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单位代码:14100Shandong Uni versity ofPolitical and Law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民法中的“善意”认定以“善意取得”为例院系部民商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11 级班级7班学生姓名周开勇学号11114020714指导老师周玉辉职称讲师2015年3月30 日民法中的“善意”认定以“善意取得”为例院系部专业年级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职称民商法学院法学2011 级7班周开勇11114020714周玉辉讲师2015 年3 月30 日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书本人声明:我将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 民法中的“善意”认 定以“善意取得”为例是我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
2、究、写作 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 研究成果, 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 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 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 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论文(设计)作者(签字)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已阅 (签字)时间 年 月 日毕业论文(设计)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民法中的“善意”认定以“善意取得” 为例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 是在山东政法学院教 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政法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 (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书籍、 数据库保存, 可采用复制、 印刷、网页制作等方式
3、将论文(设计)文本和经过编辑、批注等处理 的论文(设计)文本提供给读者查阅、参考,可向有关学术部门和国 家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呈送复印件和电子文档。本毕业论文(设计)无 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论文(设计)作者 (签字)时间 年 月 日指导教师已阅(签字)时间 年 月 日目录摘要 5关键词 5Abstract 6key words 6引言 7一、“善意”的具体内涵概述 7(一)善意取得中“善意”的立法体现 7(二)“善意”的具体内涵 8二、“善意”的理论基础 .8(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 9(二)以维护交易安全为目的 .9(三)是利益权衡的结果10.三、“善意”的具体认定
4、 11(一)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 11(二)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 12(三)善意发生的准据时点 13(四 ) 对“善意”的举证责任 14四、“善意”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径 14五、结语, 15参考文献: 17谢辞 17民法中的“善意”认定以“善意取得”为例摘要:善意取得制度在物权法领域维护交易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 用,但是立法的模糊使得该制度在司法实践的具体认定中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尤其是对“善意”这一要件规定的更是让人无从下手。笔者认为对“善意”的认 定应采客观标准,根据当时的交易环境、价格、标的物状况等作进一步认定,并 且应将动产善意与不动产善意作必要区分。 动产善
5、意的判断准据时点是受让交付 时不知道或者不应知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 不动产善意的判断时点是完成权属登 记之时不知道或者不应知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 指出了立法存在的缺陷, 也提出 了自己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路径。通过对“善意”内涵的深入探讨,以期对司法 实践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适用有所助益。关键词: 善意 善意取得 公示公信 认定标准5In the civil law "bona fide" cognizance to "bona fide" as an exampleAbstract: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plays an
6、irreplaceable role in system of protecting the safety of transaction in the real right law field, but legislation to make this system, fuzzy difficult in practice of judicial practice difficult, especially the provisions of the "goodwill" of this element is to let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o
7、 star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o "good faith" should be determined to adopt objective standard, further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ng environment, price, the object condition, and should be the movables andimmovable 'wsill ne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ovables judgment applicabl
8、e points do not know or should know the transferor is no right to dispose of the transferee delivery, immovable property in good faith judgment time is to complete the management authority in the registration of don't know or should know the transferor is no disposition. Points out the legislati
9、ve defects exist, but also put forward their solu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rough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 of "good faith",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system in judicial practice.Keywords: bona fidebona fide demonstrativeid
10、entificationstandard6引言:善意取得是民法规定的一项所有权取得的重要制度,对于保护第三 人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传统民法规定善意取 得通常不包括不动产,只适用于动产范围。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 台湾三民书局,2004年第447页 一般认为,善意取得起源于日耳曼 法“以手护手”制度,近代以来各国民法上普遍对该制度予以肯定并作出明文规 定。刘保玉 物权法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南都学坛,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 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 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1)
11、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动产时是善意的,(2)以合 理的价格转让,(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 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这是现行法对善意取得的具体规定,在学界 引起了颇多的争议,司法实务界也是束手无策,不知如何适用,于是出现了许多 “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立法规定过于笼统,对“善意”这一要件 的理解更是不一而足。若不对其内涵作进一步厘清,恐无法真正发挥善意取得制 度的优越性,故有必要对此加以探讨。“善意”的具体内涵概述凡在民法典中规定善意取得制度的国家,几乎都把善意规定为该制度的一个 必备要件,然而对善意的具体规定则表述不一,那么通常情况下如何理解“
12、善意” 的具体内涵呢?“善意” 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 bona fides,意为“不知情”,民法 中的善意起源于罗马法中“布布里其安诉讼”(actio publiciana),这是产生于共和国末期的一种以时效取得为基础的要求返还所有物之诉。巴里尼古拉斯 罗马法概论 黄风译 法律岀版社,2000年版2008年11月第28卷第6期一般来说,对于“善意”的认定,学界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善意”即不 知或不应知处分权人没有对交易标的物的处分权;二是不知无处分权人无处分权 限,其主观上有无过失,不予考虑;三是不知无处分权人无处分权限,是否系出 于过失而为交易行为,固非所问,但依客观情形,社会一般人根据交易
13、经验可以 认定无处分权人无处分权限的,推定交易相对人系恶意。当下的通说是第一种学 说,认为交易相对人在与无权处分人为交易行为之时,不知道或无从得知其没有处分权限,就认为受让人主观上是出于善意,从而依据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通过以上对“善意”的初步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具备四个基本内涵:(1) 善意是交易相对人的主观心理态度, 存在于其内心,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东西,但 可以通过客观行为表现于外;(2)善意是指交易相对人不知或不得而知无处分权 人无处分权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没有理由认为无处分权人是非法处分人;(3)交易相对人认为自己所为民事行为合法,且依据权利外观有充分理由相信对方有 足够权限为处分
14、行为;(4)善意的本质是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是为了维护交易 秩序和交易安全,侧重于保护“无辜”的交易相对人,而非原权利人的物权。笔者认为,对善意的理解,应予以一定的限制,否则可能造成善意取得制度 的滥用,不仅不会维护交易安全,反而会有悖于立法本意,那么如何加以限制呢? 我们认为应赋予交易相对人一定的注意义务,有些情况下要考虑其有没有过失, 是一般过失还是重大过失。如果受让人采取很小的注意义务,并且可以毫不费力 的发现无权处分,即“任何人在此情况下都可以发现”,则受让人存在重大过失。 4此时应认为受让人在受让时系出于恶意,不能依照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即 不应使“恶意”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善意概
15、念本身应当包含无过失,有过失是 的话则推定其主观上是非善意的。采取这种观点,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在受让人出于一般过失而没有认 识到对方是无权处分人时,该如何认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善意, 但标的物 特殊或者价值较大时应赋予其较高的注意义务, 如果未尽到这种注意义务,宜认 定为非善意。例如:买受人在购买房产时,知道该房屋可能是夫妻共同财产,但 其买房心切,未进一步询问审核,仍以市场价购之,并办理了过户手续,该受让 人过失程度较低,认定为一般过失或轻过失,此时宜认定其构成非善意。理由是 该交易的标的物过于贵重,社会一般人应当具有较高的注意义务, 具有审慎查看 标的物详情及其相关手续的义务,
16、 但其并没有尽到这种注意义务。 所以,一般轻 过失也不能排除构成非善意的可能性,对善意的判断应置于当时的交易环境中具 体分析。、“善意”的价值基础王利明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每个制度背后都有相应的价值基础和理论基础作支撑, 善意取得制度也不例 外。学者大都认为其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领域的表现,重在保护交易安全, 维护交易秩序,同时也是利益权衡的结果,倾向于保护“无知”的受让人,在物 权的动态安全和交易的动态安全之间,法律选择更大程度的保护后者。(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该原则的要求是参与民事活动的民事 主体应以一个善良社会人的姿态从事
17、民事法律行为, 准确披露交易信息, 不欺诈、 不隐瞒真实情况, 按时保质保量的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相对方及时足额的支付对 价。之所以说善意取得制度是诚实信用原则在物权法中的体现,是因为“善意” 这一核心要件要求受让人是出于善良之本心而从事交易行为, 与诚信原则的内涵 高度一致。 从另一个方面讲, 该制度的法律后果是受让人取得物权, 原真实权利 人丧失物权,可以看做是法律对诚实守信者的鼓励。(二)以保护交易安全为目的提到保护交易安全,可能在合同法上讲到的较多,但在物权法领域仍有 体现,导致物权变动的主要原因就是债权行为, 即合同行为。 交易是一个动态过 程,物权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 善意
18、取得的本质实为一个交易过程, 在 这个交易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买受人造成损 失。诸如转让人是无处分权人、 标的物存在当场不易发现的瑕疵或缺陷、 标的物 上存在权利负担等等, 致使交易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长此以往, 市场秩序便会变 得混乱,毫无生机与活力。善意取得制度正是为了降低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在交易主体方面做出了侧重 保护善意受让人的倾向性规定, 同时也使得交易安全得到维护, 市场秩序得以维 持。以牺牲财产静的安全来保护交易动的安全, 是基于对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以及交易成本的节约而设立的(三)是利益权衡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有违公平原则,认为应允许真实权
19、利人行使物权请 求权,即从侧面否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 错误的,我们认为该项制度所侧重保护的利益是交易秩序和交易安全,也间接保护了善意的受让人,并未让原权利人失去救济的途径,原权利人虽然丧失了物权, 但还享有对无权处分人的债权请求权或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剥夺原权利人的物 权请求权,只不过是利益权衡结果,做出这种规定也并非有失公平,相反,这样 规定恰恰体现了公平原则。公平与否不应只站在原权利人的立场上来衡量, 而是 要纵观全局。可以说善意取得制度不仅仅涉及到第三人个人信赖利益的保护,而且涉及到对整个交易秩序的维护,相对于整个交易秩序,原所有权人的个人利益 无法对抗
20、对交易秩序的保护。候巍 论善意取得中的善意载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30卷第1期 王利明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社会公平的顺位应优于个人公平的顺位。这样一种选择虽然适当兼顾了对真正权利人的保护, 但主要还是强化了对善 意第三人的保护。使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真是权利 人的利益,但有利于对交易迅捷和安全的保护,毕竟所有人的利益是单个的所有 者的利益,而善意买受人的利益是一种信赖利益,体现的是交易安全。由于交易 安全作为一种整体利益,高于真正权利人的个人利益,故而要予以保护。尹田 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从另
21、一角度看,如果一味保护原所有权人的物权,那么交易将陷于停滞,会 引起公众怀疑和对交易安全的恐慌, 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做出这种规定 是采折中路线,本质上是利益权衡的结果。三、“善意”的具体认定现行法对善意做了统一规定,未区分动产交易中的善意取得和不动产交易中 的善意取得。不动产善意取得与动产善意取得不仅在同一部法律中, 而且在同一10法条中,在没有特别理由的情况下,二者的“善意”应作同一解释。8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适用同一判断标准在司法实务中会造成诸多麻烦,因为二者的公示要件不同,公信力大小有别,采取同一套认定标准必然会影响善意取得制 度的正确适用,难以发挥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故本
22、文将动产善意的认定和不动 产善意的认定分开讨论,以便清晰地展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一)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动产的权利表征是占有,占有与所有的分离即为外观与真实的分离, 当占有 人对动产进行处分时,外观与真实的不一致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受让人之所以与 无权占有人为交易行为,显然是因为其具有有权占有人的权利外观, 基于对这种 权利外观的信赖,二者始发生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的后果是受让人取得物权, 出让人获得相应的对价,一旦转让人是无处分权人,那么还产生另外一个法律后 果,即原权利人丧失物权。在动产交易中,“善意”的判断相对复杂。受让人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 当知道转让人是无权处分,始推定
23、其主观上是善意,这是基于占有的公信力而言 的。但是,占有的公信力毕竟有限,所有权与占有相互分离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受让人不能仅仅依靠其判断对方为有权占有而盲目的相信其为所有权人,还须尽到一定的注意义务,如必要的询问、调查核实,但这种注意义务又不能要求的太 高。另外,还有一些因素需要加以考虑,比如交易环境、交易场所、价格高低、 标的物性质、当事人行为等。而且,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与所有相分离的 现象越发频繁,典型的如所有权保留,此时,占有的公信力就会变得更低,仅凭 对方的权利外观就认定其为所有权人,善意的认定标准就变得更低,同样不利于 交易安全。关于权利外观的认识标准,笔者认为应采客观标准
24、,即社会一般人认识标准。 有学者认为对权利外观的认识标准应以主观说为准,站在交易相对人的立场来判 断是否具有合法占有并合法转让的权利外观。我们认为这种学说虽能实现个案公 平,但同时忽略了该制度保护受让人信赖利益的初衷,使得对“善意”的认定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甚统一。基于法律适用客观性与正确性的考虑, 采客观标准 能更好的兼顾立法本旨与司法效率,较之主观说更具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孟勤国蒋光辉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善意标准及善意认定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因一般轻过失而未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能否认定为善意呢?例如:买受人知 道出卖人有一幅祖传字画,欲购之,交易时也曾想到该字画可能是其家庭的
25、共同 共有财产,但由于对这幅画实在是爱不释手,就急着付款交货了。该案中,由于 交易的标的物价值较大,买受人的注意义务相应的提高,买受人在已经意识到出 卖人可能是无权处分人,仍然与其签订买卖合同,并且付款收货。这时,不宜认 定买受人构成善意。原因在于交易标的物较为特殊,买受人未尽到相应的审核义 务,是存在过失的。(二)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从立法技术上来看,由于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与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存在 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以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为依据妥当的阐释不动产善 意取得的善意要件,对于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真实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完善我国不 动产登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程啸论不动产善意取
26、得之构成要件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不动产物权是采登记生效主义,即只有作了权属登记,从法律上才认可其为 真实的物权人。登记是不动产所有权的公示要件,占有是动产物权的公示要件, 这是二者的显著区别之一。与动产的公示要件不同,不动产登记体现的是国家信 誉,而占有仅体现个人信誉,显然国家信誉比个人信誉更为稳定、更为可靠。不 动产转让中的“善意”判断标准应当是在班里产权登记手续时, 买受人基于对登 记簿的信赖而确切的认为出卖人即为权利人, 并且毫无怀疑的进行了权属变更登 记,此时方可认为买受人是善意的。 在学说上,认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只要 完成登记即可,不必同时要求以登记为要件。杨立新 物权法
27、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65页在不动产登记簿中记载有异议登记时,可否认定买受人构成善意呢?由于登 记簿是向社会公开的,对外可以查阅,若因买受人的原因未予查阅或者查阅时粗 心未予发现,就不能认为其是善意的。不动产登记簿具有权利推定的作用,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即为法律上承认 的权利人,在权属登记错误,并且买受人对此明知时,显然不能认为买受人是善 意第三人。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实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与是否占有不动产并无关 系,无论出卖人占有与否,只要登记簿上记载其信息,就推定其为真实权利人, 一旦错误的将无处分权人登记于上,善意的买受人就受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不动产善意取得中善意的判
28、断标准较为单一,只是看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 是不是出让人即可,要想成立善意取得,买受人必须实施了查阅登记簿的积极行 为。问题是在登记出现错误,但是买受人却因一般过失或者重大过失未发现时, 能否认定其构成善意呢?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创立的宗旨在于平衡真正权利人 和受让人之间的权益冲突,故只要受让人为善意,即应保护之,惟受让人不知转 让人无让与之权利系因重大过失所致者, 因其本向具有疏失,应明文排除保护范 围以外,以维护原所有权静的安全。民法物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对于大宗房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较大, 买受人在受让时应尽到较高的注意义务, 因过失而未尽查阅核实义务的,不应认 为其主观上
29、是善意的,“重大过失”排除了善意取得的适用。(三)善意发生的准据时点对于动产善意的判断争议不多,通说认为在动产交付时为善意,就认定受让 人是善意第三人。交付可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现实交付以受让时为善意判 断的时点。观念交付包括占有改定和指示交付, 占有改定的情况下,以受让人取 得间接占有时为判断时点;指示交付的情况下,应当以受让人取得返还请求权之 时为判断时点,至于之后是否知情是否善意,则不影响善意取得的适用。占有作 为动产物权的公示要件,并不要求一定是直接占有,间接占有也是占有的形态之。与动产善意的判断时点相比,不动产善意的判断时点则颇具争议,大体上有 三种学说:1112王泽鉴鲁春雅(1
30、)申请说。持该种观点的理由是,从申请登记到登记完成之时尚有较长 时间,登记申请人在提交登记申请后,对登记进程不能施加实质性的影响。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判断的时点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2)登记说。认为只有完成了物权变更登记之时,若受让人仍为善意的, 即可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护。(3)受让说。认为受让人受让不动产物权是一个过程,从交易开始直至办 理完毕变更登记才算完成了受让过程,整个阶段一直处于无权处分的事实且无重 大过失,才是善意的。崔建远 物权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笔者认为,申请说过多的降低了受让人的注意义务,由 于申请登记与登记在册之间有一定时间差, 若申
31、请时为善意,申请后到登记完毕 之前这段时间发现出让人是无处分权人, 仍可以向登记机关撤回登记申请,并非 只是消极的等待登记结果,对登记过程还是可以施加一定影响的。 受让说则过度 加重了受让人的注意义务,交易成本过高,要求从开始缔约时到交易彻底完成之 时均应当是善意的,对第三人未免过于苛刻,难以发挥该制度的优越性,但仔细 分析可以发现,其实登记说与受让说如出一辙,区别不大。笔者赞同登记说。原因是不动产物权是以登记为公示要件的, 只要登记完成 之时是善意的,就可认为其善意取得了不动产物权, 一个完整的受让过程应当是 以登记完成为结束时点。另一方面,善意取得制度的本质是保护善意第三人, 若 果受让人
32、在完成登记之前就已经明确知道出让人是无权处分人,那么他就不值得法律保护,是非善意的。另外,完成登记也是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之一,未 完成产权登记,当然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人。(四)善意的举证责任民事举证责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在善意取得制度下受 让人取得了物权,出让人获得了相应的价款,唯有原权利人财物两空,此时显然 原权利人就成了原告。我们认为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仍然适用于善意的举证,即原所有权人应举证证明第三人在受让动产或者不动产时系出于恶意,如果无法证明、举证不能,将推定第三人主观上是善意的。13这种举证责任分配方案有其合理性, 在减轻受让人举证责任的同时,促进了 商品
33、交易,加快了商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原权利人往往存在过失和疏忽,为 提醒其审慎保护物权,将证明责任分配给原权利人也符合逻辑。 反过来讲,让受让人证明自己在受让动产或者不动产时是善意的, 无疑是强人所难,因为证明自 己不知情比证明知情困难得多,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实行不通的。四、“善意”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径不得不承认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对善意取得的规定不甚明确, 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动产与不动产善意取得统一立法欠妥。因为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有其 特有的公示方法,杂糅立法往往会引起误会,为司法实务带来了难题。动产物权 中占有具有权利推定之权能,受让人对出让人权利外观的信赖是交易的主要原因;不动
34、产物权则与之不同,以登记为公示要件,受让人基于对登记簿的信赖与 无权处分人发生法律行为,二者统一立法缺陷明显。(2)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未明确善意的判断标准,也没有相应的 司法解释或立法解释。在“善意”这一核心要件上,理论界和实务界也缺乏统一 认识,裁判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只能通过学界争论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通说来 弥补立法的缺憾。(3)物权法也未提及公示公信原则。物权法草案中曾多次规定了公示公信 原则,而在最终颁布的物权法法条中却难觅其踪迹。善意取得制度为公信力发挥保护交易安全的机能提供环境, 欠缺之一环境,公信力会陷入“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的困境,法律欲借公信力保护善意第三人的目标定会落空
35、。肖厚国 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第402页这使得善意取得制度丧失了其存在的理论根基。物权法为了刻意追求善意取得制度在 立法上的统一,而将公示公信原则删去的做法显然将导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立法错误。候巍 论善意取得中的善意载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2月第30卷第1期1415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司法解释, 也可以在现 有的法律规定之上,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暂时修补立法的缺漏。 另外,完善不动 产登记制度也会对善意取得的具体认定有所帮助。五、结语通过以上探讨,我们认为对“善意”的判断应采客观标准,赋予买受人适当 的注意义务; 善意的价值基础是诚实信用
36、原则和公示公信原则; 动产善意的判断 是基于对出让人占有的权利外观的信赖, 不动产善意的判断是基于对登记簿的信 赖;动产善意发生的准据时点是受让动产时, 不动产善意发生的准据时点应采登 记说;对尚存的立法缺陷可以用法律解释的方法暂时予以弥补。 希望下一步的司 法解释能将必要的内容细化,以减少学界争论和实务界的迷茫。18参考文献:1 谢在全 民法物权论 台湾三民书局, 2004年第 447 页2 刘保玉 物权法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载南都学坛, 2008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6 期3 巴里尼古拉斯 罗马法概论 黄风译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4 王利明 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 载中国法学, 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量子计算概念试题及答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软考设计师考试中的内容整合技巧试题及答案
- 财务风险在战略管理中的评估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山东省莱芜市名校七下数学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跨团队沟通与协作技能测试试题及答案
-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的法律责任与社会评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考各类问题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名校数学八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肿瘤化疗病人的健康教育【完美版】
- 燃气公司绩效考核评价表
- 脾破裂应急预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母婴照护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附件7:《号苗报告》
- 腹腔镜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 GB/T 23576-2024抛喷丸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 我的家乡安徽蚌埠城市介绍课件
- 烫发基础知识课程
- 2024年高级餐饮行业运营管理及服务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广东省佛山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临考冲刺历史试卷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