倡参赛学生跨专业组队。每位参赛者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参赛作品。本次比赛不设指导教师。(2)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迟到或缺席者作为弃权处理。各队的参赛人员以报名人员为准,不得换人,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则缺人竞赛。2参赛作品(1)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包括模型实物和理论方

3、案。(2)除墩塔结构外,允许附加阻尼装置,阻尼装置的重量计入模型总重。模型总重(不含标准底座重量)限280g以内。(3)墩塔结构模型(含附加阻尼装置)只能采用组委会提供的材料制作,不得另加材料,若发现墩塔结构模型中有其他材料,取消比赛资格。(4)结构模型各构件间的连接形式由各参赛队自行设计、制作。3理论方案(1)理论方案的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方案设计图和计算书。设计说明书包括对方案的构思、结构体系及其他有特色方面的说明;方案设计图包括结构总体布置图1张、材料数量表1张;计算书包括静力(强度及稳定)和动力(地震响应及结构强度)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计算模型必须与设计图及模型实物一致,否则视为无效

4、。(2)理论计算所用软件不限,计算参数(如材料的弹模、容重、强度等)各参赛队自行查阅资料确定。(3)竞赛采用的地震波由比赛组委会提供,采用汶川地震什邡八角台地震波28s53s段,水平加速度峰值分别按0.3g0.9g调制。(5)理论方案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专业、参赛队员姓名;正文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的顺序编排。(6)理论方案要求用A4纸打印,一式五份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组委会,逾期作放弃处理。4设计制作要求(1) 模型制作材料及工具组委会将统一提供标准底座板、桐木薄板、桐木细条、纤发丝线、塔底连接板和乳白胶五种材料,设计、制作模型仅限于使用以上材料。其中桐木薄板的规格尺寸为:100

5、0mm(长)×55mm(宽)×1.6mm(厚),桐木细条提供两种规格,规格一为:1000mm×6mm×6mm,规格二为:1000mm×6mm×2mm。允许对模型制作材料进行加工、组合,但模型标准底座板不允许进行加工。制作模型所需工具由参赛者自备。(2) 模型尺寸要求墩塔结构可采用任意结构形式。塔身结构高度为1000mm(不含标准底座高度),平面尺寸限制在250mm×250mm以内(含基础),其中塔顶平面尺寸W应满足150mmW250mm(W为墩塔顶水平两个方向的宽度)。参见图2。图2 结构模型尺寸要求(尺寸单位:mm)(3)

6、 塔顶构造要求模型需设置相应塔顶构造,以便固定配重。配重采用钢板,各参赛队应注意配重钢板的尺寸和预留孔位置,在竖向构件(或柱)顶部预设平面尺寸不小于50mm×50mm,厚度不小于1.5mm的连接片,比赛时通过3mm木螺丝连接配重钢板与连接片,固定配重。竖向构件(或柱)与连接片的连接方式由各参赛对自行设计。配重钢板构造如图3所示,配重钢板与塔顶连接构造图4所示。图3 配重钢板构造(预留孔直径5mm,尺寸单位:mm)(a) 立面(b) 平面(c) A大样图4 塔顶与配重钢板连接示意(尺寸单位:mm)(4) 塔底构造要求组委会提供塔底标准底座连接板,尺寸为380mm×300mm&

7、#215;15mm,设螺栓孔(由组委会预先制作)与振动台连接,模型直接安装在连接板上,具体构造由参赛队自行设计。图5 标准连接板构造(尺寸单位:mm)五、 竞赛流程竞赛分资格审查和正式比赛两阶段进行。1资格审查在比赛前,由组委会对参赛队提交的计算书、设计图、参赛模型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1) 结构造型与体系(10分)按模型结构的构思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2) 理论分析(10分)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评分。(3) 模型制作(10分)按模型制作的美观、精细程度评分。符合资格审查的模型,进入加载试验。资格预审时的评分计入最终成绩。2正式比赛第一步:抽

8、签决定结构模型加载顺序。第二步:模型称重,以“克”为计量单位。第三步:静力加载试验,将重10kg的配重施加于塔顶,考察静力承载能力和结构稳定性。加载中破坏的结构模型自然淘汰。第四步:模拟地震荷载加载,保持塔顶配重10kg,第一级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按0.3g加载,第二级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按0.5g加载,加载在电驱振动台上完成,每次加载地震动持时25s。加载中破坏的结构模型,按破坏前一级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计入成绩。第五步:对加载完0.5g后结构仍未破坏的模型,参赛者可自主选择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0.7g、0.8g、0.9g其中之一加载一次。若结构仍为未破坏,按最后一次加载的加速度峰值计入成绩,否则按

9、0.5g计入成绩。对加载至第五步后仍未破坏的模型,根据模型结构自重由轻到重决定模型抗震性能的优劣次序。六、 评分规则成绩的评定按结构设计“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进行。首先比较安全性,即模型要能通过配重(10kg)及0.5g地震加速度的检验,然后增加地震加速度,考察结构承受地震荷载的能力;在承受相同地震荷载的情况下,根据模型重量来考察经济性。比赛的总分为100分,包括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叙述答辩和加载试验5个方面。(1) 结构设计(30分)包括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的评分直接采用资格预审阶段的评分。(2)叙述答辩(10分)按现场叙述和答辩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3)加载试验(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