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汉语呀文学专业_第1页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汉语呀文学专业_第2页
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汉语呀文学专业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

2、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由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被迫放弃自己的土地从而卷入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妇女也逐渐的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介入资本主义生产之中,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致使原来的家庭矛盾关系及妇女问题转换到了社会之中从而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社会先决条件。而且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权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许许多多的政治改革家或多或少的都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探索。如:康有为梁启超建议废除缠足陋习,兴办女学等等;孙中山、胡适、蔡元培也都在兴办女学促进妇女解放的问题上进行

3、过深入的探索。这些先辈们在早期的探索为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民权问题的巩固铺垫了坚固的基石。自近代以来,女性问题就一直深居人们视线内,成为不可逃避、广泛关注的的社会问题。封建社会下的劳动妇女自古以来就饱受来自统治阶层、宗法制度、封建礼教的三重迫害。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等,都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在漫长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不及男性。自古以来对女性贬低的说法都屡见不鲜。如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以及民间俗语“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 在男为主女为次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要同时受到来自异性和

4、社会的压迫。女性如此的地位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所改善,在新思想的驱动下,妇女问题也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文学先驱、思想先驱和革命先驱,在思考人民解放问题的同时,也极大地同情和关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妇女。他在1918年所写的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开始了其写作生涯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在“五四运动”时期大量反封建礼教,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我们从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许许多多经典的妇女形象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密切关注与同情,并对促成这些妇女悲惨命运的思想及社会层面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从而表达出了他对女性问题的极度关注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到理解。“

5、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既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又是这种制度的遵守者。她们大多数是旧中国的农村劳动妇女,祝福中善良勤劳的祥林嫂和明天中勤勤恳恳的单四嫂子就是颇具鲜明的代表。具有中国传统下层劳动女性的都具有的吃苦耐劳、低文化水平等特征。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 封建愚昧的守旧者鲁迅作品药的主人公华大妈善良,但愚昧、麻木。华大妈为了让华小栓免受病痛,因此迷信“人血馒头”能作为治疗痨病的药,便将钱交给华老栓让他一大早去买蘸有新鲜人血的馒头。后来,华大妈又对出售人血馒头、来店里喝茶的康大叔表达了极大的感激。面对康大叔这样残忍、贪婪,以卖人血馒头为利的刽子手,华大妈不仅没有体现出下层群众嫉恶如仇的心理

6、,反倒却感谢这个封建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刽子手。这是多么的可笑和可耻啊。作品中看似对华大妈的平淡描写,却在侧面折射出华大妈毫无主见、盲从的心态,其愚昧无知的一面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这种将对儿子的康复的期望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这种无知让人感到无限悲凉。在故事的结局又安排了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清明上坟时坟场的相遇,同时通过对两家孩子小栓和夏公子的不同的命运相同的结局进行对比,让人禁不住惋惜和无奈。作者将主人公华大妈安置于坟场这种悲凉的场景,并且华小栓和夏家公子的坟墓只有一路之隔更加讽刺了封建社会下人们的麻木与无知。而且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不公的命运的压迫,使得这些封建妇女愚昧无知的本性暴露无遗。

7、华老栓夫妇开茶馆辛辛苦苦攒下的钱财,就是为了给小栓治病而去买人血馒头;而且在茶馆里,顾客们也都对人血馒头药而大肆褒扬。人们都相信这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是包治肺痨的的良药,然而华小栓在服用过人血馒头后依然没有好转且最后还是死去。可见这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神药其实也只不过是噱头,是人们在对待无能为力的病痛时所寄予的唯一的希望,这在本质上是无知的愚昧的。由此,鲁迅小说中所描述的封建迷信对人们精神和肉体的毒害可见一斑。像华大妈一样的愚昧无知的守旧者并不是唯一的,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例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她对生活的现状极其不满,“一代不如一代”成了她的惯用语并且时常挂在她嘴边,这就将

8、她愤世嫉俗、仇视一切的性格暴露出来。她打心眼里贬低儿孙,还要加上无端的咒骂;“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她还常常抱怨说伊年轻的时候这般那般好,当媳妇儿和她争论的时候她仍用那句时常在嘴边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还口,哪怕是赵七爷说到“长毛”的时候都用这句话来应对。这不仅写出了她的不满,更揭示了封建小人物的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观念。(二) 向生活妥协的“良民”在短篇小说明天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凄惨的农村女性形象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个早年丧夫、后来又丧子、友善和蔼的女人,在种种绝望和痛苦面前她似乎早已习

9、惯和麻木。丈夫的英年早逝使得家庭丧失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单四嫂子只能靠自己来勉强维持自己和宝儿的生活。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依然对生活充满期盼,依然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顽强不倒。这所有的妥协和坚强都是为了他三岁的宝儿。因为失去丈夫的单四嫂子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辛,但是还有一个她万分疼爱的宝儿,此时的宝儿已经代替了丈夫的位置,单四嫂子对生活所有的期骥都寄托于宝儿。但是命运偏要捉弄她,她最心爱的宝儿也死掉了,于是她也就失去了活下去唯一的意义。丈夫和儿子的相继离去让她的生活彻底失去色彩。可是单四嫂子必须选择坚强,在她面前的人生路仍还长。单四嫂子的生活因为没有丈夫和儿子而变得安静和空洞,她对未来也更感到迷茫,

10、也许她到死都没能明白她的“明天”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单四嫂子独自一人在安静、空大的屋子里不知所措,众人的淡漠、冷血、残忍衬托着她“节妇”的形象。她期骥着“明天”会更好,那这也仅仅只是幻想,靠空想而得来的明天是虚无缥缈的。在那样一个黑暗受压迫排挤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和她有共同命运的底层劳动妇女还有很多很多。像单四嫂子这类人的悲惨,生动的体现了黑暗的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忍现实,高度的概括和描述了下层民众生活的疾苦。她们无法反抗,变只能向残酷的现实妥协,最终落得个无法善终的下场。(三) 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旧中国,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并存,代表了整个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更

11、是套在封建社会广大劳苦大众身上的枷锁。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作为封建社会下层劳苦妇女的典型,她心肠好,勤劳。可是,即使是一个十足的好人却并没有得到所谓的人权,反而被封建体制下的“四权”践踏的体无完肤,最终落得个惨死的悲剧。他所嫁的丈夫比她小十岁,从嫁人那一刻开始,她就不再属于她自己,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在丈夫死后,她想要逃离一切,于是就到了鲁镇做起了苦力。后来她又被卖给山里的贺老六,贺老六死后,大伯又来收房子并赶走了她,族权逼迫她没路可走,仿佛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容不下她。自古至今,对鬼神的敬畏始终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凡事都必定会想到鬼神的存在。祥林嫂害怕失节会在阴间被锯开,便

12、相信鬼神的力量,于是,她将自己辛苦积存的所有积蓄到土地庙里捐了门槛,祈求去除生前的罪过,防止自己死了之后在阴间受到惩罚。祥林嫂在对现实的生活感到极度的失望之后只能依托于这种迷信的方式来寻求精神和肉体上的自我解脱和安慰。然而,即便是这样,她依然被认为是失节的。鲁四爷的歧视,柳妈的冷漠都证明了这一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节烈”这一伦理道德观似乎被历代统治阶级宣扬到了至高点,他们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各种表彰妇女节烈的方式层出不穷,例如牌坊,题字,赐号等等,封建统治阶级认为社会有了节烈,人们才会安定。对于不节之人,不但以强加各种罪名还会残害至死。所以祥林嫂的种种悲情式遭遇,更加印证了鲁迅先生曾在

13、关于女人中所写的:“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也从侧面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女性的迫害,深刻的揭露了封建腐朽的制度就是残害众多善良妇女的刽子手。无论是祥林嫂还是单四嫂子,无疑都是这些刽子手刀下的被害者。(四)自私冷漠的看客鲁迅的作品里充斥着各种虚伪、贪婪、自私、冷漠的小人物。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看客的描绘和批判,来表达自己面对黑暗社会的坚决态度。鲁迅把无处不在的小人物称之为“无物之阵”。因为这些人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将不幸者看死,足以将社会的黑暗表现的淋漓尽致。明天中的王九妈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一,文中的她是个神奇般的人物,单四嫂子像尊敬菩萨一样求她帮忙看看孩子。而

14、她那两声不痛不痒的敷衍,足见她也是冷漠的见死不救的人物。后来,宝儿夭折后,王九妈忙里忙外,看似热情,实则是惺惺作态。单四嫂子舍不得与儿子诀别而久未盖棺,可王九妈却不愿意等,于是就气愤地拖开了单四嫂子匆忙把棺材盖上。同时王九妈丝毫不为可怜的单四嫂子考虑,还擅自让人烧纸钱,并将板凳和件衣服作抵押,帮着单四嫂子借钱给帮忙的人准备饭菜。这些行为更加反映了王九妈的冷漠和人情的悲凉。单四嫂子痛失爱子,穷困潦倒,王九妈却还想着请帮忙办丧事的人吃饭,甚至是“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无不显露出以王九妈为首的人们的自私冷漠的强盗行为。祝福中的柳妈在鲁家做佣人,她是一个看起来和颜悦色善女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和

15、颜悦色的人物,在祥林嫂面临悲惨的命运时,却尽显人性的丑恶,她没有同情祥林嫂丧夫、丧子的悲痛,而是站在丑恶的一面,奚落和挖苦祥林嫂。“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个时候撞坏的吗?”“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柳妈的这些“发现”使得人们对祥林嫂又产生了新的兴趣,这也使得祥林嫂在人们面前不敢抬头。在柳妈看来,“节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她才会给祥林嫂出谋划策,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使得祥林嫂也相信了所谓的天堂地狱之说,并以种种节烈信条来引导祥林嫂,指点她“捐门槛”来赎罪。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柳妈对祥林嫂的死有间接的推动作用。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即使她自己不死,也会死于

16、柳妈这种人的联合绞杀。无论是王九妈,还是杨二嫂,亦或者是柳妈,都无不体现了鲁迅先生锋利的笔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更鞭挞了这些女性的贪婪自私的品质。二、 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女性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饱受着列强的欺压,官僚势力的压榨,人们生活困苦不堪。虽然革命的曙光早已照满大地,封建腐朽统治也已被推翻,但是落后的封建思想却长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列强用大炮带来了鸦片,掠夺和压迫,但同时也将西方的启蒙思想带入人们的视野,进入人们的头脑之中。受西方先进的思想洗礼的有志新青年们开始用新的方法去探索拯救国民的道路,同时也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新道路。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就是一位在那些新青年追求救国救民道路

17、时候的牺牲品,即使是在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也无法在依然黑暗的现实下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知识女性”就是那些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反抗不平等社会,反抗世俗,对封建社会进行无情鞭挞的进步知识女青年。(一) 觉醒的英勇抗争的反抗者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刘和珍是在与反动政府作斗争时遇害的年仅二十二岁的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后写了此文纪念这位始终面带微笑的学生,沉痛哀悼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解放而与恶势力做斗争的有志青年,歌颂了“虽殒身不恤”的巾帼英雄气节。其实文中的刘和珍并不是单单指这一位热血青年,而是指像刘和珍一样,为中国革命事业而英勇抗争的广大女性

18、青年,她们心中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为反对帝国主义势力侵犯中国主权的这种霸权行为,刘和珍等人组织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抗议。然而,凶残卑劣、阴险毒辣的反动派竟命令卫队开残酷镇压,一波又一波的革命志士青年惨死于枪下。这就是历史上骇人闻见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因为爱看鲁迅的文章,即使生活艰难却仍订购了鲁迅先生主编的全年的莽原,这充分表明了她热爱知识追求真理的品格,这是刘和珍后来坚定不屈,临难从容的思想基础。后来的“女师大事件”,刘和珍虽然后来被学校开除,但依然勇敢的率领同学与反动校长杨荫榆周旋。这一段回忆,表现了刘和珍作为一名有志爱国青年,在国家和民族大义面前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崇高

19、品质。她欣然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示威。而在反动当局枪林弹雨的镇压下,她和战友们相互救助,视死如归,这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是有关于那些热血青年不畏生死也要同反动势力作斗争而不低头的详细描述的。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她们是真正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以刘和珍君为代表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战士们,在反革命的压迫中相互帮助、从容镇定、视死如归,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应该具有的崇高的革命精神。鲁迅也从这些爱国人士身上看到了中国新女性的坚强勇敢和百折不挠,也看到了中国女子巾帼不然须眉的英雄品质,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明白,这早已不是具有奴性的中国女性,刘和珍这样的女青年已经成为

20、了反对社会的先锋,她甘愿为了社会的进步而挺身涉险,虽死而无憾。这才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希望之曙光。(二)追求自由个性的反抗者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子君。子君作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小知识分子,为了爱而决然地和涓生走在一起,她不顾社会、家庭的阻挠而离家出走,自愿与涓生结合。为追求幸福,她敢于向一切传统势力挑战,她勇敢地反抗着、斗争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这句话,透露了鲁迅笔下所有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女性的豪迈与渴望自由的坚定决心。这跟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妇女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定、大胆、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她毫不动摇毫不妥

21、协的反对封建的觉醒精神。 子君这样一个女子敢于和家庭决裂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的,而且她也有足够的勇气来应对一切。她对自己跟随涓生这个义无反顾的决定是深思熟虑过的,这都源于她对涓生信任和深爱以及对自由的渴望!为了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完美爱情和自由生活,她毅然的切断自己与家庭、过去的关系,即使头破血流,生活窘困也在所不惜。但从某种角度看来,子君的这些反抗行为又是欠妥的,在经历重重困难和阻挠后终于与涓生在一起,可是她却开始满足于现状,始终生活在这得之不易小幸福里无法自拔,她选择了平平淡淡的生活,只求能与涓生白头到老,她身上原本应该有的叛逆与不甘也早已被短暂的幸福磨灭的消失殆尽,仿佛最终所有的一切还是

22、又回到了原点。她与涓生在一起后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里那种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的无聊枯燥生活,到最后也还是没能摆脱命运的轮回。娜拉走后怎样是鲁迅在一九二三年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娜拉是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娜拉看透自私丈夫的嘴脸,为了摆脱自己傀儡似的命运,于是决然的离家出走。而正是娜拉离家出走,撼动了男权社会,使男性开始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更是惊醒了无数沉睡的、顺从的无知女性,也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为那些投身于社会解放和妇女解放的人血青年们一剂强心剂。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从五四运动后就已经成了启蒙中国女性知识青年的标志性人物。她所说的“我首先是一个

23、人!”,这与伤逝中的子君所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时代里女性觉醒的宣言。这在女性饱受压迫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打响了女权崛起的第一枪。在鲁迅的小说中,无论是“旧社会悲惨的劳苦妇女”还是“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女性”,无论是反抗者还是妥协者,最后的结局都没什么不同,都无法摆脱悲剧性的命运,鲁迅借这些人物表达对妇女深受压迫、剥削和毒害而毫不觉悟的愚昧的深刻批判。受迫害的人愚昧无知地或者,心和身都被摧残的面目皆非,这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的悲剧。三、鲁迅的妇女观作为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成员,女性总是扮演者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角色。历史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

24、越多的女性不甘成为社会制度强压下的奴隶,开始不断反抗并竭力争取自己合法的社会地位。许多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驱者们终于呼出“妇女解放”课题,而鲁迅则是将这一课题高高揭起并以文学形式提出新的女性学观的先行者。(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鲁迅先生对女性悲惨命运及妇女问题的思考是深刻的、理性的、多方面的。她将女性这一角色置于当时旧中国的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并给予她们客观实在的评价的同时,又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形象进行深度的人性剖析,从不同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们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始终都将“立人”的思想作为其文学作品安身立命的关键。当年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也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5、,“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先生是十分同情和怜悯被黑暗现实残害的女性的,他一生坚决支持妇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但是,基于对残酷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与封建黑暗势力做斗争的他深知除非有更大的因素和动力,否则旧社会遗留的固有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是不会为任何事物所动摇的。他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以犀利的笔锋向人们展现了众多妇女的悲惨命运,无论是贪婪自私的妇人,还是朴实善良的好人,抑或是觉醒反抗的新女性,她们都难逃悲惨的命运。在鲁迅的许多创作中,诸如杂文和小说,都充满了其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无情批判。在他作品中,导致那些妇女悲惨命运的根源就是这黑暗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观念。腐朽的封建统治、落后的意识形

26、态、男权的压迫等等都使得她们长期一直苟活于生活的最底层,经历常人无法想象之痛苦,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之折磨。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指出:“古代的社会,女子多当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妇者,服也。”作为妇女,理应服事于人。这种种的说法,都表明了对女性的极大不公,一针见血的揭露了妇女在旧制度下的悲惨地位。恩格斯也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对女子遭受压迫作了恰当的分析:“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作为被社会迫害的对象,她们的反抗和斗争总是强烈的,时刻被关注着的。鲁迅作为一个思想解放者,经过自己曲折艰难的历程,他强烈

27、认识到唤醒人们麻木的意识的唯一方式就是奋起抗争。鲁迅小说所塑造的种种妇女形象,都是社会真实存在的,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生活的所有女性的缩影,她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从某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出发来刻画人性,他只是单纯的以自己的性别和社会现实为视角来宣扬自己对妇女问题的一些看法,他所写至每一处,无不是令人振聋发聩的时代的呐喊。(二) 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鲁迅在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无一例外的都是生活在黑暗冷酷的环境中的,祥林嫂,子君,刘和珍等人的勇敢反抗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看似在鲁迅的作品中找不出妇女解放的光明出路,实则却是从社会黑暗的角度从侧面影射了妇女解放的必要性。鲁迅先生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应该始于五四运

28、动之前。早在一九一八年,写下了第一篇白话杂文我之节烈观,这是一篇关于妇女解放的宣言,在文中,鲁迅强烈提倡妇女平等,并猛烈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在他后续的许多作品中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也借由这些女性人物的命运来吸引麻木的中国人的注意,从而促进女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实现妇女解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要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首先不仅要在思想上独立,其次要在经济上摆脱对异性的依赖,最后要纠正自己的不足,清醒的认识自我,不断改变自我。纵观鲁迅作品中各种女性的悲剧命运,这使得人们意识到封建社会残留的种种问题不能单靠女性自身觉醒和反抗。因此,鲁迅将妇女解放的问题置身于社会改革之中。女性的解放最终且必须要与整个社会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要以推翻封建制度为目的进行艰苦的斗争。只有实现了社会解放那么妇女解放才不是空话。他认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鲁迅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也认为在真正实现妇女解放前妇女自己也应该和男性一样拿起思想武器同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作斗争。女性也应该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在反省中解放思想,以丰富充足的思想理论来为即将而来的斗争做准备。鲁迅先生非常赞扬反抗和觉醒,这有利于唤醒妇女乃至国民,并站起身来同腐朽的社会做斗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