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高二)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检测(高二)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17-2018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 :120 分钟 满分:120 分)阅读题(共 4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 , “孝”的社会价值与 “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 , 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 ,“孝”正 是“教”的伦理基础。“百善孝为先” , “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 , 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 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 事亲, 中于事君 , 终

2、于立身。 ”“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 , 因而“教”的 伦理学基础就是“孝”。“立爱自亲始 , 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 教民礼顺莫善于 悌”。先民倾向于认为 , 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 , 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 上作乱的 , 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再者, 关于行“孝”与学“文”的关系。 古人认为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 基础上, 行有余力 , 才可以学“文” , 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 , “孝”为本 , 学“文”为 末, 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 , 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 之, 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

3、言 , 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 , 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 什么, 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 , 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 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 , 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 , 这条道路 , 也就是由 “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在现代 , 许多论者认为提倡“孝”是一种悖于现代化的退步行为。必须强调指出的是 , 我们这里所说的“孝” , 不是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愚忠、愚孝 , 而是在本真的意义上拓 展而成的达到个体与群体和谐共处的伦理纽带。 本真的孝是平等性而非片面性的 , 是正常而 非反常的 , 是生成拓展的而非家族本位的。 “孝”常相对于“慈” ,

4、所以并非“父欲子亡 , 子 不得不亡” , 而是体现了亲子的平等性 ; 原始形态的“孝”是子代对亲代的一种发自内心的 真挚情感 , 所以并非只是出于哗众取宠或出仕进阶的功利需要的“愚孝”或“伪孝” , 而是 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 ;孝虽原为奉养父母 , 却可以拓展为家国天下的一种精神依据 , 对 个体而言 , “入则孝 , 出则悌 , 谨而信, 泛爱众 , 而亲仁” ;对国家而言 , “孝以事亲 , 顺以听命, 错诸天下 , 无所不行” , 孝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衡准 , “居处不庄 , 非孝也; 事君不忠 , 非 孝也; 莅官不敬 , 非孝也;朋友不信 ,非孝也; 战阵无勇, 非孝也”。

5、如果使“孝”的含义由奉养父母提升为奉献于国家与社会的高度 , 那么个人发展与社 会发展将是圆满和谐的 , 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最为根本的教育价值。1. 下列各项 , 不能说明“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的一项是 ()A. “百善孝为先”,“孝”是衡量个人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B. 在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上 , “孝”与“教”是一致的。C. “孝”是“文”的内在伦理基础,“孝”与“文”是本与末的关系。D. “孝”原为奉养父母 , 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伦理规范的内在标准。思路解析:C 项,“孝”与“文”的关系不属于“孝”与“教”的关系。答案:C22. 下列理解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A.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将“孝”与“教”的社会价值统而为一的文化。B.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C.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认为,学“文”的根本目的是发掘其中的伦理价值。D. 原始形态的“孝”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并非只是“愚孝”或“伪孝”。思路解析:B 项,“是通过教育可得到的结果”错,原文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 也” ,含义是“孝是教育的出发点”。答案:B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是所有善行的开端,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是一切伦理 道德的精神基础。B. 在古人看来,一个具备“孝”

7、“悌”品德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 作乱的。C. 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才可以学“文”,其目的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D. 不论古今,提倡“孝”都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行为,这是“孝”的故事能流传的原因。思路解析:D 项,“都是进步行为”过于绝对,比如二十四孝图所宣扬的就有“愚忠”“愚孝”的成分。答案:D二、课内文本阅读 (9 分 , 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46 题。故夫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 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

8、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斯已矣。彼其 于世 , 未数数然也。虽然 , 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 , 泠然善也 ,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 致福者 , 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 , 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夫知效一官效: 胜任。B.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 指责。C. 虽然 , 犹有未树也树: 树立。D. 犹有所待者也待: 等待。思路解析 :D 项, “待”的意思应为“凭借”。答案:D5. 对宋荣子嗤笑“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9、国”的人的原因 ,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B. 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C. 他们自鸣得意,与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D. 他们不值得夸耀,在世上没有更高追求。思路解析:C 项,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可知此项最全面。答案:C6. 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 ?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逍遥人物。B. 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3C. 为了说明像宋荣子一样修养品行,像列子一样,一无凭借,御风而行。D. 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

10、至人、神人和圣人,说明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思路解析:从文章内容上看 ,作者为了说明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用宋荣子、列子做衬托。故 D 项最准确。答案:D三、课外文本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710 题。蓼庄图记 清 戴名世余读陶渊明桃花源记 ,慨然有遗世之思。说者谓渊明生当晋、宋之际 ,志欲弃尘离 垢,高举远引,托而为此记,非真有是事。今以蓼花庄观之 ,则夫幽岩深谷、灵区异境、隔绝 人世者,世固未尝无也。蓼花庄地近束鹿 , 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 , 西山面之 , 浑河绕之 , 奥阻幽深 , 人迹之所不 到。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

11、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 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信宿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 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 , 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 , 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居京师 ,岁戊辰、己巳间始闻其绝境 ,穷搜得之,构屋筑圃于其间。 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其地昔无网罟 , 河鱼 肥美, 人不知食。先生结网得鱼 , 嗣后多有食鱼者矣。先生寻还京师 , 然抗怀高寄 , 尝书苏 文忠诗于壁曰 : “惟有皇城真堪

12、隐 , 万人海里一身藏。”是先生视京师犹之乎蓼庄也。顾犹 时时念蓼庄不置 ,使善画者为之图。 余尝披图,见其群山矗立,高入云表,浮青飞翠,千叠万重, 而烟波浩渺 , 蓼花弥望无际。呜呼!余久怀遁世之思,嗟宇宙无所为桃花源者 ,何以息影而托足?不意人间复有之。昔 者武陵渔人既出 , 迷不复能入。今先生有居在焉 , 无迷津之患 , 葛巾藤杖 , 飘然竟往。余得以 相从终老于其间 , 先生其许我乎 !( 节选自戴名世散文选集 )注奥阻:腹地险要。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信宿:两三日。嚣竞凌害:嚣 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 ;凌害,欺凌伤害。 抗怀高寄 :高尚的情怀。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3、,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慨然有遗世之思遗:抛弃。B. 居人自其始祖迄今迄:直到。C. 顾犹时时念蓼庄不置置:购置。D. 先生其许我乎许:答应。思路解析:C 项,“置”的意思是“放在一边,弃置”。答案:C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B. 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C. 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D. 初居人不知种稻/先生谓/地多水/宜种稻/教以种植之法/由是稻绝美胜/他县 思路解

14、析 : 首先疏通句子大意 ,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 结构等断句。句中的“之”“由是”等虚词 ,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答案:B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4A.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因有所寄托而想象出来的,世间并不存在,而作者相信世间有桃花源一样的地方。B .蓼花庄距离京师三百余里 ,民风古朴,那里的居民原先不读诗书 ,不求名利,甚至不知 种稻、捕鱼等事情。C. 蓼花庄能成为一方净土,是因为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作者借此隐含了对统 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D. 本文起笔于桃花源记,末段又以“武陵渔人”与之呼应,巧妙地表

15、达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思路解析:C 项,“当地官府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和“对统治者关心民生的祈盼”原文 找不到根据。答案:C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 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 (4 分)(2) 今先生有居在焉 ,无迷津之患,葛巾藤杖,飘然竟往。 (6 分)思路解析 : 这两句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桑麻”是名词活用为 动词 ,种植桑麻。“映带” , 从兰亭集序中“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左右”可知其意义。 “里” , 里巷。“居” , 居所。“焉” , 那里。“葛巾藤杖” , 名词活用为动词 , 头上戴着葛巾 ,

16、拄着藤杖。“竟” , 直接。参考答案 :(1) 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 , 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 , 男婚女嫁 , 从不超 出庄里的范围。(2)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 ,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 ,可以戴葛巾,拄藤杖,轻松快乐地 直接前往。参考译文我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感叹不已 , 不禁产生了弃世隐居的念头。评说的 人认为陶渊明生活于东晋与南朝刘宋之间 ,内心想要抛弃肮脏的尘世 ,隐居避世,有所寄托 而写成了这篇记 , 并非真有这样的事。但如果从今天的蓼花庄来看 , 那么那些山谷幽深、环 境优美、与世隔绝的地方 , 原来世上也并非没有。蓼花庄位置靠近束鹿 ,距离京城三百多里远的路程 ,那里面对

17、西山 ,浑河环绕,腹地险要, 山谷幽深,外人很少到达。那里的居民有一千多户 ,淳朴笃诚不开化 ,浑然是上古之人的样子 , 当地林边山麓广泛种植桑麻 ,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 ,男婚女嫁,从不超出庄里的范围。 居民 从他们的始祖到现在 , 没有一个人识字读书。 县里的官吏一来收租 , 两三天就可以收完回去。 历代子孙没有一人到过城市 , 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 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世上那些争名夺利、 欺凌伤害、偷盗诉讼、争强斗胜之事 , 亲人离别、孤苦远行的痛苦 , 祖祖辈辈传了数十代 , 从 来没有听说过。那里的山川风景、民风民俗 , 简直就是一个存在于燕赵之间的桃花源。给谏赵恒夫先生罢官之后住在京

18、城 , 到了戊辰、己巳年间才听说有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 地方,于是尽力寻找 ,终于找到,并在那里建房子、筑园圃。以前 ,那里的居民不懂得种植水 稻, 赵先生说这里土地多水 , 适合种植水稻 , 便教他们种植水稻的方法 , 从此那里种植出的稻 谷非常好吃 , 超过别的地方。那里以前没有渔具 , 虽然河里的鱼非常肥美 , 但人们不懂得捕 食。先生织了网来捕鱼 ,之后就有许多人学会了捕鱼吃鱼。先生不久就回到京城 (任职), 但 他的高尚情怀依然如此 ,他曾经在墙壁上书写苏东坡的诗句 :“惟有皇城真堪隐 ,万人海里一身藏。”这是先生把京城看作蓼花庄的缘故啊。但先生仍然时常挂念蓼花庄 , 无法放弃想 念,

19、 于是让善于绘画的人为他画了一张蓼花庄图。我曾经看过这幅画, 只见画中的蓼花庄群山矗立,高耸入云 ; 草木苍翠 , 重重叠叠 ; 烟波浩渺 , 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蓼花。唉! 我长久以来就怀有弃世隐居的想法 ,( 常常) 感叹天地之间没有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要5到哪里才能托身隐居呢 ?没料到人间还真的有这样的地方。 以前武陵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 就迷失道路不能再次进入。 现在先生有房屋在那里 ,不会有迷失道路的担忧 ,可以戴葛巾 ,拄 藤杖, 轻松快乐地直接前往。 我也就能够借此机会跟从先生 ,在那里终老一生 ,先生可要答应 我的要求啊 !四、古代诗歌阅读 (8 分 , 每小题 4 分)11. 阅

20、读下面这首诗 , 完成后面的题目。咏风 唐 王勃肃肃凉风生 , 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 , 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 , 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 , 为君起松声。(1)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做简要分析。思路解析 : 要找准“诗眼” ,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它们一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 含 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 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 , 或者是某句中最精练生动的字。本诗是一首 咏物诗,主要写“风” ,它出入山涧 ,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 ,为人奏起美妙的 乐章, 以此表现“风”的“有情” , 由此可确定诗眼。参考答案 : “诗眼”是“有情”二字。 全诗扣住“风”的“有

21、情”二字来写。 前面从 “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 , 后面又用“有情”赞美它“为君起松声”。(2) 这首诗写“风” ,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思路解析 : 根据诗中“驱”“卷”“有情”“为君”等词句 ,可看出是拟人手法。表达 效果的分析应结合拟人手法及诗歌内容分析。参考答案 : 这首诗写“风”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 , 次句用一 “加”字 , 仿佛风是急人所急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 , 用 “驱”“寻”“卷”“出”“为君”等字眼 ,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 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 妙惟肖。表达题(共 75 分)五、语言表达和积累 (15 分 )1

22、2. 下列各句中 ,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B.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C.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思路解析:B 项,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C 项,古义:谦称,后 生,晚辈。今义:儿童。D 项,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答案:A13.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BCD思路解析:A 项均为“从前的,原来的”。B 项分别是“声望”“希望”;C 项分别是“到”“面对”;D 项分别是“错误” “反对,非议”。答案:A61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

23、同的一项是()(3 分)ABCD思路解析:A 项,“而”,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示并列关系,不用翻译。B 项,“以”,表修饰关系的连词;介词,“把”。C 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 词,“的”。D 项,“于”,介词,可以译为“在”;介词,表比较,可以译为“比”。答案:A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1),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滕王阁序)(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思路解析:这些都是本单元常考名句,必须认真落实。默写时注意关键字词的书写。如“岫”“茕”“孑”等。

24、答案:(1)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六、写作(60 分)16.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没有不下台的演员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鼓掌一百零一次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读完此诗,你一定有很多联想,请就诗中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诗歌和剧本除外)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通览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诗的主旨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结束的时候,由此我们可以引出 许多类似的联想:没有不败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即将到来的终点呢?诗的最后两行做了解说,“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这是 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基于此态度,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舞 台,每一个人都是演员,而任何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正如演员总有下台的时候一样,演好自 己的戏;“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也可能是新的开始;世界和人生总是在永恒地变化和运动; 呼唤人们乐观地去生活 ,执着地去追求 , 不断开拓新的人生舞台 ; 不要太在乎结 果, 而要把握过程。例文:奔赴明日的征程7生命如泉,每一掬都凉爽可口 ;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