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事迹材料_第1页
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事迹材料_第2页
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事迹材料_第3页
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事迹材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事迹材料他扎根精神卫生事业一线,27年来,将传统中医理论运用于神经科学的独创性疗法,为近10万名精神病患者开展准确的诊断和救治,至今身上留有被患者袭击的伤痕;他主动请缨奔赴汶川抗震救灾一线,1个月时间里,走过数千个帐篷,为2867名灾区群众提供心理救援;他参与采样编制的中国成人智力量表、中国少儿智力量表,已成为国内精神科、心理科诊断的重要参照标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江西医疗队赣州分队的一名医疗志愿者,黄必清随救援队转战四川德阳、绵竹、北川等重灾区,深入难民安置点、帐篷学校、灾区孤儿院等,为灾区人民开展心理治疗和救援。“孩子,你放心,我们都是你的亲

2、人。”黄必清将一名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小声地耳语,逐渐地,孩子全身放松下来,安静地在他怀里睡着了这温情的一幕背后,是一场巨大的悲痛。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父母都在地震中丧生,只留下孤独的孩子。孩子无比悲痛、无助、空洞的眼神,让黄必清倍感心酸。他无数次来到孩子身边,陪伴他度过生命中最孤独无助的时刻。在此次地震中,许许多多和这位孩子一样心灵饱受创伤的灾民,受到黄必清温暖的关爱和安慰。回忆起那段抗震救灾的经历,黄必清说:“救灾任务重、条件艰险,但我必须去,我不能不去,灾区需要我,给灾区群众带来温暖和关怀,是一名心理科医生的职责。”工作时间少喝水、诊室常备牛奶饼干、身上多备零钱

3、常年的高压工作,对病人的同情和关爱,让黄必清养成了这样一些习惯。面对精神病人的拳打脚踢和恶语辱骂,黄必清淡然处之,反而对病人产生更多的怜悯和责任。至今,黄必清的身上仍留有被病人攻击的伤痕。2007年5月,一名13岁的孩子突然不能说话了,常常莫名其妙发抖。家人把其送到第三人民医院后,黄必清凭着多年精神科、心理科临床经验,判断孩子患的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缄默症,身上一定发生过什么可怕的事。他选用抗焦虑抑郁药,并辅以心理治疗、心理疏导,一个月后,孩子完全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再无复发。精神病人病情发作时情绪十分不稳,经常有攻击行为,而作为医生,黄必清也不知挨过多少病人的拳打脚踢和恶语辱骂。2011年一

4、次查房诊治时,一名患者病情发作,突然猛击他的头部和腹部,整整一个星期他都头昏脑涨、小腹疼痛。妻子心疼不已,黄必清却反而安慰道:“不要紧,他们病情稳定就不会这样了。”许多患者来自偏远的山区,为了让患者到医院就能看上病缩短等候时间,黄必清在门诊医生中推行了几个特殊的“好习惯”:工作时间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以减少跑卫生间的次数;常年备好牛奶、饼干等,防止错过饭点,预防低血糖和胃病;身上还要多备点零钱,碰上有些患者看病时带的钱不够,可以尽力帮忙她是传染病防治战线的一名普通护士,从医6年,从一名怯弱的小护士成长为艾滋病人的坚强守护者。面对艾滋病人的消极悲观,面对让人却步的急性传染病,她总是不顾个人安

5、危,毫不犹豫地冲在第一线,把希望留给患者,把危险留给自己。2010年,刚毕业不久的何莉玲被分配到XX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科,随后转入内二科,从事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在艰辛危险的护理一线,何莉玲逐渐学会了担当和包容,成长为传染病防治战线一名坚强的骨干队员。何莉玲来到结核科时,正值创科时期,结核病、狂犬病、破伤风、艾滋病、急性传染病等传染性极强的疾病都在同一个科室,没有划分病区,其中的危险可想而知。在这里,一向大胆的何莉玲犹豫了,然而看到身边医务人员穿梭忙碌、汗流浃背,她决心要成为传染性疾病防治战线的一名队员。同时,结核科独自一个科室迁往五院北院新区,新院在偏僻的郊外,道路、水电设施都不齐全。可她

6、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每天加班加点,晚上没电,她就用蜡烛照明,徒手给患者进行护理和检查。2013年,结核科设立亚专科,何莉玲选择了内二科,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压力。而在内二科,何莉玲成了许多艾滋病患者最好的朋友。2013年,内二科来了一位刚确诊艾滋病的农村妇女。由于无从追踪患病的源头,刚到医院时患者非常激动、敏感,不吃不喝不睡觉,一直在撕心裂肺地哭泣。她不断地询问医生结果是不是误诊了,并且不停地强调她没有做过任何出轨的事,独自一人把两个孩子养大,为了孩子什么苦都吃过。有一天何莉玲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不在病房,立即发动科室人员寻找这位患者,最终发现患者一个人站在楼顶,准备跳楼。“你这些年这么辛苦为了孩子,图的就是孩子们过得幸福,如果你今天从这里跳下去,他们往后还能不能安生过日子了?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而已,我们这里很多患者得病几十年了都活得好好的”站在楼顶,何莉玲反复劝说,患者最终放弃轻生的念头,在家属的搀扶下回到了病房。从那以后,何莉玲每天都来到病房,对患者嘘寒问暖,重新为患者点燃生活的希望,并指导她正确面对疾病、自我护理。如今,何莉玲成了那位患者最亲密的朋友,每次身体不适或者不开心,她第一个找到何莉玲,寻求她的帮助。从事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