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_第1页
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_第2页
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_第3页
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_第4页
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 术 文 件技术文件名称: 电源完整性(PI)设计指导技术文件编号:版 本:V1.0文件质量等级:共 73 页(包括封面)拟 制 审 核 会 签 标准化 批 准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目录1 电源供应系统的组成及电源完整性问题 . 31.11.2 概述 . 3 AC/DC和DC/DC转换器的特性与选用 . 41.2.1 AC/DC和DC/DC基本原理以及拓扑模型 . 51.2.2 AC/DC和DC/DC差模与共模噪声模型 . 51.2.3 AC/DC和DC/DC滤波 . 71.2.4 AC/DC和DC/DC转换器指标以及选用 . 111.3 滤波电容特性 . 121.3.1 去耦、滤波电容的分类

2、. 131.3.2 分布参数对电容阻抗频率特性的影响 . 141.4 电源、地耦合平面特性 . 161.4.1 电源地平面的电容特性 . 161.4.2 电源地平面的谐振特性 . 172 电源、地平面的功能与设计原理 . 202.1 电地平面的阻抗与滤波功能 . 212.1.1 电地平面地目标阻抗 . 212.1.2 目标阻抗的获得 . 212.2 电地平面的信号参考功能 . 262.3 电地平面的EMI抑制 . 282.3.1 PCB叠层的处理: . 282.3.2 PCB分割、布局、布线和电源平面分配问题. 282.3.3 地平面地划分和处理 . 292.3.4 地电平面谐振地处理 . 3

3、02.3.5 电源滤波的处理 . 312.3.6 其他与EMI密切相关的问题 . 313 电源、地平面的通用设计规则 . 323.1 叠板的常用形式4层、6层、8层、10层 . 323.1.1 4层板 . 323.1.2 6层板 . 333.1.2.1 6层板叠板1 . 333.1.2.2 6层板叠板2 . 343.1.2.3 6层板叠板3 . 353.1.3 8层板 . 353.1.3.1 8层板叠板1 . 353.1.3.2 8层板叠板2 . 363.1.4 10层板 . 373.2 平面分割的常用形式 . 383.3 滤波和去耦 . 403.3.1 电容在系统中的重要性 . 40第 1

4、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3.3.24 在单板中正确使用去耦电容 . 41 电源地平面的仿真方法 . 424.14.2 概述 . 42 电源地平面的谐振分析 . 434.2.1 仿真前设置 . 434.2.2 平面谐振特性分析 . 43叠层和地电分割对电地平面谐振特性的影响 . 474.3.1 改变地电分割前的谐振特性 . 474.3.2 改变地电分割后的谐振特性 . 524.3.3 地电分割改变及叠层改变分析结论 . 53频率扫描(AC SWEEP) . 53平面的阻抗分析 . 614.5.1 概述 . 614.5.2 目标阻抗确定 . 614.5.3 使用ANSOFT软件进行优化

5、. 62关键信号的全波SPICE分析 . 65 4.3 4.4 4.5 4.6第 2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1 电源供应系统的组成及电源完整性问题1.1 概述在电子通信系统设计中,为芯片及互连提供宽频带完好的电源环境,即满足电源完整性要求的电源地回路环境是影响整个系统可靠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单板、背板到整机,电源完整性都是重要的设计考虑。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芯片工作电压越来越低,而工作速度越来越快,功耗越来越大,单板的密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电源供应系统在整个工作频带内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源完整性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如整机可靠性,信噪比与误码率,及E

6、MI/EMC等重要指标。此外电源完整性也影响到硬件,特别是PCB的成本控制,即如何以恰当的设计代价取得相对最优的效果并减少设计反复。设计一个高性能的电源供应系统,实质上是要使系统在工作时,电源、地噪声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一个很宽的频带范围内为芯片提供充足的能量,并充分抑制芯片通讯所引起的回流、辐射及串扰。低的电源、地噪声对于EMI的控制也是必须的,根据FCC标准,在1GHz的频段范围内,要求整机的辐射发射和传导发射不得超过标准值。EMI在很大程度上和电源、地设计有关。因此如何通过电源完整性设计来降低电源及电地平面引起的EMI辐射,也是硬件设计人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同样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电源、地

7、平面在供电的同时也给信号线提供参考回路,直接决定回流路径,从而影响信号的完整性;同样信号完整性的不同处理方法也会给电源系统带来不同的冲击,进而影响电源的完整性设计。所以对电源完整性和信号的完整性地融会贯通是很有益处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在掌握了信号完整性设计方法之后,充实电源完整性设计知识显得很有必要。电源完整性问题就其根本原理而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电路与电磁场互动的问题。电源模块自身、带分布参数的滤波电容、集成电路的输入/输出等都属于电路问题,在原理图上是显现的;电源系统相关元件的物理位置和PCB叠层结构等则属于物理问题,也即电磁场分布问题,在原理图上是隐含的。孤立地分析电路或电磁场都不能解决电源

8、完整性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将显现原理图和隐含原理图统一起来做分析。显现原理图问题由电路分析解决,而隐含原理图由电磁场方法求解。因此解决电源完整性问题需要将电路分析和电磁场求解统一起来,实现互动。譬如研究怎样的电路激励会产生怎样的电磁场分布,产生的电磁场又如何传播并影响接收电路。研究电源完整性问题能够解决诸如最佳的叠板结构与分割问题、最佳的滤波电容参数和放置位置问题、含回流及平面波动特性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以及最佳接地和降低EMI辐射问题等等。将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相结合是设计高速、高密度、高可靠性通讯领域硬件系统的必由之路,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通常,PCB电源供应系统也即电源分配系统包括如下几

9、个重要部分:电源模块、电地平面以及各种去耦滤波元件等组成,不是单纯指的电源模块一个部分,如图1-1所示。我们分析电源完整性也并不是只关心电源的直流特性,而是考察电源系统,物理上从电源模块到芯片封装这样一个全路径;频带上从直流到工作频率的五至十倍频这么一个很宽的范围。电源噪声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AC/DC或DC/DC转换器由于内部开关产生的噪声,另一个是各芯片工作时带来的I噪声,这种噪声在多个信号线进行翻转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针对这些噪声产生的机理和频率特性,我们可采用不同的去耦、滤波手段来解决。电源、地平面相当于一个极好的高频电容,对噪声的高频成分滤波非常有效,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谐振、串扰特

10、性。各种电容以及电源、地平面的适用滤波频段特性如图1-1所示。对电源、地平面的分析,其中有一种有效的手段是采用目标阻抗控制来实现对电源分配系统电源噪声的控制,也即将每个芯片的电源、地管脚附近作为观测端口,控制端口的输入阻抗在一定的频率第 3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范围内,达到芯片可以接受的容限值,从而控制I噪声。但是对电源、地平面的分析,涉及到物理结构、物理位置、叠板、滤波、各个器件的动态工作特性等等,非常复杂,详细准确的分析需要采用二点五维电磁场法进行有限元计算,并结合电路仿真的手段,将二者融合。 具体融合的方法有1)电路仿真融入电磁场分析环境。2) 电磁场分析得出电路仿真模型,

11、再融入电路仿真环境。第一种方法优点的是直观,第二种方法的优点精确。二种方法应根据实际问题合理选择。图1-1 PCB电源供应与滤波系统组成图1-2 电容、平面滤波的频率特性1.2 AC/DC和DC/DC转换器的特性与选用第 4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AC/DC和DC/DC是电源分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系统噪声源之一。虽然我们对PCB单板EMI控制是从整个电源分配系统考虑的,而不可能对电源AC/DC和DC/DC进行EMI的严格标准控制,因为仅仅保证AC/DC、DC/DC完全满足FCC标准,代价昂贵而整个单板的EMI效果不一定满足要求。但是一个设计、滤波良好的AC/DC、DC/

12、DC,对整个电源供应系统的EMI控制是大有好处的,下面对AC/DC、DC/DC原理与噪声产生机理进行介绍。1.2.1 AC/DC和DC/DC基本原理以及拓扑模型DC/DC直流电源转换电路是用半导体功率器件(BJT、功率MOSFET、IGBT等)作为开关,使带有滤波电路的负载电路与输入直流电压时通时断,并利用无源磁性元件和电容元件的能量存储特性,从输入电压源获取能量,将它转换到负载,从而得到另一直流电压。通常从输入输出电压关系可分为升压变换器和降压变换器或分为带隔离的DC/DC变换器和非隔离的DC/DC变换器。从DC/DC的工作方式也有两种,即PWM和PFM。目前采用得较多的是PWM和带隔离的D

13、C/DC变换器。AC/DC则是直接从交流输入电压源得到负载所需要得直流电压,实质上,它是在DC/DC的前一阶段先采用整流技术,将交流电源转换得到一直流电压源。图1-3为一种典型的带隔离的AC/DC拓扑结构模型,虚线框内为输入阶段的整流部分。AC/DC用在一次电源较多。图1-3 一种典型的AC/DC拓扑模型1.2.2 AC/DC和DC/DC差模与共模噪声模型电源噪声可分为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由于二者产生得机理和耦合路径不同,所以必须分别予以讨论。差模噪声比较简单,差模电流回路是我们所需要的正常的电流回路,图14为电源差模噪声源示意图。电源共模噪声比较复杂,也比较难以滤除。噪声电流在相线和中线上是

14、同相的。图1第 5 页 共 71 页 D7 Lout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5、图16为两类典型的共模噪声源。其中一类噪声源中,参考地平面的阻抗远小于包护地线的感抗,此时共模电流是以参考地平面作为回流的参考平面。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PCB设计良好的话,引起电缆辐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类共模噪声。二类电源噪声源主要是在基准电压与参考地平面相互分离的情况下。此时,基准地位与参考地平面由于数10pf的分布电容,形成一个电流回路,但是由于此分布电容表现的是高阻抗,从而是保护地线电流回路为最低的阻抗的回流路径。显然,二类噪声源模型回流的环路面积较一类小,所以由它引起的辐射相对较弱。在实际系统中,这两种类型的噪声

15、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时存在的。图17是简化的BUCK DC/DC共模噪声电流回流路径的示意图。由图中可以看出,晶体管的分布绝缘电容为共模电流提供了耦合路径,它应该是共模噪声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共模噪声从何而来?由于晶体管作为一个开关,集电极与射电极之间的电压处于从0到2Vs之间切换,从而使该绝缘分布电容处于充电放电状态,类似于一个源。而其它的器件由于对地存在分布的绝缘电容,也会引入共模噪声。差模噪声源则主要是通过输入纹波滤波电容耦合,图18所示为BUCK DC/DC差模噪声电流回流路径,输入纹波滤波电容得分布参数是决定差模噪声的关键因素。第 6 页 共 71 页源 负载 图15 单相共模一类

16、噪声源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6 单相共模二类噪声源I=I+I2过体绝电耦图17 BUCK DC/DC 共模噪声源回流路径示意图输入纹波滤波电容f)图18 BUCK DC/DC 差模噪声源回流路径示意图1.2.3 AC/DC和DC/DC滤波第 7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尽管通过设计可以尽量避免EMI噪声带来的缺陷,但是残余的EMI噪声始终是存在的。因此要得到高性能的AC/DC或DC/DC电源输出电压波形,对EMI电源噪声的抑制必不可少,通常对源边采用电感、电容进行EMI滤波,而对输出LC滤波器常常被采用。在了解了噪声源以及噪声是怎么传输机理以后,就可以又效地对噪声进行抑制,对传导噪声

17、进行EMI滤波,对辐射噪声进行屏蔽。图19是噪声抑制的基本原则。图1-9 噪声抑制基本原则我们知道,滤波器的特性与其终端阻抗具有密切关系。电源滤波与一般的信号滤波器不同的是,普通的信号滤波器具有固定的终端阻抗,而电源滤波器的终端阻抗可能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电源滤波器必须使用与普通滤波器不同的原则来适应这种特殊的情况。通常,电源线滤波器我们采用阻抗失配的原则。一个简单的具有源终端阻抗、负载终端阻抗与LC滤波网络的电源滤波模型如图110。根据阻抗失配原则:电感对应低阻抗,电容对应高阻抗,基本的LC滤波网络如图111。第 8 页 共 71 页 Zl 图110 电源LC滤波网络模型框图电源完整性设

18、计指导图111 电源LC滤波失配原则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电源噪声分为差模噪声和共模噪声,对应电源的滤波也分为对差模噪声滤波和共模噪声滤波。图112为简单的共模噪声示意图,图113为共模噪声滤波的两种方法,一种采用共模厄流圈实现对电源共模噪声的滤波,此时,该电感对共模噪声相当与一个电感,从而对高频的共模噪声进行抑制。另一种是采用Y电容,为共模噪声电流在靠近电源的输入端与地形成回流路径,从而达到滤除共模噪声的目的。图114为差模噪声示意图,图115则为差模LC滤波器,对差模噪声信号的滤除相对简单,通常,对差模噪声而言,源阻抗可以看作是低阻抗的,而负载可以近似为高阻抗,根据阻抗失配原则,则采用LC滤

19、波器即可。图112 电源共模噪声示意图第 9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13 电源共模噪声的滤波方法图114 电源差模噪声示意图图115 电源差模噪声滤波图116即为AC/DC或DC/DC整个电源的噪声EMI滤波示意图。图中,X、Y电容的选取必须符合安规的要求。X电容特别适合与AC线上的差模滤波,根据EN 132400,X电容按它工作的瞬间峰值电压,分为3个子类,如表11。通常X2电容使用较多,X1电容由于成本,使用较少。Y电容由于需要保证电容不会短路等,要求更高的电气和机械可靠性,电容值也受安规的限制。通常使用在AC线或整流桥到次级、基座、屏蔽地、大地等进行滤波。根据EN1324

20、00,Y电容分为4个子类,如表12。第 10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16 电源共模、差模噪声滤波表11 EN 132400 X电容子类表12 EN 132400 Y电容子类1.2.4 AC/DC和DC/DC转换器指标以及选用AC/DC或DC/DC转换器的指标非常多,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应用指标需求,选择合适的AC/DC或DC/DC转换器或电源模块,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考虑原则。1 是否要求隔离通常在输入电压为48v的通信电源应用中,DC/DC模块选用带隔离的模块,而在低压到低压的转换中,选用非隔离的DC/DC转换器。2 输入输出电压关系根据输入输出电压的关系确定选用升压

21、、降压、反相或其他应用的变换电路。同时第 11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要考虑器件的输入电压范围,选择合适的器件。3 输出电流或功率负载在选择器件的输出电流能力时,要使其比实际需要稍大一些。对于负载稳定的电路,器件最大设计输出电流通常为实际应用的电流的1.2倍,但在负载变化较大及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器件最大设计输出电流应取额定最大电流的1.51.8倍。4 静态电流和效率静态电流是直接反映器件本身的电流消耗,因此越小越好。通常,在器件的特性指标中给出的效率是典型效率或最大效率,实际效率与输入输出电压,输出电流由关。如果负载电流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同时由要求保证高效率,就要选择在宽负载

22、范围均有高效率的器件。如果负载电流稳定,应仔细比较效率曲线,以便找到在此负载电流下效率最佳的转换器。5 开关频率DC/DC变换器中,功率开关和储能元件的物理尺寸直接受工作频率的影响。磁性元件所耦合的功率是:P(L)=(LI2f)/2。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为保持恒定的功率所要求的电感相应减小。由于电感与磁性材料的面积和扎数有关,所以可以减小电感的物理尺寸。电容元件所耦合的功率是:PC容器的尺寸减小。在考虑储能元件的物理尺寸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关噪声和谐波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通常高频噪声较低频噪声易于滤除。6 纹波纹波是电源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不得高于工作电压的5。如1.5v输出电压要求纹波Vpp不得

23、高于50mv,3.3v输出电压纹波Vpp不得高于100mv。1.3 滤波电容特性在频率很高时,电容不能再被当作一个理想的电容看,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它的寄生参数效应,通常电容的寄生参数为ESR,ESL,其等效电路如图117。串联的RLC电路在f处谐振。其曲线如图118。图中f为串联谐振频率(SRF),在f之前为容性,而在f之后,则为感性,相当一个电感,所以在选择滤波电容时,必须使电容器工作在谐振频率之前。第 12 页 共 71 页 ()=(CV2f)/2。所以提高开关频率也可是储能电ESR ESLC 图117 考虑分布参数效应的电容器的等效电路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1.3.1 去耦、滤波电容的分类电容

24、的种类有很多,如CBB电容(聚乙烯),涤纶电容、瓷片电容、云母电容、独石电容、电解电容、钽电容等。13表列出了各种电容的优缺点。去耦、滤波电容通常采用铝电解电容、钽电容、陶瓷电容。其中铝电解电容主要用在电源模块部分,它的容值可以作的很大,但是它的温度性能通常在2070,工作频率在10kHz以下。固体钽电容的低频特性非常好,容量大,而且ESR也很小,但由于压电效应,容量随偏置电压变化较大。陶瓷电容高频特性非常好,性能稳定,ESR很小。通常分为一类、二类陶瓷、三类陶瓷。下面是几类典型的陶瓷电容特性。NPO:一类陶瓷电容,ESR最小,电压特性与温度特性最好,但通常容量较小,最大容量到数十nFX7R:

25、二类陶瓷电容,电压特性与温度特性较好,容量通常在几nF几uF。X5R:二类陶瓷电容,电压特性与温度特性与X7R相当,但可靠性较X7R差,容量可达100uF。Y5V:二类陶瓷电容,电压特性与温度特性差,但容量可以做到很大。 无 无感CBB电容 2层聚丙乙烯塑料无感,高频特性好,和2层金属箔交替体积较小夹杂然后捆绑而成CBB电容 2层聚乙烯塑料和有感,其他同上2层金属箔交替夹杂然后捆绑而成瓷片电容 薄瓷片两面渡金属体积小,耐压高,膜银而成 价格低,频率高(有一种是高频电容)云母电容。 云母片上镀两层金容易生产,技术含属薄膜 量低独石电容 体积比CBB更小,第 13 页 共 71 页 图118 电容

26、器阻抗特性 无 不适合做大容量,价格比较高,耐热性能较差 无 易碎!容量低 无 无体积大,容量小,(几乎没有用了)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容量大 有 电解电容有 钽电容 两片铝带和两层绝缘膜相互层叠,转捆后浸泡在电解液(含酸性的合成溶液)中 用金属钽作为正极,在电解质外喷上金属作为负极 高频特性不好 稳定性好,容量大,造价高。(一般用高频特性好 于关键地方)1.3.2 分布参数对电容阻抗频率特性的影响由串联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计算公式可知SRF=1,因此自谐振频率随着2pLC容值的减小而增大,随着ESL减小而增大。1ESL、ESR一定,电容量变化的电容阻抗频率特性由图119可知,ESL,ESR一定,电

27、容量减小,SRF右移,即增大,同时小于SRF频段,容抗亦随之增大。图119 ESR、ESL一定,电容阻抗随容值变化的频率特性图2电容值、ESR一定,ESL变化的电容阻抗频率特性由图120,当电容量与ESR一定,ESL减小,SRF增大,而大于SRF频段的感抗减小。第 14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20 电容值、ESR一定,ESL变化的电容阻抗频率特性图3C、ESL一定,ESR变化的电容阻抗频率特性由图121,ESR越小,在SRF处,电容阻抗越小。Less ESR图121 C、ESL一定,ESR变化的电容阻抗频率特性图4电容组合的阻抗频率特性由图122,电容并联组合,一方面由于ESR

28、和ESL减小,电容量增大,SRF不变,而容抗和感抗都会降低,因此对去耦、滤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 15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22多个电容并联组合的阻抗频率特性5常用陶瓷贴片电容的分布参数与自谐振频率表14 常用陶瓷贴片电容的分布参数与自谐振频率1.4 电源、地耦合平面特性 1.4.1 电源地平面的电容特性第 16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电源地平面可被当作一个平板电容器来对待,尤其在中低频时,其ESR,ESL都很小。在这种情况下,电源、地平面作为一个去耦电容,对RF能量的抑制具有电容器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常电容器在500MHz以上,由于分布参数的影响,已经失去作

29、用,而电源、地平面则100MHz以上直至GHz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去耦滤波特性。电源、地平面的电容粗略计算为:C=其中,eere0Sd=eSd ,在这里,若采用FR-4材料,er=4.5, =平面之间介质的介电常数(Fm-1)e0=1/36p10-9=8.8410-12,上式则为C=ere0Sd=8.84eSd(pF)S=平面的面积(mm2)d=平板间距(mm)C=平面之间的电容(Pf)由上式可知,10mil厚度,FR-4基材的电源、地平面将有100pF/in2的电容。1.4.2 电源地平面的谐振特性电源、地平面虽然可以看作一个电容器,但是由于电源、地平面通常由于设计的需要,会被分割,这样就造成

30、了平面的不完整,因此此时平面的电容特性会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在高频时,由于分布电感ESL的影响,电源、地平面相当于一个谐振腔,具有谐振特性,而且自谐振频率是物理结构和外置的函数。分析电源、地平面对谐振特性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三维全波电磁场建模与仿真,但是计算量非常大。作为理解电源、地平面的谐振特性,我们可以采用分布/集总式等效电路仿真方法进行建模。图123块完整的PCB板模型,其中VRM为电源变换器的线性等效模型。我们可以将电源、地平面分成多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可以看作一个平板电容器,如图124总参数RLGC由平面尺寸和介质材料决定。第 17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123PCB模

31、型图124 PCB的集总式等效电路模型图125 平板电容器的集总参数模型第 18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总之,电源、地平面的谐振特性对我们系统的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谐振频率附近,能量会被介质存储或消耗掉,而且只要该电源、地平面的位置有激励源,就很容易起振。通过增加滤波电容或适当调整芯片的外置,从而达到我们的设计要求。第 19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2 电源、地平面的功能与设计原理PI即电源完整性提出,源于当不考虑电源的影响下基于布线和器件模型而进行SI分析时所带来的巨大误差。 随着产品设计的功能增多和信号传输速度的增加,瞬态电流也就增加。大面积的电源和地平面就是为了满

32、足这个需要而设计的。但是由于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多种电源和多种地需要同时使用,使得地电平面被分割而成为有缺陷的平面。由此可能会产生感应噪声,当这种噪声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集成电路的功能和性能。这种噪声是指Delta-I、地弹或瞬态开关噪声。大家虽然知道去耦电容可以减少这些噪声,但是目前,电源和地平面的噪声只能通过对原型产品的测量或由有经验的工程师凭他们的经验来控制。经常凭经验把去耦电容的容量设定为默认的值。实践中,去耦电容数量、容量值以及电容的放置位置都与频率有关,要确定其最佳值的确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正确预测电容的有效性,需要精确考虑瞬态电流和电源实际的供电路径。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则电源/

33、地平面上的噪声就可以看到了,也就可以通过在适当的地方放置适当容量的电容从而有效地控制其噪声。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只能减弱因电源不完整带来的系列不良结果,一般会从降低信号线的串绕、加去耦电容、尽量提供完整的地电层等措施着手。现有的SI仿真软件基本上是假定信号线有一完整的参考平面来进行仿真计算的,这严重脱离了PCB的实际情况,从而使仿真出来的数据与实际相差甚远。由于现有设计的复杂性,一个PCB经常会使用多种地电源,再加上各种过孔和插件元器件的影响,使完整的地电层没有可能存在。这样PI的提出将为信号线提供一个稳定的参考层面,从而减少EMI,使SI的仿真正确,板子工作稳定。 其中就包括了PCB层数的定

34、义,电源的合理分割如3.3V, 2.5V, 5V, 12V 等,利用去耦电容对开关噪声、回路噪声、地弹噪声的消除等等 。良好的地电平面设计正电源完整性设计所涉及的内容,通常通过设计合适的电源目标阻抗来实现。将芯片工作电源、地作为一个端口,如果该电源目标阻抗越小,则从噪声源耦合到电源分配系统的噪声也就越小。所以通过调整PCB叠层,电源、地的合理分割、去耦电容容量的选取以及位置的摆放等等,可以调整目标阻抗,使电源的波动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从而达到电源完整性的要求。PI:即Power Integrity,电源完整性。这里是指为各信号线提供一个最短的回流路径。 电子噪声:是指电子线路中某些元器件产生的

35、随机起伏的电信号。地弹噪声:在电路中有大的电流涌动时会引起地平面反弹噪声(简称为地弹),如大量芯片的输出同时开启时,将有一个较大的瞬态电流在芯片与板的电源平面流过,芯片封装与电源平面的电感和电阻会引发电源噪声,这样会在真正的地平面(0V)上产生电压的波动和变化,这个噪声会影响其它元器件的动作。负载电容的增大、负载电阻的减小、地电感的增大、同时开关器件数目的增加均会导致地弹的增大。回流噪声:众所周知,只有构成回路才有电流的流动,整个电路才能工作,这样每条信号线上的电流势必要找一个路径以从末端回到源端,一般会选择与之相近的平面。由于地电平面(包括电源和地)分割,例如地层被分割为数字地、模拟地、屏蔽

36、地等,当数字信号走到模拟地线区域时,就会产生地平面回流噪声。断点:是信号线上阻抗突然改变的点。如用过孔(via)将信号输送到板子的另一侧,板间的垂直金属部分是不可控阻抗,这样的部分越多,线上不可控阻抗的总量就越大。这会增大反射。还有,从水平方向变为垂直方向的90 度的拐点是一个断点,会产生反射。如果这样第 20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的过孔不能避免,那么尽量减少它的出现。2.1 电地平面的阻抗与滤波功能2.1.1 电地平面地目标阻抗在高速电路的设计中,为了保证IC等器件在直流到时钟频率的多次谐波频段上都能稳定工作,从IC等器件向电源传输系统看进去的阻抗必须保持在较低的值。目标阻抗是

37、我们所期望的电阻值Ztarget,Ztarget与一定的频率范围相关。Ztarget,的计算方法如下:其中:Ztarget目标阻抗Power Supply Voltage是工作电压Allowed Ripple 是允许的工作电压纹波系数Current 是工作电流可见,目标阻抗除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外,还与具体的工作电压、电流和目标纹波系数密切相关。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21 如图21所示,在电路中有1.8V和3.3V两种电源,1.8V的工作电流2A,允许的纹波系数5,3.3V的工作电流2A,允许的纹波系数5,分别计算两个电源的目标阻抗。图21 例21的图示解:可见,在同一个电路中存在多个电源时,要分

38、别计算各个电源的目标阻抗。2.1.2 目标阻抗的获得选择适当的电容对实现目标阻抗至关重要,可以参照图22选择。由于电容的材料和结构等不同,不同种类的电容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一般地,1kHz1MHz频段选用电解电第 21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容,1MHz500MHz频段选用高频陶瓷电容,具体参见第一章第二节。此处要特别提到电源和地平面层的滤波作用,在100MHz以后,平面层地滤波作用逐渐突出,到GHz频段,平面层成为主要地电源滤波元件。地电平面的重叠部分通过PCB的介质材料耦合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滤波作用的电容,该电容与普通电容不同,具有非常好的高频特性。当电源的噪声频率高于500Mh

39、z后,一般电容已经失去了滤波作用,此时PCB的滤波作用则是对电源去耦的良好和必要的补充。这个滤波作用,可以消除高频信号通过地电平面的耦合产生的相互串扰,也可以消除开关电源的高次谐波噪声。图22 滤波电容和平面层起作用的频段如何选择电容,选用多大的电容是我们实现目标阻抗的关键的一步。电容容量选择:在一定的工作电流下,为了获得预期的纹波电压,必须选择足够容量的电容。我们知道其中:I 是工作的瞬太电流dV/dt 可以代表电压的纹波系数C 是我们预期的电容容量下面举例说明。例22 电源电压1.8V,纹波系数5,电流在15us内变化了20A,计算所需的电容的容量。解:从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到即电源的滤波容量

40、要大于3333uF。事实上,除了电容的容量对电压的纹波会产生影响外,电容的寄生参数对纹波也会产生第 22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很大的影响。在同样的容量下,ESR值越小,纹波系数越小,滤波的效果越好。电容谐振点选择:由于存在一定量的寄生电感,电容存在至少一个谐振点,在谐振点处的阻抗最小。不同容值的电容,谐振点不同,因此常选用多个电容的组合。图23是对多个高频电容并联后阻抗变化的仿真结果,从仿真结果看,并联的电容的谐振点不应该过疏,否则会在两个谐振点间出现较大的阻抗的峰值。判断谐振点是否过疏的标准是在关注的频段内是否有超过目标阻抗的阻抗峰值点出现。图23多个高频电容并联后阻抗变化的仿

41、真结果综上所述,为了在关注的频段上获得目标阻抗,必须采用多种类型、多种容值的电容组合。图24是采用的滤波电容组合的仿真模型图,在模型中包括了ESR和寄生电感等参数。图25 在使用图4所示的滤波电容组合后的仿真结果。第 23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图24 采用的滤波电容组合的仿真模型图图25 在使用图4所示的滤波电容组合后的仿真结果从图25可以看出,在10MHz以上阻抗特性仍无法满足目标阻抗的要求。在电路的设计中,除了电容具有滤波作用外,平面层是滤波的极好补充,下面对平面层的阻抗和增加了滤波电容后阻抗特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的结果请参见图26。第 24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

42、图26 平面层阻抗和增加了滤波电容后阻抗仿真结果图27 增加了增强滤波电容后仿真的阻抗曲线图26中在1GHz频点的阻抗仍大于目标阻抗,为了进一步降低1GHz左右频段的阻抗,在原有滤波电容基础上增加以下电容作为增强电容:2个100nF,2个50nF,第 25 页 共 71 页电源完整性设计指导2个25nF,2个10nF,2个2.5nF,10个1nF,2个100pF通过并联以上电容,进一步降低了ESR。对增加了增强滤波电容后的情况进行仿真,结果参见图27。从图27可见,1GHz以下的频段已经满足目标阻抗的要求。从上面的改进电源的阻抗的过程可见,除足够的容量外,还必须要选用适当的电容组合。根据滤波元

43、件摆放位置,电源滤波电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电源输出管脚滤波,必须尽量靠近电源输出管脚。由于电源的输出电流比较大,可能存在的杂波频率范围宽,这部分的滤波电容容量必须足够,且必须采用钽电容和不同容值的陶瓷电容的组合,例如200uF钽电容0.1uF陶瓷电容1000pF陶瓷电容,但钽电容的容量也不宜过大,否则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另一部分用于有源器件的滤波和供电,这部分有双重作用,一个作用是为元件提供大的瞬态电流,另一个作用是对电源进行滤波和去耦,建议在设计中,每个芯片使用12个22uF的钽电容数个0.1uF的陶瓷电容的组合。陶瓷电容的数量不应大于电源管脚的数量,这些电容都应尽量靠近元件放置,陶瓷电容尽量靠近元件的电源管脚放置。当工作频率较高时,除了这两部分电容外,必须在供电的路径上每隔一段增加一个0.1uF的滤波电容,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