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_第1页
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_第2页
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_第3页
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_第4页
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重庆市就业状况研究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为重要的“民心工程”之一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格局和就业人员状况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重庆市历年人口就业数据,采用现代统计分析和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人口、经济等角度,深入研究重庆当前就业形势和发展态势,探讨未来劳动力就业趋势,力图为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规模提供有益参考。第一部分 就业规模及结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

2、导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凭借改革开放、中央直辖、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试验区等众多历史机遇,积极落实“314”总体部署,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增长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积极就业政策的持续推行,全市劳动就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一、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一)全市就业规模及其发展历程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从优从宽制定就业政策措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实现了良性互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促进

3、了全市就业规模稳步增长。2008年全市就业规模为1646.44万人,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214.41万人,增长15.0%。自1985年以来,全市就业规模经历了“先增、缓降、再增”的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1985年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86年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 “四项规定”出台,随后职业介绍所、劳动力市场开始兴起并发展壮大,逐步结束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传统劳动就业制度,开拓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新型就业体制,也促进了我市就业规模的快速增长。1985年至1997年,全市就业人数增加283.40万人,12年间增幅达到19.8%,是就业规模快速膨胀的阶段。2、第二阶段

4、:1998年2006年 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市外转移成为这一阶段全市就业人员规模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以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转型对就业形成了巨大压力,企事业单位中多年累积的隐性失业逐渐显现。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国企三年脱困攻坚计划,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结构调整,“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规范破产、鼓励兼并”的改革思路在促进国企优胜劣汰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受上述两项主要因素的影响,我市就业规模逐年下降,到2006年,我市就业规模降至最低点,为1605.45万人,比1997年下降109.95万人,降幅为6.4%。3、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开始,随着直辖以

5、来重庆经济发展的良性积累,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外出人员回流,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就业渠道不断扩大,全市就业规模止降回升。2008年全市就业人口比2006年增加40.99万人,增长2.6%,就业规模开始呈现扩大趋势。图1-1 1985-2008年重庆市就业人员情况单位:万人(二)分城乡的就业规模随着我市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就业岗位快速增加,城镇就业规模在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同时也带动了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在统筹城乡步伐逐步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强的合力作用下,乡村就业人员规模稳步缩小。因此,分城乡看,我市城镇就业人员规模一直保持着增长

6、态势,而乡村就业人员则持续减少。2008年,全市城镇就业人员为688.74万人,比1985年增加419.37万人,增幅达155.7%,每年平均增长4.1%;而乡村就业人员则由1985年的1162.66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957.70万人,减少204.96万人,降幅为17.6%。特别是直辖以来,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以平均每年3.4%的速度增长,而乡村就业人员以平均每年2.2%的速度下降,这一增一减反映在变化曲线上,呈现出城镇和乡村就业规模近年来逐步趋同的变化趋势。(三)分产业的就业规模2008年底,全市第一产业就业规模为747.30万人,第二产业就业规模为383.7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规模为515

7、.36万人。从总体上看,全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规模呈现“缓增快降”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就业规模稳中有增,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规模逐步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近年来更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分产业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幅最高,2008年比1985年增长196.3%,第二产业次之,增幅达到71.8%,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1042.22万人减少到747.30万人,降幅为28.3%。具体来看,全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规模在1989年达到顶点,比1985年的1042.22万人增加40.19万人。1990年开始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规模以平均每年2.1%的幅度不断减少,2008年减少至74

8、7.30万人,比1989年减少335.11万人。第二产业在多年来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以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开始显现,就业人员规模整体上保持平稳中略有提升的势头,2008年比1985年增加150.61万人,达到383.7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规模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随后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规模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图1-21985-2008年重庆市分产业就业人员情况单位:万人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是指影响就业人员分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或形式,是就业人员素质技能

9、与资本结合所形成的就业状态。因此,就业结构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人员总体中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的人员比例;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就业人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因此,从广义上讲,就业结构包括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等。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日趋深入,就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一)城乡就业结构长期以来,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地区,乡村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很大。1985年,全市绝大部分就业人员在乡村就业,乡村就业人员比重高达81.2%

10、,是城镇的4.3倍。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统筹城乡力度的加强,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到2008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上升至41.8%,比1985年增长23个百分点,乡村就业人员比重逐步下降至58.2%,城乡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图1-31985-2008年重庆市城乡就业结构(二)所有制就业结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所有制改革,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崛起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重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形式逐步实现多元化,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经济得

11、到初步恢复和发展,联营、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从无到有。随着“非公经济36条”的颁布和逐步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势头更加强劲。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适应,“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使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长期形成的“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的择业观念逐渐改观。到2008年,全市1646.44万就业人员中,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占58.4%,比1996年的83.1%下降24.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迅速上升,由1996年的16.9%上升到2008年的41.6%,我市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新就业格局。 (三

12、)产业就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不断进步,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种植业、畜牧养殖业逐渐向规模化发展,农业就业人员积压的问题逐渐突出,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逐步转向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传输、房地产、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以及金融、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非农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领域。全市产业就业结构由1985年的72.8:15.6:11.6调整为2008年的45.4:23.3:31.3,表现出“一减、二平

13、、三增”的突出特点。图1-41985-2008年重庆市产业就业结构 从图1-4可以明显看到,我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全市72.8%的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就业,其就业比重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之和的2.7倍。到2008年,这一比重降至45.4%,下降了27.4个百分点,更多的就业人员转移至二、三产业。1985年至2008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中略升,23年间增长7.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着全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持续增加,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200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1985年增长19.7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更趋合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表明,伴

14、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员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要求,也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已超过60%,成为就业的主要产业。我市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虽然仅仅才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但多年的发展积累已充分表明,我市就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二部分 单位就业人员现状分析单位就业作为现阶段就业人员最基本、最典型的主流就业渠道,在促进就业和实施社会保障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单位就业人员作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情况最为复杂,特点最为鲜明,变化最为显著的一部分人群,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因此,如何从重庆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经济普查数据资料,分析

15、研究单位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对于描述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就业人员个体特征、区域分布、行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弥补全社会就业状况分析的不足,进一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重庆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断改善和促进就业形势,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机构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单位就业人员规模伴随经济发展的良性积累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完善,我市对企业和就业人员的吸引和容纳能力逐渐增强,加之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效果逐渐显见,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单位就业人员规模逐年扩大。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汇总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单位就业人员为564.05万人,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时增加156.60万人,

16、增幅达到38.4%,年均增速为8.5%。图2-1 2004-2008年重庆市单位就业人员单位:万人注:2005-2007年单位就业人员数据为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下同二、单位就业人员的个体特征(一)单位就业人员的性别差异明显从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性别构成看,男性单位就业人员为395.77万人,女性就业人员为168.28万人,单位就业人员的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下同)为235.2。与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相比,男女性别差异更加显著。与2004年相比,男性单位就业人员增长了39.0%,而同期女性的增幅为37.0%,男女性别比也提高了3.4。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就业人员无论是绝对数量还

17、是增幅都明显高于女性,说明现阶段我市单位就业人员仍然以男性为主,就业歧视的现象和传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在单位就业。图2-2重庆市分性别的单位就业人员单位:万人(二)单位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我市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人才问题,是决定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十一五”期间,在“科技兴渝、人才兴市”的政策指引下,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就业引导和就业服务政策,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下岗就业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等方式,全面提高了单位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技术水平。全市单位就业人员向着高素质、高技能化的方向发展,突出反映

18、在三个方面的“明显提高”:1、单位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2008年,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单位就业人员为6.24万人,占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的1.1%;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为64.15万人,占11.4%;具有大专学历的为98.58万人,占17.5%;具有高中学历的为174.52万人,占30.9%;只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为220.56万人,占39.1%。与2004年相比,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的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大学本科学历的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大学专科的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的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图2-32008年

19、重庆市单位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单位:%图2-42004年重庆市单位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状况单位:%2、单位就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技术职称是激励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学术研究水平及业绩的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进取,促进技术人才的成长,对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全市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单位就业人员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比例结构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单位就业人员增长尤为迅速。从绝对数量上看,2008年全市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单位就业

20、人员为106.40万人,较一经普增加14.33万人,增长15.6%。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为10.83万人,增加2.80万人,增长34.9%;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为38.68万人,增加6.18万人,增长12.9%;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为56.89万人,增加5.34万人,增长10.4%。从比例结构来看,2008年全市具有技术职称的单位就业人员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10.2%,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36.4%,上升1.1个百分点,初级技术职称人员占53.7%,下降2.6个百分点。3、单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人员从事某一职业的必备证书,表明该就业人员

21、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证书不同,职业资格证书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反映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从业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因此它是就业人员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更是衡量就业人员职业技术能力的标尺。2008年,全市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单位就业人员为58.35万人,占全部单位就业人员的10.3%,其中高级技师2.45万人,占4.2%;技师6.94万人,占11.9%;高级工16.00万人,占27.4%;中级工32.96万人,占56.5%。与一经普相比,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单位就业人员增加9.77万人,其中高级技师增加1.02万人,技师增加3

22、.04万人,高级工增加2.89万人,中级工增加2.82万人。三、单位就业人员的地理区域特征“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制订了以城市带动农村、以“一圈”带动“两翼”的发展战略。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着眼于“领头领跑”,努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着眼于“提速提档”,建设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着眼于“做特做优”,建设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区县发展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23、发展空间,实现了各区县突出自身特色、错位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也使得三大经济区域以及各区县的单位就业人员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发展速度方面差异显著、各不相同。(一)按“一圈两翼”分的单位就业人员规模及结构一小时经济圈整体经济水平处于领跑地位,其单位就业人员的规模相对较大,2008年达到了442.83万人,占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78.5%。而两翼地区受到地理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单位就业人员整体规模较小,渝东北翼的单位就业人员为94.53万人,占全市的16.8%,渝东南翼的单位就业人员仅为26.68万人,占全市的4.7%。由于一小时经济圈正逐渐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产

24、业升级换代时期,而两翼则处于承接东部以及一小时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以及特色优势产业创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因此从发展速度来看,两翼片区的单位就业人员增长明显快于一小时经济圈。与2004年相比,渝东南翼、渝东北翼的单位就业人员的增速分别为48.7%、45.8%,而一小时经济圈的单位就业人员的增速为36.4%,低于两翼12.3和9.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的差异导致三大经济区域单位就业人员比例结构的变化,渝东南翼、渝东北翼的单位就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0.8个百分点,而一小时经济圈则相应下降1.2个百分点。(二)按区县分的单位就业人员为进一步分析和探寻区县在促进单位就业的不同发展道路上共同点,

25、本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区县单位就业人员的规模、结构以及发展速度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其实质上是寻找一种能客观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统计量,然后根据这种统计量把研究对象区分为成若干类。在同一类中,这些研究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趋向于彼此相似,而在不同类中对象趋向于不相似。本文应用sps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组间连接法对分区县的单位就业人员进行聚类,以划分出具有相似特征的类。采用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分为三类,其结果如下:类型一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类型二万州区、涪陵区、大渡口区、北碚区、万盛区、巴南区、江津区、永川区、綦江县类型三双桥区、渝北区、黔江区、长寿区、合川区

26、、南川区、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山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类型一为经济较为发达的除大渡口区外的其他主城五区,其主要特点为单位就业人员绝对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较大,但单位就业人员的增速较慢,与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相比,其单位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类型二包括主城的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和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等区域中心城区以及渝西地区的万盛区、綦江区。主要特点是从无论绝对数量、增速或是比重变化来看,其均居于三种类型的中间层次。类型三包括渝东北翼片区、渝东南翼片区、一小时经济圈中

27、的渝北区以及渝西地区的部分区县,其主要特点是单位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增长速度相当快,大部分区县占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2-1 按地区划分的单位就业人员单位:万人,%地 区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一经普二经普增减百分比一经普二经普增减百分点重庆市407.45564.0538.4100.0100.0一小时经济圈324.68442.8336.479.778.5-1.2渝中区42.1549.1116.510.38.7-1.6大渡口区9.8912.4025.32.42.2-0.2江北区21.8524.6212.75.44.4-1.0沙坪坝区26.1132.1323.1

28、6.45.7-0.7九龙坡区36.0045.9427.68.88.1-0.7南岸区20.1422.9814.14.94.1-0.9北碚区15.5119.9928.93.83.5-0.3渝北区18.6736.9297.84.66.52.0巴南区15.5221.8440.73.83.90.1万盛区3.954.329.21.00.8-0.2双桥区1.301.6829.20.30.30.0涪陵区15.6522.1641.63.83.90.1长寿区9.2720.21118.02.33.61.3江津区14.2521.0847.93.53.70.2合川区9.8714.2244.02.42.50.1永川区13

29、.8920.8450.03.43.70.3南川区7.9110.2529.51.91.8-0.1綦江县8.6810.0716.02.11.8-0.3潼南县5.807.4528.51.41.3-0.1铜梁县6.7010.4255.51.61.80.2大足县6.0410.3270.91.51.80.3荣昌县7.2911.7961.71.82.10.3璧山县8.2312.1047.02.02.10.1渝东北翼64.8394.5345.815.916.80.8万州区18.9828.0247.64.75.00.3梁平县5.076.2823.81.21.1-0.1城口县1.441.7420.60.40.30

30、.0丰都县4.156.1347.71.01.10.1垫江县6.479.8452.01.61.70.2忠 县5.538.5053.71.41.50.1开 县8.9812.7942.32.22.30.1云阳县4.795.6818.61.21.0-0.2奉节县4.348.6198.21.11.50.5巫山县2.873.7831.70.70.70.0巫溪县2.193.1744.80.50.60.0渝东南翼17.9526.6848.74.44.70.3黔江区3.174.5342.90.80.80.0武隆县2.954.7661.30.70.80.1石柱县2.694.2357.30.70.70.1秀山县3.

31、784.9129.90.90.9-0.1酉阳县2.444.0867.70.60.70.1彭水县2.924.1742.60.70.70.0四、单位就业人员的经济结构特征(一)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了专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落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范围,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鼓励参与电力、公共交通、水务、供气、垃圾处理、矿产资源等行业的资产重组,鼓励投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传统公有制经济主导领域。积极的促进政策推

32、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也促使了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的快速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已经达到399.31万人,占全部单位就业人员的70.8%,绝对数量增加158.61万人,比重增加11.7个百分点。其中,以私营企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内资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增速尤为迅速。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增幅达到111.6%、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其他内资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增幅也均超过60%。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公退民进”的趋势,非公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表2-2 按等级注册类型划分的

33、单位就业人员 单位:万人,%登记注册类型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单位就业人员比重一经普二经普增减百分比一经普二经普增减百分点合 计407.45564.0538.43100100国有110.17115.845.1527.020.5-6.5集体26.6516.08-39.666.52.9-3.7股份合作8.573.88-54.772.10.7-1.4联营1.191.255.180.30.2-0.1有限责任公司98.34108.7210.5624.119.3-4.9股份有限公司20.1427.6937.484.94.90.0私营119.39252.63111.5929.344.815.5其他11.9119.

34、5764.312.93.50.5港、澳、台商投资4.337.1866.021.11.30.2外商投资6.7611.2165.881.72.00.3(二)第三产业单位就业人员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市把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和升级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努力消除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制约,着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等行业做大做强,提升第三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等一系列积极政策,促使了第三产业的单位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第三产业单位就业人员为244.44万人,比一经普时增长47.0%,增

35、幅高出第二产业14.5个百分点,其占全市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也由40.8%上升到43.3%,上升2.5个百分点。(三)不同行业门类的单位就业人员增速差异较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行业门类的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比重及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将18个行业门类划分为三类,具体分类结果如下:类型一制造业,建筑业类型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类型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类型一为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均为第二产业中的主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单位就业人员占全部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较大,但与第一经济普查时相比,增速相对较慢,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类型二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五个行业门类,突出特点为均为第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新型服务业,单位就业人员增速较快,均在75%以上,所占比重均有不同较为明显的上升。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更是增长了104.5%,增幅居18个行业之首。这五个行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快速增长。类型三为采矿业

3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余下的11个行业。这些行业或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门类,或是以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行业门类,亦或是受宏观政策的调整影响较大的行业,因此其单位就业人员增速较慢,基本上在50%以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就业人员的增幅更是位居末尾,仅为3.75%。表2-3 按行业门类划分的单位就业人员 单位:万人,%行业分组单位就业人员数量单位就业人员所比重一经普二经普增幅一经普二经普增减百分点总计407.45 564.05 38.43 100.0 100.0 二产业241.03 319.44 32.53 59.2 56.6 -2.5 采矿业21

38、.30 27.92 31.12 5.2 5.0 -0.3 制造业120.95 159.69 32.03 29.7 28.3 -1.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01 7.28 3.75 1.7 1.3 -0.4 建筑业91.78 124.55 35.71 22.5 22.1 -0.4 三产业166.34 244.44 46.95 40.8 43.3 2.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76 29.12 47.35 4.9 5.2 0.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35 6.34 89.53 0.8 1.1 0.3 批发和零售业23.95 42.99 79.49 5.9 7.6 1.

39、7 住宿和餐饮业7.98 14.03 75.88 2.0 2.5 0.5 金融业6.77 9.93 46.66 1.7 1.8 0.1 房地产业12.54 19.03 51.78 3.1 3.4 0.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55 13.39 104.49 1.6 2.4 0.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48 8.30 51.53 1.3 1.5 0.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88 3.76 30.62 0.7 0.7 0.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3 4.22 88.86 0.5 0.7 0.2 教育32.41 37.11 14.53 8.0 6.6 -1.4 卫生、社会

40、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60 13.96 45.33 2.4 2.5 0.1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39 3.73 56.35 0.6 0.7 0.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30.46 38.52 26.46 7.5 6.8 -0.6 注:由于经济普查侧重于对第二、三产业的调查,因此在进行分行业的单位就业人员论述时。第三部分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同向变化。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反映到就业结构的变动上来。产业升级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而就业结构优

41、化则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因此,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后,重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来看仍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有必要对重庆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本文运用结构相似系数、结构偏离度、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重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程度进行量化,并找出其原因所在。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一)结构相似系数结构相似系数是通过比较被考察地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和标准地的相似程度,来解

42、释被考察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的,其计算公式为。结构相似系数越接近于1,被考察地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北京、上海和天津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其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已经比较的成熟完善。因此,本文参照三个直辖市2008年的分产业的GDP比重和就业结构为标准,分别计算重庆的结构相似系数。表3-1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就业结构相似系数地 区北 京天 津上 海产业结构0.136 0.371 0.367 就业结构0.0620.1580.072由表3-1可知,重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仍然很大。以其他三个直辖市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作为赶超奋

43、进的目标,通过计算重庆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可以发现,重庆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与其他三个直辖市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说明重庆的产业结构现在还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还不够合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还没有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二)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因此,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大小,说明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接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2008年,我市第一产业的比

44、较劳动生产率为0.2489,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均大于1,分别为2.0472和1.3100,即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呈现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格局。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因此,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就业潜力均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三)结构偏离度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之差,其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当结构偏离

45、度为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当结构偏离度大于0时(正偏离),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当结构偏离度小于0(负偏离),则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表3-2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 单位:%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537.4-26.5-10.9199036.8-21.8-15.0199533.6-22.4-11.2200037.7-21.6-16.1200534.2-22.1-12.1200834.1-24.4-9.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

46、大于0,2008年为34.1%,比1985年下降3.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小于0,2008年分别为-24.4%、-9.7%,与1985年相比,第二产业偏离度增加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保持了较高的将就业偏差,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相对较小。从变化趋势看,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均在向0靠拢,呈逐渐减少的态势。综上所述,我市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业人员分布不均衡,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并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第二、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足。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的原因通过各种

47、研究方法均表明,我市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并不十分协调,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均滞后于产业结构,其中第一、二产业滞后现象比较严重 ,第三产业滞后现象较轻。当前我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配置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了过多的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而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的角度,即就业结构变化来看,又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过慢,尤其是向第二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本文认为我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一) 产业结构中的低农业化和就业结构中的高农业化长期以来,现行的城乡分割二元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

48、完善所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再加上自然条件差、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滞后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导致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配置,从而也制约了我市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导致第一产业就业结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变动,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需要向第二、三产业专业。2008年我市第一产业GDP仅为全国GDP总值的11.3%,而从业人员比例却高达45.4%,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脱节说明了农业中存在着需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二) 产业结构中的高工业化与就业结构中的低工业化在计划经济时期,

49、我国一直选择过度倚重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在资源配置中依靠行政手段,超强制性地向重工业部门积聚资源,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工业化现象特别突出。而重庆作为全国的重工业城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逐步成熟,我市的工业化开始走上资本深化不断加速的发展道路,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现象,因此必然降低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90年代后期,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更加严重, 传统产业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不断扭转、企业冗员不断被淘汰、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增加、新技术的投入开发和产业的不

50、断升级等各方面因素引致了第二产业对技术和技能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导致投资与经济迅速增长,而就业却没有得到很快增长,从而使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三)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与内部结构失调相对而言,第三产业是我市三次产业中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最短的产业。其原因在于,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由于对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可以迅速吸纳大量缺乏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第三产业被认为是吸纳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是我市第三产业由于发展速度不快和发展水平不高,其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第三产业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51、,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但是我市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因此,目前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矛盾也是影响其就业结构滞后,导致全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质上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是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式的演进过程中,只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产业进入和退出不存在行政壁垒,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会有趋同的趋势,结构偏离度就会逐渐消失,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会逐渐协调和谐。虽然目前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持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二

52、、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不足的状况,通过近年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措施已有明显改善,但全市就业人员的产业布局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进而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第四部分 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势及规模预测我市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伴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由农业向非农业、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劳动力供给量不断加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党中央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体部署,开启了新一轮全国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存量动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起的

5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日渐成熟和户籍制度的松动等一系列因素,必然引起劳动力在各行业和各区域间的流动和转移,从而影响着就业人员总量规模以及分布特征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就业人员的预测分析,对于我市这样一个人力丰富并且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直辖市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较为准确地预测我市在未来一段时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的就业人员规模变化,使所建立的数据模型既要满足实际的要求,也要满足统计方法理论的要求,本文以重庆市1985-2008年的就业人员数据为基础,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来建立就业人数的预测模型。一、ARIMA模型的构建思路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简称ARIMA,模

54、型是一类常用的随机时间序列模型,由博克斯(Box)、詹金斯(Jenkins)创立,亦称B-J方法。它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时间序列短期预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某些时间序列是依赖于时间t的一簇随机变量,构成该时间序列的单个序列值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整个序列的变化却又一定的规律,可以用相应的数据模型近似的描述。通过对该序列的分析研究,能够更本质的认识时间序列的结构与特征,达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预测。ARIMA(p,d, q)模型中,AR指自回归,p为模型的自回归项数;MA为移动平均,q为模型的移动平均项数;d为实践序列成为平稳数列之前必须取其差分的次数。其一般的表达式为:二、ARIMA模型的应用根据ARIMA模型的前提条件,建立模型的时间序列方法是以平稳随机时间序列为前提的。选取重庆市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