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_第1页
某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_第2页
某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申报单位:*公司编制单位:*公司编制日期:二O三年五月县财政资金投资贵定县*土地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公司项目负责人:编制单位:*公司负责人:复核人:编制人:编制日期:二一三年五月目录第一章 综合说明 11.1 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 11.2 项目综合说明 11.2.1 项目建设规模 11.2.2 项目类型 11.2.3 项目性质 11.2.4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 11.2.5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11.2.6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比例 21.2.7 项目建设工期 21.2.8 项目投资预算 21.2.9 公众参与情况 2第二章

2、 项目概况 32.1 贵定县简况 32.1.1 贵定县地理位置 32.1.2 贵定县自然条件 32.1.3 贵定县的社会经济情况 32.2 项目区基本状况 42.2.1 自然条件 42.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3 土地利用现状 5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73.1 基础设施条件 73.1.1 交通条件 73.1.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73.1.3 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73.1.4 电力设施 73.2 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 73.3 水土资源分析 73.3.1 需水量预测 73.3.2 供水量分析 93.3.3 水资源平衡分析 113.3.4 节水措施 113.4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3、113.5 公众参与 11第四章 工程规划 134.1 工程规划目标 134.2 工程规划标准 134.2.1 土地平整建设标准 134.2.2 农田水利建设标准 134.2.3 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134.3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144.3.1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法律法规 144.3.2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政策 144.3.3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划 144.3.4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技术标准 144.3.5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 154.4 工程规划 154.4.1 土地利用布局 154.4.2 开发后土地利用结构 164.4.3 工程布局 164.5 规划方案比选说明 18

4、第五章 工程设计 195.1 土地平整工程 195.1.1 地块布置 195.1.2 土地平整分区 195.2 灌溉排水工程 205.2.1 水利工程 205.2.2 渠道工程设计 205.3 道路工程 215.4 工程量分类汇总 22第六章 施工组织设计 256.1 施工条件 256.2 施工总布置和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256.2.1 施工总布置 256.2.2 主要工程施工 266.3 质量管理 286.3.1 技术供应 286.3.2 施工质量管理 296.4 施工总进度 29第七章 土地权属调整 31第八章 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 328.1 实施措施 328.1.1 组织机构 328.1.

5、2 管理制度 328.1.3 实施控制措施 338.2 工程管理 358.2.1 管理机构 358.2.2 管理措施 358.2.3 经费筹措 35第九章 投资预算 369.1 编制说明 369.1.1 投资预算依据 369.1.2 人工单价预算依据 369.1.3 主要材料预算依据 369.1.4 定额、费用计算标准 369.2 费用构成 369.2.1 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 369.2.2 投资预算表 389.3 资金筹措 40第十章 效益分析与耕地质量评价 4110.1 社会效益分析 4110.1.1 建设期的社会影响 4110.1.2 维持社会稳定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作用 411

6、0.1.3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110.1.4 定量分析 4110.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4210.2.1 生态效益 4210.2.2 环境影响分析 4210.3 经济效益分析 4210.3.1 费用计算 4210.3.2 收益计算 4210.3.3 单位工程投资分析 4310.3.4 静态评价指标 4310.4 耕地质量评价 43项目特性表序号工程名称单位数值及内容备注一、项目概况1建设规模亩324.652总投资万元150.753新增耕地亩316.024新增耕地率%97.34%5项目类型-土地开发6财政资金-县级财政资金7地貌类型-山地8建设期月3二、建设内容1、土地平整工程1土

7、地平整亩316.022机械挖运土M3186403残树根清除棵54684人工修筑土埂M310382、农田水利工程1排水沟30*30m22732蓄水池座16按1.5立方米/亩 布设3沉砂池座164过生产道板涵个163、田间道路工程1机耕道m7032会车道个12生产便道m4812踏步m1089三、投资效益1A规模投资元/亩4643.46B新增耕地投资元/亩4770.272年纯收益万元14.5353静态回收期年8第一章 综合说明1.1 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为了积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改善 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合当

8、前国家土地开发政策、贵定县铁厂乡人民政府申报了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 桑土地开发项目,同时编制了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认为该项目实施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 益的统一、项目立项条件较好,对关注“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示 范与带动作用。项目预计投资 150.75 万元,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1.2 项目综合说明1.2.1 项目建设规模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为 324.65 亩,建设规模(动工 面积)为 316.02 亩。1.2.2 项目类型土地开发项目。1.2.3 项目性质县级财政资金土地开发项目。1.2.4 项目

9、区位置和范围该项目位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境内,项目区东接苗寨田,西邻高坡,北靠年 井关,南邻草坝,其范围为东经107° 03' 45107° 04' 20 ,北纬 26° 08' 3026° 09' 05。1.2.5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仅涉及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行政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其权属界线清楚, 四至明确、无争议。1.2.6 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和新增耕地面积比例该项目区通过土地开发工程的实施可新增 316.02 亩耕地,其新增耕地比例为 97.34%。1.2.7 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工期 3 个月。1.2.8 项目

10、投资预算项目预算投资 150.75 万元。1.2.9 公众参与情况对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 ,县、乡、村各级部门和相关 业务主管单位在经过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专业人员反复考察论 证,并对项目区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调查,项目区所在地干部群众对进行该项目 的实施的热情很高,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打下了很好的 群众基础。第二章 项目概况2.1 贵定县简况2.1.1 贵定县地理位置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经106° 59'-107 ° 22',北纬26° 05' -26

11、° 47'。贵定县东邻麻江县,东北与福泉毗连, 东南连都匀,南与平塘接壤,西南紧靠惠水县,西北与龙里县相挨,北面与开阳县 隔河相望。2.1.2 贵定县自然条件贵定县地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北侧, 苗岭山脉中段。 东部、西部较高, 中部较低,除河谷深切为中山峡谷地貌外,大部分地区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地貌。境 内最高点在东部与都匀市交界处的斗蓬山,海拔高程 1961 米,最低点在北部新铺 乡独木河出县境处,海拔高程 785 米,平均海拔 1191 米。山地区面积 70.8%,丘陵 区面积占 22.9%,山间贵定区面积占 6.3%。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 均气温15C,

12、年平均降水量1143毫米,年日照时数1028小时,年无霜期287天。 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倒春寒,秋风,伏旱等。全县以地带性土壤黄壤为主, 另有黄棕壤, 山地灌丛草甸土, 石灰土,紫色土, 水稻土等。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 43.03%,喀斯特面积占 88.7%,石漠化面积占 27.29%。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中等。2.1.3 贵定县的社会经济情况根据贵定县 201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现辖 12个乡, 8个镇, 1 8个居民委员 会, 95 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住城关镇。 2008 年全县总人口 29.8 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 14.92 万人。有汉、布依、苗、壮、回、彝、水、侗等民

13、族。全县耕地面积 32219.17 公顷,水利有效灌溉面积 33.83 万亩,森林覆盖率 42.93%。三次产业的构成分别为 14.54:56.09:29.37 ,保持“二、三、一”的格局, 第一产业相对薄弱。2.2项目区基本状况221自然条件a)地形地貌项目区地貌类型属浅切割低山丘陵区,兼有部分沙谷冲纵横谷区,地面坡度平 缓为17度左右。b)气象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多阴雨而少日照等亚热带高原气候特点, 年平均降雨量为1143mm主要集中在5 8月。 年平均气温15C,无霜期287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235小时,日照率为28%具 体数据见下表:表2.

14、2.1铁厂乡自然气候数据统计表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降雨量:39.6645.2348.6747.96153.11184.48比例%3.473.964.264.213.416.14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降雨量156.75140.96149.4674.2760.7141.79比例%13.7112.3313.086.55.313.66铁厂乡气候适宜,资源较丰富,但自然灾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如干旱(春、夏),春季低温、冻害、秋季绵雨等。全乡旱象多发生在34月和78月,每两年有一次重旱,每10年有一次大旱,时有特大暴雨灾害及低温冰冻灾害,在秋季常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大多出现在1

15、0、11月份。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据气象局多年观测,区内年平均气温15C,年无霜期287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235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mm由以上数据反映可见该项目区具有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的特点,适宜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发展。c)土壤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经现场踏勘,现场取土,土体厚度大于60cm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荒草地,项目区作为耕地开垦,符合耕地开垦的土壤条件和 生态环境保护条件。d)水文与水文地质项目区主要灌溉水源为降雨,降水量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贵定县地处 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分水岭北侧, 苗岭山脉中段。 地貌东部, 西

16、部较高,中部较低。 总的降水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区内地下水较深,无地表径流。e)工程地质项目区岩层稳固,地质构造上为近南北向宽缓褶皱。项目区地形为缓坡山地, 沿三迭系白云岩、铝土岩及泥灰岩间发育,易修建地表附着物。f )天然建筑材料项目区石灰岩储量丰富,该项目的建筑材料可就近开采。g)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为干旱、倒春寒、冰雹、秋季绵雨、秋风、凝冻。2.2.2 社会经济状况铁厂乡辖 5 个行政村, 81 个村民组, 76 个自然村寨,总户数 2450 户, 10310 人,其中少数民族 7331 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 71.1%。乡内主要居住汉、布依、苗 三种民族。耕地面积 1812

17、.68 公顷,其中田 906.98 公顷,土 905.7 公顷,人均耕 地 0.71 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反季节蔬菜、 茶叶、果树等;果树种植柑桔 600 余亩,板栗 300 余亩,梨、李、桃共计 300 余亩; 牲畜主要饲养兔、猪、牛、马。全乡 2008 年人均纯收入达 1800元。项目所在地无工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茶 叶、果树等。2.2.3 土地利用现状a)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区总面积 324.65 亩,仅涉及铁厂乡摆城村集体用地。其土地利用结构包 括耕地、其他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未利用地为荒草地和裸岩地共 316.02 亩,

18、未利用地达到项目区总面积的的99.8%。项目区各地类面积情况详见下表表 2.2.3 1一级地类二级地类三级地类现状名称面积比例(%农用地耕地旱地0.000.00%其他农用地原有道路0.500.15%新增道路0.000.00水利用地0.000.00特殊用地特殊用地坟墓地0.0110.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荒草地322.2699.26%裸岩石砾地1.880.58%总计324.65100.00b) 土地利用程度1) 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x 100%项目区耕地0亩,总面积为324.65亩,土地垦殖率为0%2) 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二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x 100%

19、项目区已利用土地面积为0亩,总面积为324.65亩,土地利用率为0%3) 耕地复种率耕地复种率二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x 10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0亩,总面积为324.65亩,耕地复种率为0% 根据以上计算式计算,项目区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和耕地复种率分别为: 0% 0俪 0%c)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指标是土地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是指在现有土地利用 水平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是反映土地利用经济情况的指标。土地生产率越高, 说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越好,反之越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可用土地单产说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区内的土地并未得到开发利用,故此项 目

20、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差。第三章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3.1 基础设施条件3.1.1 交通条件项目区距铁厂乡人民政府9.5km,项目区有一条宽约3m的通村公路,该交通条 件有利于此项目的开发实施。3.1.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内及周边无灌溉渠系及水源进行使用,排水主要向区内地势低洼处自行 排泄,最终流入项目区天然水洞。3.1.3 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项目区无田间灌排工程设施。3.1.4 电力设施项目区附近现已全部通电并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已覆盖 了整个项目区,通讯条件较好,能满足工程施工和今后农业发展的用电需求。3.2 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项目区内无生产活动所需的基础设施,其

21、区域季节性缺水严重,未利用土地长 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3.3 水土资源分析3.3.1 需水量预测a)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根据贵定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该区域的水资源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 定灌溉面积,合理拟定农林牧业生产结构、作物组成、轮作制度和耕地复种率。拟 定不同水平年的灌溉制度,基本选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分析不同水平年的作物耗水 量、灌溉需水量和农村人畜饮水量。需水量分农作物用水、人畜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林业生态用水等,项目区无 工业,居民点距项目区有一定距离,不影响项目区水土平衡分析,林业生态发展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需水量较少。因此,本项目的水量计算只考虑农作物的需水本项目的规划目标

22、,是建成适宜耕作、能灌、能排、保水、保肥、保土的旱地。 据此、开发实施后项目区供水对象是开发后的新增耕地。项目区主要的水源为降雨,综合考虑采用非充分灌溉原理蓄集雨量,采用很小 的灌水定额和利用率很高的方法进行集雨人工点灌,节约用水。项目区开发后耕地全为旱地,根据其气候环境、光热条件和贵定县农业区划及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项目区以种植玉米为主,开发后预计耕地复种指数为 100%b)灌溉设计标准灌溉设计保证率根据项目区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 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结合相关标准、规范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过大,其水利设 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引起浪费;灌溉设计保证率过小,不能保证作

23、物生长用水需求, 引起旱灾,甚至作物绝收。项目区开发后耕地全为旱地,灌溉设计标准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开发2005137号文的规定,在充分考虑灌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 率取75%。c)灌溉定额项目区灌溉用水仅靠天然降雨,属经常发生季节性缺水地区,该区域使用雨 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L267-2001 )不同作物集雨灌溉次数和定额表见表 3.3.1-1 :3.3.1-1灌溉定额项目玉米灌溉定额(m/亩)一总灌溉定额(m/亩)80项目区开发后耕地为旱地,根据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计划,以及当地的种植习惯,

24、旱地种植玉米为主。综合确定玉米灌水次数灌水定额 80mi/亩。d)需水量项目区旱地以玉米计算需水量,各种作物所需水量跟作物生长时间、农作物种 类以及耕地复种率有关,开发后项目区耕地复种率取值为100%非充分灌溉全年灌 溉水量按下式计算:Md = B( N lOPe-W)/ n式中M全年灌溉水量,M/hm2;B非充分灌溉系数,取0.30.6 ;N农作物、果树或林草全年需水量,nVhm2;Pe家作物、果树或林草生育期有效效雨量,mmW播种前土壤有效储水量,缺乏实测资料的地区可按N的15%- 25%古算n灌溉水利用系数,可取 0.80.95。根据项目区情况,非充分灌溉系数取中值0.45,作物生育期中

25、有效降雨按全年 降雨的20%+算,播种前土壤有效储水量按N值的15%+算,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5表3.3.1-2项目区经济作物需水量计算表耕地面积旱地316.02亩合计作物类别玉米种植面积比例(%100一灌溉定额(m3/亩)80一种植面积(亩)316.02316.02需水量(万m5)2.382.38经计算,项目区每年需水总量为2.38万m供水量分析1)供水贵定县年降水量比较充足,多年平均降水1143mm项目区年降水量比全县平均 水平略高,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04年项目区全年降水量达到1340mm但是项目 区天然降水多集中在每年的 59月份,降水分布不集中。项目区土地开发后增加 316.02

26、亩旱地,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杂粮作物,梯田内作物 生长周期内,靠天然降水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量。按设计典型年75%勺灌溉保证率来计算,典型年年降水量为 1012mm设计典型年(1985年)各月平均降水量分配见表4.5-1 。表4.5-1典型年1985年降水量年内分配表月 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总 量降雨量39.6645.2348.6747.96153.11184.48156.75140.96149.4674.2760.7141.791012比 例%3.473.964.264.2013.416.1413.7112.3313.086.55.31

27、3.66100项目区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丰富,设计典型年平均月降水量分 配统计,典型年降雨量1012mm但时空分布不均,多发生于 59月。规划时考虑 通过修建集蓄设施,修建排灌沟、蓄水池工程排灌蓄水池项目区雨季多余的降雨量, 在干旱时给农作物补充灌溉。2)年集蓄水量分析a)年集蓄水量分析根据贵定县的降雨资料分析:P=75%典型年降雨量为1012mm由于降雨年内分 配不均,以及作物的种类、集流面材料不同,天然降雨不可能全被利用,该项目区 旱地部分均属于坡地,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改变下垫面情况,集流面采用项目 区现有的自然荒草地坡,根据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28、年集流效率取0.2。根据雨水集蓄工程规范的集流面面积公式计算单位集流量。式中:V保证率等于P的年份单位面积全年可集水量,0.20m3/m2;Ey 自然土坡集流面积的全年集流效益;Pp 设计保证率为P的年降雨量,1012.00mmb)单位体积集流面积确定项目区旱地部分地面坡度较大,无法进行自流灌溉,规划时根据地形和建设条 件,修建蓄水池。根据设计保证率 P=75%集流面采用现有自然荒草地坡,年集流 效率为0.21,计算单位平方集流面积So1000.W1000 0.20.99SPp.Ey 1012 0.21c) 降雨径流有效集雨量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丰富,典型年降雨量 1012mm

29、降雨的 年有效利用率按 20%计取,则有效降雨量为: 有效降雨量=降雨量x承雨面积x有效利用率有效降雨量=1.012 x( 23.56 x 10000X 0.99 )x 20%=4.72 万立方米。通过以上可供水量分析,项目区可供水量可达 4.72 万立方米。3.3.3 水资源平衡分析经分析,项目区全年作物需水量为2.38万m,可供水量4.72万m,供大于求, 但是由于全年降雨量不均,因此很难充分利用。通过以上分析,项目区灌溉用水可得到保证。3.3.4 节水措施田间节水措施拟采用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和节水灌溉新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在工程上采用浆砌石给排水渠,蓄水池采用水泥沙浆抹面

30、防渗, 减少水在输送和储存过程中的渗漏。在生产上,合理调整作物结构, 加强田间管理维护, 建议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 采用薄膜覆盖、定额灌水及薄、浅、湿、晒灌溉制度以达到节水目的。3.4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项目的开发必须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必须对“山、水、耕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因此,对 20 度以下区域的荒草地进行平整梯化、 培肥规划为旱地,同时将部分荒草地规划成农村道路及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因此, 新增耕地的来源为项目区内的荒草地。3.5 公众参与贵定县铁厂乡摆城村黄桑土地开发项目,经过县、镇、村各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研究分析,以及国土、农业、水利等专业人员反复考察

31、论证,并对项 目区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当地干部群众对进行土地开发热情很高,并且提出 了很多合理化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下列问题:a)土地开发设计上,要依据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 局,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b)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道路工程的建设,充分考虑运输、耕作的方便性。加 大科技兴农的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等政策措施。c)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仍保持不变,其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第四章 工程规划4.1 工程规划目标a)预计新增耕地面积316.02亩,为区域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补充指标,保 证粮食安全;b)通过土地开发,充分利用土

32、地,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c)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开发区农民的经济利益,改善生活条件;d)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e)为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的管理及工程进程控制等提供依据。4.2 工程规划标准4.2.1 土地平整建设标准根据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 的相关的技术指标,项目区的未利用地通过该项目的工程实施后主要变化为视耕园地 D等的耕地。4.2.2 农田水利建设标准排洪工程标准: 10 年一遇 24暴雨 24 小时排完设计。 灌溉保证率:耕地灌溉设计保证率取 P=75%。衬砌结构:采用浆砌石、C15砼设计。4.2.3 道路工程建设标准道路工程建设按农用路标准建设

33、,满足田间运输和方便耕作。机耕道的设计标准为:宽3.5m,道路路面基层采用100mn大渣和马牙石基层, 面层为100mm泥结石路面,M7.5浆砌石路肩40cmx 50cm (宽X高),。生产便道的设计标准为:宽 0.9m,基层采用50mm卒石垫层,面层为100mn砼 路面。踏步的设计标准为:宽0.9m,基层采用100mm卒石垫层,面层为150mn砼路面, 台阶规格为 30cmX 15cm。4.3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4.3.1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法律法规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4.3.2 工

34、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政策a)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 2003363号;b) 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 号);c)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1998166 号);d)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 号);e)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 200529 号);f)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g)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 意见(黔国土资发 200571 号)。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规划a)贵定县土地开发整理规

35、划(2001-2010);b)铁厂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2006征求意见稿);4.3.4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技术标准a)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黔国土资发2005137 号)。b)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c)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行 业 标 准 水 土 保 持综 合 治 理 技 术规 范 (GB/T16453.116453.6-1996);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农田排水工

36、程技术规范(SL/T4-1999);e)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f)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h) 贵州省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DB52/T485-2005)i )贵州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标准(暂行)4.3.5 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相关基础资料a)文字资料1 )贵定县地名表2)贵定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3)贵定县统计手册4)农业水利资料5)农业气象资料6)贵定县综合农业区划和信息资料7)贵定县 2012 年度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b)图件资料1)项目区位置图

37、2)项目区 1 :2000 实测现状图3)项目区 1 :10000 土地利用现状图4)项目区 1 :10000 标准分幅地形图4.4 工程规划4.4.1 土地利用布局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建设范围内的土 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组合,对耕地及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用地等各类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确定用地比例、面积和具体位置,选定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佳方案。项目区面积不大,考虑区内的土层情况,水源条件,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对项 目区坡度在15度以下的进行平整梯化规划成旱地。田间道的布置要根据简捷、实用的原则,结合坡度和弯度等技术指标的要求, 并与项目区周边土地利用状况相协调布置

38、。442开发后土地利用结构该项目通过土地开发后,可新增耕地316.02亩,项目开发后农用地面积为324.64亩。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见表 442-1。表442-1项目区土地开发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亩类 地 级 二类 地 级 三斗刖 发 开后 发 开咸 增称 名地 用 农地 旱O O a-O5 a%5 ao o ao o a%5 a-o o ao o a2 s%512 +%51 +o o ao o ao62地 坟11 o a%3 a11 o a%3 ao o aDt地 草 荒o o a81o o a81-%85 a-计 总o o ao o a工程布局a)工程平面布置要求工程平面布置要满足下

39、列要求:工程平面布置是在对项目区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 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 等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片区,应根据地形、土壤、水文、水文地质、及作物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根据作物种植结构、作物播种方向、灌水方法、沟畦规格、地面坡降、农 田防护要求,确定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方向,确定土地平整区域。说明水源工程的总体布置,说明各新建水源工程的布置形式。 说明输配水系统(包括渠道和管道)的总体布置。说明骨干渠道(管道) 的布置位置;说明渠道(管道)间的配置关系、各级渠道的典型控制面积

40、和间距。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布置,说明田间灌溉排水工程的形式。 说明排水系统的总体布置,说明排水承泄区的位置,说明排水承泄区与排 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衔接措施。结合灌溉排水工程布置和交通要求, 并考虑地形、 地质、水文、建筑材料、 施工管理运用等条件确定渠系建筑物的位置、类型和结构型式。根据项目区内、外道路交通现状,结合田块布局、灌溉排水工程布局和农 田防护工程布局要求,确定项目区内道路系统布置方案,说明各级道路配置关系, 说明项目区规划的骨干道路与项目区外道路衔接情况。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确定农田防护工程方案,说明所采取的农田防护工 程措施类型及布置。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总体规划以及

41、项目区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 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居民点性质、发展方向、用 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标准,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评价和建筑质量评价, 合理布局用地, 进行各居民点住宅、公共建筑、生产设施和仓储、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市政公用 工程、绿化景观及生态环境、 防灾工程等的规划, 并介绍农村居民点拆迁平整措施。根据当地农业种植习惯和灌溉排水制度,在节约投资、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 失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耕地面积。地块是进行灌排、耕作、管理的基本单元。 地块设计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灌排的合理组织,而且影响到项目新增耕地面 积及农田生态防护等功效。项目地处山区,受地形坡度

42、的限制,地块主要沿等高线方向布置,根据坡度大 小确定地块宽度及其坎高。b)土地平整1)表土剥离为保证土地质量,规划对荒草地地表土层杂草进行剥离。表土剥离设计为筑土坎时候表土剥离。表土剥离按开挖深度 10cm计算,综合考虑30m内人工挖、三类 土设计,剥离表土用于土坎修筑时的生物护坎。2)平整梯化 为达到耕作地块的平整要求,表土剥离后,需进一步进行平整,采取半挖半填 的施工方式,按机械挖三类土土方设计。3)筑埂 为规范地块,进行水土保持,便于耕种和承包到户,根据项目区的土质、材料 情况,主要考虑修筑土埂,项目区土地坡度在 025°间,土坎为直角梯形结构, 其中:010°地块的

43、土坎设计上下底分别为 30cm和58cm高40cm,斜率为1:0.4,10-25。地块的土坎设计上下底分别为 30cm和64cm高60cm,斜率为1:0.4 。c)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新建30m清水池16座、配套沉砂池构筑物16个,新建30cmx30cm排 水沟总计 2273米。新建板涵 16 个,方便农民田间耕作。d)道路工程 道路工程建设按农用路标准建设,满足田间运输和方便耕作。机耕道的设计标准为:宽3.7m,道路路面基层采用100mn大渣和马牙石基层,面层为100mm泥结石路面,M7.5浆砌石路肩40cmx 50cm (宽X高),。生产便道的设计标准为:宽0.9m,基层采用100mm大渣和

44、马牙石垫层,面层为100mn砼路面。踏步的设计标准为:宽0.9m,基层采用100mn大渣和马牙石垫层,面层为150mm 砼路面,台阶规格为 30cmX 15cm。构筑物结构详见设计图纸。4.5 规划方案比选说明 该项目在进行规划方案比选时充分考虑了技术和效益两方面,在总体布局上因 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意愿。根据项目区的条件,结合相关技术标准,最终确定开发后的耕地质量等级、灌溉方式、衬砌标准以及布置方案第五章工程设计5.1 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按照土地平整的相关要求,结合渠系布置、道路走势和地形 坡度,分坡度选择不同地块的宽度,并以地块为单位进行土地平整,基本做到挖、 填土方平衡。

45、典型地块之间有一定高差,但全项目区基本保持原地形坡降,以利于 排水。地块布置土地平整的基础是确定耕作单元即地块的大小,当规划地块大时,土地平整工程量也相应的增大,反之则减少。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地块宽度以0.8m、1.0m的坎高进行控制,耕作方向综合考虑地形走向与排涝要求、农作物的采光要求等因 素确定,基本为南北向、近似南北向,或沿等高线布置。5.1.2 土地平整分区土地平整区按0°5°、5°8°、8°15°三个坡度级分区,各分区采取半挖半填的方式进行土方调配平衡,按坡度级确定地块长度与宽度。(其工程设计与技术要求见表5.1.2-2

46、)规划耕地等级见表表5.1.2-1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坡度级05 °58°8 15°总计规划耕地等级旱地B等旱地C等旱地C等一表5.1.2-2土地平整工程技术指标项类型旱地A等旱地B等旱地C等视耕园地D等地形坡度V 55-88-1515-20方向沿着等咼线方向长度> 20> 10> 5> 5宽度> 5> 5> 3> 3平整度平均坡度V 2 凹凸高差V50mm平均坡度V 2 凹凸高差V50mm平均坡度V 2凹凸咼差V 50mm平均坡度V 2凹凸咼差V 80mm5.2灌溉排水工程521水利工程项目区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其水源

47、条件,采用排、蓄工程设施,保证灌溉。522渠道工程设计由于项目区没有固定水源,渠道主要是排、引雨水,兼顾排洪的作用,因降雨 受时段内降雨强度的影响,因此渠道工程设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 1999)进行计算。a) 排水模数设计排水设计流量是确定该项目沟渠断面和沟道上各种建筑物规模的依据,用以确 定排水沟断面尺寸,以汇水面积 Fw 10km2时的经验公式计算:qm=Kb Fn-1式中:q 排水模数,m(s km2);F汇水面积,km;Kb径流模数,各地不同设计暴雨频率的径流模数可按表选用;n 汇水面积指数,当 Fw 1km时,取n=1。表5.2.2-1山

48、丘区的Kb和n值地区不冋设计暴雨频率的Kbn20%10%4%华北1316.5190.75东北11.513.515.80.85东南沿海1518220.75西南1214160.75华中141719.50.75黄土高原67.58.50.8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设计暴雨频率取 20%则径流模数Kb为12,因项目区汇水面积Fw 1kmf,则汇水面积指数n取值为1。b) 过水断面尺寸拟定渠道过水断面以设计流量计算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水力要素作为设计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的依据,并控制渠道设计流速在不冲不淤的允许范围(V不冲V设计V不淤);以加大流量的水力要素计算确定渠顶高程。渠道断面的水力要素,采用明渠均匀流公

49、式计算。Q AC、Ri过水断面采用矩形,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计算:式中:Q 流量(mVs),mi/sA设计灌溉渠断面(矩形),bx hOC谢才系数,C=R1n。n-渠底糙率C15砼为0.020 ;R-水力半径,R=A/x°X -湿周=b+2h0i -渠道比降明渠均匀流公式采用试算法:先确定 b值和h0值进行试算,Q值稍大于设计 流量时,表示满足设计要求。c)渠道断面尺寸拟定h=Ah+h0式中:Ah超高 h h0/12+5过水深度加上超高得渠道断面尺寸。经计算,选择典型排灌沟计算以确定断面见表5.2.2 2。表5.2.2 2典型排灌沟水力要素表参数沟道选择 典型设计流量设计水深底宽糙率

50、比降超高沟深mf/smm-mm新修排灌沟排灌沟0.4220.30.30.0201/500.10.35.3道路工程道路是一项固定的、服务年限较长的基本建设,在设计时要考虑生产管理过程 中车辆、人、蓄力通行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组织灌排的需要。道路的规划应满足 如下要求:a)应保证居民点、生产中心到项目区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同时路线要直、 运输距离要短,可以顺利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b)道路必须与田块、渠道、排水沟等工程进行综合规划,以便于管理,尽量 实现以渠代路或以坎代路,或加宽灌溉渠系的渠顶以代替步道。c)尽量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涵管或盖板等工程建筑物,节省投资。d)道路规划应与项目区内既有的道

51、路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农村道路 网。e)道路规划应以项目区内既有的乡间路为基础,尽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 避免新建道路,减少道路占地面积。本规划为便于项目区内居民出行及生产,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虑项目区周 边交通情况。5.4工程量分类汇总项目区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其他工程。其具体工程量见表5.5。表5.5项目区工程量汇总表序号工程名称单位工程量-一-土地平整工程0.001土地翻耕公顷21.152机械挖运土m313440.003残树(根)清除棵5468.004人工修筑土埂m31038.00-二二灌溉与排水工程0.00(一)水池(16个)0.001土方开挖m3457.572C15砼垫层m346.923浆砌砖m3154.494200PV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