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开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开展水平.在社会开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开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开展,更清楚地说明医德的开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2、.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根本精神.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

3、想.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开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根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开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4、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那么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巩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刻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日:“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创造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医治病工也从酉.“医,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表达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

5、文学色彩的巩固外壳.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辉中医集中表达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着名医家,为中医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到达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根底.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疱.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

6、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由于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0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着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

7、德.?易?日:“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仁的最根本的含义,就是“爱人.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祥作为他的“三宝之一.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有了这个道德根底,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开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开展奉献终身的

8、中医生.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历来的中医大家几乎全是集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于一身.他们的成就见证了一个核心:“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提

9、到,学医要“精勤不倦.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势必造就一批博古通今的中医生,势必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开展.时代在开展.实践证实,只有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现代医学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典范.中医要开展,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积医源的根底上,努力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如此,那么有可能将传统中医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促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开展和进步.继承、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很好的继承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新,没有很好的继承就有可能导致学术的萎缩甚至消亡.传统文化在过去给了中医很丰富的营养,今天、未来,传统文化仍将是中医开展的营养来源.我们应该正视传

10、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从诞生之日起,无时无刻不在开展和自我完善,这一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时快,有时慢,但从历史上看,绝没有停滞不前.中医学的开展有其固有的轨迹和规律,那就是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决定了二者的开展必然同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凝结的纽带、存在的价值、民族灵魂之所寄,决定着民族的种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医学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中医根底理论为开展核心,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开展导向,以现代科技知识为开展手段,将临床疗效作为开展目的,遵循其特有的开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开展,宏扬中医之要旨,迈向康宁之通衢!中医学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

11、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文化界说二、“中医界说三、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四、了解传统文化及其与中医学关系的意义第一章传统易学与中医第一节易学内容一、?周易?的构成二、“周易的含义三、?周易?的性质四、?周易?的哲学意义第二节医易同源一、医易的始祖与成书二、医易同源的实践活动三、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根底四、医易妙用第三节易道与中医阴阳学说一、易以道阴阳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原理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四、阴阳学说在?伤寒论?中的运用第四节象思维与传统医学一、整体性思维二、功能性思维三、形象性思维四、变易性思维第五节?周易?三才观与中医天人相应观一1、?周易?三才论二、人与自然界三、人与社会四、人身小宇宙第六节易道与中医组方用药一、三才封髓丹二、交泰丸三、清震汤第二章道家思想与中医第一节道家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三、气之聚散与中医四、道家和谐观与中医调养观第二节道家思想与中医身心观一、道家哲学境界与中医形神观二、道家知慧境界与中医清心养神观三、道家宽让境界与中医顺应观四、道家社会理想与中医和谐观五、道家心灵净化与中医养生观第三节中医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