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学与审美_第1页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_第2页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_第3页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_第4页
第三讲:文学与审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学与审美北京师范大学 席志武一、何谓审美(aesthetic)?v词义的迁变:“审美”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本义是“感性的”。18世纪的德国学者鲍姆加登用这个词命名其著作时,取义“感性学”,力图创立一门研究情感和对美的感知的科学,即今日所言之美学。19世纪这个词出现在英文中,并被日本人翻译为“美学(的)”或“审美(的)”,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审美一词,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对美的感知,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再次是对一切事物的感知。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寄寓于其他功能中的文学审美功能。从古希腊一直到16世纪艺术的审美功能都是寄寓在其他功能之中的。艺术(Art)一词泛指一切制造的技艺,

2、而不是专指某些类别的艺术。换言之,人们对文艺作用的认识主要是宗教功能、教化功能及娱乐功能。理论家们也会对文艺提出审美功能的要求,但都是将审美功能附着于其他功能之中。所谓“寓教于乐”的文论宗旨正是这个阶段理论家们对文学审美功能的典型认识。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审美功能的凸显。审美功能的凸显与独立出现在16世纪之后。1747年,巴托在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中将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和修辞等七门艺术从其他技艺中分离出来,称为美的艺术。鲍姆加登将感性活动区分为“感性认知活动”与“感性审美活动”,认为“感性审美艺术”是两种感性活动达到统一的典范。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康德将人的精神

3、机能区分为理性能力、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分别对应人的认识、道德与情感,揭示了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道德活动的关系。二、西方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19世纪晚期的审美主义(aestheticism)运动这场运动又被称为唯美主义运动,其中心在法国,策应在英国,其宗旨是反对科学思想在艺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反对当时中产阶级因为艺术没有实用价值和道德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冷漠态度,提出艺术是人类创造物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本身是自足的,除了它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实用的或者道德的目的。艺术以形式的完美而存在。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亦即自觉重视文学的审美因素的时代。魏晋时

4、代文体分化日趋细密,对各种文体的功能开始深入探讨。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文笔论”和“声律论”,集中反映了当时文学家和理论家对文学审美性的认识。此后,中国文学对审美性的追求开始日趋深入,关于文学审美的思想也日渐丰富,形成深远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现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尽管中国有深远的古典审美传统,但这一传统与现代审美理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代审美理想赋予审美以独立的价值,并明确从理论上确认审美有助于个人和民族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鲁迅等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标志着对文学审美性质的认识由传统走向现代。三、中国文学的审美化历史v对审美现代性的

5、进一步追求,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尽管现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但这一进程因为反抗侵略和阶级斗争而被迫中断,直到新时期才开始了对审美现代性的进一步追求。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兴盛和美学的复兴是这个进程重新被重视的标志。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基本上都带有浓厚的审美性。这个过程目前仍然在发展。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v文学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文学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体现的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学所反映的审美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文学艺术不但不排斥非审美价值,而且总是将与非审美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但这

6、些因素,总是通过文学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它们的价值。四、文学审美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v文学作品的审美性。是什么使文学成为文学?答曰:文学性。然而,何谓文学性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按照现代以来的观念,我们可以将文学性主要视为文学的审美特质。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整体存在的,但同时又分散在文学作品的具体构件中。文学作品的审美性何由产生?我们姑且可以参考韦勒克的意见,即文学作品具有“虚构性”、“想象性”和“创造性”。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v审美价值在审美把握中产生。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

7、性化而显现出来。 黑格尔美学 名山者,造物之文章也。造物之文章,也藉乎人以为遇合,而人之与为遇合也,亦藉乎其人之文章而已矣。 叶燮黄山倡和诗序五、文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v审美的心理机制:文学审美是一种自由和谐的内在体验。和谐:在审美体验中,人的以情感为中心的一切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自由:“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v艺术不同于自然、不同科学、不同于手艺我们出于正当的理由只应当把通过自由而生产、也就是通过以理性为其行动的基础的某种任意性而进行的生产,称之为艺术。只有那种我们即使最完备地知道但却还并不因此就立刻拥有去做的熟巧

8、的事,才在这种意义上属于艺术。艺术甚至也和手艺不同:前者叫做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做雇佣的艺术。我们把前者看做好像它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只能作为游戏、即一种本身就使人快适的事情而得出合乎目的的结果(做成功);而后者却是这样,即它能够作为劳动、即一种本身不快适(很辛苦)而只是通过它的结果(如报酬)吸引人的事情、因而强制性地强加于人。但在一切自由的艺术中却都要求有某种强制性的东西,或如人们所说,要求有某种机械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作用,没有它,在艺术中必须是自由的并且唯一地给作品以生命的那个精神就会根本不具形体并且完全枯萎,这是不能不提醒人们注意的(例如在诗艺中语言的正确和语汇的丰富,以及韵律

9、学和节奏),因为有些新派教育家相信如果让艺术摆脱它的一切强制而从劳动转化为单纯的游戏,就会最好地促进自由的艺术。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v艺术的分类: 机械的艺术(为了外在的目的)艺术 审美的艺术(为了情感的愉悦)快适的艺术(感官享受)美的艺术(反思判断)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v美的艺术的特征: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是有意的,却不显得它是有意的;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看起来像是自然,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但一个艺术品显得像是自然却是由于,尽管这产品惟有按照规则才能成为它所应当所是的那个东西,而在与这规则的符合中看得出是一丝不苟的;但却并不刻板,看不出训练有素的样子。也就是不露出有这

10、规则悬于艺术家眼前并将束缚套在他的内心能力之上的痕迹来。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v艺术与天才:天才就是给艺术提供规则的才能(禀赋)。天才就是天生的内心素质,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美的艺术不能为自己想出它应当据以完成其作品的规则来。既然没有先行的规则一个作品就仍然绝对不能叫作艺术,那么自然就必须在主体中(并通过主体各种能力的配合)六、康德判断力批判选读给艺术提供规则,就是说,美的艺术只有作为天才的作品才是可能的。天才的特征:独创性、典范性、非理性(神秘性)七、沧浪诗话选读v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天宝、开元以下人物。(与判断力批判相印证)七、沧浪诗话选读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