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_第1页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_第2页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5个虚词的用法。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本方法。二【考纲阐释】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围,主要是考查学 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三【知识积累】1. 识记(即背诵)常见的15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

2、287 290 页)2. 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 85 87页)四【例析及练习】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情表)()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规律总结-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3、,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也,而况(2)战乎?故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 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1)(2)(3) (5)(9) (11) 二、复习“何”(4)(6)(8)(10)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齐人未尝赂,终继五

4、国迁灭,何哉?(六国论)(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疑问代词。其中单独作谓语, 后面常有语气助词么原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哉”“也”,可译为“什么”。译时,“为什么” “什“何”要后置。规律总结“多么”“怎么办”的不同用法,分别“怎么”。“怎么这样”。“为什么”。疑问副

5、词。 其中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课堂训练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2)(4)(6)“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 _ 也?其所 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 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3) (5)(7)_三、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

6、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规律总结-副词。其中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这才”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反而”等;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7、)”。不能作宾语。【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1)(2)(3) (4)(5)(6)_(7) _四、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于乱石间择其

8、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1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1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规律总结-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 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 主语(整个主谓

9、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 “那里”。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 气助词搭配。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 “一定” “还是”等或省去不译。(11)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c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课堂训练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

10、(2)有意,叼其(3) 而啖之,得 饱其(4) 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 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 (3) _(5) _(7) _(9) (11) (13) _五、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2) (4) _(6) _(8) _(10) (1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臣死且不避

11、,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示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规律总结-连词。递进关系,“并且”、“况且”;让步关系,“尚且”;并列关系。副词。相当于“将”“将要” “暂且”“姑且”课堂训练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2) (4) (6) (促织)()(赤壁之战)()“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唐且(3)亡,必矣。且夫(4) 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 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

12、武之地,亦何用?(1) (3)(5)(7)_六、复习“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规律总结动词。像,好像。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课堂训练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 _ 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 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

13、乡,常望月怀远,登高 作赋,至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2)(3) (4) (5) (6) (7) _七、复习“所”典型例题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规律总结助词。其中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

14、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 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一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 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 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1) (3) (5)八、复习“为”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2)

15、(4) (6)王窃闻王善为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亡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今)()何辞为?(鸿门宴)()规律总结-动词。翻译比较灵活。 其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演奏”以为。判断词,是。-介词。其中表被动,有时跟“所” 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对,向。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课堂训练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

16、义“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 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1)(2)(3) ( 4)(5)(6)(8)(9) ( 10)(11) 第二课时九、复习“焉”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规律总结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

17、一般可不译。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 “然”。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代词。表他称,相当于“之”。表疑问,“哪里”、“怎么”。课堂训练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 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 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 ?但以其傲,斥焉(8), 则必无颜世上矣。(1) ( 2)(3) ( 4)(5)6)(7) ( 8)十、复习“以”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18、)()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1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1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涉世家)()(14)(公子)欲以客往赴军,与俱死。(信陵君窃符救)()(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规律总结-介词。其中-表动作、行为

19、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 凭、依据、按照、凭借身份”等。起提宾作用,“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 “从”。-2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 可译为“而”“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1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 “用来

20、” “以致”等。2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3通假字。通“已”,已经。(14)(15)动词。“率领”;“以为,认为”。课堂训练判断“以”在文段中的意义“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险以(5)远则 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 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 亦弃之也, 岂以(10) 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贤不见用,忠不见以( ”之叹。(2)(4) (6) (8)

21、(10) (12) (14) 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 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1) (3) (5)(7) (9)(11)(13)(15)十一、复习“因”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总结-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依靠、凭借” 过、经由” “趁着”等。副词。“于是、就”。课堂训练 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操成大业之

22、因(3)。 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因_ 许攸之力而得。途经绍墓,因(7)守 冢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因(9) 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2)(4)(6)(8)(1)(3) (5) (7) (9) 十二、复习“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故惑于袖,外欺于仪。(屈原列传)()吾长见笑于大

23、方之家(秋水)()规律总结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 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到” “对(于)” “由于”等。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作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课堂训练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黄鸟于(1)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于(2)吾等,则久别矣。自 十年前偶见之,于(3)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 见,其鸣之美则倍于(4)昔,吾乡之美誉于(5)四方。于是(6)

24、吾有叹焉。 然畅饮抒怀,然于(7)是,不亦乐乎?(1) (2) (3) ( 4) (5) ( 6) (7) _十三、复习“与”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规律总结介词。相当于“和”“跟” “同”。动词。“给” “结交、亲附”。通假字。通“欤”。句末语气词,可表反诘或疑问。“孰与” “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课堂训练判断“

25、与”在文段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与(1)之,吾亦赞同。然今人与(2)古人孰智,庙堂与(3)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与(4)清廉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身 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比百姓者,独何与(5)?吾等 与(6)君建言,又恐君自与(7)吾复算耳。(1) (3) (5) (7) 十四、复习“则”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2) (4) (6)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规律总结-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鸿门

26、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弓I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 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 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

27、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课堂训练 判断“则”在文段中的意义“此则(1)楼之大观也”,道出楼之美,然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 此,则(2)天下如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希文若不应邀作赋,文播寰宇,则(3)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则(4)足羞,官盛则(5)近谀,氏则(6)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及至河 边,则(7)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1) (2) (3)(4)(5) (6) (7)_十五、复习“之”典型例题)(信陵君窃符救: (与妻书)()(刿论战)(师说)(师说)( )(

28、寡人之于国也)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规律总结-代词。分几种情况:“它(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 或兼语,不作主语。有时或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29、有的可不译。“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结构助词。档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 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去。动词,到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其独往, 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

30、僧:“此何难 之(6)有? ”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8)言亦过 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2)(4)(6)(8)(1)(3)(5)(7)(9)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复习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5个虚词的用法。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本方法。二【考纲阐释】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31、。强调“在文中”这一围,主要是考查学 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三【知识积累】1. 识记(即背诵)常见的15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287 290 页)2. 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 85 87页)四【例析及练习】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情表)()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规律总结-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也,而况(2)战乎?故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 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 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

33、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并列关系 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假设关系 4 、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5、连词,转折关系6、连词,递进关系 7、连词,修饰关系 8、不久,一会儿 9、连词,承接关系 10、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二、复习“何”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34、衰也!(伶官传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规律总结-疑问代词。其中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 么原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作定语,可译为“什么”。疑问副词。 其中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 “怎么这样”。-【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何以】即“

35、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 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课堂训练 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 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 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4、疑问副词,可译为“多么”5、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6、可译为“凭什么”7、可译为“怎么样”三、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

36、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规律总结-副词。其中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这才”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可表示对事物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37、)”。不能作宾语。【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 _ 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 _ 不得已而。原 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

38、吧”。四、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师)()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1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12)路曼曼

39、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规律总结-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 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 己)”。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 “那里”。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

40、道” “一定” “还是”等或省去不译。1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课堂训练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 而啖之,得 饱其(4) 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 ”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 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 ”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 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解析:1、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

41、“大概”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代词,可译为“其中”4、代词,可译为“我,自己”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 、代词,可译为“他的”7、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11 、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五、复习“且”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示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

42、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规律总结-连词。递进关系,“并且”、“况且”;让步关系,“尚且”;并列关系。副词。相当于“将” “将要” “暂且”“姑且”课堂训练 判断“且”在文段中的意义“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唐且(3)亡,必矣。且夫(4) 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 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解析:1、副词,暂且 2、连词,递进关系,并且 3、副词,将要4、句首助词,5、就像6、连词,并列关系7、连词,尚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43、且六、复习“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促织)()(赤壁之战)(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规律总结动词。像,好像。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 “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假设”等。课堂训练 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若(1)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奇哉!若(2)人之思,若(3)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 为其鱼之一鳞,若(5)龙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

44、 作赋,至若(7)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解析:1、连词,假设关系,“如果”。2、代词,“这”。3、副词,表推测,好像。4、代词,“你” 。5、连词,选择关系,“或、或者”。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有“再说”、“至于”的意思。7、相当于“至如” “至于”。七、复习“所”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规律总结助词。其中放在动词前

45、,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 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一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课堂训练 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 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 其非所以(4)沽名钓誉矣。

46、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 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解析:1、“的原因”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贝U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 、 “是用来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八、复习“为”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王窃闻王善为声(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亡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察

47、今)() 何辞为?(鸿门宴)(规律总结-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演奏”。以为。判断词,是。-介词。其中表被动,有时跟“所” 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对,向。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课堂训练 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为(2)桀亡。”此为(3)至理,当为(4)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5)巫所惑。巫者,以诡为(6)业,其所为(7)皆为 (8)利也。故为(9)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10)天下除残 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11)?解析:1、

48、2介词,因为 3、动词,是4、介词,对、向5、介词,被 6、动词, 作为7、动词,做8、介词,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 10、 介词,替11句末语助,可译为“呢”课后作业核按钮P81-82 “板块二文言虚词” 1、4、6、7、9题 第二课时九、复习“焉”典型例题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规律总结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不译。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C兼词。相当于“于之

49、”、“于此”。代词。表他称,相当于“之”。表疑问,“哪里”、“怎么”。课堂训练 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 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 骄而轻敌若此,焉(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 ?但以其傲,斥焉(8), 则必无颜世上矣。解析:1、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3、兼词,“在这里” 3、兼词,在哪里4、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5、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 7、句末语气词,相 当于“呢”8、代词,他们十、复习“以”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0、(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1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1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1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涉世家)()(14)(公子)欲以客往赴军,与俱死。(信陵君窃符救)()(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规律总结-介词。其中-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凭借身份”等。起提宾作用,“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2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