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4/1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第一章2021/4/12教学要点教学要点v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v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v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v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v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v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2021/4/13第一节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和实践 2021/4/14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

2、问题(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2021/4/152 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恩格斯2021/4/16v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

3、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思维与存在其一,思维与存在( (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 )何者第何者第一性的问题;一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认识存在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认识存在的问题。2021/4/17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4、物质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意识的产物。2021/4/18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慧能2021/4/19黑格尔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2021/4/110v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论。休谟康德凡以知,凡以知,人之性也人之性也,可以知,可以知,物之理也物之理也。荀荀子子2021/4/1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

5、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哲学基本问题小结2021/4/112v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史唯物主义

6、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史唯心主义2021/4/113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辩证法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孤立的观点孤立的观点片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静止的观点v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辩证法和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两种不同的观点。2021/4/1143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以科学的实践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7、,正确地解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统一。2021/4/115(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 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古古希希腊腊朴朴素素唯唯物物论论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是万物的始基 2021/4/116中中国国的的朴朴素素唯唯物物论论金木火水土五行说五行说2021/4/1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

8、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物 质质原原 子子2021/4/118“物、物质无非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的”。恩格斯恩格斯2.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2021/4/119“物质是标志客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9、感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句所复写、摄影、反映。反映。”列宁列宁2021/4/120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反映。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021/4/1212 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与本质(1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

10、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应特性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人类意识2021/4/122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p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021/4/123v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v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和交往中形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成和发展的v劳动促使猿脑转化为人脑劳动促使猿脑转化为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为意识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了物质器官20

11、21/4/124p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映象(2 2)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p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属性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马克思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021/4/1252021/4/126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

12、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幻的、颠倒的反映。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来就有“龙有九似龙有九似”的的说法:说法:“角似鹿,头似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掌似虎、耳似牛”。2021/4/1273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

13、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划清了界限。 第二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第三, ,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4/128(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v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4、它的物质性。2021/4/129 1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u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学范畴。u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

15、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021/4/130u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l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l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l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无条件的

16、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事物的矛盾运动2021/4/1312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p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险,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险,特点是三维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021/4/132 3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n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马克

17、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半截子截子”唯物主义唯物主义n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质性的活动。 第三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基础。 2021/4/133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活动1 1马

18、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u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021/4/134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手段实践的要素实践的要素原始人劳动原始人劳动收割收割2021/4/135u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特征l客观性客观性实践实践主体主体实践实践客体客体实践实践工具工具客观现客观现实性实性生产劳动生产劳动2021/4/136l能动性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徐悲鸿画马徐悲鸿画

19、马2021/4/137v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猿牛拉犁拖拉机2021/4/138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插秧插秧工人做工2021/4/1392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本方式和标志的。v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v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v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021/4/140(二)从

20、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基础v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类社会的区分v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v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统的关键2021/4/1412 2社会生

21、活的实践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021/4/142第二节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2021/4/143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 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及其特点p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

22、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021/4/144p联系的特点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黑黑格格尔尔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系的表现。2021/4/145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任何

23、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2021/4/146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1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3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4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2021/4/147(二)事物

24、的永恒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东西。 旧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021/4/1483 3新生

25、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2021/4/149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u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的问题;u对立统一

26、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钥匙”;u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2021/4/150(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1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含义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2021/4/1512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

27、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p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化p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021/4/152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

28、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动事物的发展2021/4/153(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矛盾

29、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无时不有)2021/4/1542 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0、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021/4/155机械运动机械运动运动形式运动形式矛盾性质矛盾性质作用与反作用作用与反作用物理运动物理运动排斥与吸引排斥与吸引化学运动化学运动化合与分解化合与分解生物运动生物运动同化与异化同化与异化社会运动社会运动前进与倒退前进与倒退2021/4/1563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v相互区别相互区别v相互联结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寓

31、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没有不与共性相联系的个性。没有不与共性相联系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2021/4/1574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国情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1/4/158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32、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 1质、量、度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2021/4/1592 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渐进过程的

33、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续性的中断。2021/4/160v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量 变变质质 变变新的量变新的量变“合抱之木,生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成江海。” 老子老子荀子荀子2021/4/

34、161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为之。胡长青胡长青(原江西省副省长)成克杰成克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怀忠王怀忠(原安徽省副省长)田凤山田凤山(原国土资源部部长)警钟长鸣警钟长鸣2021/4/162第三,量变和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一方面,在,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上的扩张2021/4/163(五)事物

35、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021/4/1642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新事,即新事 物物

36、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2021/4/1653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肯肯 定定否否 定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2021/4/166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37、本方法的根本方法 2021/4/167(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

38、发展的规律。2021/4/1682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2021/4/169(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 1、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一致的,

39、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根本的认识方法。 2021/4/1702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原因与结果 必然性与偶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 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2021/4/171(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 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v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v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

40、v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v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021/4/172 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具具 体体抽抽 象象具具 体体感性具体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理性具体2021/4/173历史和逻辑的含义历史和逻辑的含义 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逻辑的方法:逻辑的方法: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以理是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以理论的形式研究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论的形式研究和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法。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逻辑和历史相

41、统一2021/4/1742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方法。2021/4/175客观规律性与

42、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第三节2021/4/176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 1规律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v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v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v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2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2021/4/177(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

43、区别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联系联系区别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社会规律则是通过 抱有一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的活动实现的。2021/4/178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二、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意识的作用(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