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1. 关于近体诗所谓“近体诗”,是唐人的说法,这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创作风格,因为距离唐朝人所在的时代很近,所以叫近体诗。唐人按照这种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所以也叫“今体诗”。这种风格的特点就是讲究平仄和谐。2. 关于平仄现在我们的汉语中有四个声音,我们习惯上把他们叫“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古代汉语中的声音大致可以分为“平上去入”四个部分。我们现在的“一声、 二声” 就是古代的平声,“三声”就是上声, “四声”就是去声,入声字在南方的方言中还存在,在我们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自然特征。但是到了后来,人们把这些
2、声音故意的分为了“平仄”两组“上去入”算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人们逐渐研究自己民族语言的声音,发现平声读起来可以很长,仄声则不行。于是,人们就想,一首诗歌应该是在长长短短的交替中进行的,读起来不应该是一个味道,或者是杂乱无序的味道,而是长完了短,短完了长,长短交替和谐出现的。于是,近体诗的创作风格就诞生了。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小学生,面对近体诗背诵最大的问题是背不下来,易混淆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背串了,即使勉强背下来也很快就忘记的问题。我也曾耐心细致的和孩子们一起一句一句的分析过近体诗的意思,可是结果却依然如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近体诗难道真的就背不下来吗?其实,学生在近体诗上的根本问题
3、在于不理解诗歌背后的意义,无法体验到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的内心的情感,因此也就无法通过诗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字面上的意思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毫无意义,看来, 要想读懂近体诗,只有读懂作者诗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懂得并记住近体诗,进而让它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们的成长。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需要说明的是:“唱”就是吟诵,用“唱”这个词是因为在没有接触过吟诵的人群看来,吟诵就像是“唱”歌。一、利用平长仄短规则,“唱”懂近体诗1. 近体诗的吟诵特点平长仄短:人们研究民族语言的声音,发现平声读起来可以很长,仄声则不行。于是,人们就想,一首诗歌应该是在长长短短的交
4、替中进行的,读起来不应该是一个味道,或者是杂乱无序的味道,而是长完了短,短完了长,长短交替和谐出现的。于是,近体诗的创作风格就诞生了。那么,我们吟诵近体诗的时候,要把文人们的这种故意表现出来。突出的吟诵技巧就是:把关键点的平声拖长,把关键点的仄声重读。什么是关键点呢?2. 例诗分析:汉语是两个字一个结构的,我们的语言往往一字不成语,两字方有意。比如“锦”,是美丽的布匹的意思,或者是色彩华丽的意思,它往往是要跟随另外一个字才能构成一个表达习惯上的语义,比如“锦瑟”,就是装饰华丽的乐器;“锦城”,就是以织布著称的城市四川成都。所以,我们可以将七言诗歌(一句话七个字的诗歌)的语言理解为“二二三”的结
5、构,诗歌的关键点就在“二四”这样的位置。既然平声的发音特色是长的,那么“二四”这些关键点的平声就要特别长,再加上韵字本身就该拖长,近体诗的吟诵就成了以下这个样子:“锦城丝管日纷纷”,意思就是“锦城”,一个以织布为特色的城市,居然“丝管”声音,每日不绝于耳“日纷纷”。用平长仄短的规则, 吟诵出来是这样的:锦城 丝管日纷纷按照语言的特色来说,拖长的字是“城”和“纷”,重读的字是“管”。拖长“城”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满眼是美丽的布匹、到处能听到织布的声音的勤劳的城市;而 “管” 字的重读,却画面一转,看到的却是鼓乐升平的场景,而“纷”字的拉长给我们以纷乱嘈杂之感,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给我们以强烈的冲
6、击,再来看诗歌的意思,杜甫正是要说,锦城,怎么会丝管纷纷呢?以此荒唐的情况来暗示唐王朝的混乱与衰落。“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就是一半声音进入“江风”中消散了,一半声音进入“云”中消散了。用平长仄短的规则,吟诵出来是这样的:半入江风 半入云 拖长的字是“风”和“云”,重读的字是“入”。杜甫正是想说:这样美妙的宫廷音乐,这些原本有着礼制规定的宫廷音乐,绝不可在民间胡乱为之的音乐,现在却一半“进入” 了 “风”,一半“飘入”了“云”。重读的“入”字像两颗石子儿一样让平静的水面中泛起了涟漪,让人颇不平静。 安史之乱带来的唐王朝政府权威性的前后落差,在这长长的平声拖长中,在这短短的仄声重读中,给人以无限
7、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意思是,这样的乐曲原本“只应”在宫廷中听到。用平长仄短的规则,吟诵出来是这样的:此曲只应 天上有拖长的字是“应”,重读的字是“曲”。拖长一个“应”字,能玩味出许多味道。 “应”,就是按理说,每当我们说到“按理说”这样的话的时候,遇到的现实情况总是相反的。重读一个“曲”字,春秋笔法的味道就出来了。 “曲”,不是随便弹的,它代表着礼制的规范。杜甫是爱国的,或者说是维护大唐王朝的,所以即便现实已经如此惨烈,他还在希望“按理说”,希望恢复以往的“礼制”。“人间能得几回闻”,就是说,“人间”,这普通的民间,怎么会“闻到”呢?用平长仄短的规则,吟诵出来是这样的:人间 能得几回闻拖
8、长的字是“间”和“闻”,重读的字是“得”。拖长“间”字,可以感受到人间与天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拖长“闻”字,也总有一点点遥远听到,或者是不清晰的听到的感觉,不是大大方方的。而重读的“得”字,就使得这隐隐约约的听到有了突然之感、和不真实之感,所以诗人在此用了问句, “能得”就是问句的标志。他在问谁,他为何感到不安?杜甫的心绪就清晰了,他不是在看国家的笑话,他是在为自己不能为国效力,只能淹留蜀地而感到羞愧。这个有天下心的老人已经敏感地嗅到了国家要从此衰落了,而自己却无力改变这一切,所以他是那么的不甘心,不忍心。二、吟诵近体诗,让课堂旧貌换新颜通过杜甫近体诗赠花卿平长仄短的吟诵及其分析,和我们以前
9、读近体诗有了变化。1. 首先就是读法变了。我们以前读古诗文都是用朗诵的,而且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要求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读,可是结果却差强人意。如何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好像除了强调重音和高低音的变化就再无它法了,可是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却并没有对于诗意的理解有根本性的帮助。而平长仄短的吟诵就不同了,吟诵首先就是让一个个僵化的文字变成了一个个有生命的音符,化为乐音,自然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在平长仄短的规则中,我们再也不用为学生如何有感情的读文本而发愁了,因为只要他一按照这样的规则吟诵,自然就传达出了感情。2. 其次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场景发生了变化。以前我们讲近体诗的时候,一进入读书环节,就成了最无聊的环节:
10、老和尚念经,就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环节。可是现在不同了,读书变成了最美、最精彩的环节,优美的乐音,灵动的文学,让学生身心都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就实现了美育。3. 第三就是对近体诗的情感理解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以前对于近体诗的理解,都是通过字面的意思来把握,表面上说思乡我们就认为是思乡,表面上说繁华漂亮我们就认为是繁华漂亮。但是从平长仄短的读法入手,我们通过声音去感受,通过平仄去判断,才发现原来文字的背后却别有一番洞天。学习近体诗的目的是什么,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恐怕这是大多数学生、家长 和教师心中疑惑的问题。北京市吟诵教育研究会会长朱畅思老师的回答,他说:习传统文化的根本目
11、的就是要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变成一个温柔敦厚的人。学习近体诗,用“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则正确读懂近体诗, 让孩子们通过文本对于千年以前的古人产生一种文化上的关怀,那么, 他是不是就对身边的人也产生了关怀了呢?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是也就达到了呢?三、用“平长仄短”规则教授近体诗的建议1. 吟诵近体诗前,为了有章可循,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把每句诗的“二四六”的平声字和韵字部分用“ ”标注好,用一个固定的符号把仄声字标注好。提示学生读到不同声音的字要有意的拉长或者缩短来吟诵。如果我们老师平时对于平仄知识不了解,在带着学生标注的过程中有困难的话,可以先下载一个软件喜马拉雅,在喜马拉雅的“搜索栏”
12、里输入吉吟初诗文初中学生必背古诗文61 首,然后就可以把这些音频下载到您的手机中。课前可以先收听要标注的近体诗的音频,根据音频中每个字读的长短进行标注。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标注平仄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有一些“二四六”位置的平声的字,音频里吟诵得也很短,那是因为这个字在诗歌创作的时候是“入声字”,也属于“仄声”,所以很短,就按照音频的声音标注成仄声就可以了。2. 学生在刚开始用“平长仄短”的规则吟诵近体诗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先跟随吟诵音频进行跟读模仿。避免学生因害羞、不熟悉等原因开不了口,最好是我们教师和他们一起跟着音频吟诵,这样,学生们就会容易上手了。3. 在学生最开始吟诵的时候,要多鼓励
13、学生,不要说“不好听、很难听”这样的话。因为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慢慢的等待孩子的变化。望岳 春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了解诗文大意。2.通过教师讲解背景, 让学生体会作者作诗时的心情。3.通过指导吟诵,让学生准确有感情的吟诵好诗文。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作诗时的心情;2.准确有感情的吟诵好诗文。教学难点:指导吟诵,准确有感情的吟诵好诗文。一、导入:学生吟诵登东山而小鲁同学们,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千二百年后,有一个心怀壮志的年轻人也登上了泰山,并作下了望岳这首诗,这个人叫杜甫。让我们看一看在泰山顶上,杜甫要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呢?二
14、、整体感知文意,背景补充1.同学们自己吟诵一遍2.教师简单说诗意。3.此时如果你是杜甫,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以怎样的姿态登上泰山,吟诵 这首诗呢?(吟诵一遍)三、指导吟诵:1.如何才能吟诵出这种志向高远,不被困难打倒,我要继续奋斗,他日卷土重来的感觉呢?一首诗歌的主旋律我们要看他的韵,我们来看它的韵:上声温柔而强烈。温柔:大自然风光秀美,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热爱;强烈:这点困难打不 倒我, 我努力, 等着, 哥一定有卷土重来,金榜题名之时。拉长韵, 韵应该上扬。(吟诵一遍)2.我们讲过,诗中的入声字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入声短促有力,引人注意,标出入声字吟诵一遍,分析一处你觉得用的好的入声字。四、过渡:杜甫为什么要“一览众山小 ”呢?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