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分析研究法学专业_第1页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分析研究法学专业_第2页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分析研究法学专业_第3页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分析研究法学专业_第4页
论拐卖妇女、儿童罪分析研究法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一、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点、危害4(一)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点4(二) 拐卖妇女、儿童的危害5二、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与加重情形7(一)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71.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什么72.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既遂与未遂7(二)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加重情形8三、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殊情形10(一) 父母出卖子女10(二) 拐卖男性11(三) 被拐卖者知情或自愿被拐卖11四、 有关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建议和思考13(一)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相关犯罪的处罚的建议和思考13(二) 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处罚的建议和思考141. 应当扩大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保护范围142. 应当慎

2、用死刑14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谢17中文摘要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一种各国都在严厉打击的一种严重侵害被害人人身权利的罪行。这类型的犯罪给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危害性极大,因此,我国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了拐卖妇女、儿童罪。近年来,社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拐卖妇女、儿童罪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目前立法上的一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新问题和立法不足作出了分析与思考。首先,本文针对拐卖妇女、儿童罪展现出的新的特点和危害做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分析归纳出四个特点,同时从危害性入手,对拐卖妇女、儿童罪作出分析,以便更好的理解这项罪名的影响。其次,本文列举了相关的法律条文,分析了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通过举例论

3、证了加重情形在加重处罚方面体现的作用。论述了我国现行立法的作用。再次,分别阐述了新形势下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别情形:出卖亲生子女、拐卖男性和被拐卖人知情或自愿被拐卖。通过分析这些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特殊的情形,引出对于我国现行立法不足的思考。最后,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的关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法律规定的不足和局限提出了一些建议,即扩大保护范围,慎重适用死刑。通过对认定和立法的有关研究,试图找出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更好的方法。Abstract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

4、ren is a crime that severely infringes on the personal rights of the victims and that is combated toughly across the world.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5、#160;the society has brought about new problems to the crime and also exposed some of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deficiencies. The paper analyses and thinks about these new 

6、problems and the legislative deficiencies. First of all, the paper makes a simple description of the new features and harm of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7、160;children.Four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Starting from the harm of the crime,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 is analyz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8、60;of the crime. Secondly, the paper lists the relevant legal provisions, analyz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me, and argues the role of aggravated situation in aggravating 

9、the punishment by examples. The role of our current legislation is also discussed. Thirdly,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of the new  situation  is elaborated respectively.

10、0;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situation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leads to the thinking of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deficiencies in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id

11、entification and legislation of the crime,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a better way of combatting trafficking in women and children.关键词:拐卖妇女、儿童罪 立法建议 犯罪认定前言拐卖妇女、儿童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社会公众和司法机关的一道难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似乎难以抑制。妇女

12、儿童受限于他们先天的生理条件,加之社会地位的相对弱势,是不法分子眼中的绝佳目标。此罪针对的是人身权利,一旦发生,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极大。新中国有关拐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候,建国初期,因为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部分贫困地区的人为了摆脱落后贫瘠的家乡,自愿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进行人口流动。这类极端的人口流动方式就催动了拐卖人口的发生,许多不法分子趁机牟取暴利。这样的犯罪势头愈演愈烈,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恶劣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于1979年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了拐卖人口罪。经过国家的长期努力,拐卖人口这一犯罪活动逐渐得到控制。在1997年的刑法修订中,拐卖人口罪

13、被拐卖妇女儿童罪所代替。新的刑法对拐卖这一犯罪活动的处罚变得更加严厉,这体现出国家对于打击此种犯罪活动的决心。法律永远是滞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完美解决所有的新情况。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刑法针对这一犯罪活动的规定也逐渐显示出一定的滞后性。笔者在这里针对拐卖这一犯罪活动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结合目前的司法实践,提出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能够提出一点有用的建议,这样有助于对此类犯罪活动的打击,构建和谐社会。1、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点、危害(1)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点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拐卖妇女、儿童这样残忍的犯罪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形式变得多样化,犯罪影响的范

14、围也逐渐扩大。总体来说,近年来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展现出四个特点:1.犯罪分子集团化,职业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贩卖人口这种犯罪活动出现的时候,犯罪分子大多都是独自作案。人贩子一个人实施全部的犯罪步骤,包括诱拐、运输、中转以及贩卖等,团伙作案的情况很少出现。然而在现在, 犯罪分子开始集团化,这些具体步骤出现了细致的分工,通常每一个步骤都有专人负责,一个犯罪团伙一般在三到四人之间,团伙规模大的甚至多达十数人。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的拐卖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比例高达70%。人贩子在集团化的同时也在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人贩子现在已经能够使用汽车进行转运,拐、运、卖全面分离,专人专项,各司其职。新式

15、的通讯工具或通讯方式也被人贩子大量的运用。刘和平.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载公安研究,2000年第四版第42页在实践中,大多数人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反侦查意识,在集团化的背景下,犯罪分子已经开始有了畸形的成熟。2.犯罪活动复杂化、手段残忍化随着国家打拐力度的不断加强,人贩子的犯罪行为已经从过去的半公开化变得更加隐蔽。在过去,人贩子通常是使用诱骗的手段,例如打着给妇女们介绍婚姻或工作的名义来进行诱拐。而现在,犯罪分子不再局限于这样简单的方式,他们会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用各种方式进行诱拐,例如拐卖妇女的通过伪造身份,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或社会中的正当职业者,进行虚假的招工宣传、旅游宣传;拐

16、卖儿童的,出没于小学或其他公共场合周边,根据儿童的喜好进行不同形式的诱骗等。2000年,山西一个特大贩婴团伙被破获,该团伙在多地设立收购婴儿联系点700多个,冒充厂长、主任、铁路部门工作人员等多个身份,骗取婴儿父母信任,倒卖超生婴儿牟取暴利。这样的案例就很好的体现了犯罪活动的新的形式。在犯罪手段上,犯罪分子越来越走向极端。在诱骗过程中,假设出现失败的情形,目标不愿跟其离开,人贩子们甚至会动用暴力。他们会对目标人物进行绑架、劫持或偷抢,某些地方甚至发展到杀人抢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已由过去的诱骗、偷盗发展成了明火执仗的劫持。童臣贤、丘冬陆:当前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载四川警官高等专

17、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3卷第1期3. 跨地域作案多,涉及范围广拐卖妇女、儿童在过去一般只存在于中西部贫困的山区或偏远地区,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十分少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犯罪地区开始发生变化。人贩子们作案的地区从过去部分省市发展到遍及全国所有省市,从农村转向了城市。部分犯罪团伙甚至发展到跨国拐卖人口,拐卖数量也由过去的数人发展到数十人。4.侦破周期较长,救济难度大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是非常简单的,当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发生后,不法分子往往可以在公安机关还没有作出有效的措施,甚至是公安机关还没有接到报案时,就已经完成了对被害人的转移。这种情况在跨地域作案的背景下尤为常见。另一方面

18、,在案发后,受限于办案条件的限制,快速破案并解救被害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一起案件在最终被侦破时,被害人往往已经被转卖,对于被害人的人身侵害也已经发生。更有甚者,一些案件最终成为了悬案,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被人忘记,被害人也将一直得不到来自公检法机关的救济。最后,很多被害人在案件被侦破后依然不能得到解救,下落成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中的被害人很有可能被转卖不止一次,在多次被转手后,其下落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难以解开的迷。即便最终被找到,在解救的过程中也有可能遭受当地群众的抗拒。2007年有一部名为盲山的电影,故事就讲述了一个被拐卖的女大学生身陷山村,终日生活在黑暗中看不到希望,在被解救的过程中又遭

19、遇当地群众暴力抗法的故事。(2) 拐卖妇女、儿童的危害1.被害人的身心遭受严重的侵害由于拐卖这一犯罪活动针对的大多都是妇女和儿童这两个生理上相对弱势的群体,被害人在被拐卖的过程中就很容易遭受人身侵害。相当一部分被拐卖的妇女被先奸后卖,被贩卖后也通常会被强迫从事卖淫活动或是成为生育工具。受害的儿童受到的侵害则取决于买家的需求,部分买家为了达到控制儿童进行乞讨的不法目的,会人为地让被拐卖的儿童残疾。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长期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做出某些行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迫害。童臣贤、丘冬陆:当前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载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3月第13卷第1期2.被害人的家庭

20、幸福被破坏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的集合就是社会。当拐卖这样的事件发生时,被害人将离开家庭,这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失去亲人是痛苦的,这样的感受难以描述,有无数个因拐卖而失去亲人的家庭在寻亲路上倾家荡产。拐卖这样的不法行为为全社会所痛恨。3.冲击正常的家庭伦理正常的家庭应当由血缘和情感联系,当拐卖发生后,家庭不再完整,原来的联系被强行割裂,血缘和感情两种联系都不再发挥作用。作为接收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家庭,忽然之间多出一个新的家庭成员,而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任何的血缘和情感联系,甚至在情感方面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极大的冲击原有的家庭系统。没有联系纽带的家庭的正常的伦理关系也被打乱,无论的受害者还是收买者

21、都将陷入非正常的家庭关系。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与加重情形(1)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1.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什么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本罪是选择性罪名,可分解为拐卖妇女罪和拐卖儿童罪。本罪侵犯的法益是妇女、儿童的人身自由。李晓明.中国刑法分论. 2014年第1版,第201页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本罪保护的是妇女以及儿童。妇女指的是年满14周岁的妇女,这其中既包括具有中国国籍的妇女,也包括外国国籍的妇女和无国籍的妇女。儿童不区分男女,包括不满1周岁的婴儿、已满1周岁未满6周岁的幼儿和已满6周岁未满14周岁的儿童。目前我国

22、并未把年满14周岁的男子纳入本罪的认定范围中,拐卖年满14周岁的男子不构成本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在行为认定方面相对比较直接,我国刑法第240条明确规定了本罪的构成行为。本罪有一个前提,即“以出卖为目的”,这就体现了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同时要求以出卖为目的,实际是否因这一行为获利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在这个背景下,具体的行为有很多。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以及偷盗婴儿,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行为之一的就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同时实施多种行为的只构成一罪,不构成多个罪名。2.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既遂与未遂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认定问题上,既遂与未遂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我

23、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在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认定上,目前学界有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犯罪活动中的一个或多个犯罪行为为标准,并不以是否已将被害人出卖为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我国刑法相关的条文仅仅给予定性分析,没有明确的既遂与未遂标准,应当依照一般观念,当出卖行为发生,则为犯罪既遂,当出卖行为因为意志以外的因素被迫中断,则为犯罪未遂。第三种观点是一种专门针对有分工的团伙共同犯罪的观点,认为只要行为人完成了其分工范围内的行为,无论最终被害人是否被出卖,行为人

24、的犯罪即为既遂。而行为人没有完成其分工范围内的犯罪活动时,则视具体情况认为为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目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和第三种观点都各自有着缺陷。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不应以是否达到行为人的预期目的为标准。犯罪目的并不当然地决定犯罪行为,不同的犯罪有不同的构成要件,有些犯罪需要满足各构成要件,而有些犯罪并不是这样。以犯罪目的是否达成为既遂与未遂的判断标准仅适用于结果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犯罪。第三种观点在针对有分工的共同犯罪上犯了一个错误,它忽视了有分工的共同犯罪中各犯罪行为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有分工的共同犯罪实质上是通过分工细化犯罪行为,但最终的犯罪目的是不变的,就类似流水线

25、作业,最终的目的依然是加工出成品。如果按照第三种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案件中,有的行为人因分工已经完成而构成犯罪既遂;有的行为人因意志外的因素未能完成分工范围内的犯罪活动,或者根本还未开始分工范围内的犯罪活动,最终被认定为犯罪中止或犯罪未遂。这显然是荒谬的。(2)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加重情形根据我国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0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八种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这里的八种情形分别是:(1)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

26、;(2)拐卖妇女、儿童三人以上的;(3)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6)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7)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这八种情形实际上是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加重情形,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对于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在这八种情形中,明确规定了一些对于受害者的人身侵害情形,在立法上对犯罪分子的进一步侵害产生一定的威慑力,使之在犯罪过程中有一定的顾忌,一定程度上是对被害者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

27、能将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一律依照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加重情形处理。王志祥.拐卖妇女、儿童罪六种加重情形的司法认定.载法政研究,2015年第1期,第68页而是应当以事实为依据,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分辨清楚每一个犯罪行为的性质,针对具体的犯罪行为作出处罚。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加重情形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起到了提升刑罚惩罚力度的作用。我们以加重情形的第四条为例,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将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单纯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量刑是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强

28、奸妇女则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假设分开两罪,作数罪并罚处理,根据根据刑法第69条数罪并罚的规定,“有期徒刑的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数罪并罚后可能执行的最高刑为20年有期徒刑。而如果以本罪的加重情形处理,则最高刑可能为无期徒刑或死刑。因此,这里的加重情形事实上起到了提升处罚力度的作用。3、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殊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特别的案情。这些特殊的案情给我们的司法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1) 父母出卖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出卖子女获利的新闻偶有出现。1999年江西就发生过钱细龙出卖亲生儿子的案件。黎宏.刑事案例诉辩庭审.中国检查出版社,20

29、05,96-97父母出卖子女到底构不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是一个争议的热点话题。这里收集了几个主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构成犯罪,构成拐卖儿童罪。赵永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认定与立法完善.人民法院报,2008年第006版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010年3月15口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规定,“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意见规定了以非法获利为目的的出卖子女行为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但同时也给这样的行为作出了有条件的推定。“以非法获利为目的”这句话设立了构成犯罪的前提,也就是说,父母不是为了谋取利益而转让子女的行为是无罪

30、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应当构成犯罪,不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构成遗弃罪。冯瑞瑞.拐卖妇女、儿童罪问题研究及立法完善.河北大学,2010年父母出卖子女,即是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有义务而不履行义务,这属于不作为犯罪,符合遗弃罪的构成要件。这种观点弱化了对父母行为的主观恶性的考量,有可能会对不同主观恶意的相同行为作出同样的处罚。出卖亲生子女本身就是违背人伦道德的事情,无论处于何种情况,基于何种理由,作为父母都不应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假设父母不是因为抚养能力的问题出卖子女,而是单纯的想以此获利,将孩子当作商品的行为极大的侵犯了儿童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假设父母确实受限于抚养能力,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在这种情

31、况下子女的抚养权通常是可以合法转移的,并不需要通过出卖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遗弃罪应当针对的是不愿履行义务的父母而不是不能履行义务的父母,不应用来针对所有放弃抚养义务的人。第三种观点认为不应构成犯罪。根据法律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要求以出卖为目的,实施了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等六种行为之一。父母出卖子女没有实施以上的行为,仅仅存在出卖一种行为,因而不能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很显然,第一种观点更适合司法实践。父母出卖亲生子女,不仅仅是对于抚养义务的拒绝履行,更是将子女视为货物,是对子女人格尊严权的极大侵害。对于此类行为应当严厉打击,将之归入拐卖妇女、儿童罪并无不妥。(2)

32、拐卖男性我们以2007年山西黑煤窑事件为例,讨论现实存在的针对男性的拐卖问题。当年的案情的案情是这样的: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了一起黑煤窑虐工案,解救出300多名民工,其中,大多数是14周岁以上的男性民工,还有部分童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保护的对象是妇女与儿童,并不存在男性。也就是说,现行的有关法律保护的法益是妇女和儿童的人身权利,年满14周岁的男性并不在受保护之列。那么拐卖14周岁以上的男性应当以什么样的罪名来处罚呢?这实际上是一块法律的空白。刘晓瑜.拐卖妇女、儿童罪相关问题探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出台过相关的司法解释,这类行为可以以

33、非法拘禁罪论处,但实际上非法拘禁这样的罪名并不完全适合具体的案情,没有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郝静.拐卖妇女、儿童罪被害主体的认定.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诚然,妇女和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不代表不属于弱势群体的男性不能得到相应的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性也应当得到相同的保护,而不是在立法时被排除在受保护行列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在某些方面也应当受到一定的保护。男性并不一定在涉及人身权利方面绝对处于优势地位,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影响是各种方面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涉及很多方面,对男性的利用率相对也变得更高。2001年司法部废止了过去关于卖淫嫖娼的规定,把同性间的服务和男

34、子对女子的服务纳入到规定当中,对性服务的含义、范围都进行了重新规定。这样的法律修改是积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或许在涉及人身权利的其他方面,法律也应当根据实际需求作出类似的改动。(3) 被拐卖者知情或自愿被拐卖当被害人明确知道自己被拐卖,或明确表示愿意被拐卖的时候,对于不法分子如何认定也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特殊情形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拐卖妇女、儿童者的罪与非罪,如果认定为犯罪,应当如何处罚?在刑法中有一个被害人承诺概念,这个概念是指基于被害人允许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权益的承诺而实施的阻却犯罪的损害行为,其对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行为的可责性,甚至可以排除行为人行为的违

35、法性。近年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偏远地区的妇女自愿被拐卖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嫁人”。面对这样的状况,司法机关一般的做法是当做普通的拐卖妇女、儿童罪进行处理,受害者的意愿仅仅当做量刑时的一个参考因素,在处罚时作酌情从轻处罚的依据。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对被害人承诺的一种漠视,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承诺不应当单纯的作为量刑时的酌情处理因素。被害人承诺的意义在于被害人自愿的放弃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可支配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被害人承诺的核心在于公权力只保护值得保护的权利,对于被害人自愿放弃的权利可以不必强加保护,换言之,被害人保护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作为阻却违

36、法性的事由的。在现实的案件中,被害妇女基于种种缘由同意甚至请求行为人将自己拐卖至他处,去往比原所在地经济更发达、生活条件更优握的区域,同时经由行为人“介绍”嫁给当地人,行为人从中收取一佘数目的钱财。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被害人承诺仅作为量刑的情节考虑就显得不是那么妥当,实际上就背离了被害人承诺在理论上出罪的宗旨,是法律对于公民自由意志的不支持。有关于被害人承诺在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处理中是否能够作为阻却违法性的事由,关键点就在于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体的界定,即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客体是否属于被害人能够有效承诺的范围。宋婷.论拐卖妇女罪中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意义.载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65

37、页在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范畴中,被害人承诺的是人身自由权和人格尊严权,在不危及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涉及生命权,应当是可以作为阻却违法性的事由存在的。综上,我认为被害人承诺这一条件,可以视案件发展过程而定。首先,被害人自始至终同意被拐卖,被害人承诺则发生阻却非法性效力;被害人开始不同意或不知情,到拐卖发生中同意,应当不发生阻却非法性效力,而是仅作为酌情减轻量刑的考虑因素存在;最后,被害人自始至终不同意,直至最后同意,则犯罪行为已发生,应当必然构成犯罪。4、 有关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立法建议和思考(1) 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相关犯罪的处罚的建议和思考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相关罪主要是收买被拐卖妇

38、女、儿童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罪以及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罪。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利率呈上升趋势,与相关罪行的立法缺陷不无关系。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可以说为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滋生提供了环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下游市场,拐卖妇女、儿童罪才屡禁不绝。严厉打击下游犯罪,相当于挖断了拐卖妇女、儿童罪发生的根苗,才能真正有效的起到深入打击犯罪的作用。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有关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

39、卖的妇女、儿童,非法剥夺、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伤害、侮辱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并有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从轻处罚;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立法缺陷在于法定刑的过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这样的处罚使得犯罪成本相对较低,因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与拐卖妇女、儿童罪相对应,是拐

40、卖犯罪的下游,实际上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卖出市场。其社会影响不能算不恶劣,而社会危害性则十分严重。另一方面,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发生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害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身心摧残,有些受害人被解救时甚至已经出现精神问题。由此看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目前的法定刑实际上违背了罪刑相适应原则,最高三年有期徒刑的处罚实在是有些低。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然而在实践中,对于这类行为的法定刑还是过低。法定刑过低,不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的犯罪活动,某些相对落后的地方甚至会煽动亲友乡邻,暴力抗法。此外,在第二项有关处罚首要分

41、子的规定中,不应当对于首要分子单独处理,对其他参与分子适用不同的处罚方式。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是对抗公安机关以及司法机关,无论是首要分子还是参与者,都应当受到严肃的处理,否则会助长部分怀有“法不责众”观念的人,不利于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禁绝。欧锦雄,李岚,谭祖文,等.拐卖妇女、儿童罪及相关犯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16卷第2期第20页(2) 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处罚的建议和思考1. 应当扩大拐卖妇女、儿童罪的保护范围根据实践的需要,为了保护男性的人身自由权利,应当取消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性别限制,将其恢复为拐卖人口罪,扩大其保护范围,保障相关男

42、性的权利。根据相关的司法实践来看,在涉及拐卖的案件中,妇女和儿童因为生理上处于弱势地位,防范意识又相对较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因而在受害人中占绝大多数,因此,保护他们是法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拐卖这类犯罪行为的对象也在扩展,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年满14周岁的男性的拐卖现象也是存在的,在立法上将他们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因而在实际处理中,因为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使得对他们的保护难以充分实现。因此我们可以说,着重保护相对弱势的群体不代表就放弃对于其他群体的保护,如果在立法上保护到所有可能的受害对象,那么在实践中就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2. 应当慎用死刑目前

43、无论是从社会舆论还是从司法实践中都体现出一个倾向,那就是对于死刑的过度推崇。每当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案件案情见诸报端,都会有很多人呼吁对犯罪分子处以极刑,认为严刑才能够制止犯罪;2002年云南省发生过一宗特大拐卖妇女、儿童案件,在这宗案件中,13名被告人都被判处死刑。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难以列举。实际上,过多的适用死刑对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首先,我们应当遵循罪刑相适应原则,过度的适用死刑,则没有达到罪行法定原则,也与保障人权的精神相违背。王晓龄.浅析拐卖妇女儿童罪死刑问题.载法制博览,2015年6月下第62页对于有自首情节、犯罪中止、或是有重大立功表现的行为人,应当给与生存的机会。这样有利于树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