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1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2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3页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周末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1选段中的两个小儿争论的是:_。2根据提示梳理选段中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现象和依据,并完成练习。(我发现)  两小儿表达观点的角度不同,小儿甲是以(   )为依据说明观点的,小儿乙是依据(   )得出结论的。(填序号)   A视觉效果

2、  B温度感知3选段主要运用_的方式来展开两小儿辩日的情节。两小儿给我的启示是: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炳烛:点燃烛火。安:怎么。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短文中,晋平公已经_岁了,担心自己学习_。2画横线一句话中的“少”“壮”“老”分别指的是_、_、_。3写出下面

3、一句话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4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3. 文言文阅读。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根据原文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给下列画“”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思援弓缴(zhuó jio)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fú fó)若与?3下列句子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为是其智弗若与4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读出

4、(_)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_)的语气。A疑问   B反问   C否定   D肯定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4. 仔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1“若不与我,便不出尔。”()A.和 

5、B.结交 C.给 D.赞成2“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3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解释:杨生从井里被救了出来,行人牵着他的狗离开了,狗一次又一次地回头看他。)B.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解释:这狗和我生活了很久,我不能把它给你。)C.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解释:杨生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喜爱它。)D.君若出我,当厚报。(解释:你如果救我出来,我一定重谢。)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自己的话回答)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6、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绝”在字典中有以下几个义项,请将对应意义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断绝 B完全没有了,穷尽,净尽 C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D气息中止,死亡 E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斩尽杀绝(_)悲痛欲绝(_)破琴绝弦(_)超群绝技(_)2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少 选 之 间 而 志 在 流 水,钟 子 期 又 曰:“善 哉 乎 鼓 琴,汤 汤 乎 若 流 水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

7、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人们通常用“_”这一成语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苏洵(xún)欲往京城,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多也?注释:苏淘:苏轼的父亲。道:选取道路。憩:休息。道:策略。休:停止。闻:听到,懂得。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举/兵家/之道 B.隐士/举/兵家之道2解释加点词。以为六国用兵之道不及秦国。及:_3翻译下列句子。苏洵不以为然:_4文中有一个词语与两小儿辩日

8、“孰为汝多知乎”一句的“多知”表达的意思相近,这个词语是“_”。5文章苏洵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7. 阅读文本,完成后面的问题。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1孔子不能决也。“决”的意思是:_。2综观上义所述,第一个小孩的观点是:_;第二个小孩的观点是_。他们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都在_。8. 阅读理解。学弈弈秋,通国之 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鹤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9、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1请按原文填空。2朗读下面的句子时,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_  弈:_(2)一人虽听之   之:_(3)思援弓缴而射之  援:_4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呢?_9. 文言文阅读。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

10、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少孺子:年轻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黄雀延颈(_)   乃罢其兵(_)2翻译句子。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_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1、”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给下列字注音。 _盂沧孰汝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两小儿辩斗_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及其日中如探汤_孔子不能决也_孰为汝多知乎_、_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_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_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_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_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_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_9两

12、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11. 课外阅读。小儿不畏虎苏轼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浣衣:洗衣服。自若:神情不紧张。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寻:副词,随即,不久。去:离开。被:施加,给加上。1写出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虎熟视久之。(_)(2)虎亦寻卒去。(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_(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_3文中的妇

13、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_4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_。5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_)。A望而生畏B虎视眈眈C无知者无畏、初生之犊不怕虎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陶侃:东晋名将。贼:伤害。执:抓住。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见人持(_)   (2)人云(_)2以下与“执而鞭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门而入 

14、B.出淤泥而不染 C.不约而同 D.不劳而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_4这则故事中,陶侃的做法表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13. 阅读短文。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_(2)何不炳烛乎?_(3)臣闻之_  (4)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_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阳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3翻译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_(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