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_第1页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_第2页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_第3页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_第4页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Chapter 11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 Metabolism of heme and bile pigment 1 血红素的化学血红素的化学 2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3 胆色素代谢胆色素代谢 4 血红素与胆红素代谢的医学血红素与胆红素代谢的医学问题问题1 血红素的化学血红素的化学NNNNFeCH2CH2COOHCH2CH2COOHCH3CH3CH=CH2H3CH3CCH2CHFe卟啉环平面卟啉环平面血红素结构血红素结构 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铁卟啉化是一种铁卟啉化合物,合物, Fe2+与氧结合,运输与氧结合,运输至全身各组织细胞,与细胞至全身各组织细胞,与细胞氧

2、的供给和利用密切相关氧的供给和利用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血红素与氧结合与否,都不会引起正常情况下,血红素与氧结合与否,都不会引起Fe2+价态的变化,价态的变化,Fe2+ Fe3+,不能与氧可逆结,不能与氧可逆结合;细胞色素中靠价态变化传递电子合;细胞色素中靠价态变化传递电子含血红素的蛋白有含血红素的蛋白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血红素作为辅基血红素作为辅基血红素游离出金属离子,剩下的卟啉环代谢分解,血红素游离出金属离子,剩下的卟啉环代谢分解,生成生成胆色素胆色素2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血红素的生物合成人体内的血红素主人体内的血红素主要

3、分布在红细胞要分布在红细胞血红蛋白中含有的血红素:血红蛋白中含有的血红素:85%-90%肌红蛋白中:肌红蛋白中:10%细胞色素、过氧化物(氢)酶:细胞色素、过氧化物(氢)酶:1%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参与血红蛋白组成的血红素主要在骨髓的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中合成。中合成。合成原料合成原料甘氨酸、琥珀酰甘氨酸、琥珀酰CoACoA、FeFe2+2+(一)合成原料与部位(一)合成原料与部位+(1)氨基氨基-酮戊酸酮戊酸(ALA)的生成的生成(线粒体)(线粒体) ALA合酶合酶 (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辅酶辅酶A +CO

4、2限速酶限速酶g g琥珀酰琥珀酰CoACH2CH2COOHC SCoAOALACH2CH2COOHC OCH2NH2d dCH2NH2COOHGly(二)合成过程:可分四个阶段(二)合成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2)卟卟胆原胆原(PBG)的生成的生成(胞液)(胞液)2 ALA2H2OALA脱水酶脱水酶CCH2CH2COOHCH2OH2NCH2CH2COOHCHONHCHHCCCCNCH2H2NCH2CH2CH2COOHCOOHH卟胆卟胆原原(PBG)(对铅敏感)(对铅敏感)4 卟胆卟胆原原CH2COOHCH2CH2COOHNCH2H2NH(3) 尿卟啉原尿卟啉原(UPG) 和粪卟啉原和粪卟啉原的生

5、成的生成(胞液)(胞液)3NH3卟胆卟胆原脱氨酶原脱氨酶(尿卟啉原尿卟啉原I合酶合酶)A: -CHA: -CH2 2COOHCOOHP: -CHP: -CH2 2CHCH2 2COOHCOOHNHA PNCH2HA PNCH2H2NHA PNHA PCH2CH2H线性四吡咯线性四吡咯NHA PNCH2HA PNCH2H2NHA PNHA PCH2CH2HNH3自然环化自然环化尿卟啉原尿卟啉原同合酶同合酶1 2346 587尿卟啉原尿卟啉原(随尿排出)(随尿排出)AAAAPPPP1 2346 587尿卟啉原尿卟啉原AAAAPPPPA: -CHA: -CH2 2COOHCOOHP: -CHP: -

6、CH2 2CHCH2 2COOHCOOHM: -CHM: -CH3 3尿卟啉原尿卟啉原脱羧酶脱羧酶4 CO21 2346 587尿卟啉原尿卟啉原AAAAPPPP粪卟啉原粪卟啉原1 2346 587MMMMPPPPP: -CHP: -CH2 2CHCH2 2COOHCOOHM M:-CH-CH3 3V: -CH=CHV: -CH=CH2 2粪卟啉原粪卟啉原氧化脱羧酶氧化脱羧酶4H+2CO2线粒体线粒体(4) 血红素的生成血红素的生成(线粒体)(线粒体)粪卟啉原粪卟啉原1 2346 587MMMMPPPP1 2346 587MMMMVV原卟啉原原卟啉原PP原卟啉原原卟啉原氧化酶氧化酶6H线粒体线粒

7、体原卟啉原原卟啉原1 2346 587MMMMVVPP原卟啉原卟啉NNHNHNVVPPMMMMPP亚铁螯合酶亚铁螯合酶 Fe2+原卟啉原卟啉NNHNHNVVPPMMMMPP血红素血红素NNNNVVPPMMMMFePP 在骨髓中与珠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在骨髓中与珠蛋白结合生成血红蛋白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与相应蛋白质结合,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与相应蛋白质结合,形成其他含血红素的蛋白质形成其他含血红素的蛋白质转运到胞液中转运到胞液中 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但成熟红合成的主要部位是骨髓和肝脏,但成熟红细胞不能合成;细胞不能合成; 合成的原料简单:琥珀酰合成的原料简单:琥珀酰CoACoA、甘氨酸、甘氨

8、酸FeFe2+2+等小分子物质;等小分子物质; 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合成过程的起始与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间过程在胞液。间过程在胞液。血红素合成的特点血红素合成的特点(三)(三) 血红素合成的调节血红素合成的调节1. ALAALA合酶合酶(限速酶,主要调节点)限速酶,主要调节点)(3 3)某些类固醇激素)某些类固醇激素,如雄激素及雌二醇,如雄激素及雌二醇 (睾酮还原物(睾酮还原物5-二氢睾丸酮)二氢睾丸酮)(4 4)镇静类或消炎类药物)镇静类或消炎类药物诱导诱导ALA合酶的生成合酶的生成(1)血红素)血红素别构抑制别构抑制ALAALA合酶合酶阻遏阻遏ALAALA合酶合酶的生成的生

9、成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强烈抑制强烈抑制ALAALA合酶合酶(2 2)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时,缺氧时,EPOEPO分泌分泌血红素合成血红素合成血红素合成血红素合成2.ALA2.ALA脱水酶、亚铁螯合酶对重金属敏感。脱水酶、亚铁螯合酶对重金属敏感。 如铅中毒,与酶结合,特征是贫血。如铅中毒,与酶结合,特征是贫血。(5) VitB6血红素合成血红素合成3 胆色素代谢胆色素代谢胆色素(胆色素(bile pigment)是血红素的降解产物)是血红素的降解产物主要包括主要包括胆红素胆红素(bilirubin)、胆绿素()、胆绿素(biliverdin)、)、 胆素原胆素原(bilin

10、ogen)和胆素()和胆素(bilin)胆红素代谢是胆色素代谢的中心胆红素代谢是胆色素代谢的中心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体内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血红素为体内以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血红素为胆红素的直接来源胆红素的直接来源7080%的胆红素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的胆红素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分解血红蛋白分解1020%的胆红素来自组织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的胆红素来自组织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极少部分来自骨髓造血过程中生成的血红蛋白极少部分来自骨髓造血过程中生成的血红蛋白或血红素,以及少量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产生或血红素,以及少量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产生

11、(一)胆红素的来源(一)胆红素的来源(二)胆红素的生成(二)胆红素的生成血红素血红素胆绿素胆绿素珠蛋白珠蛋白胆红素胆红素(游离型胆红素或(游离型胆红素或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血红蛋白O O2 2血红素加氧酶血红素加氧酶NADPH+H+NADPH+H+COCOFeFe3+3+微粒体微粒体胆绿素还原酶胆绿素还原酶NADPH+HNADPH+H+ +胞液胞液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肝、脾、骨髓(限速酶)(限速酶)衰老的衰老的RBC胆绿素胆绿素血红素加氧酶血红素加氧酶是胆红素生成的是胆红素生成的限速酶限速酶,需要,需要 O2和和NADPH参加,受底物血红素的诱导参加,受底物血红

12、素的诱导 胆红素显示亲脂、疏水的特性,易透过细胞膜胆红素显示亲脂、疏水的特性,易透过细胞膜 它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时,它能抑制它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时,它能抑制大脑大脑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及糖代谢;与神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及糖代谢;与神经核团结合可产生核黄疸,可引起脑组织不可经核团结合可产生核黄疸,可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损害。逆损害。在血液中主要与在血液中主要与血浆清蛋白血浆清蛋白结合成胆红素结合成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复合物进行运输复合物进行运输 1、胆红素的运输载体、胆红素的运输载体胆红素结胆红素结 合位点合位点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20-25mg/dl (正常浓度(正常浓度 0.1-1.

13、0mg/dl )高亲和力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低亲和力结合位点低亲和力结合位点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二、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 增加了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增加了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 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避免对组织限制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避免对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不能透过肾,在尿中不出现,只存在于血液中,称不能透过肾,在尿中不出现,只存在于血液中,称 血胆红素,血胆红素, 3 3) 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 4 4) 以上胆红素还未经肝处理,统称为以上胆红素还未经肝处理,统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2、影响胆红素

14、、影响胆红素-清蛋白结合的因素清蛋白结合的因素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并过多的游离胆红素可与脑部基底核的脂类结合,并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干扰脑的正常功能,称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或或核黄疸核黄疸。有机阴离子:有机阴离子:脂肪酸、胆汁酸、磺胺类、抗生素、水杨酸脂肪酸、胆汁酸、磺胺类、抗生素、水杨酸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与胆红素竞争与清蛋白结合使胆红素游离出来,与胆红素竞争与清蛋白结合使胆红素游离出来,增加其透入细胞的可能性增加其透入细胞的可能性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对多种有机阴离子药物必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对多种有机阴离子药物必需慎用。需慎用。血浆血浆 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

15、蛋白(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竞争性竞争性有机阴离子有机阴离子(如磺胺类、(如磺胺类、脂酸等)脂酸等)清蛋白清蛋白胆红素胆红素脂性膜脂性膜胆红素胆红素-脂类脂类胆红素胆红素细胞细胞1、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三、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三、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代谢Y Y蛋白蛋白或或Z Z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Y-Y蛋白蛋白或胆红素或胆红素-Z-Z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清蛋白复合物肝血窦肝血窦清蛋白清蛋白胞膜特异受体摄取胞膜特异受体摄取肝细胞液肝细胞液肝细胞内质网肝细胞内质网当血液入肝窦时,肝细胞膜上的当血液入肝窦时,肝细胞膜上的特殊特殊载体蛋白载体蛋白结合胆红

16、素,使其从清蛋白结合胆红素,使其从清蛋白分子上脱离,并被转运到肝细胞内分子上脱离,并被转运到肝细胞内与胞液中与胞液中Y和和Z蛋白结合蛋白结合(主要是主要是Y蛋白蛋白),当,当Y蛋白结蛋白结合饱合时,合饱合时,Z蛋白的结合才增多。这种结合使胆红素蛋白的结合才增多。这种结合使胆红素不能返流入血,从而使胆红素不断向肝细胞内透入不能返流入血,从而使胆红素不断向肝细胞内透入 血中胆红素以血中胆红素以“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的形式送输到肝的形式送输到肝脏脏 放射性标记胆红素实验表明,大约只需放射性标记胆红素实验表明,大约只需18分钟就可分钟就可从血浆中清除从血浆中清除50%的胆红素。的胆红素。 肝细

17、胞内肝细胞内两种载体蛋白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和蛋白和Z蛋白蛋白起重要作用起重要作用 两种载体蛋白两种载体蛋白(以以Y蛋白为主蛋白为主)能能特异性结合特异性结合包括胆包括胆红素在内的红素在内的有机阴离子有机阴离子 “胆红素胆红素Y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Z蛋白蛋白)形式送至形式送至内质网内质网(耗能、可逆)。耗能、可逆)。 如果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或者生成胆红如果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或者生成胆红素过多,超过了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则已进素过多,超过了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则已进入肝细胞的胆红素还可返流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水入肝细胞的胆红素还可返流入血,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平增高

18、。 Y蛋白蛋白是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是一种碱性蛋白,分子量为 4446kDa,约,约占肝细胞胞液蛋白质总量的占肝细胞胞液蛋白质总量的2% 一种诱导蛋白,苯巴比妥可诱导一种诱导蛋白,苯巴比妥可诱导Y蛋白的合成蛋白的合成 甲状腺素、溴酚磺酸钠甲状腺素、溴酚磺酸钠(BSP)和靛青绿和靛青绿(ICG)等可竞等可竞争结合争结合Y蛋白,影响胆红素的转运蛋白,影响胆红素的转运故又称故又称Y蛋白为蛋白为“配体结合蛋白配体结合蛋白”(ligand) 由于新生儿在出生由于新生儿在出生7周后周后Y蛋白才达到正常成人水平,蛋白才达到正常成人水平,故易产生生理性的故易产生生理性的新生儿非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非溶血性黄疸,

19、临床上可,临床上可用苯巴比妥治疗用苯巴比妥治疗当胆红素浓度较低时,胆红素优先与当胆红素浓度较低时,胆红素优先与Y蛋白结合。蛋白结合。在胆红素浓度高时,则在胆红素浓度高时,则Z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量增加。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量增加。 Z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分子量为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分子量为1214kDa,与胆红素亲和力小于与胆红素亲和力小于Y蛋白。蛋白。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主要通过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主要通过特异受体、特异受体、Y蛋白、蛋白、Z蛋白与之结合蛋白与之结合并将其运至并将其运至内质网,内质网,进一步转化进一步转化总结:总结:UDPGAUDP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

20、酸转移酶(酸转移酶(BR-UDPGA-T)HHHCH2CH2CONCHONCH2N HCHNOMMMMVVCH2CH2COOOOHHOCOOHOHOOHOHHOOCOHOCH2CH2HOOCNHCHONHCH2NHCHNHOMMMMVVCH2CH2COOH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内质网)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作用(内质网)2 2、在内质网中,胆红素在在内质网中,胆红素在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基转移酶(BR-UDPGA-T)的催化下,接受来自的催化下,接受来自UDP-葡萄糖醛酸

21、的葡萄糖醛酸基,生成胆红素葡萄葡萄糖醛酸的葡萄糖醛酸基,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称此时的胆红素为糖醛酸酯。称此时的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较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弱而水溶性增结合胆红素较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弱而水溶性增强,与血浆清蛋白亲和力减小,故易从胆道排出,强,与血浆清蛋白亲和力减小,故易从胆道排出,也易透过肾小球从尿排出也易透过肾小球从尿排出 每分子胆红素可结合每分子胆红素可结合2分子葡萄糖醛酸分子葡萄糖醛酸 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因此不易造成组织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因此不易造成组织中毒,是胆红素解毒的重要方式中毒,是胆红素解毒的重要方式 范登堡试验(范登堡试验(Va

22、n den Bergh):):用来鉴别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用来鉴别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用用重氮试剂重氮试剂(重氮苯磺酸)与胆红素吡咯环上(重氮苯磺酸)与胆红素吡咯环上亚氨基亚氨基反反应,形成偶氮化合物,其在中性介质中呈紫红色应,形成偶氮化合物,其在中性介质中呈紫红色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称为结合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称为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吡咯环上亚氨基与丙酸基形成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吡咯环上亚氨基与丙酸基形成 氢键,必须先加入乙醇、甲醇或尿素等加速剂破坏氢键,必须先加入乙醇、甲醇或尿素等加速剂破坏 氢键,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氢键,才能与重

23、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称为称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两类胆红素的比较两类胆红素的比较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溶性水溶性 小小 大大与葡萄醛酸结合与葡萄醛酸结合 未结合未结合 结合结合 经肾随尿排出经肾随尿排出 不能不能 能能细胞膜通透性与毒性细胞膜通透性与毒性 大大 小小 与重氮试剂反应与重氮试剂反应 间接反应阳性间接反应阳性 直接反应阳性直接反应阳性酯型胆红素酯型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 肝胆红素肝胆红素常见其他名称常见其他名称非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血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3、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肝细胞

24、中结合胆红素肝细胞中结合胆红素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主动转运肝在胆色素代谢中的作用是肝在胆色素代谢中的作用是摄取、结合、排泄摄取、结合、排泄毛细胆管毛细胆管肠道肠道胆红素在内质网经结合转化后,在胞浆内经过高尔基胆红素在内质网经结合转化后,在胞浆内经过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作用,运输并排入毛细胆管随胆汁复合体、溶酶体等作用,运输并排入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出排出 毛细胆管内结合胆红素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浓度毛细胆管内结合胆红素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浓度排泄过程如发生障碍,则结合胆红素可返排泄过程如发生障碍,则结合胆红素可返流入血,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流入血,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 糖皮质激素

25、糖皮质激素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诱导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胆红素与萄萄糖醛酸结合促进胆红素与萄萄糖醛酸结合对结合胆红素的排出也有促进作用对结合胆红素的排出也有促进作用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尿胆素原尿胆素原中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粪胆素原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基葡萄糖醛酸基+2H+4H+6H+12H肠菌肠菌+8H-2H-2H-2H尿胆素尿胆素中胆素中胆素粪胆素粪胆素胆素胆素(黄色黄色)4、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1) 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还原)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还原)门静脉门静脉结合胆

26、红素结合胆红素10 20%重新吸收重新吸收胆素原胆素原胆素排泄胆素排泄80%90%生理意义生理意义:可排出大部胆素原可排出大部胆素原体循环体循环原型原型 (2 )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尿胆素尿胆素排排0.50.54mg/d4mg/d生理情况下,肠道中约有生理情况下,肠道中约有10-20%的胆素原可被重的胆素原可被重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大部分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大部分(约约90%)以以原形经胆汁分泌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原形经胆汁分泌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色素的肠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肝循环 少量少量(10%)胆素原可进入体循环,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胆素原可进入体循环,可通过肾小

27、球滤出,由尿排出,即为由尿排出,即为尿胆素原尿胆素原。 尿胆素原在空气中被氧化成尿胆素,是尿液的主要色素尿胆素原在空气中被氧化成尿胆素,是尿液的主要色素 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胆素原、尿胆素及尿胆红素临床上称为尿三胆尿三胆。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胆绿素胆绿素胆红素胆红素珠蛋白珠蛋白NADPH+H+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复合物复合物血液血液胆红素胆红素Y,Z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Y胆红素胆红素- Z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胆红素酯胆素原胆素原胆素胆素排泄排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胆红素胆红素胆素原胆素原尿尿胆素胆素FeNADPH+H+COO2网状内皮系

28、统网状内皮系统肝肝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肠肝循环肠肝循环肠管肠管UDPGA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肾肾胞液胞液胆色素的代谢过程胆色素的代谢过程清蛋白清蛋白胆素原胆素原4 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的医学问题血红素与胆色素代谢的医学问题血红素代谢障碍引起卟啉症血红素代谢障碍引起卟啉症胆色素代谢异常引起黄疸胆色素代谢异常引起黄疸一、卟啉症(一、卟啉症(porphyria)由于血红素合成障碍,使血红素的前体物由于血红素合成障碍,使血红素的前体物卟啉类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堆积,导致排泄增多,所引起的疾病称化合物在体内堆积,导致排泄增多,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为卟啉症(卟啉症(porphyria)酶缺陷引起酶缺陷引起早期阶段

29、早期阶段ALA和卟胆原在体内堆积,出现绞痛和和卟胆原在体内堆积,出现绞痛和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神经麻痹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神经麻痹晚期阶段晚期阶段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卟胆原脱氨酶缺陷粪卟啉原氧化脱羧酶缺陷粪卟啉原氧化脱羧酶缺陷粪卟啉原堆积,其对光敏感,激活产生氧粪卟啉原堆积,其对光敏感,激活产生氧自由基,损害细胞,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自由基,损害细胞,皮肤出现红斑、水疱,糜烂,结痂后留瘢痕或褐色素沉着糜烂,结痂后留瘢痕或褐色素沉着二、黄疸(二、黄疸(jaundice)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的总量不超过正常人血浆中胆红素的总量不超过1mg/dl,其中结合,其中结合型约占型约占4/5 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

30、,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凡能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多,或使肝细胞对胆红素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处理能力下降的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称称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可见巩膜、皮肤或粘膜黄染称可扩散入组织,可见巩膜、皮肤或粘膜黄染称为为黄疸黄疸(jaundice)。 有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但仍在有时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但仍在2mg/dl以内,以内,肉眼尚观察不到巩膜或皮肤黄染,称为隐性黄疸。肉眼尚观察不到巩膜或皮肤黄染,称为隐

31、性黄疸。 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2mg/dl时,肉眼可见组织黄染时,肉眼可见组织黄染当血清胆红素达当血清胆红素达78mg/dl以上时,黄疸即较明显。以上时,黄疸即较明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血红素胆绿素胆绿素胆红素胆红素珠蛋白珠蛋白NADPH+H+胆红素胆红素清蛋白清蛋白复合物复合物血液血液胆红素胆红素Y,Z蛋白蛋白胆红素胆红素-Y胆红素胆红素- Z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胆红素酯胆素原胆素原胆素胆素排泄排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胆红素胆红素胆素原胆素原尿尿胆素胆素FeNADPH+H+COO2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系统肝肝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胆素原胆素原肠肝

32、循环肠肝循环肠管肠管UDPGA滑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肾肾胞液胞液胆色素的代谢过程胆色素的代谢过程清蛋白清蛋白胆管、胆管、总胆管总胆管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在单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释放过多的血红蛋白,造成血清未结统破坏过多,释放过多的血红蛋白,造成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引起的黄疸。和排泄能力引起的黄疸。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胆素原胆素原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葡糖醛酸葡糖醛酸胆红素胆红素 胆素原胆素原葡糖醛酸葡糖醛酸胆胆素素 胆素原胆素

33、原尿胆素原尿胆素原 尿胆素尿胆素 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大量破坏 胆红素胆红素(2)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间接反应强阳性间接反应强阳性 血液:血液: 结合胆红素不变结合胆红素不变 直接反应阴性直接反应阴性 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显著增加尿胆素原和尿胆素显著增加 尿液:尿液: 尿胆红素试验呈阴性反应尿胆红素试验呈阴性反应 粪便:粪便: 粪胆素原和粪胆素均增加粪胆素原和粪胆素均增加 粪便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加深 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葡糖醛酸葡糖醛酸尿胆红素尿胆红素 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红细胞破坏红细胞破坏 胆红素胆红素 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1 1)主要起因)主要起因 胆道阻塞胆道阻塞(胆结石、胆道蛔虫、肿瘤压迫胆管)(胆结石、胆道蛔虫、肿瘤压迫胆管)(2 2)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直接反应强阳性直接反应强阳性 血液血液 未结合胆红素不变未结合胆红素不变 间接反应弱阳性间接反应弱阳性 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均减少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均减少 尿液尿液 尿中有胆红素尿中有胆红素 (阳性反应)(阳性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