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_第1页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_第2页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_第3页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_第4页
小学一二年级校本教材《古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1、咏鹅-32、登鹳雀楼-63、凉州词-84、江雪-105、鹿柴-12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47蚕妇-168、古朗月行-199、塞下曲(一)-2110、塞下曲(二)-2311、塞下曲(三)-2512、风-2713、咏柳-2914、易水送别-3115、人日思归-3316、早发白帝城-3517、望庐山瀑布-371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919、夜宿山寺-4120、画鸡-43附文-45致小读者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许你会问:什么是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哪儿?告诉你们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长江黄河,是万里长城,是京剧,是武术是诗经,是大学、中

2、庸、论语、孟子,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与象征。也许你会问:我天天上学读书不就是学习文化?是的,但不完全是!我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要读一读经典。诵读经典,你将目睹一幅幅历史兴衰的画卷,惊叹帝王将相的功绩,仰慕古圣先贤的风采;诵读经典,你将领略祖国的灵山秀水,品味人生的美好庄严;诵读经典,你将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也许你会问:如何诵读经典?这个答案可多呢,但有几点给同学们提示一下:你们要在老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先粗知大意,在此基础上,多读几篇,再熟读成诵。同学们现在这个时候是记忆力“黄金阶段”,多读就一定能背下来。我还告诉你们,记忆力是

3、可以锻炼的,越背越会背,一首古诗词,一篇古文,开始可能要一个星期背下来,后来可能两三天就能背下来,不信你试试。背诵也有窍门,要由短到长,由易到难,还要“学而时习之”,久而久之,你的文化积累就丰富起来,你的语言和行为就会大不一样。为此,我们编写了小学生古诗文读本,我们是根据同学们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来编写的,相信你们会喜欢,相信你们养成经常诵读的习惯,相信你们能够用经典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层靓丽的底色! 咏 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译文】鹅,鹅,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 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老师的话】咏鹅相传是骆宾

4、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成语小故事】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

5、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

6、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铁杵磨针”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这个成语说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2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译文】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老师的话】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

7、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成语小故事】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地头上的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

8、到。“守株待兔” 告诉我们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3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老师的话】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成语小故事】揠苗助长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

9、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

10、果把事情弄糟了。4 江 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文】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老师的话】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成语小故事】半途而废东汉时,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没有远大志向。他有一个贤慧聪明的妻子,经常勉励他上进。有一天,乐羊子拾到一块黄金,他欢喜地拿给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气地说:“这块金子是别人掉在路上的,我们应该靠劳动挣

11、钱啊!”乐羊子连忙拿起黄金,跑回原处,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有朋友劝乐羊子去求学。乐羊子跟妻子商议,妻子很高兴,鼓励他前去。乐羊子在外面读了一年书,总是想家,于是向老师请了假回家探望。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成两截。乐羊子大惊,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求学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途而废了吗?乐羊子听了,深深受到感动,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他发愤求学,整整过了七年,直到学业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5 鹿 柴(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 但

12、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老师的话】这首诗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了。【成语小故事】自相矛盾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

13、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自相矛盾”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矛”是“长枪”。有人的言语或行动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说他“自相矛盾”。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我在异乡的时候,每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

14、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老师的话】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成语小故事】滥竽充数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

15、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没有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的人,骗不了多久,假的就是假的,早晚会被揭穿。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7 蚕 妇(宋)张 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译文】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

16、为她在市集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老师的话】这首诗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成语小故事】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

17、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

18、,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邯郸学步”的故事来比喻模仿别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掉了。我们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8 古朗月行(唐)李 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译文】小的时候,我不认识月亮。我以为月亮,是白玉做的圆盘。又怀疑,那是瑶池的仙镜,飘荡在云霓之间。【老师的话】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成语小故事】 亡羊补牢从前,

19、有个人养了许多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大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于是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出了差错或者遭遇失败之后,要吸取教训,及时补救,还不算迟。9 塞下曲(一)(唐)卢 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

20、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老师的话】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成语小故事】掩耳盗铃春秋时侯,有个小偷看见别人家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心想把这口钟偷走。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一急,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

21、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砸起钟来,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说明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结果只是骗了自己。10 塞下曲(二)(唐)卢 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

22、陷入石棱中。【老师的话】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成语小故事】狐假虎威一只老虎肚子饿了,想找什么小动物当一顿点心,正巧遇见一只狐狸。老虎刚要扑上去,没想到狐狸大喝一声,说:“哼,你敢吃我!天老爷派我来掌管大小野兽。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爷可不饶你!”老虎看狐狸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话,可是听他这么大的口气,又不敢不相信。老虎这样疑惑不决,早让狐狸给看出来了。他冷笑一声,说:“嘿嘿,你以为我在骗你呀?要是你不相信,你就跟在我后头瞧吧。我走到哪儿,大小

23、野兽见了我就得逃跑。”老虎想:“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狸大模大样地在前头走,老虎紧紧地跟在后头。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见狐狸后头跟着老虎,都吓得撒腿就逃。老虎看了,还以为他们真害怕狐狸,没想到他们害怕的正是他自己。“狐假虎威”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指仗着别人的势力欺负人11 塞下曲(三)(唐)卢 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老师的话】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

24、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成语小故事】胸有成竹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

25、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12 风(唐)李 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老师的话】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通过“叶”、“花”、“浪”、“竹”这些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现了风的轻柔与急狂,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另外,诗人在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但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显示出超凡的

26、艺术功力。全诗没有一个“风”字,可句句都在写风。如果把题目盖住,这四句话其实就是一个谜语。【成语小故事】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13 咏 柳(唐)贺知章

2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老师的话】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成语小故事】 画饼充饥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聪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岁。一天他一个人出去玩,结果他走进了一个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傍晚的时候,小男孩很饿很饿了,他很想吃妈妈做的饼,可这时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妈妈做的饼呢?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饼,还在饼上点上芝麻。小男孩看着看

28、着,好像就闻到了饼的香味,他想着自己平时吃到的香喷喷的饼,想着想着小男孩就觉得自己不是特别饿了,他又沿着一条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妈就找到了他,于是聪明的小男孩回了家,还吃到了真正香喷喷的饼。“画饼充饥”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产生的。现在往往用来比喻用空想来作自我安慰,或者用来说明虚名是没有实际用处的。14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译文】想当年,荆轲和燕太子丹在此诀别,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昔时的侠士已经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老师的话】诗人在易水送别朋友时,想起当年的壮士荆轲从这里出发去刺杀秦王时的种种情景,于是写下了这

29、首诗。荆轲虽然已死,但易水仍然寒气逼人,好象诉说着荆轲的豪情壮志,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之情,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成语小故事】画蛇添足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买了一瓶好酒,于是请了很多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准备把这瓶好酒喝掉。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开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时候,大家都还想喝,可是让谁喝呢?于是,有人想了个办法,对大家说:“这样吧,咱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最后一杯酒就让给谁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画起蛇来。有一个人很快就画好了,他看到大家都还在画,就说:“你们还没画好呀,看吧,我还来得及给蛇添上四只脚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边喝一边又在地上画起来。他还没把四只脚画完,有个人也把蛇

30、画好了,就抢过他手里的酒杯,几口就把酒喝干了,对他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什么要给他画四只脚呢?你现在画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这杯酒!”“画蛇添足”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想卖弄一下自己的本领,反而把事情搞坏了。也比喻做没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15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译文】诗人在旧年的岁末来到南方,转眼进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时间虽短,却已经历了旧年和新年两个年头。七天和两年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心切。这时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自己却没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让人快乐的,自己因为思乡,在花前反而更惆怅了。【老师的话】此诗是

31、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作的。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成语小故事】叶公好龙 春秋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有龙,不管是装饰品、梁柱、门窗、碗盘、衣服上面都有龙的图案,连他家里的墙壁上也画着一条好大好大的龙。“我最喜欢的就是龙!”叶公得意地对大家说。有一天,叶公喜欢龙的事被天上真的龙知道了,就飞来叶公的家,把头伸进窗户中大喊说:“叶公在家吗?”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龙很奇怪,说:“你怎么说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欢的龙呀!”叶公害怕的直发抖,说:“我喜欢的是像龙的假龙,不是真的龙呀,救命呀。”叶公话没说

32、完,就逃走了!留下真龙一脸懊恼地说:“哼,叶公说喜欢龙这件事是假的,害我还飞来拜访他!”“叶公好龙” 指表面上爱好赞赏的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不是很了解,我们应该言行一致。16 早发白帝城(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老师的话】全诗给人一种峰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

33、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成语小故事】专心致志从前,有个下棋名手叫弈秋,他收了两个学生,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棋艺。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而另一个学生呢,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而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弈秋一见,语重心长

34、地对两个学生说:“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专心致志”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17 望庐山瀑布(唐)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老师的话】这首诗想象丰富,用比喻、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成语小故事】愚公移山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

35、,一座是王屋山,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汉,头发胡须都已经白了。他家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每次都要绕好远的路才行。愚公很是烦恼,他下决心要带领着全家老小,把这两座大山挖掉。于是他们就一起干开了,挖下的泥土石块,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在黄河边上住着一个很精明老汉,大家叫他智叟。智叟劝愚公说:“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怎么可能搬动这么大的两座山呢?”愚公却说:“我看你呀,比我还傻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了几年了,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

36、了,我们总有一天会把它挖平的!”后来,愚公挖山的事让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顽强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常用“愚公移山”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1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译文】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老师的话】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

37、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成语小故事】囫囵吞枣从前,有个人买了一堆水果,有梨儿,也有枣儿,坐在路边上吃。有个老头儿看见了,对他说:“小伙子,梨儿可不能多吃呀。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可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青年人就问:“枣儿吃多了呢?”老头儿说:“枣儿对身体是好的,可吃多了对牙齿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儿,又看了看枣儿,想了一会儿,说:“哈哈,我想出了个好办法!我吃梨儿就只用牙齿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枣儿,我就把它整个儿吞下去,不用牙齿嚼。”说完话,他就拿起一个枣儿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没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枣儿噎住了。“囫囵吞枣”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念书只顾死记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

38、解书里所说的内容,可以说他是“囫囵吞枣”。19 夜宿山寺(唐)李 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老师的话】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成语小故事】杀鸡取蛋 有个老太婆,养着一只母鸡。这母鸡可是个宝贝,他每天下一个黄灿灿的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捡到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儿也不用干,日子还过

39、得挺阔气。她闲得没法儿,就天天守着她的宝贝鸡,只盼望他早点下蛋。有一天,母鸡照例又下了一个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这宝贝鸡一天只下一个金蛋,真叫人等得闷气。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脑儿取了出来吧。”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这宝贝鸡宰了。没想到打开肚子一看,一个金蛋也没找着长成的金蛋已经下完了,新的金蛋可还没长成呢。“杀鸡取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没有搞清楚金蛋的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从而产生错误的想法,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20 画 鸡(明)唐 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译文】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

40、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老师的话】唐伯虎说:"我这是题我画的白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他好像又在说自己,他说,我美丽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员头上的帽子,我披着满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们走来。平时我不会随便说话,因为我是时间的使者,一旦我说话了,你们就要开始新的一天了!【成语小故事】不自量力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马上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