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1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2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3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4页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单元分析:六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形态、习性及它们对环境的适应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因此,本单元的科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既不陌生,也并不难理解,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科学认知能力和探究技能,具备了探兖事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证据、想象、逻辑推理建立假设和理解来研究事物的基础。所以,本单元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建立模型。单元教学内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展开。第1课化石,认识一些基本的动植物化石及其作用。第2课认识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化石,探索动物的发展史。第3课探讨一些种属的动物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教材按“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运用想象

2、和逻辑推理建立假设”的探究程序和过程,解答问题。学生自行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对研究的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并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自由研究部分围绕恐龙的话题展开,教材提示学生沿着“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线索开展探究活动,以进一步了解生物的演变过程、规律为目的,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收集恐龙化石、模型、图片等资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而体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规律。单元目标:1. 关注与生物的演变有关的有趣问题,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历史事物、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设计寻找答案。2. 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

3、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3. 能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探兖和解答问题。4.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为例解释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5. 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猜测或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6. 能以马等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并能对其他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7. 认识和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形成的一般成因。8. 了解马等生物的发展史、进化历程与规律,并通过合作,以小报的形式将马或其他动物发展史的研兖结果展示出来。9. 了解达尔文经典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10.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11.

4、懂得生命的意义,意识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与快乐。12. 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探兖研讨习惯。单元课时分配:1. 化石2课时2.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2课时3. 谁能生存下来2课时自由研究2课时分课目标及问题设计:一、化石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2. 能根据m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兖化石的相关问题。3. 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准备:相关的化石图片和网络资料。问题设计:1. 化石的概念。化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

5、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2. 植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 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 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 化石的作用?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化石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化石具有医用价值,如龙骨、琥珀、玉器等; 化石还有经济和工业上的用途。4. 化石的种类。(书3页图)化石种类有: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如楸楞叶化石;遗迹化石:如恐龙蛋化石;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如苔薛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特殊化石

6、:如琥珀昆虫化石。5. 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很久以前,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隔绝,乂有泥沙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乂长期与空气隔绝,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沙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乂过了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沙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就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就是“鱼化石”。6. 什么叫活化石?我们国家有哪些活化石?生物儿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称为活化石。我国的银杏、苏铁、大熊猫、中华鳄,白暨豚,都是活化石。二、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教学目标:1. 能以马为特例

7、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2. 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教学准备:各个时期的马的化石图片。问题设计:1. 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差别?5000多万年前的马身材比较矮小,只有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食物是树叶等;1000多万年前的马肌肉发达,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2. 从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马的前趾的脚趾数由四趾变为单趾,其它脚趾退化,中趾越来越发达,前肢的长度由短变长,蹄出现,

8、越来越发达。3. 马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马的演变过程是:始祖马渐新马一一中新马一一上新马一一现代马。4. 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这表现在: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三、谁能生存下来教学目标:1.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2. 能以某个具体对象为例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3.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1.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钳子、银子。2. 拓展实验:红、黄、黑

9、、绿四种颜色的豆子各20粒。3. 有关达尔文的资料。问题设计:1. 设计实验研究地雀的喙对它的吃食和生存的影响。实验目的:地雀的喙的大小对它的吃食和生存有什么影响。实验猜想:喙大而强壮的地雀会生存下来,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会灭绝。实验材料:钳子、镣子、一袋熟的带壳花生。实验方法:1. 钳子的钳子口相当于喙大的地雀,大而强壮,镣子的口相当于小地雀的喙,小而不坚固。2. 在1分钟内,分组用钳子、银子夹破花生,并做好记录,夹破的花生数量。实验现象:相同时间里,钳子夹破的花生多些,镣子夹破的花生数量少些。实验结论:地雀的喙的大小对它的吃食和生存有很大的影响:大地雀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生存能力强;

10、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的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生存能力弱,最终灭绝。2. 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因为大地雀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生存能力强;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的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生存能力弱,最终灭绝。3.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的长颈鹿长颈的原因。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缺乏青草时,或气候变化,树木减少时,低处的树叶很快被吃光,短颈的长颈鹿因吃不到高处的树叶,生存下来的机会很少,留下来的后代则更少;而颈长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了下来,并且一代代繁殖,就有了今天的

11、长颈鹿。4. 达尔文的成就。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311836年,他参加了英国派遣的“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适者生存。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自由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学目标:1. 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2. 会查阅有关资料,办有关恐龙及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3. 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问题设计:1.通过收集资料,你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科学家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了大量研究,作出了各种猜测,也都有自己的道理,主要有以下四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导致植物死亡,草食恐龙因食物缺乏死亡,肉食恐龙也相继死亡;二是:地壳活动频繁,火山、地震接连发生,洪水肆虐,恐龙大量死亡;三是: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恐龙和同时期的生物大量死亡;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恐龙大量死亡。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