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文献综述_第1页
古镇旅游文献综述_第2页
古镇旅游文献综述_第3页
古镇旅游文献综述_第4页
古镇旅游文献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姓名:陈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管61班学号:2226117指导教师:陆志东职称:副教授2009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综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陈芳指导老师陆志东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江南六大水乡古镇被发现,保护,并且进行旅游开发之后,就以其独有的水乡风貌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为古镇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形成了古镇独特的发展模式.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开发

2、和保护江南古镇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江南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江南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江南古镇旅游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为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AoverviewoftourismdevelopmentandpreservationofancienttownsinsouthChinaStudentmajoringinTourismManagementChenFangTutorLuZhidongAbstract:Thesixancientwatertownshav

3、eattractedmoreandmorevisitorsfrominlandandoverseasbasedontheparticularsceneryfeaturesandtheculturaldetailssincetheywerediscovered,conservedandexploitedfortourisminthe1980s.Thetourismhasbroughtremarkable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benefitstothewatertownsandformedindividuallythespecialdevelopmentmodels.

4、However,atthebackofagooddevelopingtrend,thepressureofthetourismofthetownexposedgradually,thetourismdevelopmenthasbroughtupsomeproblemsfortourismprotection.HowtodevelopandprotecttheancienttownsinsouthChinahasbecomethefocusofmanyscholars.Onthebasisofalargenumberoforiginaldocuments,thispaperstudiedands

5、ummariedfromfiveaspects,suchasthepositionoftheJiangnantown,thereasonsfortheriseoftowntourism,theexistingproblemsofJiangnantowntourismdevelopment,theJiangnantownprotec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whichprovidereferencefortheJiangnantownoftourismdevelopmentandprotection.Keywords:Ancienttownsi

6、nsouthChina;Tourismdevelopment;Resourcespreserv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作为人类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地方性经济和文化现象,江南六镇于2001年联合申报世界遗产,并且被正式列入预备清单,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从2001年开始逐渐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大旅游热点.江南水乡古镇以其独有的风貌特色和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从而使六镇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并为古镇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江南六镇以其独有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质朴的

7、民俗风情成为江南传统水乡文化的代表.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而如何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对江南古镇旅游的研究资料中,从江南古镇的定位,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开始,主要集中于对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古镇保护的措施及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这五方面.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五大方面进行研究与综述.一,对江南古镇定位的研究对江南古镇的定位,是研究江南古镇旅游地基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江南古镇进行定位.吴天香指出,江南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城乡之间的

8、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其中,周庄,同里,用直,乌镇,南涛及西塘这六大古镇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是江南古镇的典范和代表.1江五七,陈豫认为,江南水乡古镇基本上集中于苏南及杭嘉湖地区,散布在上海,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周围,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光,且具悠久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古民居.2陈汉波强调,江南古镇指分布于江浙两省区域内的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及宁绍平原地区,现基本保存完好,且具有水文化特征的聚落空间.如江苏昆山之周庄,苏吴县之同里,用直,东山,黎里,光福;浙江桐乡之乌镇,嘉善之西塘,湖州

9、之南涛等.3这些学者都是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出发来定位江南古镇.孙萍认为,江南古镇包含三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周围优越的地理环境.在苏南,上海以及浙北靠近太湖流域一带,水网密布,分布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古镇,这些古镇以号称"江南六镇”的周庄,同里用直,南滑,西塘和乌镇为代表.这些古镇大多兴盛于宋室南迁之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依靠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发展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因此,这些古镇的文化底蕴比较浓厚,镇中建筑也多豪门巨宅,多伴有私家园林,建筑风格以朴素恬淡为主,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阔明朗.镇中大多铺设比较便于行走的道路

10、,架设桥梁,建有书院,牌坊,祠堂,风水阁楼等公用建筑,力图使整个镇区的环境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同时,古镇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为风格细腻气韵流畅,生活安逸的水乡古镇.4权小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位江南古镇,他认为江南古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镇的生活围绕着"市,因而古镇的建筑类型也染上了商业的特性而颇具特色,庙,寺等宗教场所的广场往往作为定期举行庙会的场所;镇上繁荣的贸易市场吸引了各地的商人来此开设各种会馆,镇里相应地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娱乐社交场所戏台,茶馆等.此外,以四乡农副业为依托,镇中与之相配套的手工业和加工业十分发达,镇中的居民大多是商人,作坊主和手工业者.

11、前店后坊,上宅下店是江南古镇很突出的一种建筑形式.由于店铺的密集而形成长长的商业街,繁荣了古镇的经济.5张环宙强调,水乡古镇则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积淀,且具有水乡特色的市镇,侧重于其历史和文化生态的功能.市镇之所以能成为古镇主要在于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文脉和独特的风貌.江南六大古镇,除了历史文化积淀外,很大程度上由于这六大古镇(除南得,乌镇外),历史上交通闭塞,较少地受到战乱的影响.如周庄,同里,西塘等都是地处水乡泽国,河流湖泊众多所以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以来古镇的格局和古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江南水乡城镇.这些水乡城镇的自然和人工环境,经过人们一代又一代的创造,被赋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水

12、乡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湖泊纵横,从而构成了江南古镇因水成市,临水成街的亲水性的环境特色.6上述不同的定义,都强调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是有的学者强调江南古镇的文化内涵,有的学者突出其地理位置,还有的学者江南古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江南古镇的定义应该突出其旅游价值,强调其文化内涵,因此,以张环宙为代表的学者的观点更加贴切,突出强调了江南古镇的文化内涵.二,对古镇旅游兴起原因的研究(一)古镇蕴含的旅游功能田喜洲认为,历经风雨,饱经沧桑留存下来的厚实淳朴的建筑街巷,古韵古味的民间艺术,古朴纯良的民风民俗,古镇的"古韵&qu

13、ot;美,文化艺术美,自然美,使得古镇蕴含着很强的旅游功能,能让游客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得到美白享受.7强调了古镇"美"的旅游功能.周建明,詹雪红指出,古镇旅游热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支撑,以及人们收入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对古镇旅游产品的需求.8李晓艳则认为是古镇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古镇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古骚道,古街道,古石桥,古民居,古树,古文化,这是每一个古镇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古镇的旅游资源不但涵盖了自然山水,建筑风貌,风土人情,还表现在他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上.9上述观点都强调了古镇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田喜洲着重突出古镇旅游资源的&

14、quot;美",而李晓艳强调了古镇旅游资源的"古”.田喜洲的"美"包括古韵美,文化艺术美,自然美,显然已经包含了李晓艳强调的"古",因此,其观点更加贴切.(二)古镇旅游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田喜洲主要强调了古镇旅游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一般旅游者都有新奇性,自尊性和情感性心理需求,而古镇旅游正好满足了人们的新奇和情感心理需求.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走出城市,走进田园,回归自然古镇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当地生活,文化的再现,具有较大的魅力.另外,古镇旅游往往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特别是江南古镇与西部古镇都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而中国

15、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田园,f#趣的描写也使人们产生"怀旧情结”和对田园景色的向往.而且,许多城里人还有一份乡村情结,如:当过下乡知青,祖籍在乡下,有亲戚朋友在乡村等.因此,古镇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们"重温旧梦,回归故里"的情感心理需求.7陈来生则强调了古镇旅游能满足游客放松身心的休闲旅游需要和文化旅游需求.当前回归自然的文化思潮已席卷全球,大中城市的居民试图暂时摆脱喧嚣的城市,污浊的空气,忙碌的环境,试图缩短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混凝土疏远了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距离,于是对古旧的乡间,淳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之情.江南水乡古镇位于大中

16、城市郊区或者邻近地区,这一离城不太远的特定区域就成为城市居民短途出游和休闲频率较高的一个地带.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反映出这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社会状况和文化内涵;再从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价值来说,江南水乡古镇中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经济的观念,家庭的观念,人的心理与居住的空间层次的契合等,都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它们既是现实生活,又是耐人寻味的人文景观.江南水乡古镇之所以受欢迎,还与其中浸润着的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连.乡村各种民俗

17、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虽然历经千年,但古镇民风淳朴,在独特的水乡风情中透出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能够满足游客体验异地文化情调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一种方式.此外,陈来生还认为古镇旅游在江南特别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符合了当地的综合经济能力和居民出游区位的消费能力.10田喜洲I,陈来生,周建明,詹雪红都强调了古镇旅游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田喜洲强调了满足人们的新奇和情感心理需求;陈来生则强调古镇旅游能满足人们的休闲旅游需要和文化旅游需求,主要从放松身心和求知的角度出发,文化旅游需求比新奇和情感心理的需求

18、的层次更深一些;周建明,詹雪红提到人们对古镇旅游产品需求的提升是古镇旅游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需求.古镇旅游的兴起不仅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放松身心的休闲需求和"重温旧梦,回归故里"的情感心理需求,更是因为古镇独特的水乡风情,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浓厚的历史文化.因此陈来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三,对江南古镇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镇旅游渐渐兴起,首先是江南古镇周庄率先在国内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旗号,随后江浙一带的古镇,如同里,乌镇等纷纷效仿,与此同时,西部的大研镇(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文化而在古城镇开发中脱颖而出,随着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9、的成功及APEC领导人在周庄的观光使得古镇旅游热达到了顶峰.江南六镇经过20多年的旅游发展历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绩.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广泛融合,古镇旅游业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在众多研究资料中争论较多的是古镇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商业化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旅游的开发使古镇陷入了"过度商业化"的局面,或出现"商业化氛围过浓”的问题.对于具体旅游目的地,陶伟和戴光全指出目前处于成熟发展期的周庄主要问题有"商业化气氛过浓",陈一帆指出景区过度商业化的突出

20、表现是"商铺林立,自然风景区呈现城市化倾向”.吴天香指出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旅游者进入古镇区,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商业气息,而后才是水乡风貌.王云才,李苏宁也认为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使遗产真实性面临挑战.水乡古镇正在失去其原有的风貌特色,商业经营正在大行其道.熊侠仙,张松,周俭指出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然而,当前旅游的商业化研究偏重描述,以主观对目的地的商业环境判断为主,关于"商业化"及"过度商业化"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致文献中不断出现的"过度商业化”成为默认的概念.在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对其

21、中的文化遗产地所产生影响的研究中,商业化问题受到较多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关注,对于商业化的态度也往往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的商业化将导致地方特色文化资本的流失;相反,也有学者认为通过销售地方土特产品和艺术品旅游地的文化商业化不但可以为当地人提供生机,还能复兴地方的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李倩,吴小根,汤潮为代表的学者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现象本身虽然是中性的,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化进程的快慢不一又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为旅游地的适度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这里的"度”是针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在旅游发展中不同的组合形式而言.在

22、古镇等文化遗产地,其自身所具备的特殊社会一文化资源成为一种资本,即社会一文化资本,旅游地通过商业化开发实现了社会一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11保继刚,苏晓波用"旅游商业化”的观点来替代"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争议.提出旅游商业化不同于过度商业化,也不是具体的文化或者仪式的商业化,而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这种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商业功能的转化是由旅游推动的,大量商铺的顾客群体发生转变,面向旅游者的店铺数量比例很大,甚至超过面向本地居民的店铺数量,商品供给超过当地居民的购买力;2.旅游商品同质性严重,手工艺品减少,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充斥市场

23、.12AlisterMathieson&GoeffreyWall提出文化商业化,认为通过宣传和销售工艺品,当地文化商业化能够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或者改变它们,另一方面,文化商业化可能导致"假冒的民俗文化”出现.13而王宁则认为过度的商业化,旅游化和城市化会对风景名胜区造成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生态环境的危害:1.空气,水域,环境的污染2.生态平衡的破坏3.旅游资源吸引力降低(二)对本土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过度商业化,景区所在地的传统文化活动会因过多的游客而改变这些活动的性质,导致假文化,伪民俗的出现.(三)对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14

24、上述观点都肯定了一点,就是对古镇进彳T旅游开发,需要商业部门的参与,配合以适度的商业开发,来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少不了商业部门的参与,两者紧密联系且相互渗透.而当前研究成果争议的焦点在于古镇商业化的适度与否.商业化本身是中性的,要发展旅游业,适度的商业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者批判的应该是过度的商业倾向,而非商业开发本身,更不是旅游开发本身.保继刚,苏晓波(2004)的旅游商业化观点是对目的地某种特定商业现象的描述;AlisterMathieson&GeoffreyWall的文化商业

25、化观点则将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化行为重新定义,却仍然没有交代清楚其与广义的商业化含义的关系.而以李倩,吴小根,汤渴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对于商业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区分正是对此焦点的合理阐述.(二)"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冲突日益激烈持"空心化"观点的学者认为保住了建筑就是保住了古镇的全部,将古镇居民迁出,再对古镇进行修缮,派管理人员进驻.反对"空心化”的专家认为"空心化"丧失了老百姓能为古镇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古镇的价值是与传统的风俗连在一起的,没有了居民,空洞的古镇也就没有了它的风俗民情,失去了淳朴的民风,也就丧失了其经

26、久不衰的感染力.以吴天香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出现“空心化”.为了保持所谓的原真性,把古镇原始居民全部迁出,整修之后再派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表面看是保护了古镇,但古镇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生活场景,没有百姓生活其中,古镇就丧失了传统的意韵.1因此,他们反对“空心化”.以阮仪三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空心化"是保护传统古镇的有效手段.并提出具体要求是在古镇区周围开发新区,吸引古镇居民移居新区,从而疏散古镇区的人口,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15针对上述"空心化"与"反空心化"的冲突,江五七,陈豫提出"部分空心化".所谓

27、"部分空心化",即:在确保民居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原先的住户继续留住,对一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古居民应立即迁出原住户,另辟新居加以安置;对留在古镇的居民,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的话,就不至于使古镇成为静态景观,既维护了古镇的生命力,又改善了居民们的住房条件.2显然,为了保持古镇的原真性而"空心化”和为了保护传统古镇而"反空心化”都是片面的.而"部分空心化”的观点综合了两者的观点,提取其合理部分,更加全面科学.(三)旅游容量过度饱和熊侠仙,张松,周俭指出,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

28、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16以王云才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超负荷运营,不可修复性破坏巨大.随着江南六镇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外防I客来到古镇,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很难满足如此大的旅游需求,游客很难体验到古朴,静谧的水乡原貌,而代之以接踵的人群,充斥的商铺等,古镇的生活环境质量恶化,水乡的原始氛围破坏严重.17阮仪三指出,在当今旅游业发展迅速的新形式下,古镇旅游目前最大的压力是游客流量的迅速增加,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部分传统民居变成旅游商业用

29、房,古镇人口的逐步外迁,使古镇原有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15这三个观点都反映了外来游客数量的迅速增加,超过了古镇的旅游容量,对古镇造成了不良后果.但是它们都没有对如何判定旅游容量饱和,为什么旅游容量会饱和做出解释,也没有对游客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控制旅游容量进行阐述.因此,上述观点对于旅游容量过饱和这一现象的分析是不全面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四)旅游产品单一,发展模式"克隆"严重江南古镇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一条主河道,两边是店铺和豪宅,还有几座古桥和几个陈列馆,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消费乏力.李苏宁将其定义为发展模式“克隆”问题严重,经营差异化

30、不明显.目前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很单一,主要是直接为观光旅游者服务的.古镇收入也以门票U入为主.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古镇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普通游客是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各镇的差别的,如果缺乏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18田喜洲认为,在一定区域内,古镇大致具有相同的自然,历史背景,因此无论从建筑,文化,风俗上讲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古镇旅游开发主题容易出现重复.江浙沪两省一市方圆200公里范围内散落的几十个古镇,都打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牌子

31、,旅游主题十分相似.另外,由于古镇本身的地域面积所限,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较少,产品相对单一.而且目前古镇旅游开发只停留在观光的低层次上,积淀深厚的古文化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游客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游客在古镇的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7显然,他们都认为古镇的旅游项目旅游主题十分相似,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因此,如何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五)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田喜洲认为,古镇旅游资源包括特色文化,古建筑和自然环境.然而,它们在旅游开发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表现为本地区文化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撞击,民族风情变味,古风古韵无存,生活传统褪

32、化,商业气息甚浓;在古镇中建了颇具现代气息的房屋,与古色古香的氛围极不协调,影响了古镇的总体效果;把最具有旅游价值的明清古屋梁柱以斤论价拆卖.7李苏宁指出,少数住户保护古镇的意识淡薄,置政府不许破墙开店的规定于不顾,采取"先斩后奏"办法,先开店后办照,或是"半夜破墙”,形成以既成事实的方式达到开店的目的.18王云才强调,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过快,使遗产地方性受到强烈冲击.古镇不仅在村落建设,维护修缮,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现代化时尚要素的作用过程,而且正逐渐丧失传统的古镇生活景观,形成"外壳尚存,内涵尽失"的空壳化现象.17无论是本地文化受外来强势文

33、化的撞击,古镇的现代化进程过快,还是少数住户的论价拆卖古屋梁柱,破墙开店等等,这些都表现为对古镇旅游资源的破坏.因此,加强对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已成为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六)部分配套设施不完善田喜洲指出,除周庄,丽江等少数几个开发较早的古镇外,大多数古镇没有像样的饭店,只有一些村民私人开设的小旅馆,住宿,饮食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同时,随着古镇旅游的兴起,废水,废气,废物增多,火灾隐患增加,而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消防设施几乎没有.另外,对古镇的文物古迹缺少必要的文字说明,游客只看热闹,而看不懂古镇旅游的"门道".7四,对江南古镇旅游保护的研究(一)镇外

34、建新区,镇内限制商业范围阮仪三,邵勇提出,保护古镇最有效的做法是努力地开发新区,并使新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要优于旧区,以吸引人们移迁到新区去,这样使老区的人口得到疏散,改变原有对传统住宅区超强度使用的情况,就能有效地减少对古镇的破坏.15李倩,吴小根,汤渴指出对于商业型古镇,商铺应尽量集中在传统商业街,并以沿街老字号为主,起到复兴古镇商业原生态的作用.新区的建设应与古镇周边环境相协调,并保持一定距离,区内建筑需控制在一定高度之内.此外,由于古镇民居存在居住条件上的缺陷,而居民若擅自翻修不当,又会破坏古镇整体风貌环境,故可将部分居民外迁至新区,以满足他们对新住房的需求.镇外建新区,镇内限制商业

35、范围的措施,有利于在促进旅游商业化适度发展的同时,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11对于"空心化"与"反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如前所述,有学者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而镇外建新区,镇内限制商业范围的保护措施就很好的体现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二)探寻商业化与文化发展的平衡点从上文中我们了解到对古镇旅游的商业化现象的理解存在着较大分歧,在保护古镇旅游资源的工作中,如何正确看待旅游商业化,如何适当对待旅游商业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江五七,陈豫提出,寻求传统与商业的最佳契合点.旅游商品销售与古镇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其关键

36、就在于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融入古镇所特有的文化气息.江南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求开发者要进行准确的规划,协调,要根据每个古镇的特点,大力发展有地方韵味,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2李倩,吴小根,汤遁寸认为,目前游客对于商业化的指责主要集中在商业范围大,商家诚信低,旅游商品单调无特色等,普遍认为商业气息淡化了古镇原有的传统风貌.商业化本身并不会削弱文化内涵,事实上,一定的商业活动总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商业有商业文化,它贯穿于商业活动的全过程.商业化的适度发展需要高品位的商业文化,这就要求旅游投资商和经营者立足于本土特色,在商业活动中融入古镇特有的文化氛围.11(三)政府主导原则余丹指出,古镇旅游

37、的开发不同于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改变以前纯粹依赖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由政府专门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进行古镇的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市场的统一管理.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排除创新古镇开发的投融资体制,只是在资本运营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其管理职能,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施统一规划,有效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做法坚决予以取缔和废除.此外,政府要保证每年列出一笔专款进行古镇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以此解决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19李倩,吴小根,汤渴提出政府的积极干预,包括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11余丹强调了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的必

38、要性;李倩,吴小根,汤渴则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具体措施.他们都强调了政府在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四)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李苏宁着重强调了要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全面引进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将古镇作为"企业",将古镇旅游作为“产品"营销,打造古镇旅游地独特的"企业品牌",强调DMO(旅游管理委员会)将生命周期作为一种重要控制工具,在营销古镇思想下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对于各相关活动的总体指导.并具体制订了三点基本要求:1.突出战略管理,建立适合江南古镇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的机构.2.贯彻始终营销观念.3.强调产品的创意与策划.4.强调生命周期作为一种

39、控制工具,树立中形象和战略发展目标.18五,对江南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从上述对古镇旅游的保护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对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侧重于解决现有问题.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如何促进江南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古镇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在旅游与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开展旅游活动,进行旅游开发和发展旅游业.这就要求旅游者的增长量,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以及旅游开发要与环境承载量,资源传统意韵相协调,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王云才立足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古镇保护和持续利用的5个方面的新对策调整:1.协调保护与利用关系,建立整体

40、人文生态.2.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古镇旅游的文化品位,保护传统文化的真实性.3.建立区域共同市场,整合区域发展,保护区域景观体系的协调性.4.建立有效机制,控制规模,推行生态旅游行为标准.5.建立多种模式的社区参与机制,兼顾多方群体利益.17秦容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论述,归纳出古镇旅游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1.增加旅游吸引物;2.社区参与意识的培养;3.制定严格的古镇保护规划;4.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5.对古镇文化的保护.20王云才,石忆邵,陈田提出商业化过程中的江南古镇可持续发展对策:1.建立民间传统商业体系走商业民俗化之路.2.拓展和营造多样化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和途

41、径,走商业生活化之路.3.建立行业利益平衡机制,走商业本土化之路.4.构建旅游体验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双赢格局,走商业遗产化之路.21陈来生指出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1.关注乡村旅游动机,保护和营造符合休闲和生态要求的旅游环境.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示.3.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强势品牌.4.切实提高服务质量,谋求游客感应气氛与古镇纯朴氛围的对接.10王云才,李飞,陈田以乌镇,西塘,南涛三镇为例,提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保护并延续古镇农业社会聚落的质朴性特征,强化古镇时空异化过程.2.规划景观遗产隔离廊道,保护江南水乡区域景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3.保护古镇水乡文化的原真性,营造和谐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体验.4.合理调控环境容量,降低聚集密度和强度,控制服务设施和规模,再现诗意生活场景.22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研究课题.上述学者都通过各自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强调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古镇文化的真实性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中王云才,秦容,李飞,陈田等学者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归纳出古镇旅游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